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企业,如何突破转型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业务调整或变革,对成熟企业而言,尽管也难免痛苦,但难度相对低,因为成熟企业通常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业务结构,比如核心业务与新兴业务的比例、“现金牛”业务与“问题型”业务的比例,等等。而业务调整,往往也是在基于核心业务稳定的同时,加大对其他业务的支持力度。
而对创业型企业而言,则完全不可类比。这是因为,许多创业型企业本身业务结构就比较单一,且可供选择的新领域也相对有限,一旦调整,势必影响整个公司的总体结构,现有资源、人力以及已有经验的方方面面。也因此,创业型企业转型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而不转型,遭遇失败的可能性就更大。这一尴尬的两难处境,正是创业型企业存活率总是很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许多创业型企业在创业之初是经过审慎的考虑,才选择了某一项业务,但商业的实际与当初的构想常常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在于大多数创业型企业都是机会导向,一旦外部环境有所变化,曾经的机会不再构成机会,原本期待的坦途也就成了死胡同。所以,转型总是必须的,即便在今天看来已经功成名就的企业,其业务结构通常也并非一成不变。
何时转,如何转?
导致创业型企业转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几个方面尤为常见,换言之,当碰到这些情况时,就是该考虑转型的时候了:
遭遇强势进入者。对一个新创企业而言,除非拥有独特的技术实力,或者可持续的排他性资源,否则维持竞争优势是不现实的。资源富足的大公司进入这个行业后,对新创企业的压力尤其明显。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是腾讯公司对许多新创互联网企业的毁灭性冲击。腾讯尽管这些年风生水起,企业资产获得几何级增长,但在业界的口碑一向不佳。基于早期积累的用户群,腾讯推出了同学录、游戏、网络播放、下载、输入法等,此前以此为单一业务的互联网企业,无不深受其害:或被迫转型,或被迫出售,或早已销声匿迹。
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奇虎360堪称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它早期的主要业务方向是做社区搜索,而发展到今天红极一时的安全卫士在当时只是公司内部一块极不起眼的细分业务:既缺乏资金的投入,又缺乏人员配备。当时的产品经理傅盛后来同忆,那时公司上下都不看好这块业务。但由于安全卫士提供的是一种免费的计算安全服务模式,在杀毒软件行业普遍的收费模式中,得以异军突起,迅速占领用户市场半壁江山。到此时,奇虎才重新调整战略方向,安全卫士成了其主攻方向,并以此得以在海外上市。
发现用户群的新需求。比如大众点评网,一直以来它靠提供口碑传播平台来获取用户,多年积累了一批黏性非常高的用户群,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广告、口碑营销等,后来受团购模式的启发,迅速引入团购业务,满足用户在寻求生活消费信息之余,还能获得打折消费的需要。如今,团购业务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基于用户群、面向商户的营销方案提供。类似的案例还有58同城。这类新创企业的特点是利用免费模式积累用户群,不断挖掘用户群的潜在需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如果身处互联网业中,转型还相对普遍和容易。但其他行化尤其是制造业,转型问题就尤其严峻。障碍在于原有的成本结构和企业能力限制。在成本结构方面,如果前期投入成本过高,尤其是固定成本过高,转型的压力就越大,因为一旦新业务与原有业务没有资源上的共享,原有成本将变成沉没成本——一种无法收回的成本。所以通常情况下,“重资产”类创业型企业转型更难。当然,另一方面,这类企业所在的行业也相对稳定,转型周期也更长。
创业激情,较量在于能否持续
无论遭遇哪种情况,决断转型与否,对新创企业主导者及核心团队的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那么,为什么很多时候创业型企业在最合适的时点上,没有选择主动转型?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一点在于,创业者未能保持持续的创业激情,很多人想当然认为企业已进入成长期,只需要逐步引入规范性管理就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情况远非如此。
在这方面,前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也颇有感悟。王志东曾谈到,创业者一开始就承担着三种角色:第一个角色是创业者,需要的是激情和方向感;第二个角色是职业经理人,要守规则,有执行力;第三个角色是投资者,强调商业回报。而这也是所谓“硅谷模式”里一再强调的:三个角色,三位一体。当然,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这三个角色偏重会不一样,或者不同的时候,这三个角色可能大小也会不一。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创业型企业中,保持持续的创业激情对于其转型极为关键。创业者本人如果不能保持持续的创业激情,那还不如交给职业经理人去打理。王志东认为,在公司显然需要变革的时候,需要的不是职业经理人,而是创业者。职业经理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履历,不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上有污点,所以他的每一步都更讲究“按对的方法去做事”,而不关心这个结果是不是“在做正确的事情”。
“而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他可能更多强调的是如何去做正确的事,对结果负责。在中间过程中,他可能会有要冒险的部分,心态上和经理人不同。”王志东说。因此,对一个创业型企业而言,创业的激情,可能需要维持在整个创业期和成长期,甚至更长时期。惟有顺利度过成长期,进入稳定发展期,才可以考虑逐渐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而且,即便这样,对创业者而言,依然需要时刻保持对局势的清醒与创业的激情。
总的来说,创业型企业的转型包括被动转型和主动转型两种。通常情况下,后者比前者的成功率要高。可见,永远保持一种创业的心态,不断创新,不断创业,企业才能够持续发展。为什么很多大公司到后来显得创新不足?或者,一旦某个创业型企业被出售,归到某个大企业旗下,这家企业,或者这一项业务就很难再有创新之举?原因就在于它太过求稳了,缺乏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