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_老年人口论文

生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社会论文,协调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668(2009)01-0002-07

有三个相关的生育问题需要作些深入的研究,第一个是究竟我国当前生育是在什么水平?第二个是假如总和生育率的水平是1.8,这个水平能在今后三十年保持不变吗?第三个是假如未来三十年总和生育率过高或过低于1.8是否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一个问题近年来讨论得很多,但一直没有结果(例如顾宝昌,2006;乔晓春等,2005;翟振武等,2007;郭志刚,2004)。学者们有些同意国家统计局多次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调查的结果,认为我国近年来生育水平已经低于总和生育率1.8,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显示总和生育率是1.3(国务院,2007)。虽然调查的生育水平受到漏报的影响,但实际水平只应该比1.3略高。另外有些学者同意国家人口计生委的估计,认为总和生育率大致在1.7-1.8之间。在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总和生育率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调查前一年分别是1.59、1.74和1.87(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7)。但是究竟现在的总和生育率是1.3左右、还是1.8左右、或在其他水平,人口界没有达成共识。

不知道我国现在生育水平究竟在哪里是很遗憾的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举办过许多次生育调查,调查的结果也用来制定了国家生育政策和指导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但是自2000年来却因为调查漏查婴儿而得不到实际的生育水平。我们真的无法了解自己生育现象的发展水平、年龄模式和近年来的变化?不会的!有二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现有的生育水平:第一是把现有收集到的详细的生育数据全部发表出来,让各人口工作和研究单位和学者们有充分机会去研究和分析这些数据,从而去认识生育现象的进展,或许可以对调查漏查婴儿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和论证。第二个方法是另外举办一次生育追踪调查去了解即将发生的生育现象。因为以往调查主要是采用回忆调查设计去记录过去妇女的生育情况,因为超生和人口流动所引起许多漏查和瞒报现象不容易记录或弥补。假如能够采用追踪调查方法举办一次二阶段或三阶段的调查,在第一次调查时记录被调查样本妇女们当时的生育和怀孕状况以后,第二个阶段和第三阶段可以去追踪同样样本妇女的妊娠结果(活产、死产、流产)和出生儿童的性别。这样的调查不仅可以确定我国当前的生育水平,还可以知道正确的出生时性别比,学者们就不必去猜测了。许多国家都用过这种追踪方法去了解妇女生育的历史,但是我国生育调查没有用过这种方法。

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的产生是件很困惑的事。正在学者们还没有对生育水平达成共识的时刻,2007年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以下简称报告)在其基本判断的第一条下了一个结论:“如果未来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课题组,2007A)。

这样的战略、思路和判断提出了一个对未来人口增长的绝对要求,就是生育水平在今后三十年一定要保持在1.8左右,而过高或过低于1.8都是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但是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环境中,没有那一方面不在大变动,怎么能够单独要求生育水平今后三十年保持不变呢?此外为什么高于或低于1.8会不利于人口发展,报告中没有解释,只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把总和生育率继续稳定在1.8左右”(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课题组,2007A)。但是为什么?

从报告对未来人口的预测了解到,人口总量顶峰值到达15亿人是根据假设总和生育率自2000年起保持在1.8的水平不变所得到的结果。报告对生育水平变化的分析中指出我国生育水平在上世纪90年代中(1994年)就已经下降到1.8(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课题组,2007D),这个水平是用教育统计学生入学人数估计出来的。因为从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调查得到的生育水平较低,调查的水平就被否定了。报告中引述的人口预测似乎就是按照这个子报告的所作的假设。但是由行政登记记录汇总出的教育统计是否比由人口调查汇总出的出生人数较为可靠,这里很难得到答案,也是学者们还在讨论的课题。

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是目前大家的共识,那么第二个问题是能不能把1.8的总和生育率继续保持三十年不变?从以下几点的分析显示出那是不可能的。

第一,从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来看,很少国家生育水平在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能够保持不变。在2005年,世界上人口超过五十万人而生育水平低于更替水平的国家共有60个,半数的总和生育率在1.5以下,这些也就是所谓的超低生育水平国家了。在1975-2005年这三十年中,这些国家中除了三个以外没有哪个国家的生育水平一直保持不变(联合国,2007A)。也就是说,在当前世界的社会经济不停地变化和发展的环境下,人口出生水平很少能够保持不变的,绝大多数是下降的。

