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家庭对幼儿性格的教育与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视论文,性格论文,幼儿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性格是一个人的个性中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点。人的性格并不是天生的,它是通过一定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和本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一个家庭组成的,家庭就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社会的要求、意识、道德规范等都会通过家庭来对孩子施加教育和影响。孩子自出生落地,首先接触的就是家庭环境,童年期、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度过的。这个时期又是孩子最易接受影响、性格迅速形成的时期。每个家庭成员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父母的教育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孩子在家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孩子有意还是无意的教育要求等等,对孩子性格形成都会留下深刻的印痕。因此说:“父母是孩子的人生首任教师”,家庭为孩子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影响而形成的性格特征,不仅在家庭中表现,还将带到学校、社会,甚至影响着他的一生。
对孩子性格的教育,实际是对灵魂的开掘和塑造,是一项十分持久的工作。因而,做父母的必须为之付出心血、持之以恒。家庭中的性格教育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从童年期开始
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性格的形成、品德、修养和孩子生活的环境有着直接关系。童年期孩子获得的生活经验,待人待事的态度等都会给孩子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如何在孩子还在摇篮之中就开始对孩子性格进行陶冶和塑造呢?一方面家长要根据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另一方面要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进行。
童年期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是直观形象的,学习以模仿为主,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性和信任感。如,在某幼儿园的一位女孩,留着长指甲不肯让阿姨剪去。问她为什么?她说:“妈妈讲了,谁打你,你就用指甲去抓谁!”还有的小男孩拉着小女孩的手,模仿一些“接吻”的动作,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些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参加婚礼,闹新房,看一些不应该让孩子看的电影、录像。父母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实际上对孩子良好性格、品德的培养是从摇篮开始的。因而孩子自呀呀学语时,便要时刻注意父母的言行,应给孩子带来良好的影响。带孩子活动的场所,也要有所选择,让孩子看到的事物形象,是能激起他美好的想象的,让孩子谈论和模仿的是社会所提倡的新风气、新风尚,这样有利于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
要做到早期性格教育,首先父母要善于理智地爱孩子。天下父母哪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呢?特别是现在,每个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宝贝疙瘩。但怎么爱法,才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这是值得父母们深思的。
自然,不爱孩子的人就不配作父母,对于那些“暴君式”的父母更是要受到全社会的严厉谴责。他们认为,“孩子是属于我的,我爱怎样对待,别人管不着。”也有的家庭根本无视孩子的存在,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和欢乐;有的对孩子吹毛求疵,唠唠叨叨,使孩子从小蒙受屈辱,丧失自尊心等等。生活实践中的大量事例告诉我们,那些童年时代得不到温暖和欢乐的人,长大后易形成冷酷无情、暴躁、仇视等不良性格,有的还会走向犯罪。
现实生活中更令人担忧的是百般宠爱孩子的家长越来越多。如孩子长到六七个月,再也不愿老老实实地躺着,开始翻身爬,渴望有人抱,目的达不到就扯开噪门哭,妈妈一听孩子哭,心疼,又是哄又是拍,桔子水、麦乳精、巧克力,还要哼上摇篮曲。一次两次,孩子尝到了“哭”的甜头,突嵩娇拊交峥蓿娇拊嚼骱ΑJ獠恢⒆涌奘怯卸嘀衷*
因的,有的是合理的要求,有的则是无理的撒娇。遇到后一种情况,就不必理他。否则哭就哄,不哄就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任性的不良习惯。因而爱是有分寸的爱,理智的爱,要爱中有教。具体怎么做呢?
