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居注”版本_天津历史论文

“万里居注”版本_天津历史论文

《万历起居注》的版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万历论文,版本论文,起居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仅存一种明抄本观念的消失

《万历起居注》一书,最初中国学术界一般认为仅有收藏于天津图书馆的明抄本一种版本。这是由于已故版本学专家谢国桢先生完成于1931年、出版于1932年的名著《晚明史籍考》,介绍了《万历起居注》一书,并只介绍了这一种版本,而1944年10月出版的《文史杂志》第4卷第7、8期合刊上所刊陶光珍先生《万历起居注》一文, 更明确断言:此书“从未付梓,钞本亦仅存是馆(引者按,指天津图书馆)所藏一部”,“虽间残缺,仍有五十册之多,洵可谓人间孤本、长编钜制矣”。(陶光珍,字云孙,四川安岳人。1908年生。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史学系,后考入北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史学部,随孟森研治明清史。先后担任中山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西北大学、湖南大学两校史学系主任。1949年后受聘于台湾大学。1980年卒于台北。关于明清史的论文有载于1936年10月《武大历史学报》第1 期的《张居正奏疏系年》等。参见1993年3 期《史学史研究》陈光崇《陶光珍先生事略》)但是,1988年10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一部《万历起居注》,在其“出版说明”中称:“这次出版的《万历起居注》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明末清初抄本、民国抄本补配而成”。这一下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少的震动:一方面,大家为《万历起居注》这部研究明史中价值极高的史书突然间化身万千、阅读它从此不再是难事而兴高采烈,另方面,《万历起居注》一书原来只有天津图书馆所藏一种版本的观念,一瞬间被彻底打破。如所周知,不同版本的一种古书,往往有很大差别;为了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可靠的成果,史学工作者在遇到某种古书见有不同版本时,必须弄清其版本种数以及各种不同版本的相互差别。因此,随着《万历起居注》一书只有天津图书馆所藏一种版本观念的消失,该书究竟有多少种版本以及其不同版本间的差别如何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就摆到了史学工作者的面前。笔者近几年带着这个问题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兹将调查所得整理成文,予以发表,公之同好,并望得到读者的指正。

二、现存的版本

就笔者闻见所及,现在能够看到的《万历起居注》,至少有九种版本。

1.天津明抄本

此本《万历起居注》即谢国桢先生在《晚明史籍考》中介绍过、学术界最为熟悉的那一种。它是1908年天津图书馆建馆后,至迟到1913年该馆改称“天津直隶省图书馆”之前该馆通过采购而入藏的。该本系明人所抄,共50册,分装7函,不分卷,有蓝丝阑。 《晚明史籍考》称其内容佚去万历元年、十三年、三十三年、四十年和四十二年。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查其原书,其记事涉及的时间范围包括:万历二年正月至三年十二月、四年四月至八月、四年十月至九年十二月(其中七年九月和七年十月装钉颠倒)、十年四月至十二月、十一年闰二月至十二年十二月(其中十二年八月记事误装于九月记事的第二页和第三页之间)、十三年四月至五月(误装于二十七年闰四月十七日与十八日的记事之间)、十四年正月至十五年三月、十六年正月至十七年十二月、十八年九月至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一月至二十七年闰四月、二十七年六月至三十二年十二月、三十四年正月至三十五年十二月、三十六年五月至三十八年四月(其中三十六年五月误装于三十四年末尾)、四十一年七月至十月、四十三年七月至十二月。由此可知,其记事时间范围笼统地说来,是万历二年至四十三年,其间缺载者乃为四年一至三月和九月、十年一至三月、十一年一至二月、十三年一至三月和六至十二月、十五年四至十二月、十八年一至八月、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七年五月、三十三年一至十二月、三十六年一至四月、三十八年五月至四十一年六月、四十一年十一月至四十三年六月。该本无论从内容之多,还是从文字讹误之少上看,都是国内所藏各本中最好的一种。(参见拙文《影印本〈万历起居注〉主要底本的初步研究》,载王春瑜主编《明史论丛》,1997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日本藏抄本

