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_教育信息化论文

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_教育信息化论文

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信息化论文,高校教师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3)03-0086-03

当前,信息科学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已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全球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大系统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必然要受到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教育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事业,更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进行自身的调整与改革,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面向未来。而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加速教育信息化,将对高校教育工作产生一系列推动作用,同时,对高校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是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获得了迅速发展。它在人类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目共睹,自然,它也是对未来教育产生影响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为教育教学实现更高效率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从技术层面分析,教育信息化将实现教材多媒化、教育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教育教学活动合作化、教育管理自动化、教育环境虚拟化。不难看出,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高等学校、引入课堂,将为改革教育教学开辟新的前景,将有力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建立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已成为可能。这是因为高新信息技术使信息的存储、传递和呈现方式更快捷,在效果上更完美。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数学化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虚拟教学空间或数字化学习环境。国内外陆续出现了虚拟大学,陆续开通了各种教育网,目前,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的校园网接入CERNET。CERNET联网单位已达900多个,网络用户近1000万,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学校可以招收更多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异地与教师进行网上交流,或用教学软件自学。在这种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下,学生同样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广域性,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可以更大范围地得到推广和共享。优秀的教学课件可以通过磁带、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记录下来,通过互联网远距离传输,使人人都可能“上最好的大学”。

信息化技术手段所达成的实时性、交互性,使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形式更有可能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国内外大量实例证明,多媒体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主动性,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传统教学内容在高新技术条件下被重组,更加生动、形象。传统教材主要以文字和图形、表格形式出现,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融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更适合人类认知的特点,更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也将向探索式教学转化。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模拟教学、情景教学,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因而教学方式方法更丰富多彩。

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效应当然远不止于此,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其成效将变得更加喜人。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但不会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而减弱,相反,其作用将更加重要。这是因为,教育教学过程并非简单的技术操作过程。影响教育教学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同时,教育教学的目的也并非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教师角色亦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指导者,另一类是文化传播者”;“教师对学生的谈话更多地体现着社会要求”。[1]因此,高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非但不能被信息技术完全取代,相反,由于社会、文化等的新变化,教师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了。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代表,不仅应该将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应用到教学中,而且还应成为计算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如果教师不懂计算机文化,信息技术只能是外加于教育过程的,而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的完美整合。只有当教师娴熟运用计算机技术,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效能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教师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实转化中具有关键作用,现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高校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活动的技术含量,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和不可替代性,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大学之所以存在,不在于其传授给学生知识,也不在于其提供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其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人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在这种气氛中,一件事实就不再是一件事实,而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2]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能仅局限于操作计算机和简单编程,还应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优势与局限,掌握与本学科教育相关的工具平台与优秀的教学软件,做到充分发掘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潜力,努力克服其可能的负面影响,并且使教育技术的改进与教学思想的更新相辅相成。面向21世纪,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这是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正由于教育与知识创新的密切关系,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面临深刻的历史变革。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相应地,教师的角色特征和教师的作用、职能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将难以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可以说,教师素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性因素。

第一,更新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于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意识,只有树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取,做出成绩。

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储存、传播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当它进入教学过程,就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发展,学生借助计算机课件、多媒体课件、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了,同时,掌握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增强了。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式的格局,代之以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结构,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有可能被大大调动起来。

然而,这一切效果并非自然而然就能达到。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后,教师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伙伴关系,开展合作学习与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在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于数学系统之后,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课堂教学中实际上便存在着两种权威。一种是教师的制度化知识权威,另一种则是物的信息权威”[3],因此,诸如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学生人格塑造的问题、师生情感交流的问题等等都急需引起重视。如不正视这些问题,将会造成教育的缺失。因此,在“人—机”、“人—机—人”关系交互作用的同时,不能放弃“人—人”关系的追求。教师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全面教育观。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教学是一门艺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丰富多彩的教学对话”[4]。因此,无论是从教育心理角度,还是从网络技术角度看,确立新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从事教学活动的前提。

第二,提高信息素质。在信息化社会里,具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素养已越来越重要了,不懂得计算机文化无异于文盲。一般说来,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内容:(1)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人的信息素养的最基本要素;(2)信息问题解决能力。解决信息时代的一系列新问题,是信息技术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3)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涉及信息交流的模式、内容、方法、途径等。特别是在课堂上师生交往方式发生转变的情况下,更要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处理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人机互动”的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

要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搞好,关键是建设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者的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他们本身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要有合理的智能结构。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有关专家甚至把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称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具备的文化基础,认为这些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基础(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可见,要求教师具有信息素质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习实际上成了行为和知识创造的一部分。网络既是学习的媒体,也是学习的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努力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素质,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在全社会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需要。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培训。高校教师应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应用计算机对教学系统运作过程进程监控、研究和评价;制作多媒体课件、参与校园网资源建设。

关于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素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要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一方面,领导要重视,工作要落实;另一方面,培训内容要分层次确定,力争实效。建议建立国家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库和中国教师教育用户网站,实施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的有机整合,实施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建立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构建开放的教师信息化教育的支持服务体系,推进教师教育方法与技术创新,加速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育信息化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学内容无论从外在形式还是从内在结构上都有所变化,教学手段也向科学化、高效益方向发展。对于教师来讲,他们只有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改进信息系统教学的能力,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我国“十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正全面展开,如:CERNET主干网带宽全面提速,推进大学校园网建设工作,积极开展数字图书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校园内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动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扩大信息化人才培养规模,全面提高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工作,积极进行有关研究实验,加强教育信息化平台环境和资源体系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等等。面对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的契机和挑战,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信息技术对于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将产生广泛影响,不可否认,高校教师原来所接受的专业培训已远不够用,除了系统学习培训外,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

进行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科研活动,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与质量,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培育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仅就教学领域而言,如何利用多媒体开展互动式教学,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获取知识和增长才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式学习,使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风格和策略,培养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如何在教学实验及操作训练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等等,都对发展教育思想、完善教学制度、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等提出一系列科研课题,是极具挑战性的。教师充分利用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研究活动,将丰富有关理论,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

标签:;  ;  ;  ;  ;  

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_教育信息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