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绩效评价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已成为第五代管理[1]。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信息和知识,而不再是仅仅依靠物质资源。依赖稀缺物质资源的生产逐步转变为依赖技术与知识的生产,企业更加注重科技与服务的创新。新产品和服务快速改变着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知识作为一种可复制、可重复利用,但边际收益不会递减的资源,已逐渐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唯一不竭动力。拥有核心的专有知识是企业形成竞争力的关键。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2],是企业扩大知识应用范围和提高知识使用率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供应商、制造商和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的直接而重要的源泉。供应链中不仅存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而且还存在以产品等为载体的知识流。市场竞争的加剧,打破了原有企业间的竞争模式,逐步形成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知识在提升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管理,尤其是上下游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供应链快速响应顾客个性需求,并对变化莫测的外部环境及时做出反映的重要保证。目前,包括丰田在内的一些大型公司已经开始实施供应链知识管理,特别是知识的共享活动。
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知识共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没有合理准确的评价就不能及时发现项目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及时采取修正措施。另外,对绩效的评价也是对成员进行利益分配和奖惩的依据,有失公平的评价将会打击成员问进行知识共享合作的积极性。因此,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不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对企业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目前,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的研究还很少,但关于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的研究已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在国外,最早提出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是学者Quitas,他提出的指标体系包括企业开发、获取和共享知识的战略政策,知识战略实施的过程,企业经营的绩效以及测试、评估与知识有关的管理活动等[3];Wiig则认为,进行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检测、推动知识的活动,进行知识活动的基础设施,创造和积累的知识资产,以及知识学习等[4];Arthur Andersen提出了包括领导意识、企业文化、技术、评估、学习行为变化等五个维度的知识管理评估工具。Edvinsson和Sullivan从知识管理过程、企业知识结构、经济收益和效率等四个维度来衡量企业知识管理的绩效[5];Stewart采用BSC法评价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建立了企业内部经营运作、外部顾客导向学习、财务利润和非财务企业成长的评价体系[6]。
国内学者也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绩效的评价。颜光华把知识管理目标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三个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设立相适应的下级指标[7]。这种分法虽然具有很大的新颖性,能够把每个阶段分开来研究,但有时这些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同时存在的,不可能把它们严格地区分开。黄立军从外部结构(顾客盈利性、大客户比例等)、内部结构(信息技术投资额、员工周转率等)和人员竞争力(知识员工比例、知识员工资历等)三个维度进行绩效评价[8]。李长玲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外部关系和检测与评估五个维度共提出了22个指标[9]。这个指标体系还是相对比较完善的,但定量的指标较少,缺乏准确性。吴应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了包括知识存量水平、学习型组织成熟度、信息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四个维度在内的指标体系[10]。靳晓威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从平衡计分卡的角度选取了评价指标,包括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管理、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来衡量[11]。虽然学者们提出的指标包括了各个方面,但知识管理作为对软资源的管理,仅仅对结果进行评价还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到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指标。张少杰和王连芬提出的体系包括了知识管理的本体、本源和战略三个方面。本体是从知识生成、知识共享和知识利用三个知识管理过程来评价;本源是从知识的来源——知识员工和顾客知识——进行评价;战略的评价则从竞争优势、组织学习和核心能力等知识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衡量[12]。熊学兵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把企业知识管理的绩效从基本价值活动和基础价值活动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基本价值活动主要包括了知识管理的各个流程活动,基础价值活动则涵盖了支持知识管理的各个因素,如组织、文化和人力等[13]。
徐瑞平和陈莹在对企业知识共享绩效研究中,从态度、环境和行为活动三个方面设计出15个指标[14]。这个指标体系主要是从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信任、组织结构等,没有从结果角度来考察,因此这个指标体系不很完善,达不到评价知识共享绩效的目标。李丽红等人引入知识资本理论,从知识资本所构成要素: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来分别衡量知识共享的深度、组织水平和广度。研究发现,这些分别构成了知识共享的“主力”、“场力”和“动力”,最后研究者还通过实证案例验证了所提出的指标合理性[15],这套指标体系考察了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具有很深的理论价值,同时也为他人的研究指出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李晓利等人研究了协同创新环境下客户知识共享的绩效,提出了正式交流共享和非正式交流共享两个一级指标,而正式交流共享包括了交流知识的数量和交流知识的质量两个二级指标,非正式交流共享则包括了交流的强度、广度和深度,相应的又细化为三级指标[16]。这套指标体系主要是从沟通交流的角度来评价,该评价是基于过程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并没有考虑过程中的其他部分,也没有考察到知识共享的结果。唯一提出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的是王道平等人,他们在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中提出的一级评价指标是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知识存量水平、知识管理平台的先进性、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共享效果,并提出了21个二级指标[17]。这个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知识共享过程给组织带来的知识管理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但不足之处是缺乏一些客观的财务指标等,另外也没有从知识共享给整个供应链所带来竞争力增长的角度来衡量。这个指标体系还有很大的完善余地,需要增强其可操作性。
