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爱尔兰问题的和平解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爱尔兰论文,和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2月22日,英国首相梅杰和爱尔兰总理布鲁顿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正式公布两国政府经过长时间磋商达成的关于政治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的框架文件。此举正值北爱已实现停火半年之际,在英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引起了良好的反应,被认为是继去年8月底北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停火之后,彻底解决北爱问题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人们希望框架文件能为尽早实现有关各方的谈判,结束“25年的流血历史”,在“北爱尔兰实现没有暴力和歧视的未来”提供一个契机。那么,框架文件能不能为北爱带来和平?笔者下面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浅见供大家参考。
北爱尔兰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北爱尔兰问题由来已久。多年来,信奉新教、主张统一、占北爱尔兰人口58.6%、主要是英格兰和苏格兰人后裔的英国人(统一派),和信奉天主教、主张建立统一的爱尔兰、占北爱尔兰人口38.4%的爱尔兰人(民族派),围绕着北爱的归属以及新教徒在政治、经济和文件上对天主教徒的歧视,产生了尖锐的民族对立和冲突,以致引发了一系列暴力事件,造成数万人的伤亡。北爱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英国对爱尔兰的兼并和殖民统治时期(1169年-1921年)。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活动开始于12世纪,这之前,爱尔兰由北欧海盗控制。1169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发动入侵爱尔兰的战争,开始了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历程。在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格兰对爱尔兰的统治比较宽松。从15世纪末期的都铎王朝开始,英格兰逐步加强了对爱尔兰的干预。17世纪伊丽沙白一世时,为了对付爱尔兰北部的起义,英统治者开展了大规模殖民活动,大批英格兰和苏格兰移民渡海定居于此,这些人就是现在自称为“阿尔斯特人”的新教徒的祖先。他们在英殖民当局的鼓励下,大肆掠夺当地天主教徒的土地,还美其名曰“十字军运动”。这激起了天主教徒的强烈不满,并开始进行自发的斗争。18世纪,爱尔兰在英国的统治下维持了“不平静的和平”。19世纪之后,爱尔兰人民的反抗逐步加强,要求自治的呼声越来越高,爱尔兰问题变得突出起来。1910年,爱尔兰统一派和民族派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军事对抗。1916年,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在都柏林发动起义被镇压,起义领导人被杀害。1918年,民族主义政党新芬党(意为“我们自己”)在都柏林成立了“爱尔兰议会”。同年,爱尔兰民族派的游击队爱尔兰共和军开始了反对英国统治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迫不得已于1920年实施《爱尔兰政府法》。该法规定分别在都柏林和贝尔法斯特建立两个地方自治议会。自治议会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主权属于英国。1921年爱尔兰北部9个郡中的6个郡接受了该法,成立了自己的议会,在英国议会中有自己的代表席位,从属英国议会的管辖。爱尔兰南部诸郡则拒绝接受该法。爱尔兰共和军继续为完全摆脱英国的统治、实现爱尔兰的独立而战斗,并分别于1921年6月和12月迫使英国签订了《停战协议》和《英爱条约》。根据《英爱条约》,爱尔兰南部的26个郡建立独立的“爱尔兰自由邦”,后于1936年成立共和国,并于1949年退出英联邦。从此,爱尔兰被人为地一分为二。英国国名也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二)英国对北爱尔兰的间接统治时期(1921年-1971年)。在这个时期,英国根据1920年《爱尔兰政府法》下放权力,通过北爱议会对北爱进行间接统治。由于新教徒占了北爱人口总数的近6成,1921年至1971年的50年间,在北爱的历次选举中,都是新教徒赢得了议会的多数,并组织政府,掌握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对天主教徒奉行歧视政策,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排斥他们,而且在就业和教育等方面上也不给天主教徒以平等的机会。天主教徒中不但职员,连熟练工人都很少,他们大多以从事自由职业为主,属于政治上无权、经济上贫困的阶层。两派之间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日益尖锐,冲突不断升级,各种暴力活动如爆炸、暗杀等频频发生,社会动荡。两派之间的冲突终于在1969年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暴乱。
