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千上万的马克思_恩格斯论文

成千上万的马克思_恩格斯论文

千年马克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千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当世纪之交,旧的千年结束,新的千年开始之际,一则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康德、尼采等人之前,被评为已过去的千年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在柏林墙被推倒,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时候,马克思和他的思想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成了打趣、讽刺和怀旧的对象。西方资产阶级弹冠相庆“世界性的胜利”,国内也有人主张“淡化马克思主义”、“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而这则消息的出现,已足令此类人物目瞪口呆了。人们真正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真正体会到了马克思的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的沉重分量。当年,人们曾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称作在欧洲大地上徘徊的“幽灵”;今天,人们看到,这个“幽灵”仍将是资产阶级挥之不去的威胁。无论是已过去的千年还是正在开始的千年,马克思的思想和主义,将长久地影响和导引着人们的行为,导引着历史的趋向。马克思作为千年来出现的一位头号伟大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对于马克思的称誉和对他的思想的评价,众所周知,恩格斯是做得最正确、最公正的一位。他把马克思称作“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历史科学的“巨人”、“科学巨匠”。后来的许多革命家和思想理论家,也给了马克思以极高的评价。全世界千千万万的人把他的思想作为一种信仰,在他的思想指引下行动和奋斗,极大地改变了这个世界。就连许多西方思想家也对他的思想和著作表示敬仰。一位著名的西方历史学家吕·费弗尔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即使他从来没有读过一行马克思的著作,或者他认为除了在科学领域之外自己在各方面都是‘狂热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避免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来思考和了解事实和例证。马克思表达得那样充实的许多思想早已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精神宝库的共同储蓄的一部分了。”(参见吕·费弗尔:《技术、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另一位马克思学说的研究者,著名的西方思想家J·A·熊彼得这样评价马克思的著作:“大多数智力或想象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短的不过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世代,就完全湮没无闻了。有些却不,它们遭受了晦蚀,但是又复活了,不是作为文化遗产中不可辨认的成份而复活,而是穿着自己的服装,带着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瘢痕而复活了。这些创作,很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创作。在我看来,伟大和生命力是联结在一起的。按这个意思来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的道理。”(参见熊彼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看看今天的世界,难道不正是这样吗?作为一个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家,马克思的著作在今天仍为世界学术界和普通人所推崇。尽管马克思的有些思想由于产生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再完全适用;有些历史进程也并没有完全按照他的预言发展,世界发生了许多尚未预料到的现象。但是,马克思发现并阐明的那些关于世界和历史的基本原理,已经并依然在起着作用。“马克思的道理”透过历史的风尘,依然在闪烁着眩目的光辉。在这次英国广播公司的这项网上投票选举中,有的投票者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公义的斗争。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有的人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模式作出了最好的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极具重要意义。”写下或说出以上这些话的人,并不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赞同者,有的甚至是马克思思想的批评和反对者。但是,这反而使我们更加认识到,我们应该多么倍加珍视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遗产啊!

马克思的著作浩瀚如天空,马克思的思想深邃如大海。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怎样的?它有创造者吗?它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这些带有根本意义的世界观问题,是人类思想和人类行为的最基本的原则。世界上的世界观五花八门,归其类不外为诸神创造自然和人类的有神论世界观、从人自身出发来解释世界的人本主义世界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各种形式的有神论世界观经不住科学的推敲和检验;从抽象人类个体出发的人本主义世界观也无法揭示自然和人类行为的真谛;唯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才第一次将人对世界的总体认识奠立在了真正科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就接受了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而后,他又对曾吸引过他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并在当时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创立了自己的崭新的世界观。关心人类命运是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就具有的一个思想特点,所以他的自然观也就带有十分独特而蕴涵丰富的内容。马克思首先承认自然对人来说的“先在性”和“优先地位”。认为地球的形成、生成是一个自我产生的过程。但是,马克思认为,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脱离人的存在来谈自然界是没有意义的,他不把自然界单独地、孤立地去审视,而是将它与其对立物——人类,作为一对矛盾共同体来审视和考察的。生命是通过自然界的发生而产生,“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自从人类产生后, 自然和人类就成为一对不可分的矛盾对立物。人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人的对象性。人通过自己本身具有的能动性活动(劳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自然之中,逐步将自然界“人化”,成为“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作为对象化的能动主体,同时又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同上)。自然界作为不依赖于人的对象而存在于人之外,成为人的需要的对象。人的活动深深受着自然规律和人类活动规律的制约。在人类的能动的对象性活动中,人不仅改造了自然界,也发展了自身。因此,人是“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同上书,第163 页)。“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同上书,第131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向往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成为他的社会历史哲学的思想基础,这其中蕴涵着日后他学说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实践、人的本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等重要内容,也为当今世界人们关注的诸如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开辟了思想先河。