2 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链知识共享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一种跨组织的活动,其复杂程度要远大于企业内部的共享活动。知识共享是对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分享,知识资源的特殊性使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的评价存在着评价难、不易量化等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对供应链知识共享进行有效评价的关键。评价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的选取,除必须考虑到知识资源等因素外,还应考虑到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都应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有所体现。
2.1 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本研究基于知识资本理论及供应链管理理论构建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体系。知识资本最早是由J.K.Galbrainth提出的。Stewart在其研究中指出,知识资本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资产。他将长期以来被大家忽视的知识资本及其重要性揭示出来,并反复强调知识资本虽然常常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但却是企业、组织和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产。Stewart把知识资本分为了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与知识,是企业知识资本的重要基础;结构资本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组织文化等;顾客资本则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18]。Leif Edvinsson和Michael Malone在他们的著作中进一步提出了知识资本量化评估模型——Skandia模型,模型包括了顾客、运作流程、更新和开发、人力因素、财务[19]。本研究是在分析了知识资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供应链管理的特点,构建了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体系,提出包括知识系统、人力资本、结构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和竞争力资本在内的评价体系。
为构造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选取评价指标时,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系统全面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进行知识共享所需要的知识系统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水平、组织结构环境、技术背景和能力、市场效益以及整个供应链竞争实力。构建的指标体系基本覆盖了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的主要方面。
(2)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由于供应链知识共享是一种对无形资源的管理,同时又跨越企业组织,尽管很多方面只能用定性指标来衡量,但为了增加评价的准确性,指标体系中还是尽可能增加了一些定量指标。
(3)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的评价,一方面要衡量供应链知识共享所达到的财务效果,这也是实施者最关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非财务指标以增加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
(4)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原则。为了增加本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所选取的指标尽量结合供应链的实际特点而提出。同时,考虑不同行业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实际情况可能有些区别,评价体系在具备一定通用性原则的基础上,部分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增加评价体系的灵活性。
2.2 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以知识资本理论为切入点,并综合考虑供应链管理的特点,依据上面所述原则,本文提出以知识系统、人力资本、结构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和竞争力资本为一级指标,并下设27个二级指标的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体系。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3 指标说明
(1)知识系统。这个维度指标主要是评价供应链进行知识共享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完善的知识系统是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的前提与基础。供应链知识管理过程中既涉及知识的存储,又涉及知识的转移和沟通,这些都需要相配套的知识系统支持。知识系统中的信息化水平主要是评价企业及供应链基本的信息基础设施状况,如企业所拥有电脑的数量,企业内部网以及外部网的铺设情况等;数据库建设及应用水平用于评价企业储存、搜索信息及知识的设施水平;供应链上信息的规范化水平指标,用于评价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信息编辑及传递的方式是否统一;供应链上信息传递的效率及畅通水平,则评价信息在供应链上各企业间传递的畅通与便利性。