此本现藏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在此以前属于日本帝国图书馆(或称“上野图书馆”,或称“东京图书馆”),而最早是阿波国文库(德岛藩蜂须贺家的图书馆)的藏书。大概是蜂须贺家由于明治维新的混乱而处于财政危机,于是为救一时之急而将这部书处理了。日本帝国图书馆之购进此书,约在明治十六年(1883年)。该书入藏阿波国文库之前,推测是经由长崎而从中国进入日本的。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并非单独存在,而是被收于一套“皇明实录”中。这套“皇明实录”共501 册。其第1册至第378册为自明太祖至明穆宗的历朝实录。第379册至第384册的前半为隆庆六年六月明神宗即位至万历元年十二月的《明神宗实录》。自第384册的后半至第501册共117册半, 其封面虽然仍题为“皇明实录”,而实际上却是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起居注,其中第384 册后半至第490册即是《万历起居注》。 这本《万历起居注》记事所涉及的时间范围,起于万历二年正月,止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中间脱落的部分包括:万历三年十月至四年三月、四年六月、四年九月、四年十二月、十年正月至三月、十一年正月至二月、十二年全年(但以该年的“实录”补充上来了)、二十五年十月、四十三年正月至五月、四十六年五月至十月。一说万历十二年只缺正月至六月,万历十三年正月至六月也脱落了。此本《万历起居注》是笔者所知国外所保存的唯一一部该书,其保存的篇幅相对较多,文字与天津明抄本等也互有异同,甚有利用价值。最早发现并撰文对该本进行介绍的,是日本学者今西春秋先生,他先后发表有《关于明起居注》(1934年《史林》第19卷第4号)、 《关于明起居注补正》(1935年《史林》第20卷第1 号)及《明季三代起居注考》(收于田村实造编《明代满蒙史研究》,1963年10月京都大学文学部发行)等论文。另外,日本学者山根幸夫先生所撰《关于阿波国文库所藏〈大明实录〉》(收于1990年3 月中华书局出版《郑天挺纪念论文集》一书),也对该本作了有价值的介绍。

3.北大元年明抄本

此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系蓝格明钞本,记事涉及的时间为万历元年。除据它影印出版或据它抄出者外,《万历起居注》的万历元年部分,迄今只发现这一个本子,极珍贵。1958年12月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除记此本为明抄本外,还记其不分卷, 共3册。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也明确地记录此书不分卷,系明抄本。

4.北大五年及六年抄本

此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系蓝格抄本,或谓抄写于明代。记事涉及的时间为万历五年和六年正月至三月。其书写格式与北大元年抄本有所不同:北大元年抄本遵从表敬抬头顶格的格式,此本则不用此种书写格式,因而怀疑此书可能不是抄写于明代,而是清代。

5.傅氏藏旧抄本

该本为著名藏书家傅增湘所收藏。傅增湘为四川江安人,光绪二十四年进士。曾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等职。民国以后寓居天津。所藏书逾十万卷,并多亲手校勘,写了许多题识跋语,以叙述流传情况及版本优劣等。四十年代末以后,其藏书陆续捐赠或出售于北京、四川等地图书馆等。(雷梦辰《近代天津私人藏书述略》,载1996年3 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天津文史资料选辑》1996年第1期,总第69辑)1983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其孙傅熹年整理其撰写的有关题跋、校记以及藏书记录手稿等而成的《藏园群书经眼录》一书,全书分装5册, 收录各种善本约四千五百种,共百余万言。其第2册第265页载:“万历起居注,一册,旧钞本,兰格十一行二十一字。自万历五年正月朔起,至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此书极罕见,得之四明书坊。(癸丑)”按,癸丑为公元1913年。此书下落不明,但据其记事涉及的范围恰为万历五年和万历六年正月至三月,其版本为兰格旧抄本,以及四十年代末后傅氏藏书散失的去向之一为北京等数点分析,此书殆即前述之北大五年及六年抄本。

6.北大抄天本

此本有一条署名“兼山”的识语,此识语写明它是姒兼山雇佣抄手四人,据天津明抄本抄出的,分装了37册。姒兼山是天津的一位藏书家。笔者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曾看到过印有其藏书章的图书。据其子姒文孙、曾任职于天津图书馆的王葆祯和现任职于天津图书馆的谢忠岳三位先生介绍,姒兼山于1956年正式成为天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负责版本鉴定、整理编目, 搞了《天津善本书目》以及《馆藏明清小说目录》等, 1972年死于脑溢血。姒氏雇人抄写此书的时间,约在1928年至1937年之间的某一年或某几年。最初此书为姒氏个人所收藏,因而其上除有姒氏收藏章之外,还有姒氏写下的多种眉批。后来,此书转归北京大学图书馆所有,直至今日未变。其转归北京大学图书馆所有的时间,约在1946年秋季之后、1958年12月之前。此本因系抄自天津明抄本,因而所记述的内容与天津明抄本完全一致;另外天津明抄本所存在的漏字、误字、格式不当、记事次序错乱等错误,它也继承了下来,只有个别地方作了纠正;同时还抄出了一些字误、漏文和装钉错乱等新错误。从总的方面看,其价值不能与天津明抄本相比。(详见拙文《影印本〈万历起居注〉主要底本的初步研究》)