(三)英国对北爱尔兰的直接统治时期(1972年以后)。暴乱发生后,为了控制局势,英国政府决定派兵进驻北爱尔兰,并决定对北爱实行“直接统治”。英国议会取代了北爱尔兰的议会,有关北爱尔兰的所有法律均需英国议会批准,北爱尔兰政府由英内阁成员之一的北爱尔兰事务大臣控制。然而,“直接统治”并没有消除北爱两派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据英国报刊的统计,1969年至1995年间,在北爱尔兰死于暴力冲突的人数高达3408人,因此,北爱尔兰依然处于流血、暴力冲突之中。
解决北爱问题的尝试
北爱问题是英国政治的一颗“毒瘤”,特别是爱尔兰共和军的暴力活动,已逐渐从北爱扩散到英国本土。人民对此怨声载道,政府也认识到北爱问题不解决,国无宁日。因此,英国历届政府都曾作过一些努力和尝试。但在对北爱实行直接统治后的一段时期内,英国不切实际地幻想在没有爱尔兰参与的情况下,单方面解决两派的冲突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方案,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英国开始寻求爱尔兰的合作,共同解决北爱问题。1980年5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同爱尔兰总理汉弗雷举行首次会晤,双方表示要进行“新的密切的合作”。1981年11月,撒切尔夫人又同汉弗雷的继任者菲茨杰拉德举行了会晤,决定成立英爱政府间委员会。但是爱尔兰一直坚持对北爱拥有主权,而英国则表示在没有获得北爱尔兰多数居民的同意前,北爱尔兰作为英国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不能改变。由于双方的立场差距较大,英爱合作解决北爱问题进展缓慢。经过努力,1985年底,英爱两国签署了北爱尔兰协议。在协议中,双方首次就北爱的宪法地位达成了初步共识,即无论将来北爱继续留在联合王国内,还是与爱尔兰实现统一,都须征得大多数北爱尔兰人的同意。另外,协定还规定设立“政府间会议”,爱尔兰有权在该会议上同英国讨论涉及北爱几乎各方面的问题,但是该会议并没有决定权。
进入90年代,世界局势和英国内政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北爱向和平迈进的步伐大大加快。首先,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缓和,世界各热点地区普遍“降温”,特别是中东和平进程的突破以及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消除,使人们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也为北爱问题的政治解决提供了样板。其次,恐怖和暴力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人们对于两派特别是爱尔兰共和军的暴力活动早已深恶痛绝。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和借口,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众多无辜平民的伤亡却使他们越来越遭到国内外舆论的谴责,其外境日益艰难。第三,北爱问题一直是联合王国的一个心腹之患,它不但严重影响着其政治形象和社会安定,还使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英国政府平均每年用于对北爱的财政援助和治安费用高达近50亿英镑。1991年接替撒切尔夫人上台的梅杰,较其前任对北爱问题的态度有所缓和,而且执政几年来政绩不佳,希望能在北爱问题上为自己捞点分,因此,本届政府对北爱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视。第四,90年代上台的爱尔兰总理雷诺兹对北爱问题的态度也较为温和。据调查,即使在北爱占总人口不到4成的天主教徒内部,支持与爱尔兰统一的人也不到40%,而且其中以社会民主工党为代表的不少人主张通过合法手段来实现,并不同意新芬党和爱尔兰共和军的极端作法。在这种情况下,爱尔兰政府认识到一味强调对北爱尔兰拥有“主权”是不切实际的,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对于两国间的谈判采取了较为合作的态度。第五,美国成为北爱和平进程的“监护人”,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美国,拥有4000万人的爱尔兰裔社团形成一个强大的压力集团,这其中就包括了在民主党内有重大影响的肯尼迪家族。克林顿在竞选总统时,就曾对北爱的“人权”表示过关注。上台后,他两度派遣“和平代表团”出访北爱,四度邀请新芬党领袖亚当斯访美,最近还亲自接见了他。同时,还邀请北爱统一党领导人詹姆斯·莫里纽克斯访美。美国甚至还让爱尔兰共和军创始人之一的卡希尔踏上其领土。美国在各派之间进行穿梭外交,并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克林顿还任命肯尼迪家族的人为驻爱尔兰大使,任命民主党领袖乔治·米切尔为驻爱尔兰“经济特使”,而其真正的使命却在于“努力推动北爱和平进程”。美国政府喧宾夺主的作法无疑让英国感到尴尬和恼怒,梅杰公开表示出强烈不满,但美国依然我行我素。
在这种情况下,各方开始认真考虑谈判解决北爱问题。从1993年开始,两场秘密谈判同时进行:一是英国首相梅杰通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间人同爱尔兰共和军本身进行接触;一是北爱天主教两派的领导人--温和派的社会民主工党领袖约翰·休姆和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代表新芬党主席格里·亚当斯--之间的谈判。