A、要让孩子从小懂得:限制自己的愿望。
孩子自二三岁起,就有了自己的愿望,会使用“我要……”,而很难知道“我应该”,父母就要在孩子懂得“我该”上下功夫。这要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从小事入手。例如,孩子是喜欢图书和玩具的,但不少的孩子不知道爱惜书,张口是“我要那本”,拿上书后乱画、乱撕、乱扔,玩具玩完了就不管了。当父母的则要抓住时机使他懂得“应该”爱惜书和玩具。教育孩子尊重别人的劳动,训练孩子把玩完的东西收拾好、放好,帮助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成为父母的小帮手。通过这些使孩子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并承担一定的义务劳动,如果这一切都由父母包办,会养成孩子自私,以我为中心,依赖性,不爱劳动,越大越懒惰,把父母看成是“保姆和奴仆”,而自己则是“小姐、少爷”。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由于是独生子,全家爷爷、 奶奶、爸爸、妈妈非常溺爱。一天,孩子太淘气了,父亲忍无可忍赶上前去打他,这个男孩一下子站到阳台的栏杆上威胁说:“你打,我就往下跳,你们没有儿子了,看你们怎么办!”这样的孩子,由于从小处于“小太阳”、“小皇帝”的位置上,由于过分的溺爱,在其幼小的心灵上,认为自己是家庭中的功臣,实际上,应该使孩子从学会拿勺子的时候起,就懂得,父母为自己付出辛勤的劳动,自己是负债者,必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酬谢父母。而这种劳动,既能增强孩子的体质,又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劳而获,只取不给是造成孩子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劳动和产生幼稚病的主要原因。”
B、让孩子从小知道,人生除了欢乐之外,还有困难、悲伤, 需要自身努力去克服。
生活中的困难,学业上的挫折,在孩提时代是经常可以遇到的,在遇到困难时要教育孩子不要回避困难,绕道走,并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尝到成功的甜头。不要像母鸡保护小鸡似的,不准越保护线,把孩子整天关在家中。应当给孩子必要的自由,有目的地使他们生长在许多不同的生活影响之下,接触社会上多种多样的实践,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从而使孩子锻炼明辨事非、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能力。允许孩子广泛地同各种人交往,从中吸取营养,但必须给予及时的指导。
2、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良好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因此,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家庭成员应当是十分和睦的,彼此民主平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家庭成员能和谐地交流思想,讨论工作和学习,谈论社会新闻、电影、小说之类内容时应该是正面的、健康的。家庭中的重大事情,都能在共同商量的基础上决定,如:购置贵重物品,怎样度过节日,如何为家庭中某一成员准备有意义的生日礼物等等。家庭成员能一起劳动又能互相体谅照顾,大家经常在茶余饭后、节假日一起谈笑、娱乐,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不打人、骂人,不说粗话和脏字。
孩子在家庭中是普通的一员,但又是受父母关心、爱护的成员。如前所述,孩子在童年期需要有父母的爱,爱的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对孩子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但疼爱不等于教育,从幼儿期就要教育孩子会关心、照顾别人,有好吃的东西应该是大家吃,不能养成孩子吃独食的习惯。例如,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一天母亲让他将巧克力糖送给爸爸一块,孩子惊讶地说:“爸爸也吃巧克力糖呀?”似乎父母不应该吃好东西,而他享用则是天经地义。如此下去,孩子怎么会懂得关心他人呢?要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的劳动,从小养成不打断长辈的谈话,不干扰成人的工作,允许孩子在应该说话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肯定其合理的部分,对不合理的或暂时不能做到的要求,要坚决纠正或说服,绝不因孩子打滚哭闹就迁就。父母不向孩子随便许愿,一旦向孩子许了愿,就一定要做到,不让孩子感到到失望和不信任成人。
有的父母是想把孩子教育好,但办法简单,态度粗暴,孩子出一点毛病,轻则吹胡子瞪眼,重则吊起来、捆起来打,驱赶出门,平时则对孩子不过问。父母认为好孩子是打出来的。可结果使孩子变成“父母面前是绵羊,离开父母似豺狼。”有的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不是采取正当的教育、批评,而是采取不让吃饭,不许回家,或冷眼相待,歧视嫌弃。结果孩子不但改正不了错误,反而感到家中无温暖,一遇到坏人引诱、教唆,很容易堕入泥坑。体罚不仅摧残肉体,还摧残精神,每打一次,孩子就对挨打的感觉麻木一次,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失去自尊和自信,成为一个无动于衷、满不在乎的人,易形成冷漠、残酷的性格。总之,家庭要造成一个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良好环境。父母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朋友”,有的家长出差学习在外,都不忘给孩子写封信,逢孩子生日,还从外地寄来热烈的祝愿。孩子在这种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长大,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有责任感。他们不会撒娇,也不会惧怕父母,性情活泼,喜欢思考,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同情心,肯关心人,有主见、有自制力。这样的环境最能养成孩子的良好性格,也为教育孩子创设了最好的条件。那些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就生活在这样家庭情感环境之中。
3、父母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要培养孩子有良好的性格,必须先从父母自身做起。
