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民医院;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摘要: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骨科卧床患者并发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8 例卧床发生压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通过Braden 评分记录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 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 1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raden 评分为( 19. 31 ± 1. 03) 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raden 评分为( 12. 22 ± 1. 74) 分,观察组Braden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 01) 。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改善骨科卧床压疮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干预; 骨科; 压疮; 效果
压疮又称褥疮,是一种由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和浸渍所引发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性皮肤损伤,好发于身体受压或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及枕部等处。其临床特征为: 边缘硬且干燥,轮廓常呈圆形或火山口状,经表皮扩延至皮下及深部组织,有裂隙分隔,不易引流; 严重的伴继发感染时肉芽组织呈灰白色,恶臭分泌物或脓性分泌物流出,穿入深部组织,使肌腱、骨膜发炎、变厚及硬化,并破坏其骨质及关节[1]。骨科患者由于手术需要长期卧床,局部的组织受到压迫时间长,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患者皮肤运动和感觉功能发生衰退,因此,容易发生压疮,尤其是老年患者,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2-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骨科收治的具有明显压疮症状并符合诊断标准的168 例骨科卧床压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84 例,其中男性49 例,女性35例,年龄27 ~ 84 岁,平均年龄( 48. 56 ± 35. 44) 岁; 骨折类型: 骨盆骨折21 例,脊椎骨折18 例,股骨骨折22 例,胫腓骨骨折16例,其他骨科疾病7 例; 观察组84 例,其中男性54 例,女性30例,年龄32 ~ 81 岁,平均年龄( 47. 49 ± 33. 51) 岁; 骨折类型: 骨盆骨折23 例,脊椎骨折19 例,股骨骨折20 例,胫腓骨骨折18例,其他骨科疾病4 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体质量和手术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使用压疮风险评估量表评估患者并发压疮风险,分析合并危险因素,作为实施护理干预依据。
1. 2. 1 对照组护理方法: 给予骨科常规护理,定期为患者进行翻身、整理、更换、擦洗及按摩等,间歇性地解除压力给躯体带来的物理作用。日间1 次/2 h为宜,但避免在夜间、患者休息期间翻身太勤[2]。维持皮肤清洁干燥,以温水擦拭受压部位,2 次/d; 每日换衣物和床上用品,换前以温水擦拭,局部涂抹油膏; 预防擦伤; 保持床单平整、干燥和无屑,不便翻身的患者可适度给予气垫床。
1. 2. 2 观察组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1) 心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系统性心理疏导,让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充分了解压疮的危险、形成原因、预防办法及配合护理的重要性等因素,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压疮预防措施,培养患者及其家属预防压疮的意识与能力。( 2) 营养干预: 为压疮患者定制食谱,注意营养平衡,饮食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保证各种营养物质摄入充足。给予营养支持时需要考虑患者胃肠道功能,坚持适度、适量、适时原则,喂食时采取合适体位,避免呛咳、起坐擦伤的发生。( 3) 护理干预: 每天给予患者温水擦洗2 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压疮护理,为患者建立护理记录卡登记制度。对于高危患者避免使用普通床垫,对使用石膏的患者要在骨突部位垫上软垫或脱脂棉,避免石膏直接和骨折处接触,对牵引的患者要在受压部位垫上棉垫,有效地改变患者体位等,针对不同部位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干预制度。( 4) 管理干预: 加强护理管理,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同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以便在发生意外事件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可能或已经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如部分患者发生擦伤、硬物磕伤致皮肤产生瘀痕甚至破溃,应做好用药治疗,针对伴有下肢静脉血栓者做好治疗护理。
1. 3 观察指标
压疮的临床治疗效果可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三种[5]。经治疗后,患者压疮面完全消失,皮肤的颜色恢复正常为治愈; 患者压疮面积减小,创面颜色变浅,渗出量减少称为好转; 患者压疮面积无变化或者加大,创面颜色加深,渗出量增多为无效。采用Braden 评分法[6]对患者压疮风险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 1) 感知能力、( 2) 潮湿程度、( 3) 活动能力、( 4) 运动能力、( 5) 营养摄取能力、( 6) 摩擦力和剪切力六个方面。采用4 级评分,得分越高,压疮风险性就越低。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 0 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珋x ±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 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 1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6. 034,P < 0. 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压疮是骨科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患者感觉部分丧失、长期卧床或者不变换体位造成骨突部分压迫皮肤,引发局部的皮肤血液循环障碍而形成坏死。多数骨科卧床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压疮风险,中度及以上者占比达1 /3,骨科卧床患者压疮预防一直是护理工作的重点、难点。此外,压疮发生还与局部受压、摩擦及潮湿相关,即患者内衣、床单等不平整或者在搬动患者时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致损伤皮肤,而且潮湿会造成皮肤浸渍、松软,因此,更容易被剪切摩擦力损伤[7-8]。正确评估患者病情是压疮治疗的关键,据此,我院对骨科卧床患者进行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从护理的疗效看,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达94. 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 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效果较好,有效地抑制了压疮这一并发症状[4,9]。经过治疗、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Braden 评分为( 19. 31 ± 1. 03) 分,对照组为( 12. 22 ± 1. 74) 分。结果表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营养干预、护理干预和管理干预等综合干预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压疮治愈率,减轻了患者身体的疼痛感,提高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干预可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配合临床治疗[10]。采取有效的营养干预,对不同年龄、瘦弱肥胖、营养不良及糖尿病等患者给予合理膳食,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的膳食,也是提高患者抵抗并发压疮的有效手段[11 - 12]。另外,有效的护理干预,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从而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加强护理人员对骨科患者压疮的有效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压疮治愈率,减轻患者身体的疼痛感,同时还可以增进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 骨科患者发生压疮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 13) : 1746 - 1747.
[2] 王风兰. 护理干预对骨科老年患者压疮的预防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 24) : 1371 - 1372.
[3] 胡佩芬,张凌. 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卧床患者院外压疮的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2013,34( 29) : 6147 - 6148.
[4] 钟春莲. 护理干预对骨科卧床患者压疮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09,2( 18) : 35 - 36.
[5] 谢少清,牛娟,童风玲. Braden 压疮危险因素评分表预测压疮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 30) :3209 - 3211.
[6] 吕卫华,卫金歧,谭亚萍. Braden 评分量表在骨科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 11) : 983 - 984.
[7] 秦淑娟. 骨科卧床患者预防压疮的护理体会[J].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 33) : 4581 - 4582.
[8] 王久清,黄昌林,杨雪迎,等. 两种压疮评估量表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4) : 685 - 688.
[9] 梁鼎英. 骨科卧床患者应用防褥疮气垫配合翻身的护理分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 ( 11) : 165 -166.
[10] 王芳. 心理社会因素对骨科卧床患者压疮形成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 14) : 121 - 122.
[11] 梁妙玲,蔡保芳,杨西宁. 压疮防治及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 11) : 1151 - 1153.
[12] 崔俊燕,高成萍,李桂桂,等. 综合护理干预在骨科卧床患者压疮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8( 7) : 667 - 669.
论文作者:刘青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患者论文; 骨科论文; 对照组论文; 评分论文; 皮肤论文; 统计学论文; 摩擦力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