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县(市)的综合评价方法和已基本实现小康目标的县(市)情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康县论文,小康论文,综合评价论文,目标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党中央提出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以来,各地对实现小康目标十分关注,已有许多县(市)为奔小康制订目标,寻找差距,为提前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党中央和国务院曾指出:“全国进入小康的关键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把农村小康建设作为90年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加以研究。”
县(市)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备的基本单元,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它虽然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但农村和农业仍占很大比重,因此进行小康县(市)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全国还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县(市)级小康指标体系和小康标准,不便对县(市)级进行综合评价和进行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因此如何确定县(市)小康目标和用什么方法进行实现小康目标的综合评价,已成为各县(市)十分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小康县(市)综合评价课题组(参加课题组的有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管理世界杂志社的有关专家),经过详细研究,制定方案,反复计算,首次对全国两千多个县市进行了小康目标实现情况的综合评价。现在将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简述如下:
一、制定县(市)级小康指标体系的原则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十年规划中提出的小康目标,已不是单纯的经济概念,而是包括了经济社会与人民生活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同时,小康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界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相当长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是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在满足温饱的生存需要后还略有节余,生活水平居于全体居民中等偏上水平,开始转向满足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从一个地区而言,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本国、本地区中等偏上水平,而且只有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全面达到小康目标才算实现了小康。根据上述原则,我们选择了一系列能反映县(市)小康社会特点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组成指标体系,它包括社会结构、经济效益、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经济实力五个子系统的28个指标,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一个地区有了合理的、优化的社会结构,有较高质量的人口素质,才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县(市)小康指标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面性。一是指涵括范围全面。统计范围是按地区为原则,即包括行政区划内的全部单位,不论是中央国有制还是地方国有制都包括在内;因此它的范围大于百强县。二是指标全面反映农村、农业外,还包括工、商、运、建、文教卫生、金融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可行性。所定指标能使各地付诸实施,定期作出评价和分析,所有指标均从现行统计指标中选择。原来设计的指标体系有60个,较为全面系统,由于各地上报指标参差不齐,最后筛选出28个指标组成小康指标体系,它大致反映了县级小康指标体系的要求,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情况。
3.可比性和重点性。指标体系大多使用比例数、人均、劳均数等相对数,这些指标能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考虑到在小康指标体系中,反映农民收入水平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的重要性,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除去综合评价时加大权数外,实行“一票否决”的办法。凡农民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价计算超过1100元的县(市),才能视为实现了小康。另外,为适当考虑县(市)的总体规模和经济实力,还设置了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社会农副产品收购额三个总量指标,共给予10%的权数,这样就能较全面反映县(市)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实力。
4.科学性。小康指标体系的确定和评价方法是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高,并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而制定的。通过小康指标体系评出的小康县(市)大多是各省区中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水平较高,居于各省前列的县(市)。生活水平居本省区中等偏上水平,基本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小康标准,有的实际上已达到富裕水平。小康县市在各省区中,对推动和促进农村小康建设具有示范作用。
二、研定小康县(市)标准的依据
本课题组确定小康县(市)标准的依据有三,一是根据10年规划中已公布的绝对数或速度和国家计委确定的小康目标,适当考虑县(市)经济的特点与城市有所区别的原则,确定了2000年的小康目标主要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工资水平、粮食、人口增长率等:二是根据“八五”纲要中的速度或过去10年中已达到的速度和水平进行估计推算,如学生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用电量等指标;三是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预测或参考国际小康标准进行估算的。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们尽力做到有根据,但仍有一部分指标有主观随意性,而且为了统一计算各地实现程度,而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别,采取了全国按同一标准“一刀切”的办法。此办法计算简便,但不能反映各地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对于发达地区来说,目标显得过低,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目标显得过高。它只能衡量和反映各县市实现小康的大概情况,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订出适合本地的切实可行的小康县(市)目标。