同时,英国政府还同北爱尔兰四个主要政党(北爱尔兰统一党、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联盟党和社会民主工党)进行了长时间的磋商,主要讨论:(1)北爱内部两种传统之间的问题;(2)爱尔兰岛内各民族的关系;(3)英爱两国的关系。虽然谈判以失败告终,但却增进了各方面的了解,改善了气氛。
1993年底,英爱在唐宁街发表宣言,英国政府表示尊重多数北爱人民的意愿,如果他们希望同爱尔兰统一,英国将提出立法,实现爱尔兰岛的统一。爱尔兰政府承认,在没有获得北爱多数人的同意的前提下,强制实现统一的做法是错误的,并表明,如果北爱能够实现全面的政治解决,它将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在宣言中,英爱一致认为,只有在爱尔兰共和军宣布永久停止使用暴力手段后,其政治代表新芬党才能够加入谈判进程。
1994年8月底,谈判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完全停止军事活动”。此举大大鼓舞了有关各方。10月中,新教徒的恐怖组织也宣布放弃暴力行动。12月9日,英国政府同新芬党举行了自1921年爱尔兰分裂以来的首次“探索性”会谈,并于19日再次举行会谈。12月15日,英国政府又同北爱新教的极端秘密军事组织的代表进行谈判。这样,有关各方终于找到了一条虽然很难但却行之有效的解决北爱问题的途径,那就是坐下来进行谈判。
框架文件出台后的北爱前景
今年2月英爱政府经过18个月谈判,就政治解决北爱问题终于形成了框架文件,这是解决北爱问题的一个重大步骤。
框架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1)成立由90名议员组成的新的北爱尔兰地方议会,议员按照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并赋予该议会广泛的立法权力;(2)成立由北爱尔兰地方议会代表和爱尔兰议会代表组成的北南跨界机构,并赋予该机构在农业、运输、旅游和能源等领域进行协商和协调的权力;(3)爱尔兰承诺将修改宪法,放弃对北爱尔兰的主权要求;(4)制定保护居住在爱尔兰和北爱尔兰所有人的公民、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宪章;(5)通过常设的政府间会议加强都柏林和伦敦之间的合作;(6)英国承诺修改法律,承认北爱尔兰居民有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利。
客观地说,框架文件的达成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成就,它兼顾到了各方的利益,既满足了天主教徒的平等要求,也部分消除了新教徒对于北爱与爱尔兰实现统一的担心。框架文件规定了“三方锁定”原则,即北爱各政党、北爱人民和英国议会各掌握“一把锁的钥匙”,任何一方不同意,都不得改变北爱现有的宪法地位。另外,框架文件也强调了对北爱人民意见的尊重。英国梅杰政府则获得了爱尔兰政府将在宪法中放弃对北爱的领土要求的明确承诺,因而在“三方锁定”原则下,使北爱脱离英国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爱尔兰政府得到了在拥有广泛权力的南北跨界委员会中的发言权,这对于它将来以更加合法的方式参与北爱事务提供了方便。
由于有了这个框架文件,北爱可望维持较长时期的和平。首先,饱尝动荡之苦的北爱两派和广大英伦三岛人民渴望和平,要求摒弃暴力,谈判解决北爱问题。其次,美国也在两边斡旋,一方面在框架文件公布后邀请亚当斯访美,对英国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敦促爱尔兰共和军放下武器,为谈判创造条件。最后,对框架文件持有异议的统一派政党,也表明“不抵制和平进程”。因为,虽然在英国下院中已失去多数席位的保守党政府,在许多方面有求于统一派的几个席位,但同时,统一派目前也不敢与保守党反目,其原因在于一旦工党上台,将会走得更远,工党领袖布莱尔已明确表示将要大力推进北爱和平进程,那时统一派政党的日子将会更不好过。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破坏目前得来不易的和平局面,再次挑起暴力冲突,搞恐怖活动,都将成为国内外舆论的众矢之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北爱问题的彻底解决已指日可待。北爱问题的症结,一是北爱的归属,一是天主教徒的地位。对此,框架文件虽都有所触及,但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在尊重北爱人民选择的言辞下,掩盖着双方的一种无奈状况。对于前一个问题,北爱“民族派”能否接受“三方锁定”尚属疑问。英国政府虽一贯标榜尊重北爱人民的意愿,由北爱各派人民投票来决定北家的宪法地位。但在新教徒占多数的情况下,投票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历史上也不是没举行过这种投票。而天主教徒则主张在全爱尔兰岛范围内举行投票,对此,英国政府肯定是不会接受的。在后一个问题上,比例代表制虽可增加处于少数地位的天主教徒在北爱议会中的席位,扩大其影响,但要消除几个世纪以来的民族和宗教矛盾,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部分新教徒也不愿放弃其在政治、经济领域中既得优势地位。历史上,英国政府每次试图给天主教徒增加一些权力,总会遇到新教强硬派的激烈反对。如何解决目前北爱的“多数暴虐政治”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可以预见,即使谈判开始,也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北爱问题要想早日获得较为完满的解决,还需要各方以大局为重,以人民的疾苦为重,各自作出相应的让步和妥协。但是正如一位北爱新教徒所说,“我们所有人必须生活在一块”,“所有人都希望和平继续下去”,这也许代表了北爱人民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