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消费结构升级对北京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试论论文,消费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个城市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反映综合实力的晴雨表,流通业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便利化,是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消费结构的升级、奥运申办的成功、城市化的推进,为北京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使北京市流通业的发展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03年3月至9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受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的委托,开展了《国际化大都市消费结构升级对北京流通业发展的要求》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研究以北京消费结构升级作为分析背景,以其它国际化大都市(特别是亚洲国家)同一收入水平下流通业的发展作为比较依据,从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北京流通业发展的机遇、挑战以及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便利化的具体目标,对今后几年北京流通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消费水平提高可以为北京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流通业的发达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以及消费需求的总量,也就是说一定的流通规模总是对应于一定的消费量,因此人均消费支出和消费总量的预测,是制定流通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课题组利用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SPSS估计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将达到17664元,2008年将达到23768元,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4%,农村人均纯收入2005年将达到7599元,2008年将达到9986元,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9%。在预测城乡居民人均增长之后,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2005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人均消费支出,具体预测结果是:2005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72.6%,农村平均消费倾向为76.2%,2008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9.1%,农村平均消费倾向为77.8%,2005年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将达到12824元,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为5794元,2008年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将达到16424元,农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7773元。最后,根据前两项预测结果,预测2005年北京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410亿元,2008年估计值为3279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0.8%,2005年到2008年的年均增长率约10.1%,其中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5年将达到2014亿元,2008年将达到2731亿元,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5年将达到396亿元,2008年将达到548亿元。从预测结果看,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将为北京市流通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动力,北京市流通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2.消费结构升级对北京市流通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北京市人均GDP正处于由3000美元向6000美元过渡的阶段。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台湾、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人均GDP3000美元消费结构统计资料看,人均GDP3000美元后,消费结构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如下特点:第一,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降到35%左右,并继续下行;第二,住房消费比小康阶段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继续上行的速度放慢,直到高度富裕阶段才有明显的上升。从世界水平和各国情况看,富裕阶段的住房消费均占有一定的比重,普遍在15%左右;第三,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快速上升,到高度富裕阶段后开始下行。在预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上,采用的是扩展线性支出模型和趋势外推法,预测结果与上述国家和地区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受体制因素的影响,预测的居住支出比重偏低,而医疗保健的比重相对偏高。因此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将2005年和2008年的居住支出比重分别提高到12%和13.6%,将医疗支出的比重分别调低到6.8%和6.5%。课题组认为,流通的规模和水平是由消费总量决定的,而流通业态的变化和商品结构的变动则是由消费结构决定的。在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住房和汽车消费成为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线。伴随着居住的郊区化和汽车的普及,原来集聚的消费能量得以扩散,从而引起流通资源的扩散和流通业体系的空间分布调整与重组,同时,也为大型购物中心、便利店、超市等新兴流通业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3.北京流通业离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从世界各国流通业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影响流通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真正能够长时期对流通业发展产生深远和重大影响的主要有四个: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消费者需求层次的变化,三是经济开放程度和自由化,四是金融创新及应用。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城市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这个城市居民开始进入现代化消费扩张期,市场规模增长较快,将需要10~20年时间才达到消费成熟期。与汉城相比,北京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80年代中期水平基本接近,而在1985~1990年,汉城人均GDP增长1.7倍;北京2008年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在2002~2008年的7年间只需要增长1~1.3倍。因此,课题组认为,北京市流通业的发展应该具备超前发展的条件。而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日趋个性化和多样性,代表新的消费力量的中产阶级和“新新人类”的消费群体正在不断扩大,而这种主体结构的变化正在对北京流通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总体上看,目前北京市流通业的发展还处在高速发展的初级阶段,与首都的功能和地位还不相适应,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相比,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化、组织化差距,二是业态结构差距,三是效益差距,四是物流体系差距,五是信用差距。为把北京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流通业承担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的。
4.对今后几年北京流通业发展的目标建议。面对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压力和入世后国际流通业巨头的大举进入,北京市应尽快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对企业经营策略、商品结构和零售方式进行调整,在2008年之前建立起以大型流通连锁集团为主导,经营布局合理、供应网络完善、业态结构优化、企业管理先进、居民购物方便的新型零售服务体系,缩小与国际先进流通业的差距,加快推进北京流通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根据北京的目前的条件和流通业发展的规律,我们提出了如下目标建议:
(1)现代化目标。①连锁经营发展目标:业种从现有的50多个发展到2005年80多个,2008年达到与发达国家同样的水平:力争全市连锁经营零售额占全市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从目前的不足20%增加到2005年的30%左右,到2008年接近50%左右。②物流配送体系目标:到2005年初步形成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综合性物流配送区和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覆盖全市、辐射全国的物流网络体系框架,形成2家年配送额60~80亿元的现代物流配送集团。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物流体系,使本市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控制在12%左右,第三方物流业务比重提高到15%。③专业批发市场发展目标:一是整合现有批发流通业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发展批发代理业务,培育一批专业化的总经销商和总代理商;二是加快引进国际上专门为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商户服务的现付自运制批发业态,在条件成熟时与国际著名流通企业在北京建立地区采购和分销中心;三是优化批发市场布局,逐步改造升级原有批发市场,全面增强北京市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2)国际化目标。在北京流通业的国际化过程中,标准化的消费与服务环境是体现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的重要条件。在这方面,一定要比照国际先进水平,努力实现流通领域“购物环境无障碍、服务配套无差异、顾客消费无干扰”。所谓“购物环境无障碍”包括语言环境无障碍、结算方式无障碍和流通设施无障碍,而语言环境无障碍是满足建设国际化流通业大都市的先决条件。北京国际化商业大都市的建立,是与加入WTO后流通业的对外开放和外资的进入紧密联系,是北京迎接入世挑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今后几年中,应加快北京流通业引资招商的步伐,到2008年,使世界前十名的零售商和前五名的批发经销商进入北京,同时使一部分大的百货公司经营国外知名品牌的比例超过20%。
(3)信息化目标。到2005年,大型流通企业网络营销普及率达到80%,中型流通企业达到50%。到2008年,电子商务实现的销售额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要达到6~7%。通过商业餐饮企业上网工程,大型流通企业网络营销普及率达到80%,中型流通企业达到50%。全市大中型批发零售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普及率达到60%以上,单品管理达到50%以上;50%的物流企业和全部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处理用户的物流信息,60%的物流企业内部信息实现计算机处理。在市级商业中心、旅游景点景区周边和大型体育场馆内外的流通业服务业网点,中型以上流通业、餐饮和生活服务企业、所有旅游定点企业和重点商品市场率先推行银行卡结算,改善持卡消费环境。到2008年,在全市90%以上的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便利店中实现无障碍刷卡消费,使持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
(4)生活便利化目标。扩大新型流通业态的比重,增加社区便利店的数量。根据北京城市发展的规划,北京市可以考虑依托原有和新的社区,改造传统的流通业经营方式,使以便利店为主的社区流通业中心在2005年增加到800家左右,2008年扩大到2000家左右。加快新型商业中心建设,尽快形成“一站式消费”的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在发展百货商店、综合商店的同时,注重专业商店的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特殊消费,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发展,建立各种大型专业商店。
标签:消费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