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与道德经济学_经济学论文

社会发展与道德经济学_经济学论文

社会发展与道德经济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发展观把社会的发展看成是纯粹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等各个方面综合协调的发展。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只对人类的物质生产而不对人类的精神生产进行经济学的研究,人们只追求经济活动的经济效果,而不追求非经济活动的经济效果。社会发展道德代价的出现正是这种社会发展观的产物,是社会道德发展上缺乏经济观念的伴随物。社会发展到当代,人们日益认识到发展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道德要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改变“牺牲品”的地位,必须在自身的建设中同物质的生产一样,引入经济观念,从而使自身也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当今的经济学也应该不仅仅关注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且要关注社会精神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学应渗透到道德建设的领域中来,成为道德建设的新视角。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道德建设,在道德建设中确立效益观念和经济意识,从而使道德建设获得“经济”的效果,这是推动道德建设富有成效地进行,减少社会发展道德代价的理论前提。

道德建设的问题也是一个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道德建设总需要一定的投入,需要社会和个人一定量的劳动,需要把道德建设的各种资源组织起来,合理地使用。道德建设是要投入的。投入就得讲产出,否则就会出现无效劳动,造成浪费。道德建设的资源是稀缺的,道德建设的投入是有限的,因此,在道德建设上也存在一个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伦理学作为研究道德问题一般规律的科学,并未研究道德资源的合理配置,在道德建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道德建设资源也不能自发地实现合理配置。而经济学作为研究稀缺资源合理配置的学问,在道德建设需要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时,正适应了这一需要。当然,这种适应并不是说可以把经济学的理论、观点直接拿来指导道德建设,而是说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为道德建设的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工具。这就是说,经济学要形成对道德建设的具体指导,必须运用它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道德建设,实现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结合。这是实现道德建设资源合理配置的理论基础。

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不讲效益现象,也需要人们对道德建设问题进行经济学的研究,从而确立道德建设的经济意识。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人们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就是在一片加强道德建设的呼声中,道德建设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实际的道德建设中,往往投入较多,产出较少,投入与产出处于不相称状态。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注意投入的产出性是一个重要原因。在道德建设中,不少人满足于“做”,而不在意做的效果,在做之前,没有很好地研究怎样做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在做之中,没有求效果,在做之后,没有考虑巩固效果,道德建设往往成了不求效果、不计成本的行为。这样就使道德建设处于一种不经济状态,严重妨碍了道德的进步。要克服道德建设中存在的这一现象,就要求我们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确立道德经济意识和效益观念。

对道德建设进行经济学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表现在道德建设的投入与产出同样能够运用经济学的方法与理论进行研究,经济学作为充分利用资源的艺术,在道德建设中同样具有用武之地。能不能对道德建设进行经济学的研究,关键在于这种研究有无特定的对象,在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否适合道德问题的研究。首先,对道德建设的经济学研究有其特定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道德建设中的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1〕道德建设的资源合理配置, 作为研究物质生产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学是不予涉足的,作为提供道德规范的伦理学也是不予研究的。既然道德建设的经济学研究拥有自身特定的对象,这就表明这种专门研究是可能的;其次,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是适合于道德建设研究的。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适用于道德建设的理论分析,例如,资源的配置理论、成本理论、供求理论等,都可以用来研究道德建设问题。经济学的方法有归纳法和演绎法、宏观经济分析法和微观经济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等。这些方法有的是一般科学方法,有的是特定的经济学方法。“经济学的方法是进行经济分析、研究的一种手段。一个经济学研究者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要根据他所研究的课题作出抉择。”〔2 〕经济学的方法在经济研究中是这样,在道德建设的经济学研究中也应是这样。对于经济学中一般的科学方法,如归纳与演绎,毫无疑问地是适合道德建设的经济学研究的;对于经济学的特有方法,如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也可以用来研究道德建设问题。因为道德建设也需要从宏观上或微观上进行建设效益分析。当然,由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是用来分析物质财富的有效增长的,而道德是一种精神财富,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道德建设中有一个消化和个性化问题,正是这种个性化才显示了道德的特殊需要。总之,对道德建设进行经济学的研究是完全可能的,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所说,“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业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相关的全部决定。经济学的特点在于,它研究问题的本质,而不是该问题是否具有商业性或物质性。因此,凡是以多种用途为特征的资源稀缺情况下产生的资源分配与选择问题,均可以纳入经济学的范围,均可以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3〕当然,道德建设也不例外。

