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理论体系结构框图如下:
1、审计目标是研究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审计目标是指审计的基本目标,即审查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它涵盖了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的目标。
有了明确的目标,下一步才是围绕目标,提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离开目标,假设就成了无的放矢。而审计原则、标准的确立,审计方法的产生,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圆满地达到审计目标,因而审计目标应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是整个审计理论中最基本的要素,其他要素均是在审计目标这一要素的基础上设置,并为之服务的。另外,以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使审计理论体系与客观经济环境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增强了审计理论的实用性。
2、审计假设是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合理的假设性前提,并且是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已有的经验唯物为基础进行演绎推理的。审计假设是针对审计研究和审计工作的需要,而对所面临的变化不定的审计环境所作出的合乎逻辑的判断,它是制定审计原则、选择审计方法的必要前提条件。审计理论体系中其他构成要素均是审计假设符合逻辑的延伸和发展。作为审计理论体系构成要素的基本假设可以有以下几个:(1)正当怀疑假设。它说明了审计实施的必要性,如果会计信息具有充分的可信性,也就无需进行审计了。(2)会计信息可验证性假设。它指出了审计的可能性,并为审计人员搜集审计证据提供了基础。(3)独立性假设。这是审计可行性的前提。有了这一假设,审计人员验证的会计报表、作出的审计结论才是可信的、有效的。(4)有效控制假设。它是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甚至排除错误或舞弊事项的发生。这一假设不仅是符合性测试存在的理由,也是抽样审计理论成立的基础。以上四条假设是构成审计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才演绎出其他审计基本理论。
3、审计概念与审计原则在审计理论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的审计理论结构设想未包括进审计概念这一要素,从事审计理论研究,不可避免的要回答什么是审计。审计证据、审计风险、独立性等审计理论中一些基础概念均可归入其中,但审计性、审计目标、审计假设等则应排除在外,它们不是审计概念的内容,而是审计理论结构的其他要素。
审计原则由审计假设演绎而生,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对审计活动所确立的基本指导要求。它是审计工作的间接指导规范,与审计概念一起,构成制定审计标准的依据。
4、审计标准通过对审计概念和审计原则的演绎而产生,是审计原则的具体化。广义的审计标准既包括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执业规范(即通常的“审计准则”),又包含着衡量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真实、有效的尺度。审计标准虽然是对实践的提炼总结,但它在很大程度上由原则演绎而来。如果说审计原则是审计工作的间接指导规范,那么审计标准则是对审计实务的成文性具体指导规范。
5、审计方法受制于审计标准,又是连结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审计方法是进行审计监督、评价和鉴证手段的总称。不同类别的审计,其审计的目标和内容不同,审计方法也有区别。同时,任何一种方法的采用都将受到审计标准的制约和规范,不符合审计标准的方法不宜采用,所以应将审计方法置于审计标准之后。有了审计方法,才有了审计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并在这一过程中,检验审计原则的科学性,检验审计标准的合理性,这也正是审计理论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