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恶性的骨髓浆细胞疾病,通常伴有骨的局灶性病变、软组织病变及弥漫性骨髓浸润等表现。临床上常常借助于影像学检查及骨髓穿刺进行诊断,漏诊率和误诊率均较高。本文拟从MM发病机制出发,结合影像学检查,对其漏诊及误诊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影像学检查;误诊因素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6-0233-01
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典型特征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 过度生成,表现为多脏器、多系统损害性疾病,主要累及肾脏、骨骼系统、免疫系统及血液系统等,以多发性溶骨性骨损害、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出血 、感染为主要临床特征。
1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发病机制
1.1 破骨细胞的活化
MM细胞会产生一系列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其能促进OC的形成及骨质的重吸收,同时,骨质吸收过程中产生的生长因子反过来会促进MM细胞的增殖、存活、增加肿瘤负荷,进一步加剧骨质破坏,导致MM细胞与OC之间形成恶性循环。血管新生在MM疾病进展及肿瘤细胞迁移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OC表达的骨桥蛋白 通过与MM细胞产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结合,从而加 强血管的生成。
1.2 成骨细胞功能抑制
通常人们认为在MBD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OC过度激活介导的骨吸收增强,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OB活性受抑、骨生成障碍在MBD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形态学显示,MM的骨重建是一个骨吸收增强的同时伴有骨形成减 少或缺失的解耦联过程。
2 MM影像学检查
2.1 X线平片检查
MM的骨质破坏一般发生在中轴骨、肩胛骨、近端肱骨、肋骨和近端股骨。这些骨损伤可以通过全身X线骨骼检查(WBXR)来检测,检测部位包括颅骨、肱骨、脊柱正侧位、骨盆及股骨。根据IMWG的最新指南,WBXR可作为MM的金标准。
2.2 CT及PET/CT检查
MM的CT表现与X线平片类似,表现为穿凿样或鼠咬样溶骨性骨质破坏。然而相比X线平片,CT能够检测到更微小的骨损伤,能够更好的评估骨折风险及压缩性骨折的稳定性,对骨皮质、骨小梁有较高的敏感性及分辨率,对脊柱、胸廓、骨盆溶骨性病变的敏感性显著高于X线,同时还可以看出有无脊髓和神经根的受压。
2.3 MRI检查
MRI对软组织和骨髓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在不接收射线暴露的情况下检测MM弥漫性骨髓浸润及压缩性骨折等情况。具有较高的预后评估价值。
3 MM的鉴别诊断
3.1 脊柱转移瘤
脊柱是转移瘤的好发部位,骨质破坏多见于椎体后部或整个椎体,并且常常累及椎体的附件,这可能与脊椎特别是胸腰椎供血血管从椎体前后缘进入有关,表现为大小不一、边缘多模糊欠规则或较清晰的病灶,椎体前后径可增大,椎骨受压呈扁平状,但病变一般不累及椎间盘。另外转移瘤形成的软组织肿块较局限,且里面常常不含钙化。当然确诊脊柱转移瘤还要结合有无原发肿瘤病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脊柱淋巴瘤
侵犯脊柱的淋巴瘤一般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脊柱淋巴瘤松质骨骨质破坏不明显,常常表现为虫蚀状或穿凿样骨皮质破坏,也可为明显的溶骨性骨质破坏。
3.3 脊柱结核
脊柱结核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一般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常常累及椎体、椎间盘,导致椎间隙狭窄,病变内或伴有死骨,有时会形成典型的椎旁脓肿。脊柱结核影像学表现包括:(1) 脊柱结核骨质破坏分为碎裂型、溶骨型、空洞型、鼓膜下型,其中碎裂型具有诊断意义;(2)中心型椎体骨质破坏一般起始于椎体的前部,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内或见死骨形成,边缘硬化是其较特征性征象;(3)椎间盘受累、椎间隙狭窄是脊柱结核的典型表现;(4)椎旁软组织多超过骨质破坏区,呈流注征象,其内可见钙化沉积;(5)骨质破坏区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椎间盘受累呈长T1长T2信号;椎旁脓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质环形强化。
3.4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旁亢好发于青壮年,主要是破骨细胞沿着骨小梁表面及哈弗管,破骨活动增强引起骨吸收增加,同时伴有新骨形成,但是类骨组织钙化不足。病变主要表现为广泛的骨质疏松,椎体变扁呈双凹型,椎体内有轻度膨胀的囊状破坏区,边缘清晰或模糊欠锐利,椎体皮质变薄,周围无软组织改变。
4 MM误诊因素分析
(1)MM发病率较低,往往不作为首诊考虑;(2)起病隐匿,侵犯的器官及系统较多,个体肿瘤负荷不一,从而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表现,且同一个体病变早晚期临床表现亦差别明显;(3)MM一般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年龄较大,结合骨痛等特点易误诊为骨质疏松、椎间盘突出等;(4)影像学上MM早期骨质破坏不明显,可仅仅表现为胸背部及腰背部疼痛,从而造成临床医生的误诊;(5) MM的确诊需要结合骨髓穿刺,然而骨髓穿刺可能不易抽取到瘤细胞造成疾病的漏诊。
5小结
MM是一种来源于骨髓的恶性浆细胞增殖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骨病、贫血、肾功能损害、感染等,其中以骨病最严重,可能是由于破骨细胞活动性增强,成骨细胞功能受抑有关,从而造成影像学上虫蚀样或穿凿样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等。目前MM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平片、CT、PET-CT、MRI等,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需求选择合理的检查手段。由于脊柱破坏性病变在影像学上表现重叠、交叉,往往难以鉴别如转移瘤、淋巴瘤、结核、甲旁亢等疾病,从而造成疾病的误诊及漏诊,这就需要结合临床特征密切分析,从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海波,薛华丹,李烁.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学进展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36(6) :671-674.
[2]张东梅,吕菁君,魏捷,等.138例不同首发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回顾性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10):1172-1179.
[3]周靖泳,王娟,汤华.多发性骨髓瘤误诊资料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0): 1396-1398.
[18]杨蕊雪,高露,施菊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进展与分期[J].中国癌症杂志,2014,24(10):727-731.
[21]吴凌,夏冰,张翼鷟.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16):1271-1273.
[32]翟东滨,金大地.非典型性脊柱结核[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11):695-697.
论文作者:王婷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3月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脊柱论文; 骨质论文; 细胞论文; 骨髓论文; 影像论文; 结核论文; 椎体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3月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