7.天津元年民国抄本

此本为民国年间以北大元年明抄本为底本而抄成的,共1册, 记事涉及的时间为万历元年。最初该本存放于天津图书馆普通图书书库之中;至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工作人员在整理藏书时,将之改存于善本书库、与天津明抄本合成一书,编为第8函。 与之同时由普通书库改存于善本书库、与天津明抄本合为一书的(编为第9函), 还有一部写于民国年间的《万历起居注校勘记》稿本。此稿本共2册, 对天津明抄本提出校勘1754处,指出错别字、漏文之所在,并校正格式和文字写法的错误等。另外,对北大抄天本也间或加以校勘。此稿本的作者已难确指,但从它的内容来看,其作者应是对天津明抄本和北大抄天本都能看到的一个人,而姒兼山恰是这样一个人;再者,在北大抄天本的万历三年记事和四年记事两部分之间, 有一则从笔迹看应为姒兼山所写的共 14个字的校记:“丙戌秋,寂居津门,取此书校读一过”,其“丙戌秋”当指1946年秋季,这就是说,姒兼山在1946年秋季曾经校对过北大抄天本;由此看来,既对天津明抄本进行校勘、同时也校勘了北大抄天本的这部《万历起居注校勘记》稿本的作者,很可能即是姒兼山其人。从该稿本的内容分析,其校勘内容并非是通过查对它书而写出,完全是依靠校勘者对明代掌故等较多的了解而写出,这说明其作者应是一个对明代掌故等了解较多的一个人;而从姒兼山在北大抄天本上所写数量颇多的眉批看,其对明代掌故等的了解恰好较多,这又为姒兼山可能是这部稿本的作者这一推断,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关于《万历起居注校勘记》稿本,笔者另有专文加以论述,这里只提出数点进行简要说明)

8.台湾旧抄本

此本收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系抗日战争胜利后,购于北京书肆。共16册,记事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包括:万历二年正月至三年十二月、四年四月至十年十二月、十一年闰二月至十二年十二月、十四年正月至十五年三月、十六年正月至十七年十二月、十八年九月至十九年七月。(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黄彰健著《明神宗实录校勘记·明神宗实录校勘记引据各本目录》)此本有脱页、讹字极多。但其万历四年九月及万历十年正月至三月的记事,为迄今所知其他各本《万历起居注》中所失落者,因而相当珍贵。

9.定陵抄天本

此本藏定陵博物馆。为1957年发掘定陵时,参与发掘的考古工作者赵其昌通过其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将天津明抄本借至北京,而后组织人员依之抄写而成者。现在任职于天津图书馆的谢忠岳先生,曾向笔者介绍1957年发掘定陵时,郑振铎借阅天津明抄本一事,但没有提起借走后抄成别本的情况。看来他对这次重抄并不知晓。其他人对此事也未见提及。这当是由于重抄者未将此事公布,因而知情者寥寥。笔者之得知此事,乃是由于从杨仕、岳南著《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1997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一书末尾所收赵其昌于1996年冬写的《往事如烟(代跋)》中读到了有关记载。这个记载说:“郑振铎当时是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局局长,主管全国图书馆、博物馆与文物考古事业,又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时夏鼐为副所长),关心定陵发掘是必然的。有一次他问我有什么困难需要他解决,我说,有一部明代抄本《万历起居注》,现藏天津图书馆善本部,它是《明实录·万历实录》的底本,保存定陵材料当然比现行《明实录》更多,但属特藏善本,不外借,我们很需要但看不到。他当即答应‘这事我来办’。五天之后,他专程派人借来,送到定陵,还附了一张纸条:‘确是明抄,海内孤本,十分宝贵,保存好,速看速还。郑’。几十大本,几百万字,我连夜阅读、摘记,又立即组织人重抄一部,原书送还。重抄本数十册现存定陵”。此本既然依据天津明抄本抄出,其价值自然不能与天津明抄本相比,但对于无条件直接阅读天津明抄本的读者来说,还是能够提供帮助的。