然而,马克思对世界观的真正重大贡献是在社会历史哲学领域。与反映自然界规律的自然科学不同,由于人类的历史活动表面上一直是在个体人的似乎是无规律的意志推动下发展的,加之当时人类历史活动尚未充分展现其内在秩序,很难发现其规律,因而在马克思之前很难说有可以称之为科学的社会历史哲学。马克思发现了人类活动的历史规律性,解剖了人类社会的立体结构,第一次将人类的社会历史哲学真正提高到了科学的高度。恩格斯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称为他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揭示人类历史的秘密是从个人与社会这对矛盾统一体开始的。当时颇得人心的费尔巴哈哲学从抽象的人类个体出发来批判宗教,解释历史。马克思批判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 页)费尔巴哈只看到了抽象的、孤立的和感性的“人类个体”,不懂得社会的、实践的“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指出,人的个体性(这是表面的、极易被看到的)与人的社会性(这是隐蔽的、必须用理性思维才能认识的)统一地表现在“现实的个人”身上。历史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从这种个体的人出发,进而揭示其中隐藏着的社会秘密。马克思循此正确道路前进,开始揭示人类社会的主体结构和发展规律。马克思考察人类实践的社会分工,将社会结构划分为“上层建筑”和“基础”两大部分;他发现了“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同上书,第3卷第574页)用这样的哲学方法考察人的意志和思想、人的本质、人类历史活动和现实社会问题,一切就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了。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着的人类物质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依据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人类社会可呈现出不同的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政治法律形式和文化意识形态,因而展现出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种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哲学观点,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划时代发现。恩格斯把它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这种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作“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是人类思想迄今为止唯一可称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具有万古长青的意义。

马克思用他发现的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进而考察他所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同上)他毕生致力于《资本论》的创作,从经济运动规律中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他发现了“剩余价值”这个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从科学的角度谴责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和非道德性,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历史必然趋势。他指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来具有的、不可克服的社会基本矛盾,这个矛盾的发展将导致它的崩溃。他从科学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出发,证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然后经过“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现在人们认识到,这个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还可分成若干小的不同发展阶段)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论证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的一般的和具体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原则,斗争的战略和策略原则,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历史发展指明了具体道路。尽管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中有些个别的、具体的论断由于历史的变化而失去了现实意义,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仍然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意义。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分析,他对未来历史发展将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的预测,都被证明是正确的。人们仍在有意无意地按照他的思想来思考历史,历史也仍在迂回曲折地按照他指明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不仅为人类贡献了科学的世界观,也为人类提出了一种人文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本身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思想。从哲学意义上考察的所谓价值观,实际上是指人在生活和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由以支配人的判断和选择,决定人的态度和行为指向的观念。马克思的思想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在于它揭示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局限性,指出了建立一种更加美好的社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马克思的道路之所以被千千万万的人们向往和追求,在于人们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在于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价值理想的愿望。

