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的危机与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奥委会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爆发于去年12月的盐湖城事件是国际奥委会成立105 年来最严重的危机,至今仍有余波。
国际奥委会成立于1894年。105年间, 它从初创时期松散的组织逐步形成规模,不仅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危机。如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地点是早就定好的,但由于比赛之前德国纳粹上台,引起了改不改比赛地点的争论。反对纳粹的国家的运动员曾在巴塞罗那举办“人民奥运会”与之对抗,可惜由于西班牙内战的爆发而未开成。二战以后,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冷战持续了几十年。这也反映到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来。其中标志性事件就是: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发生东道国当局枪杀示威群众事件。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发生了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枪杀以色列运动员的事件。1976年,非洲国家抗议新西兰派运动队到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访问,要求国际奥委会拒绝新西兰参加蒙特利尔奥运会,但国际奥委会不同意,引起了28个国家抵制蒙特利尔奥运会。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之前,1979年圣诞节过后不久,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引发了一场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运动。1984年,苏联、东欧国家(除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反过来抵制美国洛杉矶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举行之前,北朝鲜在仰光策划了一次巨大的爆炸事件,炸死炸伤多人,包括南韩多名高级官员,南北朝鲜关系紧张,北朝鲜发动抵制汉城奥运会,但没有成功,汉城奥运会照常举行。1992年奥运会之前,苏联、南斯拉夫动荡、解体,国际奥委会要处理解体后的各共和国如何参加奥运会的问题。可见,国际奥委会自成立以来问题不断,1996年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以前的问题虽然多,但都不涉及国际奥委会本身的根基,而盐湖城丑闻所引发的危机却动摇了国际奥委会。这是一场信誉危机,关系到国际奥委会及其委员到底可信不可信?各国舆论对此作出了空前强烈的反应。萨马兰奇说,“这是我就任主席以来最困难、最悲哀的日子。”他又说:“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大地震”。确实,这不仅是他就任主席以来,而且也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105年来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
一、危机的发生
美国盐湖城申办1998年冬季奥运会以4票之差输给了日本长野后,又继续申办2002年冬奥会,结果第一轮投票就以压倒多数获得举办权。盐湖城申办成功后几个负责申办的人就接二连三地被弄下了台,其中的原因是利益的争夺。去年11月下旬,有人把冬奥会组织委员会副主席写给国际奥委会喀麦隆委员女儿的一封信透露给了新闻界,信上说:“我们提供给你的奖学金将于99年结束,这是我们付给你的最后一笔奖学金”。这封信是伪造的,事情却是真的。此信一经公布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指责盐湖城的冬奥会举办权是通过提供奖学金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收受好处的人则是拥有投票权的国际奥委会委员。