对道德建设进行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道德建设资源,获得最佳的道德效益。所谓道德效益,它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在道德自身发展上显示出的效用,是道德发展对社会道德理想所形成的积极效果,其功能是使人走向自我完善,另一是指道德在社会发展方面显示出的效用,是道德建设对社会发展所形成的推动作用,它体现的是道德服务于社会的功能。道德效益是我们进行道德建设所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在实际的道德建设中是能够达成的。达成的基础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合二为一。亚当·斯密认为,人在经济活动领域中受利己心的驱使,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在道德生活领域中,人以同情心为出发点,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在斯密看来,经济人与道德人是分离的。而事实上经济人与道德人又是同一的,是同一个人的两种行为倾向。这是因为人的经济活动与道德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纯粹的经济人,也没有纯粹的道德人。正因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人们在追求利益、效用最大化时,就能够把经济利益与道德统一起来,他们追求的效用既可以是商品、金钱,也可以是声望、尊严等非货币的东西。

道德效益来源于道德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合理地配置道德建设资源,在道德建设中就必须把握制约道德建设资源合理配置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成本的高低、环境的好坏、供求的状况、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否协调等都是直接影响道德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道德建设中应当确立成本意识、环境意识、市场意识和协调意识,只有确立这些意识,才能确立道德建设的经济意识,使道德建设获得经济的效果。

1.成本意识

“成本”这个概念似乎与道德格格不入。因为道德提倡奉献,崇尚牺牲精神,从来不讲成本,不讲回报。但细细想来,道德,尤其是道德建设,确实有个成本问题。道德建设离不开投入,有投入就得讲究产出,否则会造成浪费,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为了使道德建设得到经济的效果,在道德建设中就不能不讲成本,就不能不把成本概念引入道德领域,分析道德问题。

道德建设中的成本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第一,道德建设投入必须讲求产出。道德建设的投入是多种多样的,道德遗产的挖掘、道德规范的制定与贯彻、道德教育基地的建设、道德教育的开展等等,都需要投入。这些投入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必须考虑成本,追求产出的效益,否则道德建设就会处于低效或无效运行状态;第二,道德牺牲要讲求价值。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行为,也是个体行为。个人为了提高道德修养水平,推进社会道德进步,在社会生活中也常常做出自我牺牲。这些自我牺牲对于推动道德建设,推动道德进步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牺牲也应讲求价值,讲求对社会道德进步的推动作用。如果一个人的牺牲成了毫无价值的牺牲,甚至为他人所利用,达到个人的私利,使其成为道德上的投机者,不仅没有使牺牲产生价值,而且还产生了负价值。道德上的牺牲不讲求价值就会出现道德上的“莱蒙市场现象”,即不道德的行为“挤垮”道德的行为,从而使社会上歪风盛行,正气不扬;第三,违反道德必须付出代价。道德建设考虑成本,就是要人们关注道德建设的结果,这一点在道德的破坏上也同样有效。违反道德是对道德的破坏,社会应让其付出相应的代价,即对其进行制裁,使其在违反道德方面的所得得到相应的偿还,甚至使其得不偿失。

2.环境意识

道德建设要取得明显的成效,必须降低成本,使定量投入获得更大产出,为此,关心道德成本是非常必要的,但仅仅如此也是不够的。因为影响道德建设产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环境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道德建设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经济上的投资十分看重投资环境,同样,道德建设投入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道德建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第一,舆论环境要求。良好的舆论环境是道德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条件。舆论环境主要由评价舆论与媒介舆论组成。评价舆论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媒介舆论是大众传播媒介对道德行为的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从道德建设的效果来说,这些舆论都应该充满正义感,具有导向性,赞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第二,行为环境要求。道德建设的行为环境是指人们的道德行为所构成的道德氛围。道德建设总是在一定道德行为环境中进行的。没有道德行为环境的优化就很难有道德进步。

道德建设要取得应有的效果,不仅要善于利用环境,而且要善于建设环境,创造有利于道德建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道德建设中应该具有环境意识。

