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乌鲁木齐红山及周边的人文景观论文_李岩

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摘要:通过梳理乌鲁木齐历史的相关史料,整理出在红山遥祭博峰、双塔(红山塔和雅山塔)、西大桥、蜘蛛山文昌殿、秀野亭等人文景观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试图还原清代乌鲁木齐红山周边的历史文化及场景,挖掘乌鲁木齐最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关键词:乌鲁木齐;红山;官主山川祭;人文景观

作为乌鲁木齐的象征,红山,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是用这个名称。先看一段史料:“红山,在满城东南三里。山高里许,周遭宽数里。峭壁悬崖,仰望极目。从山南陡坡直上山巅,建玉皇庙一座,殿宇巍峨,赤土垩壁,碑亭别室,错置支峰。山腰路口建坊一道,有都统索题额曰:‘上方山’”①。

红山山顶海拔高909.9米,悬崖处地面海拔高852.6米,相对高差57.3米。从山嘴向东延长约3公里。当年分布在大小山头上的建筑群,今日已不存在。至于“上方山”这一山名却和在红山祭博峰的祀典有关。

再引一段史料:“博克达山,城(指迪化城)东南两百余里,而望之实在目前。自嘉峪关绵亘至此。三峰积雪,六月皑皑,玉笋插云,青岚蔽日,蜿蜒凸凹,迤逦西行。其巅无路可蹑,土人名之为灵山。乾隆二十四年,经大臣努三奏请,在于巴尔哈达地方,即祭祀形势之处,每岁春日,备办牛羊并奉部颁香帛,都统率领文武官员,齐集红山之上,望东致祭”②。博克达山今称博格达山,山势雄伟,山上的冰川为周边土地提供了水源。但登山行祭礼太难,所以改在红山上遥祭。

据《清实录》记载,乾隆十九年乾隆帝便发布谕旨“大兵进发,凡经过名山,皆应敬谨致祭,明年由西北二路大兵进发…….西路经过博克达山,阿拉克山;著交该衙门撰拟祭文,交两路前队将军等,于大兵经过时,敬谨致祭。”③“乾隆二十五年,西域平,军旅凯旋,咸祭告,自是秩于祀典,每岁春日致祭。”④

“举行山川祭祀大典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起到获得新疆少数民族精神认同的作用,西域许多少数民族长久以来就有祭祀山川的习俗,……因此山川祭祀似可以看做清政府争取新疆少数民族民众文化认同的特殊政治措施之一;然而最为重要的是,在戡乱平叛战事最为紧张的时刻,举行官主山川祭祀可以起到大大振奋军威的作用,……显然,在官主山川祭祀制度建立后的漫长岁月里,祭祀山川活动本身早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些内容从近乎宗教的层面表达了清政府对于维护新疆统治精神的寄托,可以说,清政府的官主山川祭祀制度在新疆地区的推行,已不仅仅是其自身宗教信仰与新疆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相互融合的产物。因此有些学者认为,那些受到祭祀的具有自然地理性质的山、水赋予了人文内容,被改造成为清廷控制和经营西域的象征。(乔治忠等《乾隆朝官修<西域图志>考析》,载《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从而营造了浓厚的将新疆地区强有力的纳入到中原地区数千年来已建立的政治文化体系中来的‘归属’气氛。”⑤

图2 1931年的红山嘴 图3 红山塔亭

(注:红山塔原为青砖所筑,上世纪80年代被涂上红色颜料)

由此可以看出在红山望祭博峰是清代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祀典。由中央政府颁发祭文、香帛,实际上是由地方军政长官代中央祭祀。

首任乌鲁木齐都统索诺木策凌题的“上方山”,也有特殊含义。“上方宝剑:皇帝用的宝剑(上方是制作或储存御用器物的官署,也做尚方)。”⑥上方含有御用或代皇帝行事的意义,礼部颁发的祭文,开始就是“维 年 月 日,皇帝遣乌鲁木齐都统致祭于博克达山之神”⑦都统是代皇帝举行祭典,所以可以把红山称做“上方山”。

都统受皇帝派遣登红山祭博峰,上山的人马当然不少,建坊一道的“山腰路”不大可能是南面的陡坡路。现在南坡的大台阶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铺设的。所以很有可能从现在红山体育馆对面,红山公园东门进园的路登山。这条路也是现在从东门入园到远眺楼,进园内主要道路,写有“上方山”的牌坊,很可能就在这条路上。