10. 北大影印本

此本即本文第一部分所述1988年10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那个本子。其“出版说明”中所说的作者影印依据的“明末清初抄本”和“民国抄本”两种本子,实际上是北大元年明抄本和北大抄天本,也就是说,这个“说明”把北大元年明抄本的抄写年代,由明代改称为明末清初了。“说明”的作者为何作这一改动?其原因不能明确指出,而笔者推想,当是为了加大保险系数、避免出现误断的被动而故意把时间范围说大了一些。就其选用底本来说,可说万历元年部分选得好、用了现存最好的本子,但其余部分选得不好、未用更好的天津明抄本。其之未用天津明抄本,大概有其不得已之处,不过尽管如此,这也是很令人遗憾的事情。此本的最大价值,是作为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印本,使人们阅读《万历起居注》变得容易起来。此本篇帙浩繁,分装九大册,并且前无目录,全书记事虽按月成篇,各篇以时间顺序排列,而许多月份的记事,并未标明年份,因而翻检甚难。为了使用方便,笔者自己编制了一个目录,谨抄录于下,供读者参考。这个目录共分三行,第一行为记事的年月,第二行为该记事在此本的册次,第三行为该记事首页的页序,其他有应说明的事宜,在目录中以“*”标出, 而后在目录的末尾加以说明:

万历元年正月

一册 第1页

万历元年二月

一册 第30页

万历元年三月

一册 第59页

万历元年四月

一册 第65页

万历元年五月

一册 第74页

万历元年六月

一册 第82页

万历元年七月

一册 第90页

万历元年八月

一册 第94页

万历元年九月

一册第101页

万历元年十月

一册第108页

万历元年十一月 一册第117页

万历元年十二月 一册第136页

万历二年正月

一册第142页

万历二年二月

一册第150页

万历二年三月

一册第154页

万历二年四月

一册第162页

万历二年五月

一册第167页

万历二年六月

一册第176页

万历二年七月

一册第181页

万历二年八月

一册第201页

万历二年九月

一册第208页

万历二年十月

一册第214页

万历二年十一月 一册第228页

万历二年十二月 一册第240页

万历二年闰十二月

一册第249页

万历三年正月

一册第255页

万历三年二月

一册第263页

万历三年三月

一册第279页

万历三年四月

一册第287页

万历三年五月

一册第300页

万历三年六月

一册第325页

万历三年七月

一册第329页

万历三年八月

一册第334页

万历三年九月

一册第343页

万历三年十月

一册第349页

万历三年十一月 一册第356页

万历三年十二月 一册第372页

万历四年四月

一册第381页

万历四年五月

一册第383页

万历四年六月

一册第386页

万历四年七月

一册第394页

万历四年八月

一册第403页

万历四年十月

一册第406页

万历四年十一月 一册第425页

万历四年十二月 一册第426页

万历五年正月

一册第431页

万历五年二月

一册第435页

万历五年三月

一册第436页

万历五年四月

一册第441页

万历五年五月

一册第445页

万历五年六月

一册第453页

万历五年七月

一册第453页

万历五年八月

一册第454页

万历五年闰八月 一册第473页

万历五年九月

一册第475页

万历五年十月

一册第490页

万历五年十一月 一册第515页

万历五年十二月 一册第533页

万历六年正月

一册第536页

万历六年二月

一册第548页

万历六年三月

一册第581页

万历六年四月

一册第627页

万历六年五月

一册第644页

万历六年六月

一册第648页

万历六年七月

一册第674页

万历六年八月

一册第678页

万历六年九月

一册第680页

万历六年十月

一册第686页

万历六年十一月 一册第693页

万历六年十二月 一册第700页

万历七年正月一册

第710页

万历七年二月一册

第717页

万历七年三月一册

第732页

万历七年四月一册

第747页

万历七年五月一册

第753页

万历七年六月一册

第755页

万历七年七月一册

第756页

万历七年八月一册

第763页

万历七年九月*

一册

第769页

万历七年十月* * 一册

第765页

万历七年十一月 一册

第770页

万历七年十二月 一册

第774页

万历八年正月二册 第1页

万历八年二月二册第12页

万历八年三月二册第20页

万历八年四月二册第43页

万历八年闰四月 二册第50页

万历八年五月二册第56页

万历八年六月二册第64页

万历八年七月二册第70页

万历八年八月二册第73页

万历八年九月二册第77页

万历八年十月二册第86页

万历八年十一月 二册第92页

万历八年十二月 二册

第104页

万历九年正月二册

第112页

万历九年二月二册

第125页

万历九年三月二册

第139页

万历九年四月二册

第144页

万历九年五月二册

第153页

万历九年六月二册

第157页

万历九年七月二册

第160页

万历九年八月二册

第165页

万历九年九月二册

第171页

万历九年十月二册

第176页

万历九年十一月 二册

第181页

万历九年十二月 二册

第192页

万历十年四月二册

第203页

万历十年五月二册

第213页

万历十年六月二册

第223页

万历十年七月二册

第238页

万历十年八月二册

第245页

万历十年九月二册

第253页

万历十年十月二册

第290页

万历十年十一月 二册

第307页

万历十年十二月 二册

第315页

万历十一年闰二月二册

第322页

万历十一年三月 二册

第337页

万历十一年四月 二册

第355页

万历十一年五月 二册

第377页

万历十一年六月 二册

第381页

万历十一年七月 二册

第389页

万历十一年八月 二册

第394页

万历十一年九月 二册

第414页

万历十一年十月 二册

第436页

万历十一年十一月二册

第440页

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二册

第444页

万历十二年正月 二册

第454页

万历十二年二月 二册

第461页

万历十二年三月 二册

第466页

万历十二年四月 二册

第475页

万历十二年五月 二册

第501页

万历十二年六月 二册

第507页

万历十二年七月 二册

第528页

万历十二年八月 二册

第539页

万历十二年九月 二册

第544页

万历十二年十月 二册

第571页

万历十二年十一月

二册第582页

万历十二年十二月

二册第590页

万历十三年四月 二册第394页

万历十三年五月 二册第399页

万历十四年正月 二册第602页

万历十四年二月 二册第613页

万历十四年三月 二册第622页

万历十四年四月 二册第650页

万历十四年五月 二册第662页

万历十四年六月 二册第671页

万历十四年七月 二册第691页

万历十四年八月 二册第703页

万历十四年九月 二册第712页

万历十四年十月 二册第735页

万历十四年十一月

二册第745页

万历十四年十二月

二册第753页

万历十五年正月 二册第761页

万历十五年二月 二册第780页

万历十五年三月 二册第807页

万历十六年正月 三册第1页

万历十六年二月 三册第3页

万历十六年三月 三册第17页

万历十六年四月 三册第32页

万历十六年五月 三册第55页

万历十六年六月 三册第60页

万历十六年闰六月

三册第68页

万历十六年七月 三册第76页

万历十六年八月 三册第79页

万历十六年九月 三册第86页

万历十六年十月 三册第102页

万历十六年十一月

三册第108页

万历十六年十二月

三册第125页

万历十七年正月 三册第146页

万历十七年二月 三册第162页

万历十七年三月 三册第192页

万历十七年四月 三册第200页

万历十七年五月 三册第214页

万历十七年六月 三册第221页

万历十七年七月 三册第227页

万历十七年八月 三册第247页

万历十七年九月 三册第267页

