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若干理论问题的哲学反思(笔谈)——1.“经济人”合理性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笔谈论文,经济人论文,合理性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07)02-0036-09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为了解释人类的经济活动,古典经济学家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了理论抽象,提出了“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他认为,人是自利的,在市场交换中,人们对自身效用的关心和追求就是出于人们关心个人利益的本性。“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1]14斯密把自利性作为人性的一般规定引入经济分析,并视为经济活动的动力。但在斯密看来,在都具有“利己心”的人们之间的交换却是等价的,“无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1]13
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约翰·穆勒,对自利的“经济人”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抽象和概括,使“经济人”的含义有了更为清晰的界定。穆勒所描绘的“经济人”,是精于算计、有创造性并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是不包含人类其他感情和动机而仅仅是要取得财富和消费财富的人。在古典经济学“经济人”理论的基础上,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人”假设作了更完整的表述,进一步丰富了“经济人”的内涵。这时的“经济人”已不再是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表现为主观效用最大化。“理性”与“经济人”紧密结合,“经济人”假设不仅在理论形式上更加完备,而且成为解释各种个人经济行为的理论前提和建构经济学理论、开展经济理论分析的逻辑基石。
经过几代正统经济学家的努力,西方主流经济学虽然最终摆脱和冲破了中世纪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制约,但“经济人”这一预设前提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却始终遭到了来自经济学领域内外的非议与抨击。
德国历史学派从一开始就是以古典经济学派的批判者而登上经济学论坛的,以李斯特、罗雪尔、克尼斯等为代表的旧历史学派,对斯密、李嘉图、穆勒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在他们看来,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孤立的个人利己动机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是狭隘和片面的,因为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利益和追求,现实经济社会比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要复杂和丰富得多,以追求个人利益的“经济人”假设并没有反映出人的全貌。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历史学派,沿承旧历史学派的批判传统,对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一并加以批判。他们认为,古典经济学没有看到人类经济行为动机的多样性,片面强调追求财富的自利动机,依据“肤浅的不充分的前提”,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点的抽象演绎法,不可能得到符合实际经济过程的经济学理论,更不足以理解和描述社会经济的复杂情况。1888年,新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布伦塔诺在维也纳大学的就职演讲中,指责斯密的“经济人”是“经济的利己主义者”,是唯利是图的“抽象的人”、“虚假的人”。20世纪70年代初,罗宾逊宣布“第二次经济学危机”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在重建经济学基础的盛风之中,又将矛盾的焦点之一投向于“经济人”这一主流经济学的基础性概念。特别是随着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向其他社会科学传统领地的盲目扩张和大举入侵,“经济学帝国主义”所倚重的主要武器——经济人行为的理性假设,更成了众矢之的。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经济人”假设也成为国内一些哲学、经济学工作者指责与贬抑的对象。
然而,在我们看来,对于“经济人”假设的种种责难,都是难以成立的。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经济人”假设对于促进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完善和西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经济人”假设一经提出便被视为西方经济学建立的理论基础,并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及“经济人”范畴的逐步完善,其地位亦不断上升乃至成为经济学的核心假设。“经济人”假设是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工具,正是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斯密提出了独特的市场、分工、交换、货币等经济范畴,并建构了以个人为“基础”、“看不见的手”为主导、政府充当“守夜人”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体系。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派那里,“经济人”假设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众多流派的核心范畴之一。由于运用“经济人”假设能够深入地阐明市场经济发展的微观动力机制,有利于揭示人类经济发展的过程及规律,以及合理地解释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现代西方经济学无论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还是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综合学派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流派,几乎都以“经济人”假设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本分析工具,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经济人”假设这一基本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经济人”理论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没有“经济人”假设,就没有西方经济学,更没有西方经济理论的繁荣、发展。
“经济人”假设不仅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刻揭示现代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经济人”假设,作为一种静态的理想模型,它避免了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利于引导人们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发挥人的自利行为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由于“经济人”承认人的利己本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个人激励制度,激发了人们在自由竞争中创造和增长财富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为保证经济生活的自由与公正,严格的权力约束机制和制衡、监督机制也得以建立。因此,“经济人”假设不仅促进了西方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且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发展、进步。
