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慈利县零阳镇城西卫生院 湖南张家界 427201
【摘 要】皮肤瘙痒症(cutaneous pruritus)。系指临床上无原发损害,且以瘙痒为主的感觉功能异常性皮肤病。是皮肤产生痒感而欲搔抓,但又无原发皮肤损害的一种自觉症状。最初仅局限于一处,而后逐渐扩展至全身。瘙痒常呈渐发性,尤以夜间为重。清代《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此病还可仅限于下肢、腰部、会阴等处,以阵发性皮肤瘙痒为特征,短者数分钟即过,长者可达数小时,多于夜间发作而难以遏止,搔抓后可引起抓痕、血痂、皮肤肥厚及苔藓样改变。西医治疗此病效果不明显或疗效不巩固。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治疗瘙痒症,取得满意疗效。皮肤瘙痒一般分为:常见性皮肤瘙痒和糖尿病皮肤瘙痒。
【关键词】皮肤瘙痒;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中医认为瘙痒症病因来决定采取哪种治疗方法的。中医认为皮肤瘙痒症是由于身体在虚弱时被各种湿、热、燥、寒、风等病邪趁虚而入,导致体内的气血运行受阻,水谷精微转化不畅导致的。在进行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分型而治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这样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达到针对性的治疗,效果自然就会比其他的方法要好很多。
一 中医治疗常见性皮肤瘙痒的临床分析
在临床门诊中,因皮肤瘙痒为主证而就诊者不少。其中许多是经反复用药治疗而没有疗效的。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中医理论,从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选用有针对性并有特殊疗效的中药,采用内服,外洗治疗,能获得满意疗效。
皮肤瘙痒症是皮肤病的常见病、多见病。其临床表现多为自觉皮肤瘙痒或其痒难忍的主症,或伴有疹点、水泡,皮肤脱屑发红,甚至脱皮、溃烂,其部位可在某一局部,也可全身较大范围,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瘙痒是由风、湿、热、虫等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表内之血不和而成。也血虚风燥,肌肤失于濡养所致。其辨证有虚实之分,实者有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虚者以血虚为主。风、湿、热、虫,血虚可单独为患,也可相兼而发。在治疗中。多采用内服外洗相结合,轻者内服即可,较重者或顽固难愈的,则配以外洗治疗,本人精选一个外洗方,经实践证明,疗效显著。其药物有明矾15g、芒硝15g、炉甘石15g、生大黄20g、蛇床子15g、苦参15g、厚扑10g、银花10g、蝉衣10g.这9味药结合起来具有清热解毒,驱风杀虫,疗疮止痒之功效。前3味矿物质药还具有敛附之性,使药效保持较持久,用法是将上述药物加清水500ml浸泡15分钟,然后再加清水500ml.放置铁锅中煮约40分钟,取药液待凉后,用纱布蘸药液洗于患处每日4次-6次,内服者必兼有驱风,这与皮肤瘙痒者其发展较快,范围较广,跟风性善行数变相关。常用防风、蝉衣、蛇床子、白蒺藜、升麻等,使其轻宣疏散而达到透表止痒,有热者配以苦参、赤芍、菊花、栀子、苦栋皮等佐以清热解毒,有湿者配以清利淡渗如茯苓、泽泻等使湿浊之邪得除。对带有水泡者为佳。血虚者配以四物汤具有养血和行血之功,血得养则肌肤润泽而燥除,血有行则风自灭。虫咬为患一般外洗为主。
二 中医治疗糖尿皮肤瘙痒的临床分析
皮肤瘙痒在糖尿病病例中,尤其是老年和女性非常多见,有时甚至可以是糖尿病的唯一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皮肤瘙痒,夜间加重,常常可以影响睡眠,甚至造成血糖波动,局部皮肤可表现为干燥、脱屑、皲裂,肤色改变,搔抓后可有抓痕。女性病患者则更多见皮肤湿痒,有时可以伴有白带量多、有味,皮肤痒甚,搔之流水等。总的可以说非常痛苦,严重影响糖尿病病友的生活质量。
痒为哪般?关于糖尿病皮肤瘙痒形成的机制,中医学认为主要与血热、血瘀、血虚有关,湿热内郁肌肤所致者,尤其多见。因为糖尿病在中医学称为“消渴病”,内热伤阴耗气是其基本病机,内热包括胃肠结热、脾胃湿热、肝经郁热等多种。内热伤阴可以导致阴血不足,内热郁于血分,可以导致血热,久病入络,久病多瘀,又常见血瘀,所以这些因素掺杂在一起,均可称为皮肤瘙痒发生的重要原因。而糖尿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久病多虚,或存在阴虚,或存在气虚,更多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俱虚,而“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抵抗力降低,容易合并各种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滴虫感染等,即正气不足,湿热外浸,或正虚之下,邪毒内生,均可导致炎症性皮肤瘙痒的发生,如妇女外阴阴道炎等。
还有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最典型的并发症,者,热天加重,可以伴有心烦口渴,畏热喜凉,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当清热凉血止痒,方剂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犀角地黄汤加味,中成药可用三黄片、清补糖宁、大败毒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血瘀证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病程较久者,常见血瘀证,临床可表现为皮肤瘙痒,久治不愈,入夜加重,抓痕紫暗,皮肤局部甲错如鱼鳞,或有黑斑,患者颜面可有瘀斑,唇舌紫暗,或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舌有紫斑,脉弦或涩。治疗当活血化瘀止痒,方剂可用桃红四物汤、桃核承气汤等,中成药可用丹七片、大黄蛰虫丸、当归苦参丸等。