民国六年(1917年),谢彬受北洋政府委派,以财政部委员的身份到新疆调查财政,在乌鲁木齐停留不少日子,也参加过在红山祭博山的祭典。他在4月15日的日记中“至红山,就杨督军望祭博克达山午宴。清以博格达山为新疆镇山,载在祀典。每岁清明前后,由京颁藏香,令巡抚望祭于红山,以祈晴燠。民国以来,岁多寒候,土人佥谓未祭博克达山之故。杨督军徇其请,于今日破题儿为之。”⑧从这段文字可知新疆设省后,仍有要在红山上祭博峰,主祭人由都统改为巡抚。辛亥革命后,这项祭典停止进行,而杨增新在民国初年“徇其请”而举行的祭祀主题只剩下祈求风调雨顺。所有的史料中都没有指出在红山上什么位置进行祭典,但是从红山的地形看,在山顶远眺楼附近的可能性很大。

(1)西大桥

“红山嘴下溪河两道,系自南山众派汇归于此。经岁长流,夏秋水势尤涌澈弥漫。河上各架虹桥一座,长十数丈,宽可行车,以资行旅。经都统索建坊题额曰‘涵丛渡’。”⑨可见乾隆年间乌鲁木齐河流量不小,而且在红山嘴下分成两支,各自架桥。

“涵”有包容之意,“丛”有众多之意,“涵丛”二字有包容万物的含意,也符合乌鲁木齐都统的口气。从1913年吉川小郎所拍摄的西大桥照片(从西北向东南)看(图4),河水不小,河上架了一座木桥,桥东有一道牌坊和所引文字相符。桥头有一小山包,山上有一座庙。从这些景观看,桥位和今日的西大桥相近。

(2)灵应山

“城南里许,自红山平断处隔二里许,高峰忽起,层峦叠嶂。……每见山头云雾弥漫,夏必雨,东必雪,故民称‘灵应山’。坡建龙王庙一座。山腰挖渠如带,疏泄消融之雪水,绕满城西南,由正北而灌民屯地亩,上锡名曰‘福寿山’。乾隆五十三年,经都统尚安,复建塔一座于此山之麓,遥连红山之势。”⑩文中“城南里许”的城是巩宁城,从山头起雾有雨雪和山麓建塔的描述看,灵应山就是妖魔山,上世纪80年代改称为雅玛里克山。从乾隆五十三年建塔是“遥连红山之势”看,可能红山上早已建了塔。而传说当年连发大水,民间认为红山、雅山是两条龙所在,所以大水不断。如二龙相会,乌鲁木齐就成了一片海子,于是就在两山各建一塔以镇孽龙。据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乌鲁木齐旧城(指迪化)西南门外,陡因雪水融化冲塌民房五百余间。”?乾隆五十三年确实洪水成灾。也许就促成了“红山嘴子妖魔山,两个塔儿对的端”这一景象的产生。

(3)蜘蛛山

在福寿山东南,平地孤起一峰,漫坡高里许,上建八蜡(zhà)神庙,添设风神牌位于西厢,东向颜曰“解愠天山”,联曰:“歌北歌南申命四方能偃草,叩商叩角发生万物不鸣条”。楹联曰“有声无形,偕燠旸而时着;真空是大,佐雷雨以成功。”其东为文昌殿,东南两廊舵屋,开窗远眺为文人啸咏胜境?。这是嘉庆年间的记载。“蜘蛛山,今名曰知珠山……地当红山嘴之西,距城曰五里许,上文昌庙、八蜡祠,面山临水,云树绵延,极目空阔,一洗尘嚣之习,成果亭(格)迁都护时,题为来青阁。”?这是咸丰初年的景象。蜡祭是岁末聚集八种和农业生产有关的事物举行的祭礼。在小山包上建八蜡庙、风神殿都是祈求农业丰收,但却又把文昌殿合在一起,而且还建了舵屋(船形屋,多用于园林中),所以成了文人聚会的场所。风神殿的匾额和对联描述风声有时如乐曲,有时如怒吼,有时能吹折花木,有时和雷雨一起助万物生长。这组建筑可能建于嘉庆年间。如建在乾隆年间,《乌鲁木齐事宜》的山川门不可能漏掉蜘蛛山。为“来青阁”题名的都统(旧时常有用古代官职来称呼当时官员的习惯,杨炳堃在文中把都统称为都护)成格,道光九年至道光十四年在乌鲁木齐任职。咸丰初年杨炳堃在这里所见“面山临水,云树连绵”,山是红山,水是乌鲁木齐河,云树是乌鲁木齐河西的树林。上世纪40年代、80年代测绘的地形图、乌鲁木齐文史资料中都没有提到蜘蛛山上的建筑物,可能已经毁于同治年间的战火。

论文作者:李岩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  ;  ;  ;  ;  ;  ;  ;  

清代乌鲁木齐红山及周边的人文景观论文_李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