当新生资产阶级处于反对封建特权的历史阶段时,曾提出了争取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理想,其核心是争取人的个性解放。这种价值理想的肯定方面在于它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但其致命的弱点在于它仅仅是从资产阶级的阶级私利出发的狭隘的阶级诉求。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用大量篇幅揭露了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虚伪本质。他认为,只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继续存在,资产阶级民主中的“自由和平等”就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实质上是一种资本独裁,是资本压迫劳动。互相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博爱,就是写在每年监狱、营房上面的博爱。马克思思想的继承者列宁说:“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虽然如此,资本主义始终是雇佣奴隶制度,始终是极少数现代奴隶主即地主和资本家奴役千百万工农劳动者的制度。”(《列宁全集》第29卷第473页)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 以空想社会主义为代表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也在批判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基础上提出过他们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他们主张建立一个以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消灭阶级对立、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公正为基础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进步性,并以他们的思想作为自己理论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价值理想的致命弱点在于它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是建筑在空想的沙滩上,因而他们的价值理想始终是一个“乌托邦”。恩格斯谈到空想社会主义时说:“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过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对付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做坏东西抛掉。它愈是义愤填膺地反对这种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的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就愈是不能明白指出这种剥削在哪里和怎样发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4页)

只有马克思才真正将社会价值理想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社会价值原则与科学原则的统一,是马克思思想的一个根本特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的伟大革命。以往的一切社会价值理想都是建筑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恩格斯指出了这种历史观的非科学性:“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被当做‘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到过。”(同上书,第423 页)由于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同上)。“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同上书,第425 页)马克思在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乎历史必然性的社会价值理想,并指出了实现这一理想的现实可行的手段、方法、社会阶级力量和途径。从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不再是建筑在沙滩上、经不住推敲、经不住实践检验的空想,而成为千百万人们可以经由奋斗而变为现实的真正理想。

现今,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一些暂时的历史挫折的时候,一些人丧失了对马克思的社会理想的信念,一些人则对马克思的社会理想百般贬低和嘲弄。这些人忘记了或根本不懂一条: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是构筑在磐石一样的科学基础之上的。要明白,嘲弄科学的人最终将被科学和历史所嘲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马克思的社会价值理想,我认为,那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它具体体现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中。所谓人类解放,就是将人类从束缚自身的各种枷锁中解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千百年来,自由就是对人类的最大诱惑。人们生来身受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制约,但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摆脱枷锁,走向自由的斗争。马克思从青年时代起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和人类解放而奋斗的高尚目标。在他看来,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

马克思从不空谈自己的社会价值理想。他依据对社会历史的考察,依据他的社会历史哲学方法,为人类解放指明了现实的、具体的道路。他认为,改变旧的社会关系,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他的社会价值理想的必由之路。由于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从而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只有先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逐步消灭剥削和雇佣劳动,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无产阶级是这个解放的主体,它的利益是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相一致的。只有无产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整个社会的解放,这个阶级才能解放整个社会。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人类解放事业的中坚和主导力量。当然,依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离开了这个基本动力,一切人类解放都无从谈起。人类只能依据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按照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逐步推进向自由目标迈进的步伐。马克思认为,从根本意义上讲,真正的自由乃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人类只有真正认识和控制了对人起制约作用的客观规律,利用它来为人类自身服务,才能由必然王国进到自由王国,使自己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

人生来就是一个具有社会性质的个体。个体性是人的表现形式,而社会性则是人的本质和秘密。在价值观问题上,马克思从来不否认个体价值。他认为“现实的个人”是他的理论的“出发点”,又认为个性的真正解放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他的理论的价值归宿。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1页)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的斗争中曾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但由于其阶级局限性,“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同上书,第1 卷第266页)个性的解放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始终是一种空话。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人在高度专业化分工的条件下日益片面化,完整的个性不断被扭曲、被肢解。人变成了一种残缺不全的怪物,人被异化了。只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才能真正消除这种资本主义对人的个性的压抑和割裂,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同上书, 第273页)

但是,由于现实的个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性是人的本质方面,因而社会关系总是支配和决定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总是把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关系看成决定性的一方面,认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离不开其他人的生存和发展。社会总体发展了,物质生产发展了,才会有个性发展的条件,才会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从而也就保证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因而,只能通过解剖人的社会关系来认识个人,只有通过把握人的社会性来实现个人价值。在道德伦理问题上,资产阶级总是强调一种虚伪的个人至上主义,而马克思则强调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集体主义。这是在对个人与社会的不同价值评价上形成的两种不同的道德观。

