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论文_孙悠昀

孙悠昀

上海电力医院 上海 200050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管理方式不同将其定义为两组,管理组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普通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管理组患者不良护理时间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患者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普通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启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后,能够有效提升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安全系数,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护理效果

护理风险特指在由不确定因素引发的直接或者间接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后极有可能导致患者伤残,重则引发患者死亡。护理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复杂多变。心血管内科属于医院中护理风险较高的科室之一,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安全保障一直以来都是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目标[1]。本文旨在探究心血管内科引入护理风险管理后的护理效果,特选取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作以下详细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管理方式不同将其定义为两组,管理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7∶24,年龄为(58~86)岁,平均年龄为(71.7±5.3)岁,高血压患者20例,心率失常患者12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9例;普通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8∶23,年龄为(61~85)岁,平均年龄为(72.9±5.2)岁,高血压患者21例,心率失常患者13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范围以及病情方面均未发现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同期比较。所有患者均已提前了解护理模式并亲自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先后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和院办认证,核发有正式文件。

1.2方法

管理组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普通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方式。普通组护理人员需要定时检测抄录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饮食、用药和运动指导。管理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引入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工作内容:首先,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之间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需要详细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为患者介绍院内环境,指导患者学习心血管疾病健康知识。其次,护理人员需要综合评估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护理风险因素,结合患者病情进行制定风险护理措施,使用护理标识对患者加以标记。最后,组内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接受业务素质强化培训,科室需要选拔综合业务能力强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带领新进护理人员提升综合业务能力[2]。

1.3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药液外渗、跌倒、设备故障和给药错误)。(2)评估两组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护理工作质量采用科室护理工作专用评估表进行,从病区管理、护理技术以及文件书写和应变能力四方面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使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所有患者护理满意度,总分为100分,70至80分为满意,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低于70分为不满意,计算两组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运算处理,进行X2与T检测,当检测后的P值小于0.05时认为组间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情况比较

管理组患者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差11.7%以上,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见下文表1。

注:与普通组相比,p<0.05。

2.2两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比较

管理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为(93.78±1.09),普通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为(82.37±2.36)。管理组中共计有49例患者评分超过70分,护理满意度为96.08%(49/51),普通组中共计有42例患者评分超过70分,护理满意度为82.35%(42/51)。管理组患者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普通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内科属于护理风险较高的科室,分析其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护理管理风险,心内科护理工作缺乏有效管理机制情况下,极易发生监督管理力度不足,致使护理人员自身护理风险意识不高,对工作抱有侥幸心理,导致工作交接时容易发生纰漏,进而引发护理风险。②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由于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护理经验累积,导致进行护理中无法快速识别并判断护理风险,护理安全意识不足,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护理工作,导致引发护理风险。此外,护理文件记录工作不到位,也会引发护理风险。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时效果不佳也会对护理质量造成影响。③患者自身原因,患者基础病具有病情变化快、预后较差,使用的治疗药物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治疗药物用量和用法都有严格要求,用药繁琐导致护理风险[3]。

总而言之,心血管内科属于护理风险较高科室,采取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根据上文研究结果,通过加强护理工作管理、强化新进护理人员培训以及评估患者护理风险的方式可提高科室护理工作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潘泽如,吴菊娴,黄玲,李艳艳.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0):166-168.

[2]王海荣,冯素霞.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在临床中的重要性[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08):159+161.

[3]张蓉,夏晓宏,周凤飞.心血管内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2):98-99.

论文作者:孙悠昀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  ;  ;  ;  ;  ;  ;  ;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论文_孙悠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