(2)结构资本。结构资本主要衡量企业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是对知识共享环境方面因素的评价。组织具有好的架构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促进知识共享的进行。结构资本下设高层领导的重视程度、供应链激励机制的完善程度、组织扁平化程度、供应链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和成员企业间共同愿景的形成等5个二级评价指标。高层领导的重视程度指标,用于评价高层领导对知识共享的支持和重视程度。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活动如果得不到高层领导的支持,那么则很难很好地贯彻执行下去;组织扁平化程度指标,一般情况下,越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信息和知识传递的速度就越快,失真的可能性也越小;供应链激励机制的完善程度指标,供应链企业间进行知识共享,完善的激励机制很重要,有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很好地去激励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知识共享活动;供应链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指标,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沟通成本;成员企业间共同愿景的形成指标,具有相同目标的企业更容易保持行为的一致性。
(3)人力资本。人是知识的运用者和管理者,人力资本是其他一切资本的基础,拥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本其他资本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人力资本是评价知识共享绩效优良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力资本下设的二级指标包括:员工平均受教育程度、知识员工比例、知识员工保持率和知识结构。员工平均受教育程度是评价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方式,拥有越多的高层次员工一般也具有越大的生产力潜力;知识员工比例是评价整个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指标;知识员工保持率是评价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来挽留住员工的指标,如果员工的流动率很高,就不能保证企业良好的运转;知识结构,它反映企业中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知识员工的知识互补情况。知识的互补程度越高则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4)技术资本。技术资本是评价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重要指标。它包括了研发投入水平以及显性化的知识存量资本,如专利权、技术诀窍等,还包括了企业所具备的开展知识共享活动的各方面能力。技术资本下设研发投入水平、技术成果拥有量、知识显性化水平、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等五个二级指标。研发投入水平指标直接用于衡量企业进行创新及知识共享所投入的资金成本;技术成果拥有量指标用于评价企业经过积累已经形成的、外在化的技术资本,这主要包括了专利权、版权、专有技术等;知识显性化水平指标用于衡量全部员工中有多少员工具备将知识进行显性化的能力;知识转移能力指标是衡量员工所具备的利用各种信息沟通系统将自己编辑、整理的知识转移给企业内部其他员工,以及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能力;知识吸收能力指标主要衡量企业发现并吸收新知识并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5)市场资本。市场资本是指企业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资产潜力,它用来评价和衡量企业的市场情况。市场资本下设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例、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供应商关系和客户满意度等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例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它用于衡量和评价企业通过知识共享在产品创新方面的成果;市场占有率用于衡量企业产品的知名度;销售增长率评价指标是从另一角度来衡量产品、工作方法或流程的创新状况;供应商关系和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是用于评价及衡量通过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企业是否与上下游合作伙伴间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
(6)竞争力资本。它主要是从供应链整体层面来进行评价的指标。根据国际供应链协会开发的SCOR模型以及Beamon所开发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20]。本研究提出了包括供应链响应能力、供应链运营成本、供应链柔性水平和供应链可靠性水平等四个二级评价指标。
3 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的模糊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Fuzz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是基于模糊理论和最大隶属度原则,综合考虑被评价事物或其属性的相关因素,进而对该事物进行等级或类别评价的方法。由于事物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层次性,以及很多评价因素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一些评价指标很难量化,只能从定性的角度来衡量。这种模糊性导致无法用经典数学模型加以统一度量。在这种情形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最大程度地降低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进行评价。
其具体步骤如下。
该汽车公司所在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处于中等与良之间,这个评价结果与该供应链的实际情况比较吻合。一方面对该供应链知识共享情况进行了准确的评价,同时也验证了本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
5 结论
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对于实施知识共享的供应链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绩效评价既是上一轮管理过程的结束,也是新一轮管理过程的开始,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鉴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资本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了一套全面系统、实用性较强的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的评价模型。研究还结合现实中的一个企业案例,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由于本领域的研究很少,所以研究工作也一定存在着局限和不足之处,如竞争力资本下的指标,由于涉及供应链企业间的因素,所以进行评价时存在很大的困难,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设置三级、四级指标,来对这些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以增加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标签:绩效评价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供应链系统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