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_邓小平理论论文

新中国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_邓小平理论论文

新中国50年:全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中国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50年来的历史,正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在世纪之交、新中国50周年诞辰之际,回顾百年历史,总结50年实践,展望50年未来,对于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其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百年启迪: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全面实现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即以工业化为基础,同时使工业文明及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规范体系和价值准则确立的过程。它以经济现代化为核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人自身在内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系统工程。

中国的现代化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只是,中国迈上现代化道路之初的几次尝试,选择的均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或是中间派别的“第三条道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学到了西方现代化的某些经验,却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国早期现代化百余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国情和世界局势的影响,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根本走不通。那种刻意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努力,只是一厢情愿,并不能救中国。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全面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是因为:

第一,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独立,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近代史告诉人们,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中国早期现代化是防御型、照搬式的现代化,西方的冲击和中国的回应二者是相互抵触的,因而,中国试图发展起来非常不易,即使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再加上中国统治集团及各个社会阶层对待现代化态度上的严重分歧,最终导致屡屡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使现代化建设第一次成为中国人民的自主选择,步入了有主义、有纲领、有远大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的阶段。当代中国现代化彻底抛弃了“全盘西化”的模式,走上了完全自主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人民政权的建立,结束了几千年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对立的状况,形成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和社会各阶层力量的协调一致。新时期的宏伟纲领和战略目标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把现代化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结合起来,进而形成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内聚力和协调稳定的客观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经济现代化,它是全面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决定性的力量。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使广大的劳动人民获得了生产资料,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中国确定了一个以经济现代化为核心的全面现代化发展战略,把经济现代化置于当前全面现代化总体战略中突出的核心地位,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决策的基础上。人类已有的经验证明,贫苦和社会分配的不平等,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社会原因。而就可持续发展本身的思维方式、组织要求和运行机制而言,其内在要求也是以社会财富的公有为基础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更不可能单纯凭借实行私有制来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实践表明,在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行良性循环,必须坚持公有制为基础,同时把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力量结合起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在社会范围内合理利用资源,才有可能较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的矛盾。

第四,社会主义实行共同富裕原则,为实现城乡、地区共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不仅要求在内容上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而且要求在空间上实现城乡、地区共同发展。通过实现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为城乡、地区共同发展和人民富裕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五,社会主义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寻求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使少数人或集团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产生矛盾和冲突,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这不是人类社会合理的制度模式。社会主义作为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自己的生产目的,致力于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们完全可以建立起自己共同的理想和道德。由此决定,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会大大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50年实践: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现代化的“接力赛”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历史的新纪元。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相继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发展战略、实现途径,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化的“接力赛”。

毛泽东,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建设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多次指出,中国必须把“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作为革命任务解决以后的首要任务。1953年,毛泽东提出把工业化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内容。1954年毛泽东正式提出“用50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现代化程度的伟大国家”。(《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33页)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后改为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国防。196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二是对中国现代化的目标选择、工业化道路、两步走战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至今仍富有启迪意义。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理解认识的局限和现代化建设上存在的急进倾向,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问题。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十分值得总结的最重要的经验教训。

邓小平,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国情特点与时代特征,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路子。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深刻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建设高度的民主和精神文明,同翻两番的经济战略目标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表明,新时期所讲的现代化,不仅仅是集中于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等物质技术层面的四个现代化,而是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现社会主义要求的全面现代化。同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逐步确立了党在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而找到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且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近20年来的实践证明,邓小平开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正在并将继续指引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江泽民,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1997年邓小平逝世以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严峻考验摆在党和人民面前。在这重大的历史关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理论上,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的未来走向。同时,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总结和探讨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和客观规律,具体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从基本目标、基本政策上回答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根本问题。在实践上,一方面“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全力推进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为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设计了具体实施方案。即(1)在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于1995年提前完成的情况下,决定“九五”期间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2)到下世纪中叶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 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第二个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方略,如,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两大根本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战略;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等等。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其最内在、最本质、最具深远意义的成就,在于最终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它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对时代、对历史、对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认识,包容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理想和追求。完全可以说,当代中国,已经找到了一条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一条现实之路,希望之路,胜利之路。

50年展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任重而道远

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战略的总体构想,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中叶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即,也就是再用50年时间, 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最终建成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幅令炎黄子孙群情激昂、奋发向上的宏伟蓝图。

应该看到,新中国经过50年建设,特别是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代化建设前“两步走”战略目标已近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开始向市场经济和集约化经营转变。这一切,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我国现代化,不仅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创造了体制制度保障。当然,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再用50年时间基本实现我国现代化任重而道远。现代化进程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无疑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实施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全面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今后亟待认真解决好如下几个重大问题。

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真正确立起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这既是在塑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又是在寻求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要的是通过深化改革,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界定资本和劳动力双重产权关系。要建立出资人制度和法人财产制度,进而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与界定,劳动力个人所有权与企业使用权的分离与界定,资产价值形态所有权与实物形态所有权的分离与界定,采用不同产权组织形式,推动产权关系规范化和市场化。

第二,健全市场经济机制,全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协调利益关系的作用。市场经济的魅力正在于它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和协调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市场经济的自主性,首先肯定广大民众个人及其群体的独立利益,从而为激发广大民众广泛自主地参与现代化进程,蕴积了最深厚的动力源泉。经过20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的市场体系初步发育,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但是,距离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加快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产权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同时,在当前调整产业结构、避免重复建设方面,要特别注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便使物的生产要素资本和人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统一进入市场,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产生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式样的“台阶式”经济增长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因为它既符合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积蓄能量——释放——再积蓄——再释放”的周期性发展规律,又适应我们这样的大国发展经济的实际要求。在面对世界范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形势下,这种“能量积蓄”最重要的是科技、教育能量的积蓄,即从加快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中求得速度。邓小平多次指出,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抉择。实施科教兴国,必须在全民族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技实力和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大力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在重点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尽快建立起我国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系统,以支持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效培养和开发利用人才的良好机制,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此同时,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解决好社会、经济、环境和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搞好城市规划和设计以提高土地和空间效益,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其次,要积极合理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小城镇向高层次、高质量方面升级,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协调统一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尤其在土地使用与土地流转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要勇于创新,有所突破。其三,要着手解决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要继续落实好已有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项目。要通过政策、机制引导,吸引国内外更为广泛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中西部开发。

第五,继续实行对外开放,从全方位对外开放中求得发展速度和效益。要继续努力办好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要采取国际通行的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以保证国内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要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对利用外资的产业政策指导,合理引导外资投向,鼓励和吸引更多外商投资开发能源和交通项目,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以各种方式,包括使用国际经济组织和买方信贷的方式,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国外继续进行广泛的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

第六,搞好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政治民主化是政治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现代文化与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最根本的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下大力气发展民主政治和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治国,建立良好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全面实现现代化提供政治、制度保证和理想、精神支柱。

总之,冷静回顾百年历史,客观总结50年实践,放眼展望50年未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在其百年诞辰之日,必将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标签:;  ;  ;  ;  ;  ;  

新中国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