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旻[1]2001年在《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企业购并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企业购井的对未研宪 主区词:中国企业,国际企业购并,对策研究 专 业:
张磊[2]2006年在《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国际化已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是对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等问题的思考。第一章论文的导论从企业国际化的国、内外背景出发,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目的。第二章在对企业国际化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过程,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沿革,并给出相应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框架。第叁、四章在分析和评价西方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动因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阶段、发展动因和发展状况进行评述。第五章通过比较和分析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和国际化过程特征,论文认为中国转轨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条件,决定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和国际化过程的差异化。第六章探讨在现有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为什么需要转换传统竞争的思维模式和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竞争等问题。第七章主要研究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快速增长时期,不同产业对外直投资的目标导向和战略选择问题。第八章专门研究在“走出去”政策鼓励和支持下,已经进入跨国并购时代的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策略和并购模式。第九章国际化的对策建议。与现有的研究相比,本文对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研究范围上,本文研究的内容聚焦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上。如海外市场的进入模式和进入战略、如何与国外竞争者竞争、是直接投资还是跨国并购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等。理论、实证、战略叁位一体,紧密结合。2.在研究对象上,直接把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对中国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和竞争战略,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何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等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3.论文总结和归纳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框架,提出了针对中国国情的若干政策建议。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系统研究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但面对变幻万千的国际市场,往往是镜花水月。因此,分析和研究与国际化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战略问题,以便为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对于促进和保证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魏刚[3]2001年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必然。面对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最大努力增强自身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为此,本文通过对国际化经营理论的分析,结合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特点,试图找出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关键成功线索,对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进程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指导,以帮助中国企业顺利进行国际化经营。 文章包括六章,安排如下: 第一章:导论。介绍作者的研究目的,对一些重要概念加以界定,并通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现实背景,说明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二章:理论分析。通过对理论发展脉络的整理,探讨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在动因以及成功的关键,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理论支持。 第叁章:国际化经营的方式及进程。列举国际化经营的方式及其特点,并对美日两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进程加以对比和分析。 第四章: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进程的设计与必要措施。根据中国企业的现状与问题,借鉴美日经验,设计出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进程步骤,并对其中应注意采取的措施加以强调。 第五章:策略建议。介绍分析国际化经营中的一些新策略,如综合商社、跨国购并、品牌运营、电子商务以及战略联盟,使中国企业能更好地加以利用实施。 第六章:案例分析。通过剖析、对比联想集团与海尔集团成功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特色,以及由此引出的启示,进一步对前文观点加以说明。
刘大卫[4]2006年在《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并购作为社会化大生产、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集聚的必然产物,是西方经济学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19世纪末以来,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并购始于1984年,现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高潮初起阶段,但是国内关于企业并购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关于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研究则更显薄弱。 企业并购即并购企业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过程,其中人力资源整合是最为重要的第一资源要素整合。无数实践证明: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并不保证企业并购的必然成功,但无效的人力资源整合必然导致并购失败。因此深入研究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不仅对企业并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也将有助于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并购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 一、总体结构 本文主要通过相关理论成果的梳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探索性地提出一个比较具有普适性和分类指导意义的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范式。全文除第一章绪论和第十章结论以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背景研究,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第二章简要介绍并购的一些基本概念,回顾了国际企业并购的历史,分析了国际企业并购的成因及其特点;第叁章则研究了中国企业并购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对就业的影响。 第二部分即第四章,主要研究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框架和模型。在该章中提出了人力资源整合视角下的企业并购分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整合模型和方程式,并详细分析了人力资源整合的内容叁层面、过程叁阶段和整合路径。 第叁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探讨了企业文化整合问题,明确提出了“身份管理”的概念;研究了管理技术整合问
