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民族政策照草原——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蒙古自治区论文,民族政策论文,草原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同全国一道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蒙古又进入了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自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奋勇前进,取得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全区上下呈现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繁荣发展的新气象。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内蒙古在1947年全区生产总值仅为5.37亿元,1978年发展到58.04亿元,2006年达到4790亿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17位。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比1947年增长196倍,年均增长9.4%。其中1979-2006年平均增长11.7%,特别是“十五”时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成为内蒙古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综合实力增加最显著,人民生活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由1947年的96元、1978年的317元迅速提高到2005年的16331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2024美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进入前10位。2006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达到2004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513美元。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许多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全国前列。2006年,全区牛奶、羊肉和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原煤产量居全国第2位,发电量居全国第8位。此外,全区粮食、钢材、化工和建材产品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经过60年的发展,全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自治区成立以前全区经济以农牧业为主,1947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7%,1978年这一比重下降到32.7%。到2006年,全区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2.7∶45.4∶21.9调整为13.4∶48.6∶38.0,二、三产业比重已经远远高于第一产业。
农林牧副全面发展
在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全区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林、牧、渔业比重稳步上升。2006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1704.94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分别比1947年、1978年增长8.2倍和2.4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13位,人均粮食产量超过1400斤,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油料产量达116.84万吨,分别比1947年、1978年增长18.5倍和8.3倍,油料产量居全国第9位。2006年全区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1051.47万(头)只,分别比1947年、1978年增长10.9倍和1.66倍。2006年全区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217.81万吨,比1978年增长9.4倍。全区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已上升到44.9%。
工业发展创造奇迹
全区工业体系中,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成为支撑全区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2006年与1947年相比,原煤产量增长849倍、发电量增长11086倍,钢产量比生产初期增长1230倍。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的80%以上,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全区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草原兴发、赛飞亚、伊泰、远兴、骆驼牌等17个中国驰名商标。
第三产业繁荣兴旺
全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继续较快增长的同时,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旅游、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大量引进外商投资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9.47亿美元,增长370.7倍,其中外贸出口由1978年的0.1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1.41亿美元,增长213倍。目前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700多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口岸建设得到加强,过货量成倍增长。
洼地效应商机无限
全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创造条件招商引资,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时期全区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25.18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4.78倍。2006年,全区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52家,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7.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十五”时期,全区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数305.44万人次,比“九五”时期增长70%,年均增长20.6%;旅游外汇收入10.3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80%,年均增长22.8%。2006年,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279.71亿元,比上年增长34.4%。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和谐社会扎实推进
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人民生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向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同时,内蒙古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努力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城乡统筹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全区总人口由1947年的561.7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2392.35万人,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建国初期1954年的37.9‰下降至3.96‰。少数民族人口稳步增加,截至2006年末,全区蒙古族人口由自治区成立初期的83.2万人增加到423.83万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民族教育得到优先发展,2006年全区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06人,蒙古族中每万人口中拥有在校大学生134人。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6年的10358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2%;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2006年的3342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5%。
全区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267.7元增加到2006年的7666.6元,年均增长12.7%;全区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2006年的2772元,年均增长11.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卫生保健支出相应提高,特别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住房的消费增长迅速,食品结构、衣着服饰向多样化、中高档方向转变。目前,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09平方米,农村牧区人均居住面积达19.7平方米,分别比1985年增加18.8平方米和6.2平方米。
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全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截至2006年底,全区有115.01万人得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有91.09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223.01万职工和93.1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区各地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使全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工业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乱占土地得到有效遏制,城市防治污染投入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57%。
全区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中蒙医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3693个,拥有病床7.03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23万人,分别比1947年增长66倍、139.6倍和16倍。到2006年末,全区每万人拥有病床床位29.4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1人。2006年,全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旗县达到39个,覆盖农村牧区人口662.89万人。
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6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内蒙古的发展面临着不同以往的时代背景,经济发展的任务远比过去艰巨而复杂,但现有基础和条件也是过去不能比拟的。完全可以相信,只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在巩固已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地广人稀优势、政策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落实“五个统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依靠全党和全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内蒙古大草原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