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态势及中国能源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中国能源论文,石油论文,战略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今世界诸能源中,石油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它不仅是一种物质资源和现代经济 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更是一种军事资源和外交资源。石油已成为国家经济的命脉,安全的 保障,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
石油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战后几次全球性经济危机都与石油供应减少有关。1973年的第 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酿成了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1978年的伊朗政局变动 ,石油减产,造成了又一次全球性经济萧条。
作为重要的外交资源,有些国家以石油为手段,谋求国家政治和安全的利益。近年来,一 些国家利用石油天然气这一武器,改善了与周边一些国家的关系,进而扭转了本地区的战略 态势。同时,石油又是大国对外战略谋求的目标。战后一些局部战争,如“苏伊士战争”、 “马岛战争”和“海湾战争”等,都有争夺石油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大国在里海、中亚 地区的角逐更是与石油、天然气有直接关系。
石油在国家安全和国际政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因而受到世界各大国和国际社会的特别重 视。人们称“石油就是政治”不无道理。
中国的能源问题,尤其是石油问题,备受全世界的关注,不仅石油生产国关注,石油消费 国也在关注:从中国的石油资源储量到探明储量到开采储量直到年产量;从中国的石油消费 领域、消费量到进口量、进口来源以及未来预期;从中国的能源结构和比例到洁净煤的使用 水平及政策到核能的国际合作;从国际上的热门话题CDM( “清洁发展机制”)到温室气体排 放到中国参与程度和未来政策;从中国的能源政策到替代能源开发到玉米深加工成酒精;从 中国的有关石油战略储备争论到“走出去”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态势以及中国在国际石油资源 地区的所有外交活动等等。这是因为,这些都涉及或影响到世界市场石油供需和价格走势, 关系到国际石油资源的争夺和市场竞争,关系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外政策的取向,因此 说,一国的能源问题从来都是同它的对外政策、经济发展和环境政策连结在一起的。
国际石油供应中断情况
中断日期延续时间(月)中断量(百万桶/日) 中断原因
1951.3-54.10 440.6 伊朗石油国有化
1956.11-57.3 4 2.0苏伊士运河战争
1966.12-67.3 3 0.7叙利亚过境费争端
1967.6-67.8 2 2.0中东六天战争
1970.5-71.1 9 1.3利比亚油价争端
1971.4-71.8 5 0.6阿尔及利亚与法国石油国有
化之争
1973.3-73.5 2 0.5 黎巴嫩动乱输油设施破坏
1973.10-74.3 6 2.6阿以十月战争,阿拉伯石油
禁运
1976.4-76.5 2 0.3 黎巴嫩内战,伊拉克外输油
管受损
1977.5
1 0.7沙特油田遭破坏
1978.11-79.4 6 3.5伊朗革命
1980.10-80.123 3.3两伊战争
1990.8-90.10 3 4.6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署 世界石油大势
世界石油供求形势哪怕是微小的变化,都会对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政治、外交甚至军 事 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世界上,尤其是一些大国的重大事件,也会对国际石油市场形成震动, 如今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从1951年3月,伊朗实行石油国有化到1990年8月伊拉 克入侵科威特的40年里,世界上发生过十多次大大小小石油供应中断,少则延续1个月,多 则延续44个月,一般都在3-6个月。其中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中断供应构成了世界范围 的石油危机,从而不仅给石油消费国经济,也对世界经济造成极大冲击。
在最近10年里,整个世界经济快速增长,这不仅带动了世界人口增长以及人们对物质需求 的增长,同时也使得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能力达到了极限。现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26 00亿吨,至今还剩1400亿吨,目前年产量约34亿吨。按年均需求1.5—1.8%的增速,今后尚 可延续开采35-40年。尽管谈论石油枯竭为时尚早,但它已为我们敲起警钟——石油可采量 越来越少已是不争的事实。
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最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在21世纪中叶前,石油 仍将是不可替代的世界主要能源。正是石油的稀缺性、垄断性以及资源分布和消费的不均衡 性 ,加上国际上的一些突发事件,决定了石油价格波动的必然性,同时也迫使一些国家利用石 油武器来抗衡大国的打压,或因争夺石油资源造成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致使石油危机频频 发生。有鉴于此,各国把制订石油战略决策提上了日程。
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地区分布