孙合珍[5]2003年在《中国现代企业并购及其整合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并购”这一概念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早已出现,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历了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并购案例在国内也相继出现。企业并购的迅速发展给并购理论研究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企业并购理论有别于西方企业并购理论,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并购理论。我国企业并购发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目前企业并购面临着许多难关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并购未曾有过的,如政府作用的如何界定,产权市场发育问题,被并购企业职工如何安置等等。如果不能从理论和政策上对这些问题做深入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我国企业并购就无法进一步推进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发生在中国的企业并购实务分析,结合我国企业并购的类型、方式、运行机制以及发生的背景原因,提出我国在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企业并购有效展开的六条思路对策。
王习农[6]2004年在《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一方面加速经济全球化步伐,另一方面加速其自身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向自由化、开放化发展,而任何国家在这一国际大趋势下无动于衷都无异于自甘落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加入WTO,又为我国面向全球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如何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如何应对,从而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走向开放,将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以开放经济中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为主线,通过建立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全面研究当前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取向问题。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主要是在说明论文选题背景和国内外跨国并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简要说明全文的主体结构和框架构思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确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第一章,跨国并购实践及理论: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指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即国际投资以跨国并购投资为主。同时,在总结全球跨国并购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开放经济内涵,给出跨国并购概念,分析跨国并购实质,梳理当前国际上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以国内企业并购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吸收利用并加以创新。本章对跨国并购和跨国新建两种FDI方式加以比较,进而说明在总体上跨国并购优于跨国新建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的原因。第二章,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MCCAT):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是在评价利用国际各种跨国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理论创新,目的在于架构解释跨国并购动因的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本章核心观点在于:企业并购的动因是企业试图利用自身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并购或跨国并购去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以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和持久利润。本理论以企业客观存在市场竞争优势为前提,提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和函数,分析形成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探讨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成、作用和选择方法,并以此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战略目标,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战略重点,以合作性战略、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宏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战略方式。以下四章则以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分别展开论述。第叁章,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本章以合作性战略为指导,在归纳我国企业客观存在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外国企业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和现状,指出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重新定位,进而提出我国企业<WP=4>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构想。同时强调在外资并购大举进攻的挑战下,我国企业必须加快自身并购进程,快速形成规模经济的必然趋势。在知识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作相应调整。最后,阐述通过打造我国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我国产业竞争力进而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问题。第四章,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本章以进攻性战略为指导,在分析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指出我国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竞争优势的策略和技术问题,并对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提出相应对策。第五章,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本章以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指导,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着力从政府管理、法律、金融和市场等四方面探讨如何为开放经济中我国企业构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参与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章,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本章以防御性战略为指导,重点论述跨国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防范、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民族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其他国际风险防范与控制等几方面内容,旨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树立风险防范和经济安全意识,进一步保护和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研究表明,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只有适应开放经济的要求,通过主动引进外资并购和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通过重塑宏观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运行条件,不断增强经济安全意识,从而面向世界、面向开放、面向未来,确立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相应调整和改革,积极打造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才能快速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谢丽威[7]2007年在《中国企业跨国购并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在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也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开拓国际市场。