万历十七年十月 三册第273页

万历十七年十一月

三册第278页

万历十七年十二月

三册第287页

万历十八年九月 三册第291页

万历十八年十月 三册第344页

万历十八年十一月

三册第421页

万历十八年十二月

三册第447页

万历十九年正月 三册第462页

万历十九年二月 三册第486页

万历十九年三月 三册第498页

万历十九年闰三月

三册第527页

万历十九年四月 三册第552页

万历十九年五月 三册

第561页

万历十九年六月 三册第579页

万历十九年七月 三册第615页

万历十九年八月 三册第660页

万历十九年九月 三册第692页

万历十九年十月 三册第758页

万历十九年十一月

三册第776页

万历十九年十二月

三册第790页

万历二十年正月 四册第1页

万历二十年二月 四册第23页

万历二十年三月 四册第39页

万历二十年四月 四册第46页

万历二十年五月 四册第57页

万历二十年六月 四册第71页

万历二十年七月 四册第80页

万历二十年八月 四册第101页

万历二十年九月 四册第110页

万历二十年十月 四册第135页

万历二十年十一月

四册第155页

万历二十年十二月

四册第171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

四册第182页

万历二十一年二月

四册第216页

万历二十一年三月

四册第266页

万历二十一年四月

四册第300页

万历二十一年五月

四册第324页

万历二十一年六月

四册第359页

万历二十一年七月

四册第370页

万历二十一年八月

四册第382页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

四册第423页

万历二十一年十月

四册第437页

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 四册第449页

万历二十一年闰十一月

四册第481页

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 四册第507页

万历二十二年正月

四册第547页

万历二十二年二月

四册第565页

万历二十二年三月

四册第610页

万历二十二年四月

四册第653页

万历二十二年五月

四册第687页

万历二十二年六月

四册第725页

万历二十二年七月

四册第756页

万历二十二年八月

四册第781页

万历二十二年九月

四册第805页

万历二十二年十月

四册第836页

万历二十二年十一月 四册第852页

万历二十二年十二月 四册第867页

万历二十三年正月

五册第1页

万历二十三年二月

五册 第8页

万历二十三年三月

五册 第74页

万历二十三年四月

五册 第99页

万历二十三年五月

五册第123页

万历二十三年六月

五册第146页

万历二十三年七月

五册第153页

万历二十三年八月

五册第167页

万历二十三年九月

五册第174页

万历二十三年十月

五册第180页

万历二十三年十一月 五册第191页

万历二十三年十二月 五册第198页

万历二十四年正月

五册第217页

万历二十四年二月

五册第231页

万历二十四年三月

五册第244页

万历二十四年四月

五册第304页

万历二十四年五月

五册第326页

万历二十四年六月

五册第363页

万历二十四年七月

五册第379页

万历二十四年八月

五册第397页

万历二十四年闰八月 五册第430页

万历二十四年九月

五册第457页

万历二十四年十月

五册第465页

万历二十四年十一月 五册第474页

万历二十四年十二月 五册第476页

万历二十五年正月

五册第482页

万历二十五年二月

五册第499页

万历二十五年三月

五册第525页

万历二十五年四月

五册第537页

万历二十五年五月

五册第548页

万历二十五年六月

五册第570页

万历二十五年七月

五册第618页

万历二十五年八月

五册第678页

万历二十五年九月

五册第694页

万历二十五年十一月 五册第725页

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 五册第732页

万历二十六年正月

六册第1页

万历二十六年二月

六册第23页

万历二十六年三月

六册第34页

万历二十六年四月

六册第71页

万历二十六年五月

六册第84页

万历二十六年六月

六册第93页

万历二十六年七月

六册第130页

万历二十六年八月

六册第150页

万历二十六年九月

六册第171页

万历二十六年十月

六册第192页

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 六册

第208页

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 六册

第246页

万历二十七年正月六册

第274页

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六册

第292页

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六册

第318页

万历二十七年四月六册

第348页

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 六册

第367页

万历二十七年六月六册

第413页

万历二十七年七月六册

第434页

万历二十七年八月六册

第451页

万历二十七年九月六册

第457页

万历二十七年十月六册

第478页

万历二十七年十一月 六册

第497页

万历二十七年十二月 六册

第513页

万历二十八年正月六册

第521页

万历二十八年二月六册

第552页

万历二十八年三月六册

第584页

万历二十八年四月六册

第597页

万历二十八年五月*** 六册

第611页

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六册

第623页

万历二十八年七月六册

第638页

万历二十八年八月六册

第655页

万历二十八年九月六册

第660页

万历二十八年十月六册

第675页

万历二十八年十一月 六册

第697页

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 六册

第714页

万历二十九年正月七册

第1页

万历二十九年二月七册

第17页

万历二十九年三月七册

第39页

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七册

第66页

万历二十九年五月七册

第112页

万历二十九年六月七册

第129页