地区 占可采储量 占需求量 注明
中东 68%
6%
·包括北美洲
美洲 14%
36.5% ·需求量中美国占27%
非洲 7%3.3%
欧洲 6.8% 27.0% 可采量主要在俄国,占4.8%
亚太地区 4.2% 27.2% 包括中国
资料来源:《国家经济安全:态势观察报告》,2000.10,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长达数十页的名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挑战》 的能源战略报告,指出:“21世纪伊始,能源部门处境危急。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一场能源 危机随时可能爆发,并且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今天全球化世界中的每个国家。”还说:“能 源的中断可能会严重影响到美国和世界经济,并且会以种种显著的方式作用于美国的国家安 全和对外政策。”
美国的一些专业人士还告诫政府,若中东局势紧张,若石油备用能力有限,会随时发生对 世界经济构成严重考验的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性。美国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以下一些数 字和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思考:
——中东及海湾地区的原油占世界总供应量的25%左右,在今后10年里,有可能增至30-40% ,而美国的中东政策是脆弱的,留有很大的后患;
——在美国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占41%,天然气为24%,煤占23%,可再生能源10%,核能7% ;
——美国的石油消费占世界总量的25%以上,有一半靠进口,其石油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量 的26%;
——美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为沙特、加拿大、委内瑞拉、墨西哥、科威特、阿联酋;
——伊拉克同美国的关系众所周知,伊拉克同邻国的关系也很紧张。近年来伊拉克不断运 用石油武器,通过调节生产、走私石油等方式向世界石油市场施压,制造价格波动,矛头主 要指向美国,而美国可指望的就是通过它在中东的盟国来调整石油备用生产能力或动用石油 战略储备;
——美国从波斯湾的石油进口约占15%,而欧洲、日本从那里进口量占80%。美国出于安全 考虑,正逐步实施战略转移,转向从非洲、北美和拉美进口石油,而委内瑞拉已成为美国头 号石油供应国。今后里海和中亚的石油也必然成为美国采购的目标。美国早已介入那里的油 气争夺,包括投资开发油田、铺设输油输气管道等。
由于石油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和工业原料,导致石油总量变化总是负值,而需求的增量 总是正值,形成国民经济对它的高度依赖。石油工业又是资本和科技高投入的行业,一旦油 价波动和石油危机爆发,其冲击波是巨大的,它的脆弱性也就暴露无遗。由于国际市场上石 油价格起伏不定,投机活动频繁,暴利诱人,加剧了一些石油垄断国(包括欧佩克成员国和 非欧佩克国家)利用各种机会扰乱供求平稳,操纵油价,控制市场。加上石油作为武器,被 用于国际间纷争和抗衡的手段,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空间、政治环境安全,所有这些都使 得各国不得不思考自身的石油安全、经济安全等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世界各国都在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各 国相互依赖程度大大提高。各经济主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商品、资本、劳动及技术等,生产 要素的活动加剧,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全球化也不是万能的,在促进世界进步 和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弱小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少新的问题,产生了 新的矛盾,使原有的经济、社会一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新形势下,国际经济秩序面临重 组抉择,国际政治关系格局变数增大。
尽管“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国家间利益相互依存 的同时也在相互制约,纷争不止。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以及以政治谋略获取更大的经济 利益,已在当今国际舞台不断上演。不管如何,各国的战略中经济利益总是第一位的。因此 ,从根本上讲,石油安全是经济安全,国家安全。
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石油供应危机,我国除了在石油勘探开发上加大 投入外,还应在“开源节流”、寻找替代能源、“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下苦功夫, 而制订国家石油战略决策,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更是当务之急。
“国际石油大战”
经济全球化大大推进了国际石油产业的全面发展。尽管各国都在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寻找 替代能源和调整能源结构,但石油在国际能源供应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其比重仍然很大,且 有明显的增长势头。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第一,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27%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每年要消费近9亿吨 石油。除了自身生产3.5亿多吨,余下全靠进口,即5.5亿吨,因此,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石 油进口国,占世界总进口量的26%。