跨国购并方式成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虽然近几年我国企业跨国购并得到迅速发展,但总体而言,中国企业跨国购并才刚刚开始,仍处于初级阶段。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对于想要借助跨国购并“走出去”的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实施跨国购并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本论文以中国企业跨国购并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清晰界定跨国购并的内涵实质,并对全球跨国购并浪潮的历史演进与成因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企业跨国购并的动因与效应,指出中国企业跨国购并是极其必要的却又蕴藏着巨大的风险;第叁部分立足于中国企业跨国购并的现实,探索了中国企业跨国购并具备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四部分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企业跨国购并应遵循的原则及应对策略。
顾晓峰[8]2007年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能力体系转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尽管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主导着全球的直接投资方向,但是发展中国家在近来的30多年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同时也崛起了一批令人瞩目的跨国公司。这种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兴趣,事实上,作为跨国经营研究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趋势及竞争能力正逐步成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的课题。然而就笔者所阅读的国内外文献而言,绝大多数分析还只是停留在对发展中国家、国际环境、行业、政策建议等宏观层次,而对于微观层面的企业几乎是毫无涉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和质量还不明显,难以形成令人信服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在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信息披露不够透明,造成各种量化数据很难获取,实地调研又往往耗时耗力。因此,可以这么认为,目前针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研究还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系统的理论或实践依据可作参考。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然初具规模,应该看到,在相同的母国环境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与尚留在国内的中国企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是在“走出去”的群体中中国企业也互有不同,因此,从企业内部着手,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能力体系的构建和转移就显得格外有意义。在明确了研究背景和研究主题之后,本文通过对可靠的企业基础进行数据要素的采集,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能力体系转移的基础、过程、机制、效果开展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工作。具体而言,研究范围包括:(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能力体系都包含什么?(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能力体系发生转移的基础是什么?动因和障碍如何分析?(3)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能力体系转移的过程、机制及进入模式的选择;(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进入模式控制权的高低对能力体系转移绩效的影响。本文以在江苏、上海、浙江叁地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了334份有效样本,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因子分析、方差分析(ANOVA)分析、相关分析及描述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的境外投资主体正在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黑马”。在区位选择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仍然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后发展地区,存在能力体系转移阶梯的现象,即中国企业在相对优势较强的后发展地区,将经过适应性改造后的能力体系转移给当地的合作伙伴或供应商。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自身能力体系构建上,国外投资企业的进入为其在诸多方面提供了输出和支持,使之更加健全和完善。因此,对于类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后发展型跨国公司而言,企业的内向国际化是其外向国际化的基础和条件。2、本文提出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能力体系的概念模型得到了实证支持,该体系可以被划分为五个能力因子:营销能力、组织与战略能力、创新能力、制造能力和财务能力。其中,制造能力是中国企业明显的相对优势,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在目前阶段处于相对弱势,而组织与战略能力和财务能力则是则是作为一个企业存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能力体系转移过程分为认知、改变、适应和执行四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发生在中国境内,而后两个则落实在境外。4、不同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具备的能力体系不尽相同,因此对进入模式的选择也不相同。营销能力高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能力体系转移时倾向于采取高控制权的进入模式,财务能力高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能力体系转移时倾向于采取低控制权的进入模式,而其它叁个能力因子(组织与战略能力、创新能力、制造能力)水平高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控制权的选择没有显着的影响。5、中国对外直接企业能力体系转移时进入模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绩效的高低,实证表明两者具有正相关。6、在具体经营方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海外分支机构的战略决策、财务事务、日常经营和高层人员等四方面的管理控制程度对能力体系转移产生的绩效均有显着的正效应。本研究在对理论、实证及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不仅要重视自身能力体系的建设并应用在国内的发展之中,而且更要将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体系高质量地转移至海外分支机构,使其能迅速在东道国(特别是后发展中地区)环境中获取新的成长机会。为此,提出四方面建议:一是要培育全球视野下的能力体系管理;二是要重视能力体系建设的平衡性;叁是要拓宽能力体系建设的渠道;四是要优化能力体系发展和转移的环境。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选择“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主要东道国提供了较为新颖的理论依据。