这三个国家是法国、英国和挪威①,都是欧洲国家,她们也都有很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法国在过去几十年中采用了不同方法去提高生育水平(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课题组,2007B),更采取减免有儿童家庭的所得税和调节妇女就业需求和家庭生活保障等措施的家庭和谐政策(Toulemon,2008)。英国更从1979年起每个16岁以下的儿童或19岁以下的在校生均可无条件的享受儿童福利津贴,7岁以下的学生免费供应牛奶(张桂琳和彭润金等,2005,第一章)。挪威的儿童平等部是保护儿童少年福利和生活的最高国家机关,其下属的儿童福利署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儿童和家庭的生活(Norway,2001)。也就是说,这三个国家虽然都没有特定的干预人民生育的政策去增加人口,但都直接间接地鼓励家庭增加生育才能使总和生育率维持不变(联合国,2007B)。但是其他更多的欧洲和一些亚洲国家也有同样的社会福利体系和保护儿童的措施,他们的生育水平却不停地在下降。假如我国也希望把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8,那么也必需采用类似的鼓励生育措施去维护生育水平,这就需要改变计划生育工作的方向了。

第二,促使欧洲国家生育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欧洲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近年来生育水平下降受到许多社会变迁因素在影响,包括婚姻概念改变所引起的迟婚或不婚、迟育和生育间隔增加、妇女教育程度增高、妇女社会地位增高、妇女就业机会增加、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的趋势等,它们都对生育水平下降产生极大的影响(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课题组,2007B)。这些促使生育下降的社会变迁因素在中国社会也都存在,也正在影响我国社会的变迁,推动起我国未来的生育水平的下降。现在还看不到什么因素能阻止生育水平下降,也看不到任何政府鼓励人民生育的措施去促进生育稳定在低水平上,报告中也没有提出任何这些措施。

第三,小家庭社会制度的普及是促使生育水平下降和维持在较低水平的重要因素。我国社会的大家庭制度在20世纪中就逐渐转型到小家庭社会,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在城镇中的家庭平均只有3.1人,乡村只有3.7人(国务院,2002,表1)。一个小家庭的主要特征就是人口少,成员有很大的自主权,家庭中夫妇是平等的,一般都要求妇女外出工作,多数只有不到三个孩子或没有孩子,也就是要求妇女少生育和不生育子女。小家庭社会对于生育水平下降的影响早在1936年英国人口学家桑德斯(Carl Sanders)就说过:“我们相信一旦小家庭的习俗站住了脚的时候,家庭的大小,即使是不确定,到时候将会遍地变得很小,生育率将会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当这种情况发生以后,要想把生育率恢复一些将会是一件极为困难和难以控制的问题”(引自Paul Demeny,2000,184)。现在小家庭制度已经普及到了整个社会,大家庭制度不存在了。过去我们在人口工作和研究中忽略了社会制度变迁对人口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没有注意到小家庭制度对家庭规模所产生的限制性作用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包括比如出生时性别比的问题。没有认识到当生育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以后再去促使其增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小家庭制度在不停地促进着生育水平的下降,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

第三个问题还是从基本判断第一条中产生的,就是“如果未来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是不是“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里的“过高或过低”应该是指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但也可以指总人口量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只是讨论人口总量是需要牵涉到死亡水平和国际移民的变化的,本文在这里只讨论与1.8的生育水平的相关问题,暂不讨论死亡和移民的影响。

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许多方面,不清楚报告所指的是哪些方面?从人口发展的角度来看,总和生育率的高低所引起的人口变化是未来生育人数所形成的人口总数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因为不同水平的生育率都可以让人口在不同时间,比如25年后或40年后增长到15亿左右,因此这里对“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解释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中,高于或低于1.8左右所产生的人口总数和年龄结构都没有以保持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而获得的人口总数和年龄结构有利。这里将以人口预测的方法去比较用高于和低于1.8左右生育率预测出的人口总数和年龄结构的差别,检查大于和小于1.8左右的总和生育率是不是不利于人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这样的人口预测选择了三十年的时间来作比较。因为报告没有说明什么是1.8“左右”的幅度,但从一些学者和计生委的调查和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我国总和生育率多数都在1.7和1.9之间波动,所以这里采用二个差距再大一点的总和生育率,1.5和2.1来比较;这个幅度应该到达了“过低”和“过高”于1.8左右的要求。这里将利用1.5和.2.1预测出的人口总数和年龄结构与用1.8预测的结果比较他们的差异,再进一步去了解与1.8差别较大的总和生育率会不会不利于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口预测自2005年开始,所采用的基础人口总数、年龄结构和死亡预测假设都是联合国人口预测的中国人口数据(联合国,2007A)。采用联合国数据的原因是这些数据都在互联网上或联合国报告中,很容易得到。联合国的中国人口总数包括了大陆和台湾省人口数,而香港和澳门人口数是分别列开的,但本文的中国人口数把所有中国地区人口都合并在一起。死亡预测假设也只有一个,存活率采用了西方生命表的存活率;此外没有作移民假设,中国的国际移民目前还是可以忽略的。