12月10日晚,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开会前举行例行的工作晚餐。根据萨马兰奇主席的要求,曾担任过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资深执委霍德勒在会上说,盐湖城申办冬奥会过程中有5、6名国际奥委会委员涉嫌受贿。本来这件事情可以在执委会内部讨论解决。事实上,萨马兰奇于11日中午与盐湖城组委会代表团进行了会晤,了解所谓“贿赂”问题的详细情况,以便着手处理。但是,12日上午执委会刚开始,霍德勒就要求发言。从其神态看,执委们已感到他与平日稳重沉着的一贯作风有异。轮到他发言时,他说,盐湖城提供奖学金是被迫的,责任不在盐湖城而在委员。他原以为问题只涉及5%左右的国际奥委会委员, 实际上却涉及35%的委员。他还说执委会中有人恨他,有人想排挤他等等。上午会议结束后,霍德勒抢在国际奥委会新闻发布会之前向记者宣布,盐湖城发生了丑闻,亚特兰大、悉尼也都有。他说有委员向盐湖城表示,没有他的支持,任何申办城市都不要想拿到举办权,还有一些中间人也参与了活动,如果要拿到举办权,事先要准备100万美元, 成功后还要300 ——500万美元。 他还攻击了意大利的菲亚特集团以提供汽车来争取世界滑雪锦标赛的举办权等等。他所说的金额如此巨大,参与面又如此普遍,使舆论哗然。各国记者抢着发消息。当天下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不得不发表声明,表示执委会与霍德勒对记者的谈话无关。在第二天的执委会上,霍德勒仍表现反常,会后又向记者表示自己的嘴被人封住了。
事后了解,霍德勒原先担任国际滑雪联合会主席达47年之久,去年刚卸任,有失落感,因此服用了大剂量的镇静药,情绪失控。但他这一炮放过之后,引起了舆论的连锁反应,申办城市不断出现新的消息,说连萨马兰奇也卷进去了,舆论还攻击国际奥委会成员过的是豪华生活,住五星级的旅馆、坐头等舱飞机飞来飞去、吃好的、喝好的,甚至说申办城市为委员提供了性服务等等。总之,传闻越来越离奇,攻击越来越猛烈。一时黑云压城,国际奥委会形象受到严重玷污。
这个时期,国际奥委会主要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美国和欧洲联盟的一些政府的压力。他们纷纷表示,国际奥委会已经没有道德上的资格来领导全世界的体育运动。今年2月初, 在洛桑举行的世界体育反兴奋剂大会上,美国白宫反毒品委员会副主席和一些西欧国家主管体育的部长在讲话中都反对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来领导世界体育反兴奋剂的工作。有人还主张奥运会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领导,或者由运动员自己选出来的机构来领导。还有人逼萨马兰奇下台。
二是来自赞助商的压力。近年来,国际奥委会的商业开发很成功,已连续多年组织十几家跨国公司参加“奥林匹克伙伴计划”。按此计划,每一家“伙伴”公司在一个奥林匹克周期即四年内向国际奥委会提供4千万到5千万美元以取得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使用权。目前参加此计划的十一家公司中有九家属美国。它们大多保持了沉默,仅表示期待国际奥委会进行改革,但是也有几家表示是否继续执行“伙伴计划”,要视国际奥委会是否彻底改革而定。
三是来自舆论界的压力。舆论铺天盖地攻击国际奥委会,攻它的体制、机制和萨马兰奇。据统计,这类夸大事实,肆意攻击的舆论有40%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20%来自瑞士。其目的是要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置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政府的控制之下,如果逼萨马兰奇下台成功,他们就可以较容易地达到目的。
二、危机的根源
这场危机的导火线尽管是盐湖城的那封信,但危机产生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举办奥运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加剧了申办奥运会的竞争。当前,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影响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所包含的直接的经济利益不是几个亿,而是数十、上百亿的美元。例如,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与各大电视公司已签约到2008年,仅这一项就达55亿美元,与赞助商的合同金额4年就是5到6亿美元。