还需要说明的是,对每个县(市)的评价,是从总体平均数来看,已基本达到了小康,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即使是富裕县,也还会有相当一部分温饱户或贫因户,因此我们规定总体水平达到85%以上就算基本实现了小康。
三、小康县(市)实现程度的综合评价方法
关于小康县(市)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多种,我们采用了综合评分法和综合指数法相结合的办法,现将具体方法和步骤简介如下:
第一步将28个指标用10等分法,以各地最低数值为1分,最高值为10分,平均数定于5-6分之间,按比例定出标准分,按标准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四个阶段。
第二步确定28个指标的小康标准,用10等分法确定的标准,1分为贫困,2-6分为温饱,以7-9分为小康,10分和以上为富裕。
第三步确定28个指标的权数,根据经验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每一指标的权数,总计为10。
第四步分别将各县市的1991年实际数和2000年小康县(市)目标数值,按评分标准对号入座,得出每项指标的得分并乘以权数,便求出28项指标的各分项得分,所有得分相加便得分类分和总分。
第五步,以1991年各县市综合得分除以2000年小康目标得分,便求出各县市实现小康目标的百分比。
举例:以嘉定县第一个指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例,1991年为27.7%,按评分标准应为8分,8分×权重0.3=2.4分,28个指标得分相加为95.5分,除以2000年小康目标平均得分80分,即已实现小康县目标119.4%。按此法可得出各子系统实现小康县目标的百分比。该县社会结构得分22.6分,实现113.0%,经济效益为满分24分,实现125%,人口素质20.0分也为满分,实现125%,生活质量21.2分,实现115.2%,经济实力7.7分,实现120.3%。按同样方法,可相应求得贫困县、温饱县和富裕县的数字。
四、对小康县(市)的简要分析
1991年全国共有2171个县级单位,其中县级市323个。这次实报27个省级单位,辽宁、西藏、海南缺报,实际参与评价的县(市)共有2044个,人口9.7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84%,国内生产总值12339亿元,占全国61%,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6746亿,实现利税807亿元,分别占全国39%和36%,还有占一半的职工人数分布在县(市),这说明县(市)经济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大农民主要聚集在县(市),中央提出实现小康关键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因此监测县(市)级小康的实际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对2044个县综合评价结果,已实现小康和实现小康目标达到85%,即视为基本实现小康,按此标准,基本实现小康的县(市)共有80个,占全部县(市)的3.9%。其中有41个(市)县已提前实现了小康,居前20名、得分在85分以上、实现小康目标在106%以上的是:嘉定、三水、顺义、上海、川沙、金山、青浦、松江、顺德、奉贤、常熟、南海、太仓、昌平、通县、吴江、南汇、昆山、无锡、海宁。这些县(市)有的实际上已达到了富裕的水平。
在2千多个县市中按小康标准,超过68分的共有188个县(市),其中只有80个县(市)的人均收入超过1100元,我们认为已基本实现了小康。超过68分但未超过1100元的有108个,占5.3%,30-68分为温饱型,在此范围的县(市)有1479个,占全部县的72.4%;30分以下为盆困型共有377个县市,占18.4%。
以下着重分析80个小康县(市)的分布情况和各子系统实现小康县(市)的目标情况。
1.80个小康县(市)的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共有64个。按地区分,上海9个,北京7个,天津1个,浙江13个,江苏15个,山东3个,福建2个,广东14个,黑龙江5个,新疆2个,内蒙古5个,吉林1个,甘肃3个。
2.各子系统实现小康县(市)目标情况。
社会结构反映了城市化、社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它由非农业人口、非农业劳动者比例,二、三产业劳动者、非农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例、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乡村劳动力的比例、乡镇企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比例、社会农副产品收购额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劳均农机总动力等8个指标组成。社会结构得分较高,居前10位的有石狮、嘉定、昆山、南海、三水、顺德、常熟、吴江、太仓、金山。
经济效益是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均农副产品收购额、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等6个指标组成,得分较高居前10位的是嘉定、顺义、上海、南海、松江、斗门、石狮、三水、泰州、奉贤。
人口素质由人口自然增长率、每万人口中学生、文盲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每万人口医生数、每万农村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等6个指标组成。得分较高居前10位的是川沙、嘉定、上海、长白、长岛、南汇、呼玛、无锡、泰州、阿克塞。
生活质量是由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平均工资、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人均粮食占有量、农村人均用电量等5个指标组成。得分较高居前10位是昆山、通县、吴江、松江、三水、金山、青浦、顺义、太仓、奉贤。
经济实力反映的是经济总规模,它由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社会农副产品收购额三个指标组成。居前10位的是萧山、顺德、常熟、南海、新会、荣成、吴江、嘉定、启东、吴县。
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是全面、均衡实现小康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实现小康居前的县市各子系统之间大都比较协调,即社会结构比较合理,经济效益较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也比较高。各子系统之间根据权数的分配有一定的比例,若各子系统之间不成比例,差异较大,则反映了不协调。在80个县市中也有部分县市不够协调,如石狮、晋江人口素质偏低。又如生活质量的提高必须建立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才有稳固的基础,但有34个县(市)生活质量得分均超过了经济效益得分,超过较多的是崇明、大兴、昆山、平湖、花县、密山、金坛、启东、台山等县市。
通过各子系统和28个主要小康指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大致可找出本地区的薄弱环节,如能针对薄弱环节采取得力措施,发挥本地优势,使各子系统趋向协调、均衡地发展,就能提前实现小康目标。现将80个小康县按总分实现小康程度排序的统计表列后。
已基本实现小康目标的县(市)
续表
续表
执笔:朱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