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望江长江河道管理局 246230
闸址选择是水闸规范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闸址合适与否,不仅涉及到水闸建设的成败,并且关系到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对闸址选择的工作应十分重视。本文就望江县杨湾闸重建闸址通过比较,上闸址地质条件好于下闸址,推荐上闸址为选定闸址。
关键词:闸址 比较 选择 分析
一、工程概况
杨湾水闸工程位于长江左岸同马大堤66+200处,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杨湾镇境内,系华阳河流域垦殖工程之一。该工程是同马大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屏障。保护着安徽省境内2310 km2的国土面积、124万人口以及京九、合九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的安全。
杨湾水闸为重建工程,根据水闸最大过闸流量确定工程等别、规模为Ⅲ等、中型,根据同马大堤级别(2级)确定水闸建筑物级别和相应防洪标准。杨湾水闸主要建筑物由泄水闸、闸顶交通桥、两岸连接建筑物、闸门及启闭设施等组成。
杨湾水闸1955年11月动工兴建,1956年4月建成,同年6月验收,并投入运行。主要作用是汛期拒江倒灌,汛后与华阳水闸共同排泄华阳河流域5511.4km2的湖内渍水,干旱年份还担负着蓄水、引灌的抗旱任务。杨湾水闸原设计标准低,超设计标准运行及使用时间长,虽经多次维修改造,仍存在不少问题,运用不可靠,一旦失事,将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只有尽快进行整修加固(或者拆除重建),才能保证水闸安全,减免洪涝水害造成的损失,保障水闸防洪保护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二、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
杨湾水闸位于长江中下游左岸洪泛平原同马大堤之上,桩号66+200。离长江岸约1.1km,此处江岸陡峭,地面高程在15~17m。区内地势开阔,水系纵横交错,地貌形态为构造剥蚀孤山,河流一、二级阶地,河漫滩、江心洲、河流湖泊等发育。构造孤山山顶高程90m,相对高差约76m;二级阶地阶面高程一般14m左右,一级阶地阶面高程一般10~16m,宽度1.2~10km;河漫滩滩面宽窄不一,一般100~300m,最窄只有30m左右,最宽可达1km;湖泊一般距大堤2~4km,湖水通过渠道和穿堤涵闸与长江相通,枯水期向长江排泄。大堤两侧还分布有较多大小不一的坑塘、渊塘,一般深0.5~2.5m。
2、地层岩性
本区内揭露及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人工填筑层(Q4s),按地层从老至新简述如下:
1)第三系(E):棕黄色、黄色砂岩、砂砾岩,砂粒以石英、长石为主。
2)第四系下更新统(Q1al):灰黄色砂砾卵石层,厚28m。砾卵石成份主要为石英岩、石英砂岩、灰岩等,粒径一般3~8cm,部分超过10cm,砾卵石含量一般30%~60&。
3)第四系上更新统(Q3al):上部为灰黄色、棕黄色粉质粘土、粉土,厚3~25m,下部为灰色粉细砂,局部为中砂或砾砂。
4)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主要为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粘土、粉质粘土、粉砂质粘土、泥质粉细砂及砂卵砾石。主要分布在岸坡、阶地、河床、江心洲及古河床表层。厚度超过40m。
5)人工填筑层(Q4s):主要为堤身填土、人工吹填土,局部为人工抛石。堤身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砂质粘土组成,厚度一般4.8~5.0m,局部夹杂砖瓦片及碎石;堤段外坡以草皮或混凝土护坡;杨湾闸上下游河段100m左右范围内的一级阶地阶坡及河床分布人工抛石。
3、地质构造及地震
工程区地处下扬子台褶带滁巢陷断褶束,晚近期的新构造运动,区内以沉降为主。
区内构造稳定,地震活动轻微,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杨湾闸所处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4水文地质
区内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性潜水,赋存于第四系冲积砂性土层中,双层及多层结构地层下部砂层中的地下水略具承压性。地下水埋深1.2~5.0m,水位高程8.04~13.43m,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河流水补给,枯水期向长江排泄。据钻孔水位与河水位观测数据分析二者关联性较好,水量较丰富。