第二,日本也是石油消费大国。对日本来说,它的石油资源在海外,而市场在国内,由此 可见日本对海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之高。在它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占54%以上,每年进口 约2.7亿吨石油,主要来自中东产地。因此日本石油的供应和运输完全受制于国际和地区形 势的发展。尽管日本较早调整能源结构,但受上个世纪60年代石油低价格的诱惑,石油消费 比重不断上升。在以后的几次石油价格大波动中,日本坚持石油储备,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第三,俄罗斯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国。2000年石油产量为3.2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8%, 居世界第三位。俄国自身消费石油1.23亿吨,余下1亿多吨通过管道出口独联体其他国家和 欧洲。按已探明石油开采储量(近100亿吨),可采30年。随着亚洲油气需求的增加,俄国正 着手实施铺设到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油气管道以便扩大俄国的油气出口。
第四,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速度连续20多年居世界首位。它对能源,尤其是石 油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1999-2000年,中国石油产量约1.6-1.7亿吨,而需求则为1.9-2亿 吨,自给率约80%,缺口量不断上升,2000年进口了0.7亿吨。到1998年底,中国已探明可采 储量为57亿吨,已采出33亿吨,尚余24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14年后,中国自身石油将告 枯竭。当然,与此同时还会有新的探明可采储量出现,但中国石油资源短缺与需求不断增大 的矛盾日益明显。
第五,中东海湾地区占世界原油总供应量的25%以上。在今后的10年里,可能会增至30-40% 。中东的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的31%,按1998年的世界产量计,约11亿吨。整个欧佩克国家占 世界油产量的40%,拥有68%的探明剩余可采石油储量。由于它们的生产成本很低(大多低于5 美元/桶,有的甚至不足1美元/桶),一方面吸引了国际各石油垄断集团的竞争,另一方面加 大了提高产量或减产保价的随意性。加上伊拉克石油通过走私等不正当途径进入国际市场, 加剧了市场投机因素。
世界石油供需趋势单位:亿吨
1990年 1995年
1998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需求量 31.3432.34 33.89
38.3941.98
45.89
供应量 31.7932.72 35.19
38.8041.59
44.60
缺口量 -0.45-0.38 -1.30
-0.41 0.391.29
资料来源:《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态势观察报告》(1999-2000),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能 源战略和能源外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
第六,前苏联地区的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中亚以及里海,拥有世界上27%的石油资源。 由于苏联解体,经济滑坡,原有的油气勘探、开采设施陈旧老化,严重影响油气生产。西方 资本和政治势力乘机而入,纷纷参股和控股介入新老油气田的开采。尤其是中亚和里海地区 ,西方进入既快且深,形成与俄国、伊朗对峙的局面。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为了确保 自己的能源安全和渠道畅通,也必须关注中亚的油气状况及政局变化。
第七,连年来,世界石油需求增加,而产量(供求)逐年减少,各国石油战略储备呈急剧上 升。预计未来15年内,世界石油产量将以1.4%的速度增长,到2010-2015年前,将达45亿吨 的高峰(1998年世界石油产量约36亿吨)。在这以后,预计世界石油将出现递减,届时能够继 续增产的国家可能只剩下中东几个产油国和个别非欧佩克国家。
另外,据美国能源情报署在《1996年国际能源展望》中的计算,无论是世界总量和需求, 中国的份额都过大,难怪美国也称它为“参考方案”。
最后,由于产油国同国际石油垄断集团及西方石油消费大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国际能源机 构和国际石油大公司的操纵,加上欧佩克产油国不按减产计划生产,致使各原油生产国超过 配额和限量,都直接影响油价稳定。如欧佩克组织曾在2000年3月达成协议,要努力使油价 维持在22-28美元/桶范围内。若油价超出这个范围且持续20天时,各成员国将自动增减产量 50万桶/日。事实上,在油价上升时,都在舞弊超产,协议很难执行。
所有这一切,都对未来石油生产和消费产生影响。美国受中东政策的制约,正在对自己的 石油进口国作战略调整;俄国为了自己的“强国情结”,正不惜一切确保控制石油输送枢纽 站——车臣地区,同时与美国针锋相对,为中亚和里海地区的丰富油气资源展开了激烈的争 夺。美国远离本土,在宿敌石油大国伊朗的后院,在俄罗斯势力范围内的原苏联高加索、中 亚地区抢“油管”和“油碗”,其战略意义深远。石油已经成为消费国之间、资源国之间以 及消费国和资源国之间相互遏制、相互争斗的“武器”。
