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的角度看汉语动词重叠的使用情况论文_单凤娇

从语境的角度看汉语动词重叠的使用情况论文_单凤娇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济南 250116

摘要:本文运用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结合新的语言事实,同时坚持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结构和功能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分析了语体、句子所述命题的然否因素对动词重叠式这一语言现象的影响,并对动词重叠常出现的几种语境分别加以阐述。动词重叠式丰富的表达功能体现了汉语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对动词重叠式这一语法现象进行研究,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本质规律、指导语言运用、语言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以及中文信息处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境 动词重叠 使用

语境是语用的一个具体表现,它往往会影响和制约动词重叠式的使用。语境就是语言环境,任何语言活动都要依托一定的语境,人们讲话要讲究一定的场合,用词也要讲究一定的背景。因此,语境对词语的出现和使用有一定的选择和限制作用。我们把与特定语境密切相关的语言活动形式称为语体。语言作品整体的产生背景和风格乃至其中的每一个组成成分,都无不以特定的语境为前提条件:哪些语法格式可以在什么语境中出现、不能在什么语境中出现,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动词重叠也不例外。下面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各语境要素对动词重叠的制约:

一、句子所述命题的然否因素对动词重叠的影响

动词重叠式的使用,与句子所表命题的然否情况也有很大的关系。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出现的同一动词,可能会在能否重叠的功能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换句话说,句式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动词的重叠。

一般来说,动词重叠一般只出现在肯定句式中,不出现在否定句式中,试比较:

(1)我们经常上街走走。 * 我们不经常上街走走。

(2)你应该把衣服洗洗。 * 你不应该把衣服洗洗。

(3)大家讨论讨论这些问题。 * 大家不要讨论讨论这些问题。

(4)做决定前要先分析分析形势。 * 做决定前不要先分析分析形势。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否定句式中也可以使用动词重叠。朱德熙(1982)指出,“动词重叠式的否定形式只出现于以下两种场合:一是‘不……不……’的前一个‘不’字后头;一是反问句里。”请看下列例句:

(5)不考虑考虑不容易弄清楚。

(6)不调查调查不容易弄清楚。

(7)这么放肆,也不问问我是谁?

(8)你怎么不想想就放弃了?

例句(5)、(6)都是紧缩复句;例句(7)、(8)都是反诘句,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强调和肯定。此外,动词重叠还可以出现于双重否定句中,而且重叠的动词位于第二个“不”字之后。例如:

(9)这不能不叫姑母思索思索:“这小子的来历不小哇!……”(老舍《正红旗下》)(这是一个双重否定的单句,其中动词重叠出现于“不能不”之后,表意也是肯定的。)

我们发现,除“不……不……”这一格式中可以出现动词重叠外,“不……就……”、“没……就……”两种格式中也可以插入动词重叠出现在否定式陈述句中。如:

(10)他不休息休息就要走。

(11)我当时也没考虑考虑就答应了。

但总体而言,动词重叠在否定句中出现的频率要大大低于肯定句。一般来说,动词重叠用于肯定句和部分表示肯定意思的否定句之中。

二、 动词重叠常出现的几种语境

从我们所收集到的现代汉语的语料来看,一般来说,动词重叠常出现在以下几种语境中:

1、情急的语境

(1)她……立刻像一个侦察兵一样,先从玻璃向院里各处看看、听听,然后……各处寻觅起来。(杨沫《青春之歌》)

(2)你看看信,看看信你就知道不可能了。她不会从阴间给我写信。(王朔《空中小姐》)

(3)马锐出事了,让人打了,你快去看看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王朔《我是你爸爸》)

(4)您瞧,我好不容易搞到一张票,多难得呀这种场合,您就照顾照顾我,让我进去得了。(王朔《我是你爸爸》)

这些例句中的动词重叠,要么用于对人物紧张、急迫的动作描写;要么用于人物对话,通过对话反映客观环境的危急和主观心情的急切。

2、轻微、随意的语境

(5)当你忧伤的时候,看看它,你会情不自禁地微笑。(毕淑敏《预约死亡》)

(6)那些天,他们俩基本是相安无事,有时互相打打趣儿。(王朔《我是你爸爸》)

(7)我们也不干什么,看看武打录像片、玩玩牌什么的,要不就睡觉。(王朔《顽主》)

(8)跟她说说话,问她是哪儿的,认识认识。(王朔《我是“狼”》)

上述例句中的动词重叠都是用来描述一些轻松随意的动作行为,给人以随便和容易做到的感觉。

3、悄悄、怯怯的语境

(9)姚京立刻耳热心跳,她警惕地看看白丽。(王朔《人莫予毒》)

(10)(四小姐)惶惑地朝四面看看。(茅盾《子夜》第18章)

(11)他掏出手帕擦擦汗,挤出人群溜了,那些人一下又把侦查员围上。(王朔《人莫予毒》)

(12)夏青哭笑不得,尴尬万分,“我就是没事来坐坐……”(王朔《我是你爸爸》)

这些例句都是动作主体悄悄或怯怯地实施一种动作行为,与整个句子的语境相适应。

4、不肯定的语境

(13)发烧不发?我试试你温度。(王朔《无人喝彩》)

(14)你们谈什么书呢?借我看看好不好?(王朔《我是你爸爸》)

上述例句中动作主体不能肯定动作对象是否发烧或是否借给书看,前者语境是“发烧不发?”,后者语境是“你们谈什么书呢?”动词重叠的这种用法,在长期的语用实践中成了“VV”的伴随语境,从而逐渐形成“VV看”或“VV试试”的格式,例如:

(15)你还这个瞧不起那个瞧不起的,你去跳跳试试。(王朔《浮出海面》上)

(16)你们把报纸拿来翻翻看。(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22章)

(17)那你就试试看,看我怎么惩罚你。(王朔《我是你爸爸》)

我们认为动词重叠不是表示尝试义,而是表示一种“不肯定的语境”,理由是:

第一,孤立地拿出一个动词重叠,很难说清它具有怎样的语法意义,只有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它才能与各自相关的成分共同表达某种意义。

第二,如果语境不充分,句子的深层意义就不能显现。如例句(36),单就“借我看看好不好?”而言,只能显现简单的语法意义,至于“看看”这个动作的缘起、目的等深层意义却没有显现,只有纳入“你们谈什么书呢?”这一语境,这些意义才随之显现出来:动作主体因不能肯定动作对象谈什么书而产生好奇的心理,从而才有“借我看看好不好”的提问 ,而这个提问的目的是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如果因此就认为“看看”具有尝试义,显然是不妥当的。

总之,词义和内部构造是制约动词重叠的语法因素, 是静态因素;语用心理、语体和句式是制约动词重叠的语用因素,是动态因素。在语法平面上符合重叠规则的词语,能否在使用中实现其重叠还需受到语用规则的制约。一般而言,当一个动词同时具备语法和语用重叠的条件时,其重叠使用的可能性才会实现。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

[2]李熙宗《现代汉语科技语体述要》,《修辞学研究》,第2辑,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3年。

[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4]陆丙甫《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形式的实质》,《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

[5]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

[6]张先亮《动词重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浙江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 年,第6期。

[7]李珊《动词重叠式研究》,语文出版社,2003年。

[8]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年,第6期。

[9]孟琮等《动词用法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论文作者:单凤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  ;  ;  ;  ;  ;  ;  ;  

从语境的角度看汉语动词重叠的使用情况论文_单凤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