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地点还没有定,但东道国现已肯定有10亿多美元的收入。除直接经济利益外,奥运会间接带动各种相关产业,这更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据统计,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直接、间接的经济利益达到260亿美元。此外,奥运会的社会影响也十分巨大。 亚特兰大奥运会全世界电视观众达到196亿人次,社会效益明显。 社会效益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不少商业集团、政治势力也想加以控制。也由于这一原因,各国申办奥运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申办1984年奥运会时,仅美国洛杉矶一家,而现在夏季奥运会申办单位一般是8至12个, 冬季奥运会也有6到8家左右,争夺十分激烈。
其次,争夺效益巨大的奥运会举办权的激烈竞争导致了申办过程中物质手段的介入。申办奥运会是买方市场,申办者都想取悦于作为买方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于是市场规律起作用了,以不正当物质手段争办奥运会的现象越来越多。1986年以来尤甚。针对这种情况,国际奥委会于1988年做过一些规定,如申办城市送的礼物价值不能超过200 美元(后来改为150美元),委员访问申办城市不能超过三天, 随员不能多于一人等等。但规定的收效不大,最终导致发生了盐湖城事件的爆发。
第三,国际奥委会本身也存在问题。一是委员的选举办法。按章程规定,委员由国际奥委会遴选,委员不是各国的代表,而是国际奥委会派至各国的代表。这种制度虽然有时有它的一些好处,但不符合时代的民主潮流。二是委员的任期。国际奥委会的委员都是个人制,一旦当选后任期都很长。1965年以前当选的委员,实行终身制。像霍德勒这样的委员尽管80多岁了,仍然可以当委员,一直到去世或主动退休。1966年以后当选的委员,任期年龄规定开始是72岁,后又调整到75岁。1995年,为了让萨马兰奇可再任一届主席,全会决定把任期调整到80岁。三是监督机制问题。这是较选举制度和任期更为严重的问题。国际奥委会内部没有一个监督机构,委员仅在就任时有一个宣誓,即“我决不接受任何政治的或商业的影响和掺杂任何种族的宗教的考虑,并在一切情况下维护国际奥委会的利益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利益”等等。但往往宣誓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没有一个监督机构。
这些深层次的原因,最终造成了盐湖城申办冬季奥运会过程中的丑闻。去年上半年我和萨马兰奇有过一次谈话。当时我说国际体育界有三大问题,一是暴力,二是兴奋剂,三是选举中的腐败。我说,赛场内外的暴力好处理,兴奋剂则是一个毒瘤,另外一个毒瘤就发生在国际体育组织的领导层,就是领导层里的腐败。那次谈话不久,年底就发生了这个事件。
需要补充的是,国际奥委会除受到来自外部的压力外,还因内部的斗争使得这场危机更加复杂。世界体育界和国际奥委会中历来都有拉丁集团和盎格鲁—撒克逊集团(基本上是以英美为主)的斗争。过去世界体育领导权主要掌握在后者手里。80年代以后,主要的国际体育组织大多改由拉丁集团掌握。对此,盎格鲁—撒克逊集团一直耿耿于怀,不断寻找机会想把拉丁集团搞下去。与此同时,国际奥委会内部又有欧美集团力图压制亚非拉集团的崛起,特别是对亚非集团发言权的逐步增长尤具戒心。丑闻开始时,就有人散布说,“丑闻之所以引起,是因为国际奥委会近年来吸收了大量非洲和亚洲的委员”,把责任都推到了亚非委员身上。此外,内部的权力之争也日益激烈。萨马兰奇2001年就要离任,谁将是他的继任者?有人利用爆发丑闻的机会想搞宫廷政变,搞“逼宫”,逼萨马兰奇下台,同时借此排斥潜在的竞争者。萨马兰奇不久前曾公开讲,在他的身边就有人希望他下台。内外矛盾的结合使得这场斗争更加复杂激烈。
三、危机的处理
丑闻揭露初期,国际奥委会面临强大的压力,有些穷于应付。去年12月份成立了一个由副主席、加拿大人庞德主持的委员会,调查盐湖城发生的事情。委员会调查后发表了两次调查报告。报告披露出的情况表明,盐湖城在申办1998年冬奥会失败时总结了一条经验,说他们之所以输给长野,就是因为长野在送礼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们的结论是要加强对委员个人做工作,特别是要对非洲委员下功夫。他们所使用的手段有如下几类:向委员的子女提供奖学金或安排工作;邀请委员包括家属等人多次去美国去访问、治病。这次被开除的一名委员,除自己去美国治病外,其丈母娘进行膝关节更换、妻子做美容手术等,共花掉了盐湖城21万美金。还为个别委员提供竞选赞助金,借款等等。