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马克思把同情和关注投向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人口多数的贫者和弱者,为他们指明改变自身状态的道路。告诉他们贫者和弱者是可以变为富者和强者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通过自觉的、有组织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使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得到根本改造。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科学设想是他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马克思向往的是这样一种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随着无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逐渐同一切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政治上,阶级、国家,乃至作为国家形式的民主,都将消亡,代之以“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经济上,在新的经济关系基础上,社会生产力将会以前所没有的速度和程度发展。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本质差别将会消灭,过去束缚人的旧式分工也将会消灭,从而为人的个性、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真正的社会历史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灭,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同上书,第3卷第12页)在文化上, 在吸收一切人类文明史上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崭新的共产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将被建立起来。为社会服务将成为人们普遍的行为方式;暴力和强制将被人们的自觉行动所代替;社会关系和谐,个人的体力智力均得到全面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得到真正的自由,劳动成为个人价值和个人本质的真正的体现。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一个部门发展;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事和变换他喜爱的任何工作。可以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他就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家。这样的社会和生活决不是幻想家的小说,而是现实的、历史的必然。资产阶级曾提出过迷人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的口号,但却被历史证明不过是打着深深的资产阶级烙印的骗人的口号,不可能成为普遍的、现实的原则;只有马克思才为真正实现这些原则开辟了道路。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人类将获得真正的解放,资产阶级提出的这些口号才可能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本质,成为人类解放的具体体现。

当然,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人类奋斗和追求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我们决不能超越现实、超越历史阶段地去臆造它。人们只能在历史发展水平允许的范围内行动,只能完成历史发展水平允许的任务。但不管怎样,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却是科学的,因而也是现实的。只要我们脚踏实地沿着马克思的道路前进,并有所创造和发展,共产主义就一定会实现。人没有理想是行的。失去理想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将共产主义作为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写进了党章。

人生观是对个人生命意义、个人生活态度和个人行为方式的认识。不同的个人生活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因而人生观的内容各不相同。马克思的人生观思想建筑在他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因而主张将个人生命融于争取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样的人生观是人生意义和人生境界的最高体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人生选择。只有那些真正认识了历史发展规律的人才能自觉地选择这样的人生。马克思不把争取个人幸福与争取全人类的幸福对立起来,而是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首先将争取人类的解放和幸福作为首要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实现每个人的真正解放和幸福。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批判过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指出这种人生观的本质就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拜金主义。在这种人生观看来,唯一的决定因素就是个人的利益,特别是“发财的渴望”。一切人生行为都以能否为个人赚钱来衡量,凡是不赚钱的都是蠢事,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资产阶级人生观撕下了罩在人际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于是,“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5 页)与之相反,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把为多数人(社会、无产阶级、集体、他人)工作和生活当作人生意义的真谛。马克思以自己清贫、艰难的一生为自己的人生观做了最好的注解。他早在中学时代起就树立了为人类服务的高尚人生目标。他在作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就会属于千百万人。”他的人生第一句格言就是:“为人类工作。”(《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页)当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后, 他的这种人生观被赋予了坚实的科学内容,成为他一生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尽管他一生尝尽人生艰辛,被放逐、流亡、断炊、亲人的病痛和死亡,遭受嫉恨和诬蔑,这一切成为他人生的主要内容,但是他忠实地实践着他早年确立的为人类幸福工作的诺言,以他顽强的科学探索和理论创造为人类工作着。他一生都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他相信:“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资本论》第1卷第26页)通过艰苦的劳动, 他为人类默默奉献出了一笔又一笔的巨大精神财富。马克思的生活表明,他绝不是一个纯粹的哲人和思想家,而是一个注重将自己的思想贯注到实践行动中去,力图使思想化为物质现实的斗士。马克思身上没有纯学者的软弱,却有着战士和政治家的意志和力量。马克思用自己的一生表明了“崇高”这个字眼的真正含义。马克思推崇为人类送上光明而牺牲自己的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其实,他自己就是现实中的普罗米修斯。在马克思人生榜样的感召下,无数后来人追循这种共产主义人生观为人类解放事业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毛泽东把这种人生观概括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白求恩、张思德、雷锋等无数优秀个人以他们的人生行为体现着这种人生精神。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自己的作品中写过这样的话:“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是用文学语言表达的对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完美的理解。

