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模范精神”的内涵与发展_工人阶级论文

论“劳动模范精神”的内涵与发展_工人阶级论文

论“劳模精神”的内涵和弘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模论文,内涵论文,精神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240(2007)02—0012—04

“劳模精神”作为我国工人阶级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经过几代以劳动模范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传承发展,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一直鼓舞激励着工人阶级满腔热忱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一脉相承的“劳模精神”被赋予了更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主要体现为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忘我劳动、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与时俱进、刻苦学习的优秀品格,是激励广大职工满腔热情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劳模精神”的内涵

劳动模范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民族精英、国家栋梁、社会中坚、人民楷模。多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工人阶级始终表现出伟大的创造力,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这些劳动模范以他们出色的业绩和高贵的品质,成为工人阶级学习的榜样,带动工人阶级满腔热忱地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辉煌的业绩。劳动模范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不断凝聚成为人们所崇敬并具有强大感召力量的思想精华,这就是“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就是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勇于承担历史使命的责任意识。目前,虽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转变成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无论哪一种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都从属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因此,同样需要工人阶级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第二,忘我劳动、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忘我劳动、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是“劳模精神”的精髓,尽管时代变迁,但以劳动模范为代表的几代工人阶级始终保持和发扬了这一光荣传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但“忘我劳动、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会过时,无论处于何种所有制形式之下,它们都是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与时俱进、刻苦学习的优秀品格。与时俱进、刻苦学习,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工人阶级担当主力军的重要保障。从涌现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劳动模范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劳模精神”无不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光辉,并与时代发展的脚步一致,成为推动时代前行的强大动力。当前,我们进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整个人类也进入到信息时代,我们从新一代的劳动模范身上,欣喜地看到了与时代同步的新的精神气质,他们善于刻苦学习,在本行业、本岗位以精深的专业技能引领风骚,成为令人敬佩的专家或能手。

二、“劳模精神”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

“劳模精神”作为我国工人阶级优秀品质的集中概括,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激励工人阶级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第一,“劳模精神”经过几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传承,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精神气质的集中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劳动模范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一直发挥主力军作用,创造了卓越的历史功勋。虽然时代变迁、新老交替,但在中国工人阶级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却一以贯之,不断升华,积淀为宝贵的“劳模精神”。早在20世纪40年代,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为打破敌人封锁,开展了“新劳动者运动”、“增产立功运动”等劳动竞赛运动,涌现出了赵占魁、甄荣典、张秋风等为代表的我国第一代劳动模范。解放初期,中国工人阶级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等活动,各条战线英雄辈出,孟泰、马恒昌、郝建秀、王崇伦、倪志福等就是这个时期劳动模范的代表。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遇到巨大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工人阶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胜利凯歌,王进喜等劳动模范在这一历史时期成为全社会的楷模。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继承发扬“劳模精神”,涌现出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光学专家”蒋筑英、“当代愚公”李双良、“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抓斗大王”包起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模范先进人物。进入新世纪,更是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模范先进人物。回顾历史,虽然几代劳动模范所处的历史时期完全不同,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等优秀品质却一脉相承,熔铸成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典型特征。

第二,“劳模精神”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仍然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支柱。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传统本色曾经深入人心的“劳模精神”面临着新的考验。在市场观念的冲击下,一些人正在逐渐疏离和淡化曾经辉煌的“劳模精神”,甚至认为“劳模精神”过时了,认为“劳模精神”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认为市场经济不再需要劳动模范和“劳模精神”了。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尤其反映在青年一代身上,歌星、影星、球星、富豪成为他们崇拜、仰慕和追逐的对象,而曾经被全社会敬重的劳动模范形象在被逐渐淡化。应当指出,“劳模精神”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同步,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必然被打上一些历史的烙印,而这些烙印实际上是与“劳模精神”无关的,是对“劳模精神”的肆意曲解,以至于这种曲解至今都没有得到完全消除。比如,有人就把“劳模精神”概括为“有病不看,有家不回”,把劳动模范与“苦行僧”画等号,加之我们在宣传劳动模范的事迹时,仍然过多地片面地宣传劳动模范如何加班加点工作、如何舍弃亲情忘我工作等等,把本来植根于广大劳动者身边的劳动模范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对立起来,从而把劳动模范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使劳动模范失去了感染力和号召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一代中国工人阶级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身上,继承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等“劳模精神”的同时,又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劳模精神”的内涵。新一代劳动模范身上更多地体现出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等新的精神风貌,他们会聚了更广泛的行业领域和社会阶层的优秀人物,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社会楷模、成为人们尊崇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比如在2005年度评选出的全国劳动模范当中,邓建军同志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典范,以学习增强能力,以创新创造业绩,以奉献体现价值,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能型、知识型、复合型的高级技师,他的先进事迹,生动展示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新形象;明正彬同志作为长期战斗在禁毒一线的我国公安战线的坚强战士,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不畏艰难,出生入死,不徇私情,一身正气;许振超同志以知识改变命运,以岗位成就事业,创造了让世界震惊的“振超效率”,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桥吊专家;李龙珍同志是我国当代科技人员的优秀代表,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抱病奋战在鞍钢重大技术改造现场,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这些劳动模范身上体现出来的“劳模精神”,代表了新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范,不但不会过时,而且将继续鼓舞激励中国工人阶级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三、如何弘扬“劳模精神”