在国际奥委会7任主席里,除了顾拜旦以外, 萨马兰奇是贡献最大的。他接任的时候,国际奥委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总共4500万美元,而现在,除增加了大量固定资产外,仅银行存款就达到2亿多美元。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国际上难有匹敌者的重大社会文化现象。每次奥运会的举行都成为世界注意的中心。举办奥运会的收入,国际奥委会只取7%,其余都分给东道国、单项国际体育组织和各国奥委会。 国际奥委会还设立了奥林匹克团结基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在萨马兰奇任期内,国际奥委会首次有了女委员。他还要求各单项国际体育组织领导机构中在2000年前有10%的女性,到了2005年要求这个比例达到20%。他领导了体育领域里反种族隔离斗争,还倡导了“奥林匹克休战”。他强调体育应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提倡体育为改善和保护环境服务。从萨马兰奇的心态来说,这些成就使他踌躇满志。他的愿望是顺利举行世纪之交的悉尼奥运会,然后以国际奥委会跨世纪主席的身份功成身退。危机的爆发以及急风暴雨式的舆论压力使萨马兰奇情绪一度处于十分低落,曾萌生辞职的念头。
这时国际奥委会委员、各单项体育组织以及各国奥委会的领导人都看到了这场斗争不单纯是一个如何处理丑闻的问题,而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府、部分赞助商和一些传媒大亨及体育经纪人联合在一起,想通过促使国际奥委会垮台来控制世界体育运动。总之,大家都看到有一股暗中势力想摧垮国际奥委会这个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国际体育机构,所以都起来捍卫萨马兰奇的地位。委员们纷纷写信或当面向萨马兰奇表示支持,指出只有他才是带领国际奥委会走出危机的唯一人选。各国际单项组织包括非奥运项目的体育组织也都发表声明,支持国际奥委会、支持萨马兰奇。各国奥委会总会也收集到了120 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的签字,吁请萨马兰奇领导大家走出这场危机。萨马兰奇看到自己得到了国际体育界的支持,就下决心继续留任,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事发后除国际奥委会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外,美国方面成立了三个调查委员会,一个是盐湖城的道德委员会的调查,一个是美国奥委会的调查,一个是美国参议院商业委员会的调查。
盐湖城道德委员会调查的结果,第一批涉嫌有不良行为委员名单共有14人。后又提出了新的10个涉嫌人员名单,所以共有24人。调查也表明,问题虽确实存在,但决没有初期舆论渲染的那样丑恶,更没有什么性服务之类耸人听闻的事。
国际奥委会的调查报告,一方面对24人提出了处理意见,同时指出,不存在贿赂和腐化问题,而是有些委员的行为违背了就任时的誓言,违反了委员的行为准则。
这时,美国奥委会调查委员会主席、美国前参议员米切尔的报告提出,应该由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国际奥委会是一个“公众的国际组织”。到现在为止国际奥委会只是一个私人性质的、俱乐部式的国际组织。如果克林顿一旦宣布它为“公众的国际组织”,它在美国境内将受到《美国联邦外国腐败行为法》管辖。就是说,一旦美国认为国际奥委会有腐败行为,美国有权传讯任何有关的人,国际奥委会将受美国的法律控制。米切尔还提出国际奥委会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委员只能由各国体育组织选派的代表和各国际单项组织以及运动员直接选出的代表和社会人士组成。他并提出今后举办奥运会的必须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约的国家。该公约签字国现有34个,主要是欧洲和美国,中国没有参加,全世界近200个国家中参加的也不多。如果美国的意图得逞, 中国也就没法申办2008年奥运会。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真实意图就是把国际奥委会置于它的控制之下。
美国参议院商业委员会于3月份提出, 国际奥委会在美国境内不能享受免税的权利,还要求美国关于奥运会的电视转播费以及美国公司的赞助费统统由美国奥委会支配,其意图是在财政上控制国际奥委会。
