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云阳县龙角镇龙角小学 404503
摘 要:本文以西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课堂教学用书,借鉴相关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从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有效课堂教学入手,从课堂教学的评价层面探讨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才能提升小学生创新思维。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培养创新思维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特征出发,提出了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 创新思维 有效课堂 教学策略
一、引言
有效的课堂评价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指通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知识和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自我,自信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筛选的目的,它应该在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给的意见,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实时调节的作用,更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长期影响,是提升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必然路径。
二、培养创新思维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特征分析
1.评价的客观性。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客观公正原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知识技能与情感价值观进行评价。客观的评价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教师应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来客观评价整堂课的有效性。评价的客观性还要求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具体得当,能准确反应教师的观点,不能讲空话、套话,也不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评价的高期望性。评价不仅具有甄别和鉴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有效的小学创新思维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期望效益”,在评价中充分流露出对学生成功的强烈期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期望是一种鼓励,它要作用于学生,还必须得到学生的自我认同,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把期望学生成功与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使教学任务与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建立自信。教师的学识与人格也是影响教学评价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渊博的学识与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发挥学生的自我调节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期望作用。
三、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1.构建多元分层的评价标准。创新思维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具有八种不同形式的智能,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与学习方法。这要求教师要设立多元的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不同智能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例如,在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要把握好“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要把握好“经历、体验、探索”的尺度。具体来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依据教学的三维目标来进行。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学到了哪些方法,包括归纳的方法、提问的方法、释疑的方法、评判的方法等,学得是否有情趣,对学生的心理有什么影响。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习惯与态度,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2.评价时间把控的技巧性策略。在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效评价要注意及时与延迟相结合。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进步,如积极投入地思考、有针对性地问题回答、全神贯注地听讲、兴致勃勃地讨论,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与肯定,加强学生的正向刺激。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如回答问题欠完整,不积极参与讨论与思考等,教师也要及时指出,并通过鼓励性的语言予以纠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方向始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评价与学生互动评价相结合的策略。在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教师评价学生,也可以学生评价学生;可以是一对一的评价,也可以是面向群体的集中评价。教师评价是最普遍、最经常的一种评价方式,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领悟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教师评价有言语评价和非言语评价两种方式。言语评价教师可以采用激励性或启发性的语言进行肯定式的评价,也可以通过提问、设问或反问的方式进行评价。非言语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如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教师评价应以激励和赏识为主,尽量少对学生进行否定性评价,批评学生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总目录[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张日昇 胡克祖 杨丽珠 3~6岁幼儿好奇心结构探索与验证性因子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2)。
[3]陈炳伟 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缺失归因[J].教育科学研究,2005,(06)。
[4]廖红梅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论文作者:陈德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4月总第2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1
标签:评价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创新思维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过程中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4月总第2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