其实,个体人生的动力不外两类。第一类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形成的动力。这种动力如果不以损害他人为前提,则可形成狭隘的、短暂的人生动力;如果是建筑在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以损害他人为前提的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这固然也可以成为人生的动力,但必然会造成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因而具有反社会反历史的性质,是应该反对的。第二类是对崇高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形成的人生动力。它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人们为了集体、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人生。这种人生观尤以共产主义人生观最为典型和彻底。一旦人们真正把它当作自己的人生信仰和人生价值选择,它就会成为人生的一种持久的、深刻的动力。

共产主义人生观是马克思依据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得出的人生结论。即使在尚未达到共产主义的历史阶段也应提倡这种人生观。因为这种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可以升华人生境界,推动历史前进。但是,马克思从来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5页)马克思主张一切从现有的历史条件出发,脚踏实地地做好现阶段的工作,既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又有科学的、现实的人生态度;即不超越历史允许的程度,又不失去理想。在这种人生过程和历史过程中,共产主义人生观无疑是人生最强大的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从不反对个人价值和个人幸福。“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2页)个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出发点和承担者。关键的理解在于这里的“每一个人”指的是一切个体,不是少数人,而是全人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是要缩减个人需要,而是要竭力扩大和发展个人需要,不是要限制或拒绝满足这些需要,而是要全面地充分地满足有高度文化的劳动人民的一切需要。”(《斯大林选集》下卷第339 页)马克思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通过为人类解放事业工作体会到了最大的幸福。同时,他也热爱生活、珍视生活。他有忠贞不渝的爱情,有贫寒但温暖的家庭;他会为得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而高兴,也会在与儿女无邪的游戏中开怀大笑。马克思是一个真正的人。

马克思思想深邃的科学洞察力和预见性深深吸引着千千万万人们。他不仅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准确解剖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揭示了这个社会的历史进步性和必然导致其灭亡的基本矛盾,而且预见到了这个社会在今后的历史发展中必然出现的一些问题。马克思的影响将长久地投射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历史上。环顾今日的资本主义世界,马克思当年揭露的那些社会矛盾依然存在(虽然变换了形式),并仍在破坏着这个社会。西方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人文学家苦于找不到良方来挽救这个社会。他们中的一些人对资本主义造成的破坏作用深感不安,又开始向马克思寻求答案。伦敦东部的“纪念马克思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讲,近些年人们对马克思著作的兴趣显著增加,“十年前,一连好几天没有多少人进这个图书馆的门。但近三、四年来,我们接待了许多读者。”一位美国学者查尔斯·莫理说:“自1989年(以及1848年)以来,世界确实发生了变化,但马克思主义远没有寿终正寝。数十年来,它一直是我们这个大陆上最主要的理性模式,对美国广大知识界人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位美国学者詹姆斯·格拉斯曼说:“不错,马克思主义——在苏联、阿尔巴尼亚和一些东方国家实行的那种马克思主义——确已不复存在了。但是,马克思的影响力依然相当大。事实上,包括我们自己的政治制度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都是极其恭维马克思的。他的思想的影响如此之深,以至我们竟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参见《华盛顿邮报》1999年3月31 日文章)法共全国书记罗贝尔·于说:“当世界20%的人口消费着全球86%的财富时,马克思的思想仍然显得格外年青。当然,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力量的对比、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都将发生变化。”(参见法国《问题》周刊1999年1月16日文章)