因为预测时间是三十年,所以当前已经出生的人口到了2035年时年龄都在30岁以上。自2005年起不同人口预测方案采用不同生育假设,但只有一个死亡假设和一个移民假设(即没有移民),因此在2035年不同预测方案30岁以上人口年龄结构是一样的,但是30岁以下的人口结构是有差别的,各方案人口总数的差异也是因为30岁以下人口差异而形成。

生育假设有三个,就是总和生育率自2005-10年起分别为1.7、1.8和1.9,2010-2015年到达1.6、1.8、2.0,在2015-20年到达1.5、1.8和2.1,然后保持不变直到2035。这三个预测方案分别称为低预测方案、中预测方案和高预测方案。这里生育水平保持不变的假设只是一个学术讨论的假设,未来实际上的发展是要变的。

表1是预测结果摘要。

按照低方案的预测,到2035年总人口数将下降到13.9亿,而人口峰值可能在2025年增加到14.1亿。因为生育水平低以至出生人口较少,在2035年15岁以下的少年人口数可能只有1.9亿人,比重为13.6%;15-29岁青年人口可能增加到2.47亿人,占总人口17.1%;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可能增加到3.8亿人,占总人口27.2%。

按照中方案的预测,到2030年总人口数可能将增加到14.59亿人,然后开始下降,在2035年减少到14.57亿人。15岁以下少年人口数可能上升到2.3亿人,比重为15.9%;15-29岁青年人口也会上升到2.7亿人,占总人口18.3%。60岁老年人口数同预测低方案一样,但在总人口比重(25.9%)却略小于低预测方案比重(27.2%)。

按照高方案的预测,到2035年总人口数可能将增长到15.31亿人,15岁以下少年人口数增长到2.8亿人,占总人口18.0%;15-29岁青年增长到3.0亿人,占总人口19.3%。

中预测方案和低预测方案所预测的人口总数在2035年分别是14.57亿与13.85亿人,相差7200万人。事实上这些差异完全是由30岁以下的预测人口而产生,30岁以上的预测人口在中方案和低方案(还有高方案)中都是一样的。15岁以下的少年人口数在低中二个方案中相差4250万人,或2.3个百分点,15-29岁相差2950万人或1.2个百分点,就总人口数而言,这样的差别是很小的,每五岁年龄组的差异不到一个百分点。同样的在高方案中的15岁以下少年人口要比中方案的多2.1个百分点,高方案的15-29岁青年人口要比中方案的多1.0个百分点,这样的差异也是很小的。在各方案中30岁以上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二,他们对人口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会比30岁以下的人口要大得多。另一方面,用低方案的总人口数计算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用中方案总数要高,较少的少年和青年人口对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也就较少,老年人口数和年龄结构在几个方案中都是一样的。这些是比中方案更有利于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几个方面,但是差别不会很大,而且会随着时间、社会环境和生活需要在变化。高与中方案的总人口数和年龄结构差异也不是很大,在30岁以下人口的差别是3个多百分点。此外这些年龄组的人口都在下降,2035年的人口数已经比2005年和2015年的人口数低得很多(表1)。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低中预测方案间和高中预测方案间的人口总数和年龄结构都有一些差别,但是都不大,因此无法用它们去推论说低高预测的人口没有中预测的好和低高预测的人口会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何况低预测的少年和青年人较少对社会服务和保障的要求会更少一些。影响人口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很多,在人口因素中,生育只是其中一个,还有死亡和移民的因素,其他社会和经济因素就更多了。因此报告的“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个判断是可以商榷的。

报告还提出了几点“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一点是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报告指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目标,要求把总和生育率继续稳定在1.8左右”。人口总量只是影响人均国内总产值的因素之一,按照预测,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年2020年时,低中高预测的总人口数分别是14.0亿、14.3亿和14.6亿,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总产值使用美元作标准以后就受到了国际币值变动的影响。人民币自从不再保持与美元汇率不变以后已经上调了近20%,这个3000美元的目标在还没有受到人口总量的影响之前早被贬值的美元改变了。在2005年年中人民币开始增值前3000美元相当于约25000元人民币,到了今天3000美元只有约20000元人民币了,这样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会比预期的早几年到。这是有利的,但是差别不是很大,也就是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所引起的作用不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也是在变化而不是保持不变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课题组,2007C)。这也就是说,在极低的生育水平环境下,人口数量因素对到达小康社会目标的影响是很小的,其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比人口总数要大得多。人口增长得较慢应该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会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呢?所以人口发展并没有面临到人口增长严峻的挑战,但国际金融海啸可能要把小康社会的目标改变了,也把报告中所顾虑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都改变了。

