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价值评价及相关因素探讨论文_郭威

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价值评价及相关因素探讨论文_郭威

株洲市三三一医院检验科 湖南株洲 412000

【摘 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患者血清学检测的临床价值及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1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行血清学试验检测及同时间段血清胆红素检测,将结果与患者血型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10例患者热抗体放射试验检测呈阳性;91例患者游离抗体试验检测结果呈阳性;42例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呈阳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B型血患者血清学指标阳性率更高,且血清送检日龄、血红蛋白以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与患儿血清学指标阳性率有一定的关系,以上统计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红蛋白以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可提高新生儿溶血患者病情诊断的确诊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症;血清学检测;相关因素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血清胆红血素不仅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且对机体的心肌细胞、肾脏功能、免疫系统功能等均具有一定的影响[1]。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胆红素脑病和继发性黄疸,由于高胆红血素强效的神经毒性,因此往往会影响患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新生儿溶血的主要原则。新生儿高胆红血素症的病因有多种[2],为提高新生儿溶血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力,现设计回顾性研究实验,对新生儿溶血的血清学指标以及与其相关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住院科的120例新生黄疸患儿,设计回顾性研究实验。该120例患儿中男患儿68例,女患儿52例;患儿体重介于2.6~5.4Kg之间;将患儿出生后0~160h小时内的血样进行血样送检。根据统计结果对120例患儿的血型、血样送检时间、血样血红蛋白水平、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

1.2方法

取新生黄疸患儿血样,运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采集患儿血型信息;然后对血样分别进行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以及直接抗人球蛋白水平检测;根据实验测定结果以及搜集的患者资料,对新生儿溶血症的各项指标以及与其相关的各项因素在新生儿溶血诊断中的意义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

1.3结果判定:如果柱凝胶法实验中红细胞留在微柱上端或分布在凝胶中则规定试验结果为阳性,红细胞降至微柱底部则试验结果为阴性;游离和释放试验中,只要释放试验结果呈阳性,则直接确诊;如果释放试验为阴性,但游离抗体试验和直接人球蛋白试验呈阳性,依然可以确诊。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统计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统计结果用均值±标准差( ±s),组间差异用t检验或χ2检验表示,以P<0.05计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新生儿溶血症检测阳性率与血红蛋白以及血清总胆红素值之间的关系:120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的血红蛋白水平为161.09±30.23g/L,血清总胆红素值为305.22±97.47mol/L;而非新生儿溶血症高胆红血素症患儿的血红蛋白水平为172.81±31.56g/L,血清总胆红素值为276.93±70.16mol/L。该统计结果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溶血症患儿的血红蛋白值一般偏高,血清总胆红素值一般偏低。

2.2血型以及血样送检时间与检测结果阳性率之间的关系:120例患者中29例(24.17%)A型血患儿,48例(40.00%)患儿为B型血,33例(27.50%)患儿为O型血;还有少数AB型血患儿;120例患儿,血样送检日龄在3d以内的患儿检测结果阳性率为34.02%,3~7d送检日龄患儿的检测阳性率为16.08%(P<0.05)。

3讨论

新生儿溶血症是一种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发的免疫性疾病,往往发病于初次妊娠之后。先天或者某些后天因素使母体存在的与婴儿血型不合的免疫性抗体通过胎盘途径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系统,该抗体的作用机理在于,通过对胎儿红细胞膜上相应抗原的免疫复合物反应破坏胎儿红细胞,临床上则表现为新生儿溶血症。

本次试验通过实施直抗试验、游离试验及释放试验得出结论,传统的溶血三项试验中单项试验结果阳性率最高的试验为释放性试验,本次试验120例研究对象中66例患者三项试验结果均为阳性,38例患者游离试验以及释放试验结果均呈阳性,14例患者仅直抗试验一项试验为阳性。该实验结果与刘峰等[3]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血型分析结果显示,A、B、O型血儿童发病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新生儿溶血症主要发生在0型血母亲和A、B型血以及Rh血型不合的患儿之间有关。虽然本次试验以及临床统计结果均表明B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的发病率显著高于A型血患儿,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此外,血样送检日龄对检测结果阳性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3d以内血样检测阳性率最高。

综上所述,为提高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率,有效较低溶血症的危害,提高疾病的诊断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尽早的对患儿进行溶血三项试验检查,保证送检血液的新鲜度,提高对A、B、O型血患儿的临床检查度,争取在新生儿溶血治疗中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大限度提高对患儿的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陆飞,吴坤海,刘探,等高胆血症新生儿溶血症血清学检测结果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3):3173-3175.

[2]陈萧群,雷玲霞.新生儿高胆红血素血症病因及高危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1):29-31.

[3]刘峰,李归宁,李敏芳,等ABO新生儿溶血病早期诊断指标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170-2173.

论文作者:郭威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  ;  ;  ;  ;  ;  ;  ;  

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价值评价及相关因素探讨论文_郭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