德国主管体育的内政部长也扬言,如果国际奥委会改革不彻底,欧洲联盟国家将抵制奥运会。
面对这些压力,国际奥委会一方面尽力维护自己的独立存在,另一方面加快改革进程。今年1月24日,执委会决定采取四项措施:1、暂时开除6名委员,继续调查3名委员,警告1 人(后来又根据盐湖城道德委员会的报告,增加暂时开除1名委员,警告9名委员,调查3名委员。 );2、设立道德委员会;3、调查所有的申办过1992年以来历届奥运会的申办城市;4、改变2006年冬奥会的选拔办法, 不再由委员来投票决定,而是由国际奥委会设立的16人挑选团来选择比赛地点。
对前三项措施,委员们均表支持,但对于奥运会地点只由一个小型的委员会来决定,提了不同意见。因为这个做法违反章程的规定。章程规定,决定比赛地点的权力属于全体委员会议。所以在今年2 月初举行世界体育反兴奋剂大会期间,出席大会的委员要求执委会听取大家的意见。执委会于是召开了一个早餐会,委员们纷纷提出不同意见。会上我也发了言,指出对于少数委员的行为玷污了国际奥委会的形象我们确实感到遗憾,但是应该相信大部分委员都是行为端正的人。不能因为少数人的行为而不相信大多数委员,剥夺大多数委员的权利。国际奥委会可以限制访问,并规定申办城市不得送礼,但是最后的表决权还是应该属于全体委员会议。3月份的执委会接受了大家的意见, 即:小范围的挑选团仅选定最后入围的两个城市,由全会从两者中决定其一为举办城市。
中国奥委会对丑闻一直保持比较冷静的态度。1月25 日中国奥委会发言人发表了声明,对少数委员的行为表示遗憾,表示相信国际奥委会会对他们做出严肃处理,声明并支持2000年奥运会和2002年冬季奥运会仍然分别在悉尼和盐湖城举行,但是同时指出,国际奥委会必须进行改革。声明并重申中国奥委会始终遵守国际奥委会的有关规定。这一态度受到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评价,认为中国确实宽容大度,没有趁此机会对悉尼报1993年差2票的“一箭之仇”。
3月17、18日,国际奥委会举行了第108次特别会议,专门讨论丑闻问题。萨马兰奇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列举了国际奥委会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严肃地指出,“现在我们面临着一场危机,如果我们不能团结起来,采取坚定的、迅速的、一致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的国际奥委会将面临着深重的危机。危机的严肃程度是大家所难以想象的”。他呼吁大家给他以信任,以便他为奥林匹克运动做最后一次贡献,即带领国际奥委会走出这场危机,采取改革措施,使国际奥委会以崭新面貌迈向新的世纪。全体委员对他的讲话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接着他建议以不记名方式对他进行信任投票,然后他离开了会场,以便让委员们自由表达意见。在出席的91名委员中, 除萨马兰奇外,90人投票,86人投信任票,2票不信任,1票作废,有1票未收回。 萨马兰奇赢得了大家几乎一致的信任。
会议然后作出四项重要决定:
1、在听取了涉嫌有不端行为的6名委员的申辩之后,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票决定开除这6名委员。在此之前,根据章程授予的权力, 执委会对9名委员分别给予最严重警告、严重警告和警告处分。这样, 连同会前已主动辞职的4名委员,共处理了19名委员。
2、改变2006年冬奥会申办城市选择办法。 所有委员不能到申办城市参观访问。申办城市不得送礼,只能发送宣传品。成立挑选团,该团由四方面组成:国际奥委会的委员8人, 加上主席和资格最老的委员及评估委员会的主席,冬季项目国际单项组织代表1人, 各国奥委会代表1人,运动员代表3人,共16人。挑选团成员都在投票确定冬奥会地点的当天选出。挑选团从6个申办城市中选出2个最后决赛的城市。接着由全体委员会议以不记名投票方式在2个城市中决定其中之一。 整个过程是全封闭式的。
3、成立道德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部门各方的行为准则, 出现问题由这个专门委员会向执委会提出处分建议。这个委员会由7至8个人组成,其中有3名国际奥委会委员,1名运动员代表、社会人士3至4名。
4、成立改革委员会,名称叫“国际奥委会2000”, 以表明国际奥委会要以新的姿态来进入到2000年。这个改革委员会将由20至24名成员组成,一半是委员,另一半是了解体育的社会知名人士,其任务是就国际奥委会的改革进行讨论并提出方案。
四、改革的趋向及步骤
国际奥委会特别全会以后,各方面反映不一。大部分人认为国际奥委会已在认真进行全面改革,部分人认为决定虽已作出,还有待实践证明改革的决心和措施的有效性。叫嚷最强烈的仍是美国。