林圣哲[9]2006年在《中国跨国企业外汇风险暴露与决定因子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运输与通讯技术突飞猛进,加上世界各国协力推动贸易与资本自由化,各国的大型企业相继采行国际化的经营方式。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趋势以及企业跨国发展的热潮下,对于外汇的变动与风险有更多的体认,并基于正常的经济活动、投资和避险目的,参与国内或国际金融市场的必要性也显着上升。自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 System)崩溃后,各国汇率纷纷放弃原本的固定汇率制度,改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加深了汇率波动的幅度,对于跨国企业的影响也更趋明显。因此,如何增进中国跨国企业对外汇风险的认识,以建立外汇风险制度以及汇率风险管理能力有其必要性。本论文乃是探讨中国跨国企业的外汇风险暴露程度与其影响的决定因子,并且透过“功能性货币”、“结构性资本”以及“策略性资源”等叁种不同的观点进行建构与实证,以期能够充分描述外汇风险暴露的整体轮廓。其主要的研究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中国跨国企业是否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是否存在外汇风险暴露?(2)基于“功能性货币”观点,中国跨国企业的外汇风险暴露是否显着?外汇风险暴露的决定因子为何?(3)基于“结构性资本”观点,中国跨国企业的外汇风险暴露是否显着?外汇风险暴露的决定因子为何?(4)基于“策略性资源”观点,中国跨国企业的外汇风险暴露是否显着?外汇风险暴露的决定因子为何?(5)影响中国跨国企业外汇风险暴露的决定因子为何?本研究将透过全面与整体的视角,以及对过去相关文献的梳理,来探讨并归纳中国跨国企业外汇风险暴露与决定因子基于叁种不同观点的可行性,并撷取其影响外汇风险暴露的决定因子,成为本论文的研究变量,进行模型化与实证性的研究,藉以开创跨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新方向。本论文基于不同观点所选取的研究变量如下:(1)基于“功能性货币观点”的外汇风险暴露决定因子,包含:“子公司损益对母公司同期税后损益绝对值的比率(INCOME)”、“子公司账面价值对母公司净值的比率(NETVALUE)”、“子公司投资额和母公司长期投资额的比率(LINV)”、“国际化广度(BREADTH)”、“国际化深度(DEPTH)”、“外销比率(FSALE)”以及“公司规模(SIZE)”等七项。(2)基于“结构性资本观点”的外汇风险暴露决定因子,包含:“财务避险能力(HEDGE)”、“总风险(RISK)”、“股利支付率(DIV)”、“速动比率(QR)”、“账面市价比率(MB)”、“长期负债比率(LDR)”、“海外资产比率(FASSET)”、“海外负债比率(FDEBT)”、“外销比率(FSALE)”以及“公司规模(SIZE)”等十项。(3)基于“策略性资源观点”的外汇风险暴露决定因子,包含:“财务避险能力(HEDGE)”、“垂直整合能力(VIC)”、“多角化能力(DC)”、“购并能力(MAC)”、“联盟能力(AC)”、“产品差异化能力(PDC)”、“海外投资(FINV)”以及“公司规模(SIZE)”等八项。最后,本论文根据上述叁种不同观点所撷取的研究变量进行研究假说的建立与外汇风险暴露多元线性回归实证模型的建构,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包含: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实证模型的回归分析叁部分。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1)对于“功能性货币观点”的实证结果与研究假说所预期的方向相一致,其结果均具有统计分析上的显着性。因此,可以证明基于功能性货币观点所撷取的七项研究变量以及所建构的多元线性回归实证模型,对于中国跨国企业的外汇风险暴露程度具有显着的影响效果并有直接的解释能力。(2)对于“结构性资本观点”的实证结果与研究假说所预期的方向相一致,其结果均具有统计分析上的显着性。因此,可以证明基于结构性资本观点所撷取的十项研究变量以及所建构的多元线性回归实证模型,对于中国跨国企业的外汇风险暴露程度具有显着的影响效果并有直接的解释能力。(3)对于“策略性资源观点”的实证结果与研究假说所预期的方向相一致,其结果均具有统计分析上的显着性。因此,可以证明基于策略性资源观点所撷取的八项研究变量以及所建构的多元线性回归实证模型,对于中国跨国企业的外汇风险暴露程度具有显着的影响效果并有直接的解释能力。
葛华[10]2007年在《企业并购后的文化冲突及整合》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全球己经出现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企业并购的蓬勃发展,使得并购正日益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对于身处绝境的企业来说,有效的并购可以使垂死挣扎的企业绝处逢生:对于业绩下滑的企业来说,合理的并购可以使步履蹒跚的企业再创新高:对于平稳发展的企业来说,成功的并购可以使毫无生色的企业更创辉煌。并购正日益成为企业的一种职能,并购的这种职能化趋势己经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企业快速扩张的市场经济手段,企业并购能够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规则下分化与重组,催育了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的壮大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资本证券化的世界经济大潮中,企业并购活动风起云涌,航空业、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中涉及资产数额巨大的购并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愈演愈烈。并购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必然性,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在并购活动中,人们关注最多的是并购整合问题。然而,随着并购事件的不断增多,传统并购整合方法往往无法保证并购活动的最终成功。越来越多的并购失败实例向现有并购整合理论提出了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购整合理论,对现有并购整合理论进行完善补充,从而为企业并购提供新的核心保障。我国企业,在面临着转型阶段,结构调整任务异常艰巨和加入WTO后,来自境外跨国公司的严峻挑战的背景下,需要借助企业并购的方式来实现产业整合和做大、做好、做强。因而我国企业将出现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在并购企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矛盾冲突,如何融合这些异质文化,已成为当代跨文化企业管理者们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对并购后企业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探讨,也是跨文化企业进行成功经营的一个重要客观基础。本文依托企业并购以及企业文化的理论,回顾并购的历史与发展以及各国企业涉足跨国并购的情况,从深入的分析中得出整合在企业并购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认为企业在并购中尤其要重视文化整合,因为这是传统上只对组织架构进行整合的并购理论的有益补充,最终目的是令企业领导者们既注重“硬件”问题——组织结构和技术,又注重“软件”问题——文化整合。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并购的成败,影响企业的进步发展。文化整合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本文总结出了整合后企业所应选择的文化适应模式,并对实施文化整合提出诸多深刻建议。本文也列举翔实的案例来阐述企业并购中遇到的文化整合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中国企业并购面临的整合问题远比外国企业多而且复杂,重视文化整合在并购中的运用是必然要求,充分发扬中国企业的优秀传统并需要扬弃大量不良企业文化是文化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中国企业尚处于跨出国门的初始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跨国并购经验,特别是文化整合的经验,本文正是为中国企业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并做大做强提出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企业购并的对策研究[D]. 朱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1
[2].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D]. 张磊. 厦门大学. 2006
[3].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研究[D]. 魏刚. 天津财经学院. 2001
[4].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研究[D]. 刘大卫.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 中国现代企业并购及其整合创新研究[D]. 孙合珍.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6]. 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 王习农.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7]. 中国企业跨国购并问题研究[D]. 谢丽威.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2007
[8].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能力体系转移研究[D]. 顾晓峰. 复旦大学. 2007
[9]. 中国跨国企业外汇风险暴露与决定因子之研究[D]. 林圣哲. 复旦大学. 2006
[10]. 企业并购后的文化冲突及整合[D]. 葛华.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企业并购风险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跨国并购论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外汇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