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七册

第145页

万历二十九年八月七册

第184页

万历二十九年九月七册

第212页

万历二十九年十月七册

第224页

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 七册

第302页

万历二十九年十二月 七册

第320页

万历三十年正月 七册

第339页

万历三十年二月 七册

第345页

万历三十年闰二月七册

第369页

万历三十年三月 七册

第392页

万历三十年四月 七册

第448页

万历三十年五月 七册

第465页

万历三十年六月 七册

第476页

万历三十年七月**** 七册

第487页

万历三十年八月 七册

第519页

万历三十年九月 七册

第529页

万历三十年十月 七册

第559页

万历三十年十一月七册

第579页

万历三十年十二月七册

第591页

万历三十一年正月七册

第604页

万历三十一年二月七册

第614页

万历三十一年三月七册

第623页

万历三十一年四月七册

第656页

万历三十一年五月七册

第688页

万历三十一年六月七册

第707页

万历三十一年七月七册

第726页

万历三十一年八月七册

第756页

万历三十一年九月七册

第772页

万历三十一年十月七册

第796页

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 七册

第809页

万历三十一年十二月 七册

第849页

万历三十二年正月八册

第1页

万历三十二年二月八册

第32页

万历三十二年三月八册

第55页

万历三十二年四月八册

第69页

万历三十二年五月八册

第98页

万历三十二年六月八册

第131页

万历三十二年七月八册

第177页

万历三十二年八月八册

第223页

万历三十二年九月八册

第248页

万历三十二年闰九月 八册

第285页

万历三十二年十月八册

第311页

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 八册

第345页

万历三十二年十二月 八册

第364页

万历三十四年正月八册

第386页

万历三十四年二月八册

第411页

万历三十四年三月八册

第478页

万历三十四年四月八册

第501页

万历三十四年五月八册

第534页

万历三十四年六月八册

第549页

万历三十四年七月八册

第577页

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八册

第602页

万历三十四年九月八册

第617页

万历三十四年十月八册

第626页

万历三十四年十一月 八册

第632页

万历三十四年十二月 八册

第648页

万历三十五年正月八册

第666页

万历三十五年二月八册

第678页

万历三十五年三月八册

第698页

万历三十五年四月八册

第713页

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八册

第727页

万历三十五年六月八册

第741页

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 八册

第753页

万历三十五年七月八册

第776页

万历三十五年八月八册

第793页

万历三十五年九月八册

第809页

万历三十五年十月八册

第831页

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 八册

第850页

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 八册

第870页

万历三十六年五月九册

第1页

万历三十六年六月九册

第43页

万历三十六年七月九册

第75页

万历三十六年八月九册

第109页

万历三十六年九月九册

第133页

万历三十六年十月九册

第169页

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 九册

第212页

万历三十六年十二月 九册

第255页

万历三十七年正月九册

第288页

万历三十七年二月九册

第306页

万历三十七年三月九册

第330页

万历三十七年四月*****

九册

第352页

万历三十七年五月****** 九册

第366页

万历三十七年六月九册

第382页

万历三十七年七月九册

第405页

万历三十七年八月九册

第429页

万历三十七年九月九册

第458页

万历三十七年十月九册

第488页

万历三十七年十一月 九册

第510页

万历三十七年十二月 九册

第537页

万历三十八年正月九册

第576页

万历三十八年二月九册

第594页

万历三十八年三月九册

第621页

万历三十八年闰三月 九册

第640页

万历三十八年四月九册

第660页

万历四十一年七月九册

第697页

万历四十一年八月九册

第715页

万历四十一年九月九册

第747页

万历四十一年十月九册

第769页

万历四十三年七月九册

第797页

万历四十三年八月九册

第815页

万历四十三年闰八月 九册

第838页

万历四十三年九月九册

第865页

万历四十三年十月九册

第894页

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 九册

第923页

万历四十三年十二月 九册

第945页

* 文中“九月”被误抄为“十月”。

* * 文中“十月”被误抄为“九月”。

* * * 此月中的部分记事(自20日记事的第134字起至24日记事的第137字止)误置于本书第六册的第607页至610页。

* * * * 此月中的部分记事(自19日记事的第37 字起至同日记事的倒数第120字止)误置于本书第七册的第501页至502页。

* * * * * 本月记事中脱漏1页(第九册之第361页)。

* * * * * * 本月记事中脱漏1页(第九册之第368页)。

以上十种版本的《万历起居注》中,如果第4 种(北大五年及六年抄本)与第5种(傅氏藏旧抄本)果真是一书, 那么现存于世的《万历起居注》的版本,就恰好为九种。如果将上述各种版本的《万历起居注》的记事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合并在一起,那么没有涉及的万历年间的月份,就只剩下万历四年的一至三月、十一年的一至二月、二十五年的十月、四十三年的一至五月以及四十六年的五至十月,共17个月,如果再加上明神宗已经即位当政、《万历起居注》的记事应当涉及、而实际上以上十种版本《万历起居注》的记事也没涉及的隆庆六年六月至十二月,则总数为24个月。这就是说,迄今为止,已经散失的《万历起居注》的记事,至多不超过24个月。