根据水质简易分析试验成果,片区地下水水化学型式为HCO3-~Ca2+;地表河水水化学型式为HCO3-~Ca2+。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所附环境水腐蚀性评价标准,本区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PH值介于3~11之间,Cl-+ SO42-<500 mg/L,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本区地表水对混凝土无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PH值介于3~11之间,Cl-+ SO42-<500 mg/L,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因此,工程区环境水腐蚀性弱,由于受季节性洪水影响较大,尤其在洪水期水位较高期间,环境水对水工建筑物的腐蚀性影响加大,建议对设计部门予以考虑。
三、闸址工程地质条件
杨湾水闸旧闸位于长江左岸同马大堤66+200处,距长江交汇口约1.1km,选取上闸址、下闸址作为杨湾水闸重建闸址进行比较,其中上闸址区为原闸址至其下游约100m的附近区域,下闸址区为原闸下游约880m的附近区域。
1、上闸址工程地质条件
1)上闸址基本地质条件
上闸址区为原闸址至其下游约100m的区域,根据地质钻探及地质测绘地质勘探手段揭露,拟建水闸上闸址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s)、第四系全新统河流冲积相(Q4al)构成。
闸址地基土自上到下分别为:①填土(包括粉质粘土、砂质粘土等粘性土及抛石)、③-2粘土、粉质粘土、④-1粉砂质粘土、④-2泥质粉细砂、④-3(含泥)砂砾卵石。
2)上闸址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上闸址区共取(砂)土样34组进行了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并在钻孔内进行了注水试验和原位标准贯入试验,依据上述试验成果,结合本地区相关工程经验,提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地质建议值取值原则:试验组数在6组及以上者,压缩系数取大值平均值,压缩模量、抗剪强度取小值均值,容重、比重、孔隙比等取平均值;试验组数在6组以下者,抗剪强度指标建议值按平均值乘折减系数0.85求得,若只有一组的,直接取该试验值,其余指标则采用平均值;渗透系数即主要根据注水试验取值,并参考室内试验的值。并根据工程经验适当加以修正。
2、下闸址工程地质条件
1)下闸址基本地质条件
下闸址位于原闸址下游约880m的附近区域,根据地质钻探及地质测绘地质勘探手段揭露,拟建水闸下闸址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s)、第四系全新统河流冲积相(Q4al)。
闸址地基土自上到下分别为:①素填土(包括粉质粘土、砂质粘土)、②-1淤泥、②-2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粉细砂)、③-1粘土、粉质粘土、④-2(含泥)粉细砂、④-3粉质粘土、④-4(含泥)砂砾卵石。
2)下闸址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下闸址区共取(砂)土样36组进行了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试并在钻孔内进行了注水试验和原位标准贯入试验,依据试验成果,结合本地区相关工程经验,提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地质建议值取值原则:试验组数在6组及以上者,压缩系数取大值平均值,压缩模量、抗剪强度取小值均值,容重、比重、孔隙比等取平均值;试验组数在6组以下者,抗剪强度指标建议值按平均值乘折减系数0.85求得,若只有一组的,直接取该试验值,其余指标则采用平均值;渗透系数即主要根据注水试验取值,并参考室内试验的值。并根据工程经验适当加以修正。
3 闸址比较
上闸址区为原闸址至其下游约100m的附近区域,下闸址区为原闸下游约880m的附近区域。上、下两闸址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风化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基本一致,主要的不同在于地层岩性与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列表于下:
由此可见,上闸址地质条件好于下闸址,推荐上闸址为选定闸址。
参考文献
1.《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2.《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论文作者:陈文来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30
标签:水闸论文; 粘土论文; 地质论文; 长江论文; 地层论文; 工程论文; 细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