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消防监管模式的探索论文_曹旭艳,杨贺明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消防监管模式的探索论文_曹旭艳,杨贺明

福州市公安消防支队 福建福州 350000

摘要: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其消防安全工作至关重要,各级政府和消防部门齐抓共管,合力防控,有效保障了街区的消防安全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 消防监管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坐落于福州的城市中心(一环以内),占地39.8公顷,由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一条中轴街(南后街)组成。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核心区中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7处,市、区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其消防安全工作至关重要,各级政府和消防部门齐抓共管,合力防控,有效保障了街区的消防安全。

一、健全法规制度,严格落实消防工作职责

二十多年来,福州市政府、三坊七巷管委会在保护街区的安全工作上,逐步建立健全了相关法规制度,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职责,实现了在街区的保护开发过程中,在行政法规、技术标准及后续管理方面均做到有法可依。

一是制定出台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福州市消防管理若干规定》。2006年7月,福州市政府出台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2013年6月,福州市人大颁布实施了《福州市消防管理若干规定》;2013年8月,福州市政府颁布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各项法规制度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部门及各商户的消防安全职责,从立法层面使得街区的开发与保护有法可依。

二是制定下达了《关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配套服务用房存在消防若干问题的专家会议纪要》。为加强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工作消防技术方面的指导,2008年5月,市政府召集消防、建设、规划、文物等部门专家,对街区修复的消防规划进行了专家评审,形成了《关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配套服务用房存在消防若干问题的专家会议纪要》,并从15个方面提出了修复过程中应遵循的具体消防技术标准和措施,弥补了古建筑修复中消防技术规范的缺位,从古建筑防火角度提供了切合实际的消防技术指导。

三是委托消防部门实行项目消防预审制度和历史文化建筑执行更高一级消防技术的标准。三坊七巷管委会召开消防联席会议,研究制定了在三坊七巷开发过程中实行项目消防预审制度,形成了《三坊七巷消防工作联席会议纪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三坊七巷修复工程分为多期,工期长,前后衔接易出现问题,同时原本规划的用于建设消防水池,消控中心的地块在征地时出现困难,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滞后于建筑投入使用进度,同时街区修复改造过程中为满足公共需求建筑使用性质有时发生变更,原本设计作为古民居的用房最后变更为民俗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原先的消防设计标准跟不上变化。

二、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提升消防基础设施

为破解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不畅、消防水源匮乏、建筑耐火等级低、消防装备不足等消防安全问题,2006年,福州市政府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大规模修复,编制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保护修复施工导则》,投入约30亿元进行修复改造,修复工作由三坊七巷管委会负责。其中,我管委会安排资金1亿多元,将消防供水、消防车道、消防设施、消防装备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修复改造规划,全面解决了街区突出消防安全问题。

一是组建了三坊七巷消防站。管委会投资8400多万元毗邻街区建设了三坊七巷消防站,该站用地管委会原规划为商业用地,但从保护街区的安全角度出发,管委会在和福州市消防支队和鼓楼消防大队磋商后最后决定变更用地性质用于兴建消防站,建设中仅拆迁安置就花费6400万元。该站配备了6台适合狭窄街区作战的消防摩托车,对街区实行重点保护,极大提升了街区的灭火救援能力,真正使得管委会的投入物有所值。

二是增加了自动消防设施。市政府和管委会投入约600多万元在街区内设置了消防控制中心,全国文保单位加装了早期空气采样火灾报警系统,主要建筑内增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等消防设施,过程中要求街区内所有投入商业运营的场所实行提升一级消防技术标准的防范措施,从而提升了街区整体的防火灭火能力。

三是提高了防火性能。在修复改造过程中,充分利用福州民居特有的“马鞍墙”(又称风火墙)的建筑风格,在各类修复工程中加强对“马鞍墙”等功能性用墙的使用,既复原了福州古建筑的历史原貌,又利用了“马鞍墙”加强防火隔离,将整个街区有机地分隔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防火分区,从而大大提升了整个街区抗御火灾的能力。

四是配备针对性的消防装备。管委会在三坊七巷消防站的装备配备上,不遗余力,采购了大量特色装备。一是配备了消防摩托车和小型消防车。“三坊七巷”街区道路狭窄,坊巷长度大(如文儒坊长达331m),建筑纵深大(一般建筑为70m-110 m左右,如林聪彝故居深112.5 m),庭院错综交叉,连成一片,大型主战消防车无法通行,供水距离长,给火灾扑救、疏散带来不便,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在极短的时间内便会上梁引起轰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消防摩托车和小型车能开进建筑内院,在各坊巷穿梭方便,可在后援供水车的保障下充当主战车辆。二是增配了单兵高压细水雾等便携式灭火装置,该装备使用过程中水渍所致损失小;能深入到燃烧木质材料内部,控火效果好;在封闭的闷顶空间中能形成水蒸气可起到窒息灭火;同时能减少对文物古建筑闷顶结构的破坏。

三、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管委会高度重视街区消防队伍和应急体系建设,在消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安保力量在应急预案的修订、培训、演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一是加强消防专业力量建设。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的消防救援力量为三坊七巷消防中队,该中队有官兵31人,主战消防车3部,消防摩托车6部。三坊七巷街区15分钟车程半径范围内有9个消防中队,其中6个现役中队、3个政府专职消防员混编中队,共有执勤车辆38辆,消防官兵共约150人。

二是强化义务消防队力量补充。管委会成立了保消合一的义务消防队作为灭火救援补充力量,并配备相应的灭火装备,专职负责日常的防火巡查和初期火灾扑救。

三是加强应急救援演练。三坊七巷消防中队,针对三坊七巷各个古建筑单位的情况,制定了数十份灭火救援预案,并每周2次对各个古建筑单位进行灭火救援演练。

四、强化消防宣传,广泛提升居民及游客消防安全意识

一是消防站定期开放。三坊七巷管委会每月2次组织三坊七巷各住宅居民、幼儿园教职工、到访游客等人员,到三坊七巷消防中队进行参观学习,提高他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同时邀请三坊七巷消防中队每月开展1次消防培训,主要是对三坊七巷各商铺及保安人员进行消防培训,教授如何使用灭火器及发生火灾时如何应急等消防安全知识。

二是组织开展消防志愿者活动。管委会成立消防志愿者服务中心,下拨专门经费,开展经常性消防服务活动,主动走街串巷向居民、商户和游客派发家居防火、自救逃生等消防宣传资料,在街区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使得家家户户都能了解消防常识

论文作者:曹旭艳,杨贺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5

标签:;  ;  ;  ;  ;  ;  ;  ;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消防监管模式的探索论文_曹旭艳,杨贺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