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新发展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亦称马克思晚年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发表之后至他逝世前的若干年间,阐述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的根本问题,作出了系统的理论回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一
马克思曾以欧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为依据,预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原则。在晚年,马克思开始关注和研究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形成了他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
1859年,马克思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把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表述为:“大体上说来,亚西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 〕用“大体上说来”的表述,可以看出这样表述历史依次演进的时代,马克思似乎觉得还有要推敲的地方。
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失败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对沉寂。马克思曾经预言的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未成为现实。而东方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正方兴未艾。于是,马克思把目光转向东方,欣然指出东方各民族的解放运动显示了“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马克思首先注意到“已经走到变革的门前”的俄国,这个庞大而落后的帝国还完整地保留着农村公社、土地国有和封建专制国家三体的奇妙结合,与东方社会相近。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马克思面前:如果俄国爆发的革命取得成功,胜利后的俄国将走资本主义老路,还是另辟蹊径,探索一条更为光明的现实道路呢?在深沉思索之后,马克思改变了以往认为俄国将走资本主义老路的设想,第一次突破了以西欧社会发展为背景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社会发展规律的构想图式,认为俄国不应再走资本主义老路,而应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在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在他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挥。19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研究了柯瓦列夫斯基、摩尔根、拉伯克、梅恩和菲尔等人关于古代社会、公社土地所有制以及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尼、阿尔及利亚和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村社材料,再次思考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他把经济学和人类学结合起来并转向人类历史的研究,确立了作为东方社会理论立足点的农村公社的历史地位,改变了把原始的农村公社作为历史起点的看法,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原始公社都是按同一形式建立起来的。相反,它们有好多种社会结构,这些结构的类型、存在的时间长短彼此都不相同,标志着依次进化的各个阶段。”〔2 〕俄国农村公社属于这一链条中最新的类型。这时候,马克思已大致理出了原始社会演变的一般线索,即由母系社会到父系家庭公社,再到农村公社的过程。农村公社是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过度的中间环节。公社土地公有,劳动则以个体为主,产品归己,社员有了自己的小块园地和房屋。东方、西方社会皆然。但在西方,这种亚细亚生产方式转向了奴隶制和农奴制;在东方,则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还基本上保持着亚细亚的生产方式。这表明东方社会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经历了同西方由原始社会末期直到资本主义一样的漫长的发展时期。由此可见,直到19世纪中叶,东方和西方的历史是双行道。东方社会不用重走西方老路,而可以通过社会革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也曾指出,他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道路的概述只限于“西欧各国。”明确地反对把他就西欧历史而得出的社会发展模式变成超越时空的一般历史哲学。
由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的那些国家,资本主义不是作为母体,而是作为外部条件而存在的,它自身的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文化相当落后,所以在取得革命胜利后,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3 〕不能“脱离世界而孤立”,从而为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的立论依据就在于将俄国村社土地公有制、农民的集体主义传统习惯和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相互结合上。因此,马克思十分重视“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之一。
总之,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各民族发展道路的特殊性辩证统一的视角去研究东方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第一次深刻探索了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突破了社会主义理论初定的模式,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他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马克思逝世后,东方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证明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性。
二
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社会主义制度一旦确立,又该如何去建设社会主义呢?在上述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中,就此只是原则性地提出了一些设想。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虽对这一问题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出过程度不同的贡献,但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并没有很好地加以回答和解决。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前沿,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他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继承和实现了马克思的遗愿,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发展和超越了马克思的构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较长的初级阶段。由于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通过社会革命建立的。这些国家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还不够成熟,还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初级阶段。邓小平以我国为例,指出:解放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虽然有了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的近代的生产力,但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少,而大量存在的是古代的或半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本来应由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好的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服务,旧中国没有完成,生产力总体说来落后又很不平衡,国家贫穷。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尽管其在生产力发展速度上已经较快,但由于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而它的优越性还难以显现,由于它的物质基础的相对薄弱,也影响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巩固和成熟。因而,这个社会主义,同马克思所说的,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最后产物”的社会主义相比,还“不够格”。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特定初级阶段,使我国的生产力提高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社会主义由“不够格”过渡到基本够格。然后,再继续前进,使生产力赶上甚至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使社会主义完善和成熟起来,从而达到从整个人类历史演进的梯次上,真正成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纠正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空想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2.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当做根本任务。既然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不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这些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当作中心任务。1983年4月, 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谈话中, 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 〕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又一贡献。
3.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应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的,他提出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也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共同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为前提的。故马克思设想社会主义没有商品货币,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而当今世界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包括中国,都是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资本主义不够发达的国家。因此,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是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还是要限制和消灭商品经济”这一问题成为人们长期争论的焦点。邓小平就此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6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7 〕进而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4.“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东方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之后,世界上必然出现一个地球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既然可以有“一球两制”,那么我国在处理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上能否实行“一国两制”呢?邓小平依据我国国情,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构想是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为实现我国统一大业提供了最佳选择。
