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及经济效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内部结构论文,效应论文,趋势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经济的这一发展态势与其产业结构的转变密切相关。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代表未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方向。
一、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经济效应
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加之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工业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工业部门的规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大的同时,出现了某些产业增长较快,某些产业增长较慢,甚至还有个别产业收缩和新的产业产生的结构性变化。
(一)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的标准分类
在美国,按照联邦政府“工业标准分类体系”的规定,整个工业分为3大类,即制造业、采矿业和公用事业。
美国工业标准分类体系规定的制造业,有21个工业部门,按照美国传统的分类方法,其又可划分为耐用品工业和非耐用品工业。
所谓耐用品是具有3年以上正常使用寿命的产品,既包括生产资料(如机器设备等),又包括消费资料(如汽车、冰箱、电视机、家具等)。在美国工业统计中列入这一类的工业部门有:金属冶炼(包括铁、钢、铝、铜、铅、锌等)、金属加工、电器机械、非电器机械、运输设备、仪器、石陶、玻璃、木材和木制品、家具和室内装修设备等。[1]所谓非耐用消费品是指使用时间相对较短,消费者必须经常更新的产品。在美国工业统计中,列入这一类的工业部门有:食品、烟草、纺织、服装、皮革及皮制品、印刷和发行、化学制品、石油和煤炭制品、橡胶和塑料等。[1]
采矿业包括4个部门:采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金属矿的开采;非金属矿、砂石料的开采。
公用事业主要包括电力、煤气和供排水。
(二)1990年前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美国第二产业包括的部门有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首先是这三个部门的构成;其次是这三个部门本身的内部构成。
1869年至1913年,美国经济各部门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采矿业;其次为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一时期的建筑业却呈下降趋势。美国的建筑业主要包括三个部分:(a)私人住宅建筑;(b)私人非住宅建筑,主要是工商业用建筑;(c)国家出资合同制公共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50年至1955年,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达到最高,1955年为38.0%;之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略有下降;80年代初至今基本保持不变。第二产业内部的采矿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1973年所占比重为0.9%;制造业在1950年至1960年间所占份额保持在30%以上,之后略有下降;从1950年至1973年,建筑业所占份额没有大的变化,基本保持在5.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增长迅猛,使国民收入总量加大所致。采矿业的就业人数也呈减少趋势。制造业占非农部门就业人数,1950年为33.75%;到1976年下降到23.9%。建筑业所占就业人数也有不同程度下降。如1950年建筑业就业人数为233.3万人,占非农业部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5.2%;1976年人数增加到359.4万人,但比重却下降为4.5%。
从1950年到1973年,美国工业内部各部门发展极不平衡。在同一时期内制造业增长了1.8倍;而采矿业(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的开采)增长了67%;公用事业增长了4.6倍,是美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制造业次之;建筑业基本不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采矿业呈下降趋势;建筑业仍没有什么变化。20世纪50年代后,建筑业开始迅速发展;采矿业继续呈下降趋势;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及增长速度都呈下降趋势,内部结构也开始出现较大变动。
表1 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人数的变化(万人)
其中:
运输业
年份
总计
制造业 采矿业
公共事业
商业
建筑业
金融业
服务业
政府
1950
4522.2 1524.1
90.1
403.4 938.6
233.3
191.9
538.2
602.6
1970
7092.1 1934.9
62.3
450.4 1504.0 353.6
368.7
1162.1
1256.1
1976
7944.4 1895.6
78.3
450.9 1769.4 359.4
431.6
1464.8
1494.8
资料来源:Copyright,P.55,by Economic Statistic Bureau of Washington,D.C.,1978.
