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京剧的定位和振兴京剧的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京剧论文,也谈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京剧应姓“京”,还是姓“今”?京剧是已臻于完美的古典艺术,还是艺无止境的近、现代艺术?振兴京剧就是复兴传统京剧,还是以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为主?这是我在阅读了近两期《中国京剧》相继发表的《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京剧刍论》(下称《刍》文)和《京剧就是京剧》(下称《京》文)两文后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京剧的定位和振兴京剧的内容,颇有议论价值。本人限于阅历与水平,写些粗浅看法,同作者和读者们商讨,盼能得到指正。
一、京剧的定位
《京》文认为,京剧是已臻于完美的古典艺术,本人不以为然。因为:
首先,京剧不是古典艺术。所谓古典艺术,顾名思义,泛指各民族古代艺术遗产,并含有典范化的意思。京剧形成于1833—1840年,时值清朝鸦片战争前夕。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几经盛衰,方成为今日之民族艺术的瑰宝。因此,京剧应是近、现代艺术。
《京》文以许多剧目取材于古代历史,表演程式适合反映古代生活为依据,将它定位为古典艺术,显然是欠妥的。因为:其一,京剧客观地包含着传统剧、新编历史剧、现代剧以及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出现并将继续出现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人们在当代京剧舞台上看到了它们的剧目,认定了它们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如果认为只有传统京剧才是京剧,那就不切实际,以偏盖全了。其二,京剧确有许多剧目取材于古代,但也有许多剧目取材于近代和现代,如,深受观众欢迎的《秋瑾传》、《风雨同仁堂》、《红灯记》、《白毛女》、《孔繁森》等等。今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反映当代社会生活风貌的剧目还会日益增多。其三,京剧的现有表演程式虽然适合反映古代题材与生活,但遵循“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等方针,仍可将其中某些程式化新,为现代京剧所用。在六十年代以来编演的一批现代剧中,许多表演手法,特别是反映激战过程的表演手法,有的已是化新,有的甚至是创新,只是至今未能进行总结。然而可以相信,今后随着现代剧目的演出逐渐增多,反映现代生活的表演程式必将涌现。
其次,京剧艺术之美并未终结。《京》文认为,京剧经过历代艺人特别是艺术大师们,“对京剧反复琢磨,精心制造,它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凝聚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人文传统的特色,”因而已臻于完美。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一方面,就传统京剧的精品而言,因具备了上述因素,不仅深为国人所喜爱,而且为国外观众所倾慕,成为人类共同珍爱的宝贵精神财富。但不能认为京剧艺术已临绝顶、完美无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也将不断提高,以往认为已然完美的,逐渐显露出不足之处,人们将对它提出新的要求,促使它再度创造,重趋完美。如此不断地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京剧艺术美的创造和提高,将永无止境。所谓“艺海无涯”、“艺无止境”,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在当前,同时代前进的节奏和人们审美的需求相对照,传统京剧确实存在着众所周知的缺陷。我身在教育系统,深感“校园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对此反应既强烈,又合理。京剧身为“国剧”,不能因传统精品在世界艺坛上已独树一帜、大放光彩而固步自封,而应站在民族艺术的前列,努力地自我更新,不仅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而且应以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的风貌为己任,更好地发挥教育人、陶冶人和愉悦人的作用。如果无视当代生活实践对京剧艺术的客观要求和在传统京剧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的必要,那么,京剧将因人为的扼制而失去其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动性,显然这是同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违背的。在京剧尚未摆脱困境的今天,坚守传统,裹足不前,何谈振兴!
二、振兴京剧的内容
要确定振兴京剧的内容,我认为首先应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即既要从静态上看到我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又要从动态上看到,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将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唯有以这样的实际为出发点,才能对京剧的现状和未来,有清醒的认识。其次,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即“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论文艺》,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于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从而坚定信念,明确目标,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振兴和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引自江泽民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 周年时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要高瞻远瞩,即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继续增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在世纪之交,党又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面对如此的机遇和巨变,京剧岂能却步不前,必须予以适应和反映。
《刍》文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为什么和怎么样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作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难能可贵。我也认为,振兴京剧固然要继承与发扬传统京剧之精华,继续创作新编历史剧,但更要以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为主。因为这是符合我国民族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京》文作者为了强调京剧的保守性,引用了李瑞环同志的一段话:“相对说来,文化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是比较强的,许多古典的东西,甚至可以保守几百年、几千年,后人还是继承它,喜欢它。这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一个带有规律性的共同现象。”从相对的角度看,这一论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从绝对的角度看,又当如何?言外之意应是:文化艺术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辩证关系的原理,一定时代的文化艺术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物质生产的制约,随着一定时代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虽然京剧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但其传统京剧毕竟只能反映古代生活,不能反映现代生活。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等京剧艺术大师,就已清醒地看到这个问题,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曾编演了时装戏,深受观众欢迎,这在当时也算是现代戏吧。时至今日,社会生活和物质生产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将振兴京剧只看作是对传统京剧的复兴,无视现代京剧的客观存在,甚至否定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京剧之精华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之必要,那就会在思想方法上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必须坚持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和大众的方向。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作了全面而科学的论述,总起来说,一句话:“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我国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时期转化而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关系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其连续性表现在今天的文化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有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其非连续性表现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而今天的文化则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京剧作为“国粹”,在形式上,应弘扬中华民族独具的艺术特色,继承传统京剧时固然应当如此,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时,更应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不健康的、宣传愚昧落后的、与时代精神反差较大的剧目应予清除;对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风貌、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作品应予提倡和鼓励,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示的那样:“把最美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方向上,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努力发挥京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继承传统京剧精华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是京剧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振兴京剧应以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为主。明乎此,京剧姓“京”,还是姓“今”的矛盾,自可迎刃而解。京剧的自我更新,本质上是自己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自我运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京剧,在内容上渗透着当今时代风貌,在形式上保持和发扬民族艺术特色,化传统表演程式为现代表演程式,并有所创新。它将在高一级阶段上展现京剧艺术的基本特征,是京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姓“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