3.市场意识

道德建设要富有成效地进行,必须考虑道德的市场因素,具有道德市场意识。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就像商品一样,也有一个市场问题。一种道德有没有市场,就是看其能否反映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能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需求。与道德的市场相应,道德也有供给与需求问题。供给与需求是一对相互联系的经济学范畴。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来说,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经济才能达到最佳效益。按照这一原理,道德市场的供给必须与其需求平衡,才能使道德建设达到最佳效益。

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要取得经济的效果,必须确立这样的道德市场意识:第一,提供有效供给。有效供给是指能够满足消费者现实需要的供给。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我们有许多东西,或者由于太高,和者甚寡,或者由于缺乏现实性,难以适从,这就妨碍了我们所提倡的道德的推广。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向人们提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适合人们需要的道德。第二,引导需求。按照供给理论,供给不仅满足需求,而且引导、激活需求,当有某种供给而需求暂时还没有被激活的情况下,可以在激活上下功夫,使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克服需求迟滞状态。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需求,虽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社会主义道德还没有变成人人都自觉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排斥和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现象,为此,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激活社会主义道德市场,引导人们的精神需求,把社会主义对道德的内在要求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需求。只有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主义道德市场需求。只有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主义道德市场需求,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自觉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4.协调意识

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与家庭道德,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与社会公众舆论,诸如此类的道德建设的各个领域,能不能协调一致,也直接制约着道德建设的效果。只有当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与家庭道德相一致,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与社会公众舆论相一致,这些道德及教育才能进行整合,取得整体效应,道德建设才能获得经济的效果。反之,如果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与家庭道德在内在精神上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势必给道德建设带来困难。如果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与社会公众舆论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那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就会被消极作用抵销。因此,道德建设各个方面的协调一致是道德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道德建设的协调观念还应包括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协调。这种协调一方面要求道德建设体现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在要求,从而使道德在为经济、政治的服务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政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推动道德的进步,社会要在政策上保证经济、政治的发展有利于道德的进步。道德只有在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中才能真正建设好。缺乏道德建设的这种协调意识,道德建设是不可能获得经济的效果的。

对道德建设进行经济学的研究,便产生了特定的学科,这个学科我们称之为道德经济学。道德经济学也可称之为伦理经济学,它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道德建设的学科。道德经济学是伦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任务在于运用经济的观点和方法揭示道德建设的经济规律,合理配置道德建设资源,使道德建设能够快速而经济地进行,从而推动社会道德的全面进步。因此,道德经济学以道德建设的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为研究工具,以提高道德建设效益为研究目的,从而不断减少社会发展的道德代价,缩小道德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

道德经济学(伦理经济学)与经济伦理学是不可混同的两个学科。经济与道德,从理论上来说,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对道德与经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就形成了不同的学科。经济伦理学是研究经济生活中道德问题的学科,它着重探讨人们在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产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研究人们对这种道德的认知和评价系统。它的根本目的是发挥道德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建立有序的经济活动结构。它的学科性质既是伦理学的,又是经济哲学的。道德经济学研究道德领域中的“经济”问题,注重道德建设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追求道德建设自身的效益,以求得道德的快速、健康发展,使道德进步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协调。它是一门具有特定内涵的“经济学”。正由于其特定的内涵,它又是一门道德建设学,因而,它兼有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双重性质,但无论是从其出发点还是最终目的来说,都是指向道德的,它的经济性质是工具性的,是道德生长应追求的自我属性。因此,从根本上说,道德经济学属于伦理学的范畴。

道德经济学不是一般的伦理学,而是发展伦理学。发展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当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道德问题的科学,它不仅研究社会发展的合道德性问题,而且研究道德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功能问题。它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包括生态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技术伦理学等一系列学科领域。发展伦理学通过对发展进行道德评价,通过对决策者的决策进行道德评价,影响决策者的行为及其结果,减少社会发展的道德代价,推进道德建设,有效地发挥道德的社会功能,以保证社会的健康持续全面的发展。道德经济学通过对道德建设经济学的研究,揭示道德建设的经济规律,使道德建设富有成效,从而保证道德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克服道德发展的滞后状态,减少社会发展的道德代价。道德经济学不仅着力于道德的发展问题,而且着眼于道德的社会发展功能问题,因此,道德经济学关心的是“发展”问题,属于发展伦理学的范畴。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页。

〔2〕厉以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34页。

〔3〕[美]加里·S·贝克尔著:《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标签:;  ;  ;  ;  ;  ;  ;  

社会发展与道德经济学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