就能源而言,中国是当今名副其实的大国:中国是能源第三消费大国和第三生产大国,其 初级能源的消费等于OECD(经合组织)总量的五分之一,世界总量的十分之一,仅次于美国;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入量已超过世界总量的十分之一,为全球第二大排放者。中国更是能源产 品、能源服务和技术的最大潜在市场。因此,中国不仅要考虑如何满足目前不断增长的能源 需求,而且还要解决在未来的10年里将极大地影响自身和全球的能源安全和环境的问题。
中国的能源系统面临许多制约和根本性的挑战。在过去25年中,煤占中国初级能源的72%, 石油占20%以上,水利能源资源占5%,天然气2%,核能1%。我国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是能源 需求最大和增长最快地区,然而我国的能源资源却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这种地理分布造 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散,但也形成了各省市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源配置、自我发展的意识 和逻辑思考。
中国的石油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共三大块:西部、东部和海域,其拥有的石油资源比例分别 为27.5%,39.1%和26.1%,而且集中分布在几个大型叠合盆地中,具有很强的不均衡性;而 石油的消费则主要在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据有关部门勘测,中国石油地质资源量为940亿 吨,其中陆上694亿吨,海域246亿吨。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采资源量有135亿吨:陆上100 -110亿吨,海域30-40亿吨。到1998年底,已探明可采储量57亿吨,其中已采出33亿吨,尚 余24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中国石油将在14年后出现枯竭的局面。
中国在世界石油总供需中的比重(预测)单位:亿吨
1994年 2000年2005年
2010年2015年
世界总产量
34.0
39.0 42.0 44.0 47.0
中国产量 1.49
1.60 1.60
1.5 1.50
世界总需求
33.0
38.0 43.0 48.0 54.0
中国需求 1.80
2.20 2.80 3.60 4.60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情报署:《1996年国际能源展望》。(原资料是以桶/天标明,现按7.5 桶=1吨,全年按360天计算)。
中国的石油资源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现已查明三大块地区的石油资源,不是因综合 含水率高,使原油产量的递减速度加快(东部),就是勘探程度不高,且远离消费市场,短期 内难以做到石油探明储量及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中西部),或者是因开发成本高、采油技术复 杂及气候条件恶劣等制约,近期内大幅度提高产量虽有可能,但不稳定(海上)。中国曾对塔 里木盆地寄予很大希望,甚至希望它成为中国的科威特,估计其石油蕴藏最高达1500亿桶。 为了加快开发,还将其中的一些勘探区块给予西方投资者。然而至今它的产量还不到中国总 产量的9%。尽管那里有巨大的潜在储量,但地形条件太恶劣,石油分布在深井区且较分散, 开采难度大,成本高,又缺乏基础设施,远离需求市场4000多公里。而在东海和南海,发现 的仅是小型油田,大都不具商业开采性。当前海上开采重点在渤海地区,储量可能超过15 亿桶。在南沙群岛以及钓鱼台群岛,油气蕴藏资源较丰沛。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中国的油气产业利用外资以及同外国合作开发的规模也不 断扩大。无论是上游的勘探、开发和开采,还是下游的炼油和石化以及“走出去”到海外投 资,中国已经同世界上大多数国际能源公司接触。许多石油垄断集团也已把中国纳入自己的 长期投资和合作战略计划。虽然海洋油田产量增长抵消了我国东部重要油田的产量下降,但 我国严重缺油的状况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难以改观。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石油生产出现停滞 ,而各方需求尤其是对运输燃料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造成原油和石油产品进口的持续增长 。从1993年起,我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进口量已达7000万吨,今后相当长时期 内,缺口仍将继续扩大。中国对国外石油的依附率已由90年代中期的20%左右,上升到90年 代末的26%以上。到2005—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将超过1亿吨,届时依附率将超过50%。
苏联解体后,美国为了遏制俄罗斯对欧洲油气的垄断和控制,为了在中亚和里海以及高加 索地区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油气能源领域同俄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此同时,针对中 国石油短缺,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竭力插手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 及国际合作,力图在我国油气的外部源头“断我所求”,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国内石油产、供、需预测 单位:亿吨
年份可采储量余数
年产量
需求量
缺口
2000 24.0
1.65 2.0 0.42
2005 16.0
1.73 2.5 0.75
2010 8.0
1.80 3.0 1.22
2015 0.0
2.00 3.6 2.0*
2010 0.0
1.80 4.1 2.3*
资料来源:CNPC规划计划部,1999.9;国家经贸委:《研究报告》,2000.7;*假设为零 ,事实上会有新的储量出现。