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力军作用,我们就应当继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通过“劳模精神”的感召力量,积极引导广大职工学习劳动模范,努力培育自身高尚的情操,激励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

第一,更新观念,不断丰富发展“劳模精神”的思想内涵。多年来,“劳模精神”之所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不断丰富其自身的思想内涵,通过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始终引领时代潮流。因此,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我们就需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代同步,与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同步。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一股矮化“劳模精神”的思潮,与我们对“劳模精神”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息息相关。不少人提起“劳模精神”,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对“劳模精神”的认识水平上,简单地把“劳模精神”概括为苦干实干的层次,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新时期的“劳模精神”进行正确的总结和认识,由于缺少新的时代内涵,致使“劳模精神”的感召力大大下降,特别是对于青年人的影响力大大下降。因此,大力弘扬“劳模精神”,首先就需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劳模精神”,使“劳模精神”继续成为引领潮流的时代坐标。

令人欣喜的是,在发展创新方面,近年来已经取得很大突破。各地评选推出的新一代模范人物,行业分布越来越广泛、代表的阶层越来越丰富、社会影响力越来越深远,从新一代劳模身上,我们越来越能够感受到与时代脉搏一致的精神风范。比如,2005年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姚明,似乎与人们印象中的传统的劳动模范形象“格格不入”,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仔细分析,随着我国加速进入现代化,劳动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活动中,人们的劳动形式已经千差万别,无论何种方式的劳动,其中的佼佼者都应当被作为模范受到全社会的敬重,都应当成为学习的榜样,惟有这样,劳动模范才能继续受到全社会的爱慕,“劳模精神”才能继续发挥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年一代的感召力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就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转变观念,从引领时代进步的先进模范人物身上更加深入地总结丰富“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从而保持“劳模精神”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二,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力量。创新工作方法,首先要评选出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之所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正是源于他们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劳动模范的评选上,必须与时代发展吻合,不断更新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使之更加闪烁新时代的思想光辉。比如,中央电视台每年进行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全民参与,评选出的人物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和赞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评选出的先进人物确实体现了时代精神,就一定会得到群众的爱戴。

创新工作方法,还要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力量。评选劳动模范的意义,不在于评选本身,选出劳动模范,是为了以榜样的力量带领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投身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因此,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力量非常重要。应当指出的是,我们不能仍然停留在旧有的工作方法上面,比如,仅仅是张贴光荣榜、作报告、开展个学习活动等等。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要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能够让“劳模精神”深入人心、真正能够让劳动模范发挥榜样作用的新的工作方法,特别要戒除令人反感的形式主义,要以春雨润物的方式使“劳模精神”植根于广大职工的心灵之中,激发他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创造热情。

第三,营造良好氛围,树立劳动模范的美好形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劳动模范的美好形象,首先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和“劳模精神”的宣传,使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劳模精神”深入人心。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劳动模范事迹的宣传工作,劳动模范评选出来了,似乎开个表彰会,刊登一下名单,热闹一下就结束了,等到下次宣传一般都要赶在“五一”劳动节前夕再做点应时文章,这种季节性的舆论造势工作,使得劳动模范的事迹虽然感人,但无法深入人心,自然更谈不上产生令人震撼的效果。因此,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大张旗鼓地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对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的宣传工作,要让劳动模范重新回到报纸、电视、广播的舞台中心。当然,对于“劳模精神”的宣传形式也要大力改进,要更加贴近群众,让人喜闻乐见,彻底摆脱那种乏味的说教方式。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劳动模范的美好形象,还要注意全面准确地宣传劳动模范的事迹和“劳模精神”。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之所以会产生一种矮化“劳模精神”的思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宣传劳动模范的事迹和“劳模精神”的过程中,存在片面、偏狭的问题。如宣传劳动模范爱岗敬业,片面地局限在加班加点、不顾家庭等方面,把劳动模范塑造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可敬而不可爱,反而伤害了劳动模范的形象。无情未必真豪杰,劳动模范产生了千千万万劳动者之中,与广大劳动者一样具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喜怒哀乐,我们在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时,一定要全面、准确,要向广大群众塑造一个真实、可爱的劳动模范的形象,不能把劳动模范概念化、抽象化。总之,宣传劳动模范事迹和“劳模精神”一定要全面准确,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劳模精神”对广大群众的感召力量,才能激发广大群众比学劳动模范的热情。

收稿日期:2007—04—10

标签:;  ;  ;  ;  

论“劳动模范精神”的内涵与发展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