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安岳县康复医院 四川 资阳 642350)
【摘要】目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44例,采取常规康复护理;分别评价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3个月NIHSS、MFMA、BI评分。结果:观察组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FMA、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质量,提升康复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6-0233-02
缺血性脑卒是常见的突发性脑循环障碍疾病,由于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需要采取积极的康复护理[1]。在以往的护理中,受护理机制、护理资源等因素制约,对康复护理缺乏重视,落实不彻底,影响康复效果。研究显示[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70%患者遗留功能障碍,约20%患者丧失生活能力,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年来迅速发展普及的标准化护理方案,是提升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将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并评价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纳入标准:
(1)经CT、MRI诊断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
(2)无严重的原发功能障碍;
(3)进入普通病房,采取康复护理。
排除标准:
(1)植物生存状态患者;
(2)依从性差或临床资料不完整;
(3)接受高压氧等特殊治疗。
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6.64±8.89)岁;梗死部位:右侧26例(59.09%),左侧18例(40.91%)。对照组44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6.71±8.67)岁;梗死部位:右侧25例(56.82%),左侧19例(43.18%)。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包括功能障碍改善、坐位训练、抗痉挛措施、步态训练等;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包括:
(1)进入病房后,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计划,明确护理要点;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康复护理计划、注意事项、疾病知识等,取得患者信任和家属支持;
(2)第一周:进行抗痉挛、体位转移、支具使用训练、步态训练等;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及认知功障碍,采取吞咽功能障碍仪治疗等干预措施;加强胸部物理康复训练、腹式呼吸训练等,帮助患者排痰;每日与患者交流一次,给患者心理支持;
(3)第二周至出院前:评估患者功能障碍情况和梗死病灶,分析患者病情变化,总结上一阶段护理实施情况和问题,修正护理计划;进行日常运动康复训练,例如有氧运动等;持续进行心理干预;采取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并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强度、频率;
(4)出院前:组织主治医师和护理人员,再次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根据康复进展,制定家庭康复训练计划;要求患者按照康复计划坚持训练,家属进行监督;对执行情况进行随访调查,了解患者康复效果。
1.3 评价标准
采取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量表(MFMA)、Barthel Index评定表(BI)分别评价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3个月康复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的康复效果,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FMA、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
3.讨论
早期康复护理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护理路径是贯穿患者入院到出院全程的标准化护理模式,是常规护理计划的综合和改进,增强了预见性护理,关注患者心理、生理、社会支持等全面康复。临床护理路径的优势还在于节约医疗资源,提高患者满意度,使临床护理更加规范化[3]。具体包括入院指导和评估、检查用药、健康教育、基础护理、出院计划等。有研究认为[4],该护理模式会导致患者过度依赖临床护理,会降低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结合随访护理,加强出院后康复指导,实现医院康复护理的有效延伸。
NIHSS是评价神经功能的重要指标,从肢体运动和感觉、认知和注意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MFMA是运动功能评价指标,包括肌力、反射、共济运动等项目。BI是评价康复效果的常用指标,能够反应患者功能障碍情况[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FMA、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提示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提升康复效果,且具有延伸性,对患者出院后康复护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临床护理路径,规范了护理流程,并在不同阶段,分别对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康复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护理经验和不足,优化护理方案,体现了持续质量改进、循证护理的护理思想。同时,通过对护理过程进行分解和细化,使护理服务更加精细化、人性化、规范化,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即在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评估和康复训练,患者肢体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升,在出院时,患者的NIHSS、MFMA、BI等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质量,提升康复效果,不仅能够作于住院期间,对出院后家庭康复护理仍具有积极影响,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梅.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3):114-116.
[2]李晨晨.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10):84-85+88.
[3]朱炳蓉.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5,1(02):11-12+15.
[4]陈冬梅,肖嵘.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2):5275-5276.
[5]王丽.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4):140-141.
论文作者:唐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1
标签:患者论文; 缺血性论文; 路径论文; 脑卒中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功能障碍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