三、传抄于世的途径

明代修起居注,是为了积累编写实录的资料,因而既不印行,也不许随便阅读,将之当成绝密的档案文件,严密收藏。万历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大学士张居正关于恢复起居注制度的奏疏中,对于起居注的收藏提出了如下建议:“议收藏处所:照得国史,古称金匮石室之书,盖欲收藏谨严,流传永久。今宜稍仿此意,月置一小匮,岁置一大匮,俱安放东阁左右房内。每月史官编完草稿,装为七册,一册为起居,六册为六曹事迹。仍于册面各记年月、史官姓名。送内阁验讫,即投入小匮,用文渊阁印封锁。岁终,内阁同各史官开取各月草稿,收入大匮,用印封锁如前,永不开视。”这个建议得到了明神宗的批准。(见《万历起居注》万历三年二月二十七日记事)所谓“永不开视”,说明了收藏的严密,这便使修成的起居注很难被抄出外传。但是,事实上《万历起居注》还是被传抄于世了,不仅现存于世的《万历起居注》有至少九种版本,而且在明清私家藏书目录中也记载了这本书,即明清私人藏书中也可肯定收进了它的抄本。记载这本书的明清私家藏书目录可举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收在《绍兴先正遗书》第3 集)和钱谦益《绛云楼书目》(收在《粤雅堂丛书初编》第九集)两种。前者卷3 “国朝史类”“勅纂”载:“《万历起居注》十册(二十卷)”,后者卷 4“本朝实录”载:“《万历起居注》(定陵)”。另外,明清之际人黄虞稷于清初所辑《千顷堂书目》中,也在卷4 “史部”“国史类”载:“《万历起居注》二十卷”。(《适园丛书》本)虽不能最后判定,但说这部《万历起居注》为收藏于私人手中的传抄本,可有50%以上的把握。

《万历起居注》是通过什么途径而传抄于世的呢?对此,史书上并无确切的记载。但可以分析出如下两条:“一为利用明神宗死后编写《明神宗实录》的机会。虽然《万历起居注》按照规定收藏严密、一般说来不可随便阅读,但其编写是为编写实录而准备的,因而当《明神宗实录》进行编写时,它一定会被取出,供纂修官们使用。《明神宗实录》始修于天启元年,直至崇祯三年十一月才完成,先后历时十年。(《明熹宗实录》天启元年三月;《国榷》崇祯三年十一月)这十年无疑为《明神宗实录》的纂修官们私抄《万历起居注》提供了可能。如所周知,万历之后私抄实录之风很盛,在这种情况下,当与实录性质相近的《万历起居注》有了私抄的可能时,那些纂修官们,抓住这一机会进行私抄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二为内阁大学士在值班时可以查看起居注。张居正于万历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奏准的关于起居注收藏的规矩,虽为盖印加锁,“永不开视”,但后来在实际上并未彻底执行,其中起码是内阁大学士可以随意翻阅。如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初七日内阁大学士叶向高在一个请求增补阁臣的奏疏中,就谈及了他阅读《万历起居注》的情形:“臣在直无事,窃取起居注读之,见前辅臣沈一贯、沈鲤去后,臣朱赓请补阁臣只十一疏而得请。赓独身任事尚未及一年也。”(叶向高《编扉奏草》卷14《请补阁臣第三十四疏》,1977年9 月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按,据《明史》卷110《宰辅年表》二,沈一贯、 沈鲤之离开大学士职务“致仕”而去在万历三十四年,朱赓之独身一人在内阁任职在万历三十四年下半年至三十五年上半年。可见,叶向高在这里所说的起居注正是《万历起居注》;其所谓“窃取起居注读之”中的“窃”字,乃为谦辞,并非是指不合法地偷着看,否则他便不会将之公然写进奏疏中去了。再如崇祯七年二月至九年四月担任内阁大学士的钱士升,在崇祯十年也曾自述其任职内阁期间阅读《万历起居注》的情形:“余以甲戌(崇祯七年)春入佐机司,代言之暇,粤稽六十年来丝纶稿簿暨起居注所载阁揭,其间繁简悬殊,不啻倍蓰。”(《国榷》卷95崇祯九年四月壬午条记事附《钱士升曰》)这里所说“六十年来丝纶稿簿暨起居注”,无疑包含着《万历起居注》在内。其所谓“代言之暇”,则说明其阅读《万历起居注》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大举动,换言之,其阅读《万历起居注》是可以随意进行的事情,内阁大学士既可在值班时随意翻阅,那么他们私自将之抄出就应该是很方便的事情了。

标签:;  ;  

“万里居注”版本_天津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