2:血虚证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病程较久者,久病致虚,伴有营养不良,或老年朋友,或糖尿病肾病伴肾性贫血者,常见血虚证,临床可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入夜加重,影响睡眠,常伴见咽干目涩,大便偏干,患者面色无光彩,唇舌淡暗,舌淡,脉细。治疗当养血润燥止痒,方剂可用归芍地黄汤、四物汤等,中成药可用养血安神片、消风丸等。
3:湿热证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女性外阴阴道炎患者,男性合并湿疹等皮肤病的患者,或糖尿病肾病肾衰尿毒症者,湿热所致者,非常多见。所以中医学有“湿盛则痒”之说。临床可表现为皮肤瘙痒,潮湿多汗,缠绵难愈,入夜加重,抓痕流水,或伴有皮肤局部糜烂,皮疹流水,妇女则带下量多,阴道瘙痒,大便不爽,小便黄赤,患者颜面可见晦暗、垢腻,同时可兼有头身困重,脘腹满闷,腰腿酸困等症状,舌偏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疗当清热除湿止痒,方剂可用二妙散、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等,中成药可用四妙丸、龙胆泻肝丸、当归苦参丸等。
v应该指出的是,中医学所谓血热证、血瘀证、血虚证、湿热证,并不是互相毫不相关的。临床实际经常是二证或数证同时兼见。只是治疗用药当有所侧重而已。我们临床则常用当归地肤子汤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有当归、赤白芍、生地、丹参、紫草等滋阴养血、凉血活血药与地肤子、苦参、白藓皮、土茯苓等清热祛湿药组成,实践证明治疗顽固性糖尿病皮肤瘙痒,每有良效。
另外,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中医药外治法也很值得重视。临床上其最常用者,莫过于地肤子、苦参之类。我们临床应用中药外治之法,主要分干湿二型,进行辨证论治。所谓干型,即皮肤干燥,皲裂,脱屑,肌肤甲错者,外治可用润燥止痒方,药物选用桃仁、红花、紫草、苦参、芒硝等;所谓湿型,即皮肤湿痒,多汗,或局部糜烂流水者,外治可用燥湿止痒方,药物选用地肤子、苦参、枯矾等。要求水煎,先熏后洗。注意药汤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成为皮肤坏疽的诱因。
中医认为全身性皮肤瘙痒多因肝旺血虚所致,肝旺则风从内生,血虚则肌肤失养,风胜血燥,风动作痒。外阴、肛门瘙痒多因肝脾亏损,湿热下注,蕴阻肌肤,不得疏泄而作痒。
本病表现阵发性皮肤瘙痒,昼轻夜重,初起仅限于身体某处,搔抓后扩展至全身,常抓至皮破血流、感觉疼痛方休。饮酒之后,情绪变化,被褥温暖,衣物摩擦及热水烫洗等可促使瘙痒发作。由于反复搔抓,皮肤上常见条状抓痕、血痂,可继发湿疹、皮炎,日久皮肤肥厚、色素沉着。糖尿病皮肤瘙痒者还可见皮肤干燥脱屑。女阴瘙痒主要发生在大小阴唇,因不断搔抓,阴唇部常见皮肤肥厚及浸渍,阴蒂及阴道粘膜可有红肿、糜烂。肛门瘙痒因经常搔抓,肛门皱襞肥厚,可有放射状皲裂、浸渍、湿疹化或苔癣样变。
结论
综上所述,皮肤瘙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皮肤病,多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但会对患者的皮肤造成一定得伤害,其具有瘙痒感常使人寝食难安,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对于此病应给与及时的治疗,中医治疗皮肤瘙痒有非常好的效果。
皮肤搔痒症是指临床上无原发损害,而以皮肤搔痒为主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皮肤搔痒症多好发于老年人及中年人,多见于冬天及夏天。皮肤痒的范围不定,可局限于一两处或广泛发生,也可全身皮肤发痒。发痒的程度不定,往往间歇出现或连续不断。皮肤搔痒症属中医学的风搔痒范畴。
搔痒为本病的主要症状,有时有针刺、灼热或虫爬行感。老年人发生搔痒病,往往以躯干最痒。冬季搔痒病多发于秋季及冬季气温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常在洗热水澡后或脱衣睡觉时,便开始搔痒。夏季搔痒病常以温热为诱因而引起搔痒。
中药治疗皮肤瘙痒往往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一般皮肤搔痒症中医治疗,可较快得到控制和改善。症状轻者可单纯中药外洗进行治疗。重症及顽固者宜中药内服药。若内科疾患所致的皮肤搔痒症,往往反复发作不易控制,故要先处理内科问题。
平日生活调养方面:忌食鱼腥虾蟹、海味、辛辣、葱、蒜、韭、酒等。要加强营养与必要的锻炼,以提高自身机体免疫力。老年皮肤搔痒症及冬季搔痒症应避免洗热水澡,减少清洁剂、香皂的使用,洗澡后应即刻擦绵羊油或婴儿油、乳液。中医治疗皮肤瘙痒有奇效,不但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这是其他治疗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谢文皎,郭太品,杨凌.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中医辨证论治浅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07).033.
[2]朱海燕,吴贤波.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1).
[3]熊黎.中医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 92例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1,(24).068.
[4]梁瑞,范瑞强.中医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08.
论文作者:孙春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2
标签:皮肤论文; 血虚论文; 糖尿病论文; 苦参论文; 患者论文; 中医治疗论文; 湿热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