4月14日, 美国参议院商业委员会举行了“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城市有关活动”的听证会。主席是打算当共和党竞选下届总统候选人的麦凯恩。美国有人说他想把这次听证会当成他展示其政治企图的舞台。麦凯恩于3月19 日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发出邀请他出席作证的信。这封信与其说是邀请,不如说是美国参议院商业委员会的传讯通知。信的口吻极不客气,连惯常的外交词令也没有,还“提醒”萨马兰奇“仔细阅读有关条例以便严格遵守”。美国参议院对一个享有国际盛誉的独立国际性非政府组织那种颐指气使的态度,理所当然的遭到萨马兰奇主席有礼貌的回绝。果然不出所料,听证会上完全变成胁迫国际奥委会就范的闹剧,竟然有两个参议员指名道姓地要萨马兰奇下台,说什么“还等待什么?为什么不把他搞下台?”,似乎国际奥委会是美国的一个下属组织。连美国和德国的舆论都在说,“美国国会的举动从深层看,美国正在制定一个控制奥林匹克运动的计划”,“美国奥委会要运用财政和政治手段”“实际控制国际奥委会”。美国别有用心的强大压力,遭到了国际体育界、包括美国本身一些体育人士的不满。
但是,国际奥委会本身确实需要改革。因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在体制、机制方面不少是一百多年来逐步建立保存下来的东西,其中许多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实际上在盐湖城事件爆发前,国际奥委会内部、各单项体育组织和各国奥委会都曾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场合对国际奥委会提出改革要求。这些年来,国际奥委会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在加强与国际单项体联和各国奥委会的沟通、增强妇女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地位、提高运动员的发言权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这远远不够。这次丑闻爆发后,国际奥委会的许多委员更感到有必要加快国际奥委会的改革进程。
从内部讨论及各方面要求情况看,国际奥委会的改革可能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关于国际奥委会的行政管理,将贯彻民主和公开的原则, 并加强内外沟通,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管理民主化和财务公开化。
2、关于国际奥委会委员,将进一步强调其代表性, 改革那种个人推荐甚至父位子传的现象。关于委员任期,现有状况是1965年之前当选的委员为终生制,其他委员任期到80岁。目前普遍认为委员必须有任期规定,可以是两至三个奥林匹克周期,即任期8到12年, 年龄不超过72或75岁。委员组成中将确保妇女占重要地位,现役运动员的发言权也将加强。奥林匹克项目的各个国际单项组织的主席以及重要国家奥委会的主席也将在其任职期间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全会将更加类似奥林匹克运动的代议机构,执委会作为执行机构其组成将予扩大。
3、关于奥运会举办地点选定办法,将作重大改变。 现在各大洲都已具备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特别是夏季奥运会)的条件。实际上,自1952年以来,未曾在同一个大洲接连举办过夏季奥运会。为了体现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普遍性,多年来曾有过按时区或按大洲轮流举办的设想,估计轮流举办的设想将再次以现实可行的办法提出来讨论。在投票方式方面,估计将在这次特别全会确立的办法的基础上加以改善,即:由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家奥委会和运动员及专家组成的评估委员对各申办城市进行考察,提交考察报告,然后由有关各方共同组成挑选团选择其中的2到3个进入申办决赛圈,最后由全体委员进行投票确定地点。如果轮流举办的原则(不论是按洲或时区轮流)得到通过,则申办过程还可进一步简化。委员们去进入决赛圈的申办城市的访问,将由国际奥委会组织。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大减少申办城市的支出,减少甚至杜绝各种腐败行为的可能性。
4、将建立更严格的监督机制和财务审计制度。
