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理念下乡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李晓兰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 我国农村人口比重依旧保持较大份额。对乡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水平、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途径。在健康中国的理念下,要切实有效地实施对乡村健身服务的落实,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专业的服务体系,构建健康的乡村健身体系,响应发展健康中国的号召。
[关键词] 健康中国;乡村;健身服务体系
健康中国的理论要求,主旨在于引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尤其是乡村地区,更需要专业科学的健身体系。言为重点的乡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亦是一个突破难点。由于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有限,且缺乏完备的相关知识。因此,构建乡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刻不容缓。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骨髓内浆细胞发生恶性增生,分泌单克隆轻链或免疫球蛋白,且伴有正常免疫球蛋白降低和骨质疏松或(和)广泛溶骨病变[5-6]。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极具多样化,在早期极易发生误诊。因而临床上对于出现不能解释的骨质疏松、腰背疼痛,反复感染以及肾功能损害的老年贫血患者,应给予高度的重视。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进行骨髓穿刺涂片,对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改变情况进行观察,可以有效鉴别以及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由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获取骨髓液较为容易,细胞形态比较清楚,涂片操作简单,临床使用较为广泛[7-9]。
897 Tongue image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transfer learning and fully connected neural network
1 健康中国的内涵
健康中国是健康生活状态下全民参与的国家性质的活动范畴,属于国家要求下的社会个人健康共同成长,有利于促使关注健康、促进健康成为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共同责任与行动。健康是人们走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年10月,我国又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重要指标。这表明人民健康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
我国全面建设“健康中国”体现着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标志着国家对人民健康重大价值和重要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经济在发展变化,人们在健康方面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看病救治成为一种高消费现象。此外,由于生活、社会压力巨大,导致出现一些慢性病、职业病、失眠症及抑郁症等健康隐患。如果不注重全民的健康问题,使其得到有效解决,人们的安居乐业、健康幸福生活将无从改变。因此,国家注重建设全民健康的发展体系,以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乡村群体作为我国的主要劳动力,必定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存在难度,是健康中国的重点培训对象[2]。
2 乡村健身服务现状和地位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迅猛,许多农村地区对于生病的概念,并未了解太多,只单纯地认为生病了才需要医治,还有人因为经济原因不去医治。因此,农村居民对于慢性病及其病情的控制几乎没有了解。这不仅是个别表现,更是农村居民集体缺乏自我健康意识的表现。在生活细节中,农村居民忽视健康,更有过量吸烟、饮酒的情况,毫无强身健体的意识。工业化发展下,不健康的饮食和空气污染也没有得到农村居民的重视。现阶段,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工作、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使得劳动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明显。对于部分出入城市的农村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3]。因此,需要国家对农村地区进行医保和公共体制的服务,优化医疗设备资源,加强农村人民对健身的理解,激励农村人民走健康生活道路。
乡村健身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劳动力以及人民健康服务质量的保证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一部分。在推动乡村体育健身实现体系化建设的进程中,要依据客观实情制定相应的变革方案,把握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机遇,增强农村居民对健身服务体系概念的理解,培养其对健身服务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绝不是片面的新农村建设,要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从而促进农村健身服务发展。同时,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实际落实中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及侧重点构建不同、要素表述各异的局面。对于全民健身事业领域,政府应在健身项目设计、活动场地建设、体质监测、宣传推广等方面提供服务,让更多的人享有“城乡两策”。我国对农村全民健身的建设要走持续、科学发展道路,让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从规划到构建逐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5]。
2.1 乡村健身服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农村人口占比极大的农业大国,新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事关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成功与否,并关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实施效果。努力创建我国新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当前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与城市化不同,我国农村人口对于乡村健身服务的消费需求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有些乡村居民甚至没有健身的概念,对于自身的健康情况更是没有了解。在这个城市与乡村健身理念各不相同的时代背景下,反映出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有着不平衡的发展趋势,我国要做到的不仅是改变政策体制,更主要的是要发展全面城乡统筹健身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实施。
农村健身器材的缺乏反映出活动场地的缺乏,健身指导人员的不足导致人们健身时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并且农村居民对于设施配套保障的意识较低,同时公共体育设备因地域的限制分布不均。总之,开展乡村健身服务存在的困难是缺乏场地设施、统一管理及技术指导[4],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与组织运行机制。
2.2 乡村健身服务的地位
健身服务引导人员和部分工作者对全民健身知识的传播存在问题。数据显示,62.8%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宣传中少量宣传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和思想,还有29.4%的相关人员从未实施全民健身宣传工作。乡村农民获取体育锻炼知识、信息的途径单一。农村居民对健身活动的项目欠缺可选择性。在农村居民锻炼项目选择中,选择广播操、气功及太极的人数多于选择自编健身项目和具有地方特色体育的人数。此外,乡村健身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健身内容形式匮乏,硬件设施不够完备。
3 乡村健身服务体系构成的重要性
无土栽培基质蒸汽消毒机消毒效率高,消毒效果好,而且不需要施用化学药品,保证设施农产品品质,符合环保需要;提高基质的通透性和持水保肥能力,改变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基质板结和水气不调的状况,提高设施农产品产量;高温高压的蒸汽能烫死杂草种子,达到人工除草的功能,还能彻底杀死幼虫和致病细菌等[4]。无土栽培基质蒸汽消毒机采用拖拉机牵引,可以进行跨区作业服务,从而对对不同地区的温室种植户的基质进行蒸汽消毒作业。农民可以购买该设备进行社会化服务能够达到增收的目的,市场前景广阔。
4 乡村健身服务模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健康事业发展不断面临新机遇,因此乡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对于“体系”的表述,经历了从“全民健身体系”到“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再到“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因此,创建多元化的体育服务,能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更多的可能。同时,针对乡村健身服务体系各个阶段不同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我国对全民健身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完善,可使乡村健身服务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政府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明确行政主体,设立分工协调机制。首先,领导在思想上要重视,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其次,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明确牵头部门,分工协作,建立健全心理服务、全民健身相关政策。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乡村体育健身蓬勃发展。此外,政府要在人、财、物方面投入相应经费和保障,保障乡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正常运行。服务体系就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途径和相对应的机制,使得人民对于健康的生活状态需要反馈出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例如,国家可设立相关部门进行健身服务回访,针对共性问题作出全面改革,做到真正以乡村劳动人民实际需求规划建设健康体系。
5 结语
健康等体力因素的人力资本对生产效率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对于贫困人口跨越“贫困陷阱”最为主要。现代人们健康状况的不断完善,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最为直观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提高我国国民的身体总体体质,使得每一个公民能为国家和社会多做一些贡献。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也愈来愈强烈,人们对健康人力资本需求的普遍化成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形态。因此,农村全民健身服务更好地满足全民健康人力资本的需求至关重要。在健康中国理念作用下,应切实解决乡村健身服务体系的完备构建,做到体育健身城乡一体化,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高举健康发展的旗帜。
参考文献
[1]庞俊鹏,汪于乃,袁晓琳.“健康中国”背景下湖北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6):26-28.
[2]廖钟锋.健康中国引领下全民健身实现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18(9):180-182.
[3]屈智勇,郭帅,张维军,等.实施科学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0-37.
[4]胡奎娟.“健康中国”视域下健康体适能社区服务模式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1):119-121.
[5]杨国庆,刘红建,郇昌店.新时代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4-20.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10-21-2
作者简介: 李晓兰(1983—),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标签:健康中国论文; 乡村论文; 健身服务体系论文;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