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有效应用论文_孙娜娜,薛云凤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有效应用论文_孙娜娜,薛云凤

临沂经开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本文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结合海绵城市理论的基本概念加以分析旨在进一步促进海绵城市理论的有效应用,促进我国风景园林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风景园林规划;应用;

一、海绵城市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理论是一种新颖的理论,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人员在运用此理论时,使城市具有类似于海绵的性质。同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来临时,或者环境处于不稳定发展状态时,能对环境进行精确判断。此外,在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中会发生许多自然问题,如沙尘暴,而在海绵城市理论的指引下,治理人员的治理水平便会逐渐提高。首先,在运用海绵理论的过程中,此理论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同时,在工作人员不断建设的过程中,将使城市建设呈现积极的发展趋势。其次,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便能使城市与海绵理论联系在一起,且在运用正确措施的情况下,使城市处于较快的发展趋势中,进而对城市的建设力度便逐渐加大。在此基础上,城市不透水面积便处于不断减少的发展趋势中,并能减少对水源环境的破坏。最后,其对生态环境具有合理的建设功能,以前在人类运用传统手段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未能有效改善城市环境。现今,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修复功能,在运用海绵理论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应对城市环境具有精确的了解,从而在发挥海绵城市功能的前提下,促使社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海绵城市的可行性通常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保护原水生态系统;②利用生态技术等手段对已经遭到损坏的水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确保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有序性;③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可合理控制城市的开发强度,尽可能减少对水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同时确保城市拥有充足的生态用地空间。

二、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

1.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手段

目前,随着风景园林规划面积和范围的不断扩大,生物种群、生态学理论和群落生态学等被广泛应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人工湿地公园的建设通过在湿地内种植绿化苗木、水生植物等方式来吸引野生动物,确保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平衡,比如某人工湿地内种植了近40种绿化苗木,种植面积约20万平方米,这一举措引来了大量的野鸭、白鹭等野生动物。

2.落实生态环境保护

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保持景区内的自然特性,这一特性是景区的特色,也是避免园林过度人工化的关键。为了能够真正贯彻海绵城市理论,需充分落实相关生态资源保护措施,从材料、规划方式、种植技术等方面确保园林整体的生态性。比如:充分掌握景区内各地段植物的生长特性,定期做好相应的浇水、修剪等、除草等工作;利用现代互联网平台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景区内进行实时监控,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对景区绿化造成的破坏;针对景区内存在的河水、溪水、泉水等应保持其自然状态,不允许随意截流或改变流向。

3.提升绿化景观效果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应注重提升景区内的绿化效果,特别是景区内水环境的质量问题,比如:某城市为了达到理想的生态园林建设效果,在湖水中种植大面积荷花,并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湖面的清理,改善湖水水质,降解污染。另外,还应加强对生态园林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本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实际设置地下集水区域,利用相关装置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并将经过处理后的水资源应用到植被浇灌等方面,实现水资源的节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中规划中的应用

1.水景规划

在城市化之前,裸露的土壤对于雨水的冲刷可以起到缓解作用,所以区域内部的水位不会再短时间内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裸露在外的土壤面积不断减少,雨水无法快速的深入到土壤当中,那些原本可以进入到地下水系统终中的水需要在地表径流,从而也就产生了“雨水径流”。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对城市生态系统形成保护作用,可以实现湿地、河流、湖泊等生态敏感地段进行有效的保护,不仅可以确保对足够水资源的控制,同时还有利于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上维持城市林地、湿地等涵养水源的功能。在园林水景规划的过程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就是要转变城市的排涝思路,集中体现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生态性开发,而这些都是通过对雨水的有效搜集和净化来实现的。在生成雨水径路的时候建设雨水花园、屋顶花园等实现对降水的有效吸收,进而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的补给。在地面渗水能力不足的时候,科学整合园林景观的手段去配置建造景观等净化雨水,之后将净化的雨水运输到生态湿地等区域,如果园林景观的水体容量达到了饱和之后,可以有效利用人工蓄水池等去吸纳多余的水资源。

2.道路规划

在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到风景园林道路规划中,要将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结合园林地区以及周边的环境实施合理性的规划。针对园林道路进行规划的时候,可以应用环路网的设计方式,去有效降低道路的面积。与此同时,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指导,应该利用间隔绿化带的方式,同时要注意绿化带的规划要与排水需求相整合,可以利用“下凹式绿化带设计”的方式,从而一旦遇到暴雨天气,雨水可以有效渗透到下凹绿化带当中,从而也就提高了雨水的渗透性。另外,针对风景园林道路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集中关注路面材料的选择,不但需要考虑应用质量好的材料,还需要确保路面具备良好的渗水功能[2]。通常情况下来讲,应该尽量选用具备良好渗水性能的生态铺装材料。例如,可以选择应用多孔混凝土、草皮砖等材料。在进行路面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实现对于草坪的填充。可以注意多应用一些碎石、木屑等材料,这材料具备一定的渗水性,可以应用到园林路面建设,符合海绵城市理论的要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材料的附着性是比较差的,在管理的过程中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再就是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园林道路规划,要结合园林的整体规划要求对路线进行规划,结合整体地形去调整行车道和人行道。为了进一步提高道路的整体渗水性能,可以在园林的道路两旁规划上具备良好吸水性的植物,从而缓解积水的问题,增加园林景观得到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质量。

3.绿地规划

绿地是城市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指导,园林绿地景观的设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者应该对绿化植被的根系分布情况作出充分的考量,结合园林规划的实际情况需要,合理去设计集水坑塘;第二,需要结合集水坑塘的实际效果,去科学布置灌木、乔木等绿化植物;第三,设计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城市地下管网以及排水口的位置,尽可规划上凹地的流水通道,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有效的排水,同时可以使得绿地景观呈现出起伏多变的视觉效果,有利于提高园林景观的审美价值。

结束语

将海绵城市理论有效应用到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实践中是进一步提高风景园林生态价值的需要,是协调城市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需要,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需要。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认识到海绵城市理论的价值,转变传统理念,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根本出发点与最终立足点,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科学布局园林中的水景、绿地、道路,最终实现园林景观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向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2018,14(2)

[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蓄观之路一与市长们交流[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俞孔坚.景观作为新城市形态和生活的生态基础设施[J].南方建筑,2017,(3)

论文作者:孙娜娜,薛云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有效应用论文_孙娜娜,薛云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