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祥瑞园小学 255000
数感就是对数的感知和理解。通过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以及数的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能够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通过一些有意、无意的数数活动过程建立了一些简单的数与物体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简单数数的基础上去学会认识数、用数去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一、改变传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收获
对于数的认识教学,我们现在也一直按照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先学习计数单位,然后建立数位表,再把数放到数位表中去认识、读写。例如:对于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就是先让学生认识一千,形成一千的认识以后然后再让学生在含有千位数位表中认识、读写千以内的数。这样的设计安排让学生一下子从百以内的数一下子跳跃式的认识千,学生的知识上一下子就有了断层。其实千的产生就是因为有了千以内数的产生才产生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数位顺序表,运用百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先认识千以内的数:首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在具体的情境中读写出百以上、千以下的数,同时说出这些数的组成。当999后,学生会自然产生疑问:如果再增加1那会是多少?好像已有的计数单位已经不能容纳这个数,学生就会产生建立更大数位的需求,这样的过程学生就可以经历新的数位产生的过程,同样的他也可以利用十进制的这种方法产生更大的计数单位。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新的知识,更进一步教会了学生怎样去学习,一举两得。
二、搭好具体到抽象之梯,培养学生数感
数的认识教学,建立学生的基本数感是重中之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先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成千上万的数建立感性的认识和理解它们的现实意义,给学生搭好从具体到抽象的梯子。对于百以内数的认识,学生都比较熟悉,比如每一次的考试成绩、学号等等,而对于千以内的学生毕竟在生活中并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搜集现实生活中三位数的信息,然后把学生搜集的这些数据作为课中的学习资源。这样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并不是抽象遥远的,就在我们的身边;又可以让学生感受这些数其实就是现实生活抽象的结果,它们是有具体意义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过程要好过学生去研究老师去给出的一些抽象、枯燥的数字,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会说数学是抽象、难以理解的,可能就是因为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就没有让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三、自主探索,在新旧知识迁移中收获
由于之前对于百以内数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已经对数的读写有了一定的方法,即:高位起,依次读(写);想数位,读(写)数字;末尾0,都不读。正因为这样,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千以内的数与百以内的数进行比较,发现百以内的数与千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上得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这样的方法总结,为学生以后数的认识的学习提供了方法。
在学习千以内数的认识中,我们首先大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数的读写探索,其实在学生进行知识的主动迁移的过程中,在具体情境中读写百以上、千以下的数时候,学生除了中间有0的情况以外,对于其他情况学生都能顺利地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学习。千以内的数有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数都会读了呢?如果我们能给他们分分类,每一类都会读了才是真会读了,引导学生在知识获得中感悟数学思想。新课标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教师要使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让学生学会分类。这样学生就把千以内的数按照0的特殊位置进行了分类,教师及时给出一类一类数的读法,强调中间有零的特殊读法,通过分类总结读数方法,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数学
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相当于教给了学生一种认识数的方法,学生会主动地利用自己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并且学会了在认识新的数时,首先是大量的材料进行充分感知,数来自于生活,它们是有具体的实际意义的;然后是对数的读法进行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已有经验产生疑问,然后进一步研究。这样收获的知识相信一定会印象深刻,这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解,通过问题的巧设,明白为什么进行分类,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类,并能思考按怎样的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归纳总结出数的读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有效分类的数学思想,紧接着是对数的写法进行探索,这部分知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到不同之处,然后有效学习。
五、有效方法的选择让学生正确感知数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数感就是让学生去感知和理解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只是对一个单纯数的理解,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数的研究和理解都要借助于“量”,然而由于“量”的多样性,很多时候让我们在教学中无从下手,该让学生借助于哪个“量”去理解数?其实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给予了这样一道例题:“请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及其表示的事物。”这样巧妙的一道例题设计,的确解决了很大的问题,让学生去日常生活中搜集用数表示的的例子,这样的数与量结合起来就会更容易让学生建立起数感,简简单单地就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收获了数感。
作为一线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数学的感知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还需要我们的长期坚持。
论文作者:孙蒙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6月总第2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抽象论文; 数学论文; 数位论文; 对数论文; 方法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6月总第26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