关于当今时代资本主义遇到的重大问题和产生的新变化,日本著名学者伊东光晴曾说过这样的意思:人类社会一直在追求效益与平等的统一。但资本主义在其现代发展中产生了经济的垄断和巨大的权力,导致了社会和世界的严重不平等。而现今资本主义所谓“民主政治”造成的这种不平等和权力的集中,其本身却无力解决。20世纪末,资本主义已失去了控制自己的敌对者和自我改革的能力。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世界性扩张,地球环境恶化和各国对资源的争夺,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技术领域的竞争,将成为21世纪资本主义的重大问题。(参见日本《世界》月刊1999年10月号文章)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 恩格斯在其名著《共产党宣言》中就已预见到了当今资本主义现状的一些基本方面。他们预料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将出现全球化问题。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工业开拓了世界市场,推动了商业和交通,“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页)这种世界性破坏了民族工业。一些使用别国原料的工业取代了民族工业,他们的产品在世界各地销售。这样一来,国际商业网取代了国内市场,通过相互依赖的关系把各国联系到一起。这种过程的实质是资本的日益国际化。这种国际化并没有解决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私有制引发的固有矛盾。相反,随着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矛盾将日益加剧,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的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并不会造就一种福利社会,不会满足一切人的愿望。相反,却拉大了富国与贫穷国家间的距离,造成了世界性的两极分化。美国一位学者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在最近一次题为“重新研究马克思”的研讨会上说:“马克思恩格斯不仅预见并描述了诸如城市化和妇女劳动大军的崛起等世俗社会发展的新情况,而且准确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危机机制。其分析之准确,就连后来的一些领袖人物也未能做到。他们描绘了所有现代社会都将发生的令人眩目的飞速变化。他们还以近乎超人的洞察力准确地预见了‘(现代)交通的极其便利’所产生的影响。他们预测到了传统基本行业的毁灭。当前,这场灾难已经使许多地区受到了打击,而且我们现在还看不到它何时终了。最后,他们预见到了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将在政治上产生的影响:各国政府不可避免地丧失控制权,成为‘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物的委员会罢了’。这种资产阶级的当今代表就是跨国公司。”(见《洛杉矶时报》1999年2月8日文章)马克思用他的理论预见了他身后的世界历史的许多基本现象,这已为当前的国际经济政治现实所证实。这种深刻的预见性表明,他的思想和理论仍将是分析解决当今世界现实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当然,任何科学都不能穷尽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马克思没有穷尽真理,只是开辟了真理之路。事实证明,马克思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有过失误。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来看,马克思的学说需要发展和充实。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需要进一步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包括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全球市场经济的形成、社会阶级(尤其是无产阶级)的新变化、革命道路和革命力量的新认识等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揭示无疑是正确的,他也科学地预见到了当今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但马克思的思想毕竟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他无法完全预见到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变化的种种新因素和新趋势。对此,我们不能过分苛求生活于19世纪的他。许多新问题和新结论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第二,需要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形式进行新的探讨。这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精神文明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等等。马克思为我们通向新社会提供了科学的预见和理想,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无法给他的基本思想补充现实的具体内容,指明具体的道路。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的具体可行之路,是所有马克思思想的后继者的历史责任。20世纪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有成果,也有挫折。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挫折的教训,将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论怎样,马克思一生的科学探索成就是巨大的。他揭示了世界、人类、历史之谜,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为一个思想家,这些成就已足令后人赞赏了。马克思已经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绿茵中长眠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假如马克思从长眠中醒来,他定会热烈欢迎和严肃正视这些新变化。他会欣慰地看到,历史前进了,他的理论也发展了。他同样会欣慰地看到,无论现实怎样发展变化,他当年经过艰辛努力揭示的历史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无论任何时候,他都会充满信心地预言:资本主义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共产主义定然会成为人类灿烂的未来。他的学说揭示了真理,但并没有结束真理。在他开拓的真理之路上,他的学说将会随着历史和时代一同前进。

过去的千年属于马克思,新的千年仍将属于马克思!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成千上万的马克思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