第二点是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影响日益显现。这一项严峻挑战提出了二个现象。第一是老龄化进程加速,第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这里只讨论第一个现象。

我国老年人口数确实在不断的增长,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将不断增加。但是为什么老年人口增加是人口结构性的矛盾?老年人口多就会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不会吧!

我国人口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出现过婴儿潮,当时出生的人群到了21世纪初期开始进入老年,因此以后老年人口的增加势必比过去要快、要多。在老年人口开始增加以前,因为生育水平下降,少年和青年人口的增加首先缓慢下来,他们在数量上和比重上都相对减少,接着老年人口开始增加了。我国未来人口年龄的结构将从过去一个少年人口较多、青中壮年较少和老年人口很少的金字塔的形状改变成了一个中壮各年龄组人口比青年和少年人年龄组要多的形状。现在有一半人口在30岁以下,到了2035年,可能有一半人口将会在41岁或44岁以下(表1)。目前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和执行工也开始从以儿童少年和青年为主逐渐转移到以老年为主,这是一种自然的、有序的、可量度的和可计划的转变。假如在转变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那是社会经济政策制定和其执行上出现了问题,不能归咎于人口结构出现了问题。今后三四十年的社会人口结构已经很清楚了,什么样的人口结构是有矛盾的人口结构呢?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重心正开始从少年儿童和青年转移到老年人口,但这为什么会影响到社会代际关系的和谐呢?

在人口变迁的过程中,从较年轻的人口逐渐转变到较年长的人口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也是过去为了加速降低出生水平带来的结果。我们必须对过去负责,更要对未来负责。“四二一”的家庭结构确实为我国社会减少了四亿出生人口,但是也改变了社会和家庭制度和兄弟姐妹叔伯姑姨的关系。过去二十年来酒泉、翼城、承德和恩施的试验为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指导方向(《人口研究》编辑部,2008),人口的发展并没有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出生水平下降的转变是世界人口中比较快的转变,因此人口年长的过程也会比较快。现在我国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百分之九十都是非老年人,一半的人口还在33岁以下,也可以说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人口。人口的老龄化是相对的,也许再过一代三十多年以后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超过了40岁或更高的年龄,那时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口开始老龄化了。

报告“基本判断”中要求生育水平保持在1.8是把人口预测的假设直接反换过来作为政府的政策。“发展趋势保持不变”是作预测时的一个经常采用的手段,因为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预料的,作预测的人不能未卜先知,所以经常把“不变”的趋势作为预测假设之一,用来同其他变化的趋势相比较。随着时间的前进,当社会发展显示出不同的变化时,或是新的信息出现了,预测也必须重新加以修正。预测的假设是为了了解未来社会不同的发展而做的,属于学术上的讨论,不一定会实现的。人口预测是社会科学,假设是相对的,易变的,它不同于工科理科等自然科学可以用绝对的概念去解释和控制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所以用预测的假设作为社会政策实施的目标不一定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过去三十多年中我国人口一直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控制规律在增长,计划生育工作减少了四亿人口的增加是控制增长的最大成就,也为世界人口减缓的增长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当然我们的社会、家庭、尤其是妇女都作了很大的牺牲。现在出生和死亡的水平已经很低了,未来人口只会缓慢的增长。假如生育水平出现“反弹”那只是人口增长规律中的暂时现象,不要误解成潜在的危机或严峻的挑战,何况“反弹”可能是维持低生育水平的必要过程。此外一定会反弹吗?在只有1.3~1.8的生育水平环境下会反弹到多高呢?新的人口发展工作方向不应该还是人口数量,应该是人口流动、城镇发展、人口健康、文化素质、居住、环境和生活的改善,以及人口老龄化等,过去没有做好还应该继续努力的是研究人口死亡。人口工作不仅要照顾好孕妇和新生儿童,还应该照顾人口结构另一头的老年人和正在劳动的中间人群。

注释:

①这三个国家在1975-2005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如下(联合国,2007A):

标签:;  ;  ;  ;  ;  ;  ;  

生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_老年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