(三)1990年以来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总体看来,1990年以来,美国的工业内部呈现出变化趋势。在制造业、采矿业和公用事业等工业产业的生产规模均扩大的同时,各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不同,且增长的速度差异较大。其中,制造业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1996年为17.4%,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势头;采矿业和公用事业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小,1996年分别为1.5%和2.8%。这两个产业在总量上稳定增长的同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没有发生变化。从制造业内部看,传统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类的角度,199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重心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转移态势加强。炼油、农用化学和建筑设备等传统产业产值在1988~1994年期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通讯设备、生物制药等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产值升幅较大,均在10%以上(见表2)。
表2 几个主要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值变动
产值(100万美元)
产值增减
行业
1988年
1994年
(100万美元)
增减速度(%)
传
炼油
124169
122798
-1371
-1.1
统
农用化学制品
5716
7391 -675
-10.1
建筑设备14138
12881-1257
-8.9
新
计算机及辅助设备62773
70550 +7777
+12.4
兴
通讯设备33898
46980+13082
+38.4
生物制药40942
51298+10356
+25.3
资料来源:《美国统计摘要》,1995年。
从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分类的角度看,199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中的耐用品生产有较明显的增长,而非耐用品生产也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见表3)。
表3 199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产出情况(10亿美元,%)
总产出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长率*
全部制造业
1961.2
3096.6
3313.3
3550.0 3699.8
4.6
耐用品 1510.3
1613.6
1770.3
1899.2 1991.6
7.1
非耐用品1450.9
1483.0
1543.0
1650.8 1708.3
1.8
资料来源:[美]《现代商业概览》,1997年11月,第27页。
注:增长率*表示1992~1996年平均增长率(%)。
从采矿业看,1990年以来采矿业产品的总量略有增加,但在国内总产值的比重却一直保持在1.4%~1.5%之间,[2]基本保持比重不变。具体地讲,在采矿业内部的5个行业:采矿业、石油与天然气业、采煤业、金属开采业、非金属开采业中,前二者所占比重略有波动,先略降后略升;后三者的所占比重没有任何变化。
从公用事业看,1990年以来在总量看稳定增长的同时,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并没有发生变化。1992年、1996年公用事业的产值分别为1747亿美元和2100亿美元,这表明公用事业总量上的增长态势,但在1992~1996年期间产值比重却一直在2.8%水平。[2]
二、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工业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趋势,经过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科技成果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新产品和新工业的不断出现,工业内部中各产业和工业产品使用的研究发展开支的密集程度和科学技术人员的密集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1995年,布鲁斯·斯科特和乔治·洛奇主编的《世界经济中的美国竞争能力》中,里贾纳·凯利按照产品分类法将所有工业制成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密集率高于全部制成品平均水平的产品,称为技术密集性产品;另一类是技术密集率低于全部制成品平均水平的产品,称为非技术密集性产品。凯利按其研究密集率(各类产品所事业的研究发展费用与该类产品出厂价值的比率)代表各类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然后依次列出各类产品的技术等级(见表4)。
表4 美国制成品按技术密集程度的排序
产品种类
技术密集率(%)
技术密集型:
1.飞机与零部件
12.41
2.办公室、计算与记帐机器 11.61
3.电气传送与分配、电气工业机械、通讯设备 11.01
4.光学与医疗仪器、摄影设备、手表 9.44
5.药材与药品
6.94
6.塑料与合成材料 5.62
7.发动机与涡轮
4.76
8.农用化学品
4.63
9.兵器(导弹除外) 3.64
10.专业、科学与测量仪器
3.17
11.工业化学品
2.78
12.收音机与电视接收设备
2.78
非技术密集型:
13.农业机械设备
2.34
14.机动车辆与设备 2.15
15.其他电气供应品、建筑、探矿及有关设备
1.90
16.其他化学品
1.76
17.五金构件产品
1.48
18.橡胶和不包括其他类的塑料产品
1.20
19.金属加工机器与设备
1.17
20.其他动力设备
1.14
21.石油和煤炭产品 1.11
22.其他非电器机器 1.06
23.其他制成品
1.02
24.石头、泥土和玻璃产品
0.90
25.非铁金属产品
0.52
26.黑色金属及产品 0.42
27.纺织产品0.28
28.食品和杂点
0.21
全部制成品 2.36
注:技术密集率,也称技术含量,指产品的生产要素中技术作为一个独立要素所占的比重。
一般而言,技术密集行业符合产品结构演进的总体趋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非技术密集行业的发展潜力小,增长比较缓慢。1990年以来的美国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正式这一规律的反映,那些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增长较快,而科技含量小的行业增长缓慢,有的甚至有不断萎缩的趋势。
(2)投资结构的变化
1990年以来,美国的工业产业投资中,采矿业的投资规模略有增加,但增长幅度不大;制造业的投资,就总体而言增长较快。而制造业内部的耐用品生产部门的投资增长幅度较大,而非耐用品生产部门的投资增长幅度较小(见表5)。这 种投资结构变化的趋向决定并反映了工业内部结构变动的趋向。
表5 美国1993~1997年主要工业产业投资规模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采矿业
总规模制造业耐用品 非耐用品
1993
31.2
134.1
66.4 67.7
1994
36.1
153.3
78.9 74.4
1995
36.0
172.3
91.4 80.9
1996
33.6
184.6
100.084.6
1997
53.0
547.0
239.3307.7
1997比
21.8
412.9
172.9240.0
1993增长
资料来源:根据[美]《经济指标》,1998年2月,第10页计算而得。
(3)消费结构的变化
1990年以来,美国的个人消费支出呈上升趋势,但是,个人消费支出中用于耐用品的支出份额增长幅度较大,如家具及住房设施的个人消费支出额1990年为1 735亿美元,到1997年该支出增长到2 695亿美元,增长幅度最大,1997年比1993年增长了55.3%。[3]同期个人消费支出中用于非耐用品的支出份额增长幅度很小,其中食物、服装鞋类、汽油、其他消费支出略有增长,而燃料和煤的消费支出却在下降。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反映到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即耐用品生产部门增长较快,非耐用品生产部门增长较慢。
(4)政府政策的变化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和欧洲各国的竞争力日趋上升,而美国的竞争力则日趋下降。
美国政府为了应付世界竞争环境的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是有选择的产业政策和适当的金融政策。具体表现为确定本国的纺织品、鞋袜、电视机、钢铁、汽车等产业,还有机床和半导体产业为保护产业。然而,效果并不理想。1990年以来,克林顿政府侧重于高科技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对美国高科技工业的支持力度。并制定了强调高技术开发、特别是重视有商业价值前景的民用技术开发,推动美国经济实行技术更新的新政策。克林顿新政府科技政策的核心是以高技术研究和电子基础设施支持美国的工业,从而提高美国在全球民用市场上的竞争力。