鉴于近50年来不断出现的石油供应中断的教训,出于各自石油安全、经济安全以及国家安 全的考虑,美日欧等各主要消费大国纷纷建立并不断扩大完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例如 在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后,美、日等18个国家于1974年底签署了《国际能源协议》( 即经合组织(OECD)的国际能源机构(IEA)),规定各成员国有义务保有相当于90天的净进口量 的石油储备,即应拥有10亿桶以上(相当于1.4亿吨)的石油战略储备量以应付不测。建立储 备和动用库存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当油价波动涉及大国利益时,就会通过运作石油储备,或 是平抑油价,减少自身的损失和冲击,或是操纵油价,达到某种政治和外交目的。
美国自1975年起开始筹建石油战略储备,最初目标为7.5亿桶(约1亿吨),老布什上任后将 此目标提高到10亿桶。1996年美国石油的实际储备量已达到5.92亿桶(约7800万吨)。1997年 初,美国建成第一个地下岩洞式储备基地。到2000年,它已有4大战略储备基地和1个中转基 地,总储备能力为7亿桶(约1亿吨)。近年来,美国的实际储备量一直保持在5.7亿桶左右(约 7600万吨)。资料显示,目前的实际储量已满足不了90天的进口需求。为了加强石油战略储 备和调控市场的能力,美国还将进一步提高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水平。今后美国石油的战略储 备作用也将由应付紧急状态扩大到国内市场的调节。(除了战略储备,美国内的商业储备量 也很大,1995年初,它的规模为16.53亿桶,约合2.20亿吨)。
日本在调整能源结构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70年代中期前,日 本经历了“由煤炭为主到以石油为主”的转变,石油消费由50年代占总能源的4.2%上升到74 % 。后因石油危机的几次冲击,迫使日本调整能源结构,石油消费的比重由74%下降为57%左右 ,一直维持到现在。早在1963年日本就提出石油储备构想和具体实施计划。1971年石油储备 量为45天,1974年强化储备要求,将民间储备水平提高到90天的水平。1979年后,日本的国 家石油战略储备建立,而且储量迅速增长,并逐步形成“官民并举”的储备格局。目前日本 的储备规模已达140天的石油消费量。1999年石油总储备量为9040万立方米(约9000万吨), 其中政府现有的10个储备基地(地上4个,半地下1个,海上2个,洞穴3个),其储量为5000万 立方米(约5000万吨),约合70天的进口量;民间储备也为70天左右——45天为正常生产周转 ,25天为义务储备。
1998年我国原油及成品油罐设置情况(万立方米)
储罐拥有者 原油总罐容量 成品油罐容量 合计
中石油集团 1380.0 1538.0 2918.0
中石化集团 1503.5 2138.5 3642.0
海洋石油118.0/118.0
国家物资部门
/
205.0 205.0
中化进出口 120.0 80.0
200.0
总计3121.5 3961.5 7083.0
资料来源:国家经贸委等联合课题组报告,1999.9
英、法、德、意、瑞典等欧洲主要消费国的石油储备规模约为70—100天的石油进口量。此 外,巴西、印度、南非等亚非拉一些国家,也都先后制定了能源储备法,建立了本国的石油 战略储备。
相形之下,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对石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有限。现有 石油储备主要是石油和石化企业的生产性周转储备,主要集中在油田和炼油厂;原油进出口 码头和重要原油中转站的储备能力相对不足,且原油的商业性调节功能也很弱;成品油储罐 单位规模普遍较少,地区分布和部门管理较分散。严格地讲,国家几乎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石 油 战略储备,特别是以原油储备为主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尚属空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和净进 口大国,随着石油需求量逐年增加,进口依附率越来越大,国际上争夺资源的角逐愈演愈烈 的趋势,我们更应“早作筹谋”,及时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石油战略以及建立完善的、安全 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这已是当务之急。
世界一些国家石油储备情况
国家 储备体系储备目标
有关法律储备布局 主管部门
政府储备
7.5亿桶 《能源政策
6大储备基
能源部
和节约法》
地分布在
《综合预算 墨西哥湾
美国
调节法》《 沿岸
内政部和相
关机构拨款
法》
政府和民
政府90天进 《石油基本10大储备基
通产省
间联合储
口量,民间 法》《石油地,分布全
资源能
日本备 70天进口量 储备法》 《国
源厅
日本石油公
司法》
政府、EBY
政府17天, 《能源安全 储备基地建
经济部
德国和石油
EBY80天(原保障法》《在沿河沿海
公司油32天), 石油储备法油气地区
炼油厂15天》
储备机构
90天进口量《新石油法
均匀分布在 油气 法国 和石油公
(原油30%,
》 全国6个地
管理局
司汽煤柴58% 区
,重油12%)
国际能源机构90天进口量
欧盟 90天进口量
资料来源:国家经贸委等联合课题组报告,1999.9
标签:石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能源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美国原油论文; 石油开采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原油投资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国际原油论文; 原油分析论文; 煤炭储量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 经济学论文; 原油论文; 油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