父母首先要热爱生活和工作,虽然并不一定要向孩子谈自己的理想,但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行为而自然流露出,使孩子领略到生活的意义。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平时父母的言谈和行为是心灵的声和形,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例如,父母在饭桌前、电视机前的种种谈论,对四化建设取得成就的激情,谈到某些不正之风的痛心疾首,对周围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赞扬,对不良行为和不愉快的事的谴责,为解决本岗位的工作困难的苦思,或热情地帮助邻居,主动打扫公共卫生,待人谦虚礼让等等,都会在孩子心理上产生影响。列宁的父亲是旧俄国的督学,他为国民教育的发展经济外出奔波视察,风尘仆仆回家后还不顾疲劳,津津乐道地谈论各地学校的教育,这曾使幼小的列宁体验到人应当为他的事业献身的道理。这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父母们)如何同别人谈话,如何谈到别人,你们如何欢乐悲伤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巨大的意义。”父母切不可忽视这些生活细节、琐碎小事。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除了身教之外,还需言教,需要体现在家庭的生活实践和行为习惯上。家长要向孩子讲古今中外对人类有贡献的人物的童年、少年时代的故事。孩子纯洁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他们最容易接受光辉形象的感染,也最爱听故事。除了讲一些著名学者勤奋读书、助人、诚实的故事之外,还给孩子读一些名人传记,久而久之,数学家高斯、发明家爱迪生少年时代闪烁着智慧火花,幼年司马光“破缸救友”,岳飞抗金救国,文天祥的崇高民族气节,雷锋甘做人民的勤务员等等光辉形象,都会给孩子正在形成的性格留下深深的烙印。父母应该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好表率。家中老人病了,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安慰照料、送茶送饭,平时尊重孝顺老人,同孩子外出乘车,要扶老携幼、主动让座,做文明行为的榜样。有的家长在为“修我长城”、“抢救国宝大熊猫”、“为大兴安岭火灾捐款”、“为亚运会捐款”等有意义的活动中,鼓励孩子把自己平时积赞下来的“压岁钱”、“冰棒钱”、“卖酒瓶子钱”捐献出去。平时家庭中的琐事,家长都要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作息时间有规律,家长有良好的业余爱好,不要打牌玩麻将成瘾,切忌浪费时间。家庭存放东西有条有理,对孩子要求“站要直,坐要正”、“无论干什么要专心,对人说话有礼貌”……这些都是“小事”,然而孩子的性格就是由这些家常小事而点点滴滴塑造起来的。
很多家长抱怨说:“没有少打,也没有少说,就是不听。”这就是由于这些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生活习惯、行为的细节的培养,只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或是已经养成不良习惯后才说“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遵守纪律”等,只能使孩子当成耳旁风。
4、正确评价孩子的行为,坚持正面教育,鼓励孩子自我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要积极地、有目的地去塑造孩子良好性格,首先要正确地评价孩子的言行。如有一位妈妈听到幼儿园阿姨向她反映,孩子在幼儿园悄悄拿了别人的巧克力豆。不但引不起她的重视,反而气哼哼地说:“这有什么关系!明天还给他一袋就是了。”第二天,她给孩子装了三包巧克力豆,孩子神气活现地连吃带扔。又如,军军告诉妈妈说:“今天我打了小朋友,犯了错误,老师没有给我发小红花。”妈妈忙说:“不要紧,妈妈给你剪朵大红花,比幼儿园老师发的还要好。”如此评价孩子的行为,天长日久必然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大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式学校教育,是在他母亲的影响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爱迪生的母亲是一个不护短并能正确地评价孩子行为的好妈妈。有一次,爱迪生看到鸟能飞上天空,就联想到人如果像气球那样充满气体,也可以上天。因而他决定做一次实验,他弄来一包吃了能产生气体的药粉,就和自己的小伙伴偷偷试验。由于剂量过大,小伙伴吃了不久肚子就疼得厉害,幸亏抢救及时,才免于死亡。为此,爱迪生挨了爸爸的一顿鞭子。妈妈也为他的蛮干而生气,下令停止他的化学试验,并宣布关闭他的地窖实验室,直到爱迪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有真诚悔改之意,并有掌握科学知识的决心时,才收回了禁令,并且更加耐心、细致地指导孩子学习和进行各种科学试验。爱迪生一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其母亲能正确地评价孩子的行为是分不开的。
在对孩子教育中应该坚持正面教育,鼓励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是指孩子行为的态度及行为具有某种惰性而比较难改,但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家长了解和掌握了形成性格和改变性格的规律,通过调整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帮助孩子自觉地克服不利的因素,努力培养出好的性格来。家长要多说“应当”,少说“不行”、“不能”、“不准”等。在孩子基本懂得是非标准后,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辨别事情的真伪,让孩子体验到做好事并不是为了奖励,也不是为给别人看而做好事,而是从中感受到自我价值,感到幸福。这样,孩子便会自我约束,背着人不去做坏事,做了好事也不想为人所知。如果缺乏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则是一句空话。在孩子进入少年期、青年期后,家长要尊重孩子,耐心听完孩子的话。即便是错误的意见,也要听完。家长的批评、用语要有分寸,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为此感到不好意思,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父母与孩子意见发生分歧时,要平等地交换意见,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父母有时也可做必要的让步,与孩子商量着办,即使孩子明显不对,也可稍缓和一下,用委婉的语言指出,等待孩子自己从亲身体验和错误的结局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良好的性格培养和教育,决非一曝十寒所能奏效。家长必须首先加强自我教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