克林顿政府加强对高技术工业的支持力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增加科技研究和开发经费3%;第二,科研投资重心由军事技术转为民用技术。民用研究和开发所占比重由1993年以前约占10%增至50%。第三,为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采取了把全国的大学、企业、研究中心、政府实验室甚至个人计算机联结起来的做法,以促进科技成果尽快由实验室走向市场;第四,重视教育和职业培训,为高技术工业提供更多的科技人才。
由于政府政策正确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科技成果在各工业生产部门的应用,从而推动了工业内各产业的发展。尤其突出的表现在制造业方面,在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耐用品生产明显上升,非耐用品生产也有所增长。整个工业生产一改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萎靡不振的状态,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从而推动了1990年以来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工业内部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
在美国工业部门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表现出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特点,工业内部结构以最初发展起来的纺织等轻工业为中心逐步向以钢铁等重工业为中心的结构发展,而在工业部门结构的高度加工化的发展过程中,工业部门结构进一步表现出技术密集化的趋势。1990年以来,美国技术密集型工业在成为主导工业部门的同时,不断向着更新更高技术水平型发展。这些技术密集型工业与以往的主导工业部门集中大规模生产的特征相反,它具有多样化、小型化和分散的特征。
与上述特征相配套的是美国企业类型的变化。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全部企业中,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仅5000家,所占比重为0.1%;而百人以下的小企业,所占比例为98%。而小企业一直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美国管理与预算局统计,20世纪50%以上的重要创新发明都是个人发明家及小企业的成果。另外,美国的小企业在就业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1991~1997年间创造的1200万个新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所占比例最大,仅1996年创造的260万个工作岗位,小企业就占90%以上。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使工资总量也相应地增加了。工资总量的提高和就业人数的增加,支撑着这个时期美国个人消费的扩张。有关数据显示,占美国2/3的消费支出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通常占68%。[4]因此,持续增长的个人消费对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大贡献。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美国的工业化》一书中指出,一个与新技术相关联,并经历了高速度增长的部门,其效果超出了这个部门本身。罗斯托还指出:一个新部门可以视为主导部门的这段时间,是两个相关因素的复合物:第一,这个部门在这段时间里,不仅增长势头很大,而且还要达到显著的规模;第二,这段时间也是该部门的回顾和旁侧效应渗透到整个经济的时候。1990年以来,随着美国高新技术日益确立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并日益向传统工业部门的渗透,美国工业部门结构已逐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并向高新技术型过渡,使工业部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四、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及启示
(一)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
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总结起来,有两个:一是呈现出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进而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移的趋势。二是在工业进入以重工业为重心的阶段后,制造业中原材料工业逐步下降,加工业逐步上升的趋势。而且具有发展重心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移的趋势。
首先,美国工业发展重心的转移,呈现轻工业→重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其发展工业的重心转移大致是如此,尤其是工业革命开始较早、实现工业化在前的一些发达国家,更为典型。究其原因,之所以产生上述变化趋势,是由于工业革命开始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轻工业发展为重心,这是因为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回收快,且直接满足人民消费需要,市场比较广阔。但是,要想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则必须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发展机械制造业。所以,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各国的重工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近几十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使工业更加技术集约化。
其次,在美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发展也有两个趋势。制造业在工业中是相对于采掘业的加工工业,包括对采掘工业和农业提供的原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工业。从美国考察的结果显示,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呈现如下两个趋势:一是在工业进入以重工业为重心的阶段后,制造业中原材料工业逐步下降,加工业逐步上升的趋势;二是具有发展重心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移的趋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重心转移也是如此。
(二)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对中国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并对中国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是不同时期发展不同类型的工业。首先,现阶段我国第二产业发展的重点仍是重工业化,其主导产业主要是机械、石油化工、汽车工业以及建筑业等。石油化工工业不能是单纯的旧有生产模式,而是要提升产品的结构,向高层次产品发展,满足更多方面的需求,增加新型产品,增强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面对国外汽车企业的竞争,我国的汽车工业要大力开拓国内潜在的消费市场,开发更多经济型轿车,抓住国内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坦然面对中国汽车市场全球竞争的开始,发挥自身优势。其次,应该由重工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第二产业的高加工度化,增加产品的高附加值。对于一些资源型产业,如石油化工等,要应用高新技术,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进,对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档次,淘汰那些竞争力不强、生产能力差,消耗高的过时产业。同时,要把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不断使产业结构轻型化,发展新型实用的高科技产业,并保证产业间的协调发展。[5]
二是引进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主要包括通讯、电子、生物制药等行业,这些新兴的第二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通过发展这些产业,来带动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技术创新,从而带来较大的回报。同时,加速发展信息设备制造业也十分必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该产业的发展及其相应配套软件的开发促进了多媒体信息传输,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信息传输网络的产业化进程有助于促进生物工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