4月上旬,萨马兰奇任命了由7人组成的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由国际奥委会中受到普遍尊敬的塞内加尔委员姆巴伊任主席。
5月5日,萨马兰奇公布了“国际奥委会2000”委员会的组成。委员会已不是在特别全会上设想的20—24名成员,而是一个庞大的80人委员会,由萨马兰奇自任主席。成员中26人曾作为运动员参加过奥运会的比赛,其中10人是直选产生的运动员代表;44名国际奥委会委员;12人曾任或现任国际单项组织主席;24人曾任或现任国家奥委会主席。另有多人曾在奥运会组委会中担任重要职务。从上述数字确实可以说是包含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各个方面。但是这个组成严重忽视了地区平衡原则,例如80名成员中,亚洲仅5国7人(非洲8国8人), 而美国一个国家即有7名成员。该委员会由26人组成的执行局中亚洲仅1人,美国却多达6人。这种严重失衡,既说明了国际奥委会远未摆脱根深蒂固的欧美中心思想,也反映了萨马兰奇想“绥靖”美国的心态。
“国际奥委会2000”委员会的任务是“就国际奥委会的结构、规章、工作程序等方面的改革向国际奥委会全会提出建议”。委员会设三个工作小组,分别讨论:国际奥委会的组成、结构和组织;国际奥委会的职能;奥运会举办地点确定办法。我和伍绍祖分别参加第二和第三工作小组。
6月1日至2日,该委员会举行了全体会议和工作小组会议。 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洛斯·加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人都以委员会成员身份出席了会议。从来自各方面的与会者的发言的情况看,运动员强烈要求进入国际奥委会及其领导机构,基辛格等社会人士强调透明性和可信赖性。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发言大多主张改革应是渐进的而不是激进的。我在发言中批评了美国参议院商业委员会干预奥林匹克事务的蛮横态度,受到了全场的鼓掌欢迎。这反映了国际体育界对美国干预的不满。我也强调奥林匹克运动普遍性原则的重要性,批评了国际奥委会往往对此原则的忽视。
“国际奥委会2000”委员会还确定了工作进程:8月和9月分别召开各个工作小组的会议,讨论改革的具体方案;10月举行委员会全体会议确定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改革方案;12月召开国际奥委会特别全会讨论通过改革方案。
舆论对于这次会议的反应大多数是积极肯定的。与会者也较满意。基辛格说:“国际奥委会将会有明显的进步”。一位专门从事奥林匹克研究的学者说,他参加过30年的奥林匹克会议,没有哪一次像这次会议那样,大家没有任何顾忌地、相当直截了当地进行了批评。他认为国际奥委会将找到改革的途径。
但是,应该说国际奥委会较彻底的改革还只是刚刚起步。而改革必然涉及各方面的利益,意见相当分歧。萨马兰奇曾在会议的结束时强调指出,最为关键的是确保奥运会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而正是这一点应该是有关各方最根本的共同点。
6月在韩国汉城召开了国际奥委会第109次全会。在开幕式上,萨马兰奇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关于改革的部分,正是针对6 月会议上的不同观点而说的。不妨引用如下,作为本文的结尾:
“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巩固奥林匹克运动,而不放弃我们的信念。
要进行使奥林匹克思想更加突出的改革,
要进行不致损伤顾拜旦的遗愿的改革,
要进行使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中起显著作用的改革,
要进行是各国际单项组织和各国奥委会得以更多参与奥林匹克运动领导的改革,
要进行使奥林匹克教育、和平文化、人类福祉、奥林匹克团结及大众体育更加发展的改革,
要进行使妇女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各个层面上的地位得到确保的改革,
要进行使行政管理更加透明、严格和高效的改革,
要进行维护奥运会的普遍性、重要性和威望以及本组织的独立性的改革。
但是我们不要为了取悦于批评者的仓促从事的改革,
不要顾及一方利益而有损另一方利益的改革,
不要基于私利及利益冲突的改革。”
标签:国际奥委会委员论文; 国际奥委会主席论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 奥林匹克标志论文; 美国体育论文; 各国体育论文; 奥运会项目论文;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