三
由于部分东方国家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当今世界格局必然呈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如何处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呢?马克思原则上指出: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吸取资本主义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就”,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怎样才能在实践中吸取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成果,为我所用,从而迅速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呢?邓小平根据时代的特点,立足中国,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敢于和善于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成果的思想,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1.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敢于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邓小平依据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通过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斗争与其共处矛盾状态的考察,认为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具有必然性。1985年邓小平曾指出:“当今世界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或者叫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国际关系中,军事因素的作用在下降,经济因素的作用日趋上升;在世界经济激烈竞争中,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谋求自身的发展,这种共同愿望,为相互间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基础。”基于此,他首先提出“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思想,把中国人的视野引向全球,确立了与改革并列的开放国策。
2.从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出发,提出了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自力更生。邓小平指出:“我们吸引资本主义国家资金、技术,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8 〕从这一根本目的出发,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他指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主张把资本主义的一套制度都拿过来,实际上是要把我们中国现行政策引导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思潮不顶住,加上开放必然进来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一结合起来,我们的事情就会被冲乱”。〔9〕针对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所谓的“制裁”、“和平演变”等手段,邓小平又指出:“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我们的社会制度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的,人民拥护,怎么能够接受外国干涉加以改变呢?”〔10〕同时,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意识到并提醒我们:“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11〕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2〕
第二,坚持“三个有利于”,着眼发展断是非。邓小平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3〕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中,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东西,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尽可能地大胆学习和借鉴,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反之,则要坚持抵制。这就摒弃了过去一切以社会制度论是非的错误作法,提供了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成果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第三,坚持实践论,大胆试验,认真探索。因为如何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没有固有的模式可以套用,只能摸索前进,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邓小平以他一贯的务实精神,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敢于试验,看准了就要大胆地试,大胆的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又要小心稳妥,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总之,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错即改,积极稳妥地保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成果沿着健康道路发展。
3.科学规定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成果的广泛内容:
第一,利用国外资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批驳了那种将自力更生绝对化,将既无内债也无外债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错误提法,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14〕“我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15〕
不仅如此,在利用外资的形式上,邓小平也突破了单一的借贷式,提出允许外国资本家来华投资,兴办“三资企业”。他说:“多搞一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是政权在我们手里。”〔16〕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邓小平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些钱。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策、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17〕
第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胆试验和采用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资产阶级在长达几百年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总结出了一系列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如承包制、股份制、租赁制等。由于这些方式、方法与商品经济联系又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把这些资本主义制度下采用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方法与资本主义划了等号,仅看到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作为资本家剥削手段的方面,而没有看到这些方式、方法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候,邓小平就指出:“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18〕
第三,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时代创造的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手段。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决定了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复杂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发展的长期性。在这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用,只有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遵循价值规律,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经济运行的形式和方法,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国际化的客观需要。
第四,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化成果,肃清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由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滞后性而积淀下来。邓小平曾精辟地指出:“我们进行了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19〕邓小平认为,要肃清封建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完善党和国家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同时,还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而资本主义的选举制度、司法制度、舆论制度、公务员制度等等,都孕育着社会民主政治的一些共同规律性的东西,这些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批判地予以吸收。
总之,“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它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都是愚蠢的。”〔20〕
综上所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一些原则,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开拓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新境界,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东方社会主义道路。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8、451页。
〔4〕〔5〕〔6〕〔7〕〔10〕〔13〕〔17〕〔18〕〔2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373、373、148、359、372、373、373、373页。
〔8〕〔9〕〔16〕〔2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16、110—111、55、32页。
〔11〕〔12〕〔14〕〔19〕〔2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6、 372、88、310、295页。
〔15〕《人民日报》1985年1月20日。
标签: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