面对“经济人”假设在历史上的辉煌,重新反思对“经济人”假设的责难,可以发现,这些责难或批判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认识误区,这就是混淆了“经济人”与“社会人”的界限。具体地说,这些责难一方面将“经济人”泛化为“社会人”加以批判,即将经济人的经济属性泛化为人的一般社会属性,或将经济人的抽象性泛化为社会人的绝对现实性;另一方面则用“社会人”标准要求“经济人”,即将人的社会属性简归为经济属性,或用社会人的现实属性要求“经济人”的抽象性。这种对“经济人”与“社会人”不加区别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首先,不能将“经济人”等同于现实人。“经济人”假设是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人的高度抽象,它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的基本属性,是对人的经济活动根本属性的抽象,是符合市场经济本质的。参与经济活动的人,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能力对已知市场信息进行理性的判断和预期,并以能否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尺度来指导经济行为。尽管因为各种因素的干扰、作用,人们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作出的判断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精确性,但不能因此否认“经济人”假设是对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人的一种合理抽象,它符合现实人参与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法国经济学家亨利·勒帕日曾指出:“一种科学工具的价值是不能以其抽象的现实程度来衡量的,重要的是这些抽象是否简单明了,是否有效,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最好的抽象不一定是最接近复杂现实的抽象,而是那种尽可能简单明了,并且有尽可能大的解释和预见能力的抽象。”[2]28因此,“经济人”抽象的合理性,不仅在于其简单明了而又有力有效,能够深刻揭示市场经济活动的本质,而且在于其“抽象”本身抽去了对象无关紧要或作用相对次要的成分。抽象的结果与对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不能等同。这就好比水的化学分子式,它是对现实中的水的一种科学抽象,虽然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纯粹的只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绝对“纯净”的水,但是我们也肯定不会幼稚到因为现实中没有纯水就否定对水的化学抽象的合理性。同理,对“经济人”来说,它虽然是对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人的抽象,但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现实人。如果因为“经济人”假设没有包罗万象,没有面面俱到,就指责它不科学、不合理,就否定了科学抽象本身的合理,用“现实人”代替“经济人”抽象,实际上等于没有抽象,不仅不能解决经济学的任何问题,反而可能将经济学理论推向“死亡”的境地。
其次,“经济人”表述的是人的经济属性,它是人的社会属性中的一部分,不能因为人具有其他方面属性而否定“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从“道德人”维度诘难“经济人”,是国内外学术界批判“经济人”假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诺斯就曾指出:“人类行为比经济学家模型中的个人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复杂。有许多情况不仅是一种财富最大化行为,而且是利他的和自我施加的约束,它们会根本改变人们实际作出选择的结果。”[3]27这种批判也是有失偏颇的。我们知道,“经济人”揭示的是经济生活中人的一种强烈的行为动机,是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主要属性或者说根本属性的一种概括,它反映的是人类的经济属性,而并非对社会人的全部属性的完整描述。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但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多维度、多方面的,并在不同的社会领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一个社会人身上虽然可能兼具多种社会属性,但在从事某一领域活动时,则往往表现出反映该领域的主要特征。因此,用“经济人”来指称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并不意味着用“经济人”否定“政治人”、“道德人”。尽管人类经济行为的动机并非仅仅是经济或利益因素,但在所有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无疑是经济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4]247用“道德人”批判“经济人”,实际上是用人的一种社会属性去批判、否定人的另一种社会属性,用人具有多种社会属性的普遍性反对和否定人的社会属性在不同领域表现的特殊性,这是站不住脚的。
再次,自利性、追求效率最大化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本性所在,它在人类经济领域内具有必然的合理性。对于个人来说,追求正当的个人物质利益是其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82“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5]439利益的实质是需要的满足,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基本理性之一,它和需要一样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但最根本、最重要的还是人们对物质利益、经济利益的需求,因为它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动力,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因此,“经济人”假设不过是如实地反映了人类对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利己本性。同时,“经济人”的利己,并非无所限制的利己,而仅限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产品等价交换意义上的利己,这即使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也是普遍存在和正当合法的。显然,这种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最大化,既不同于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靠各种不正当手段来剥夺他人劳动成果的利己主义道德观,更有别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式的极端利己主义。我们不能将人类经济领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与社会道德领域的准则和规范相互混淆或等同。将“经济人”假设等同于利己主义而加以批判,实际上是将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泛化成社会人,将经济活动的准则夸大为人类社会全部领域的共同准则,这不是“经济人”假设的本意。经济活动不是慈善事业,不是社会公益活动,市场经济的指导原则不可能是利他原则,否则就无所谓市场经济。由于“经济人”假设真实地反映和概括了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因而否定“经济人”假设,就必然要否定市场经济存在的合理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将“经济人”泛化不仅会带来经济理论上的困境,而且会给社会现实造成负面影响。从理论上看,将“经济人”内涵和外延放大而对其加以批判,实际上只是游走在“经济人”理论的边缘,并没有触及到“经济人”理论的核心,而用这种泛化的“经济人”标准改造原有的“经济人”,只能让经济学不知所措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经济学家也有意将“经济人”的思维逻辑泛化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以使得经济学分析的触角可以伸得更远,成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种做法也是非常有害的。德国学者彼得·科斯特洛夫斯基曾指出:“在当代的实证主义经济学理论中有这样的趋势,即把经济学和它的范例变成关于人的行为和社会的普遍而终结性的理论。”[6]1“经济人”假设的泛化,意味着政治、文化、伦理领域将为经济利益所吞噬,意味着经济学霸权主义的疯狂扩张,而最终走向“经济决定论”的不归路。
总之,正确认识“经济人”理论的合理性,关键在于认清它所指涉的领域,超越“经济人”语境来评判或应用“经济人”理论,都非“经济人”假设的本意。
收稿日期:2007-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