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冰[1]2001年在《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的词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文旨在讨论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的词汇问题,从中总结出词汇的规律及其特征。在语料库语言学及现代统计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利用语言统计软件SNOBOL4,SPSS及计算机软件FoxPro,对维多利亚时期小说数据库中的词汇进行分析,并与LOB,CEC两个数据库相比较,从而获得了出现在维多利亚时期小说数据库中的一些现在不常用或过时的词汇所占比例及其相关数据。并从词源,构词,及语义的角度对这一结果进行分析量化。因此,希望本文能对这一时期小说感兴趣的读者有一定的帮助,并希望此文能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刘含力[2]2012年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作家对贫困的书写》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共分五个部分,通过分析狄更斯和吉辛的文学实践,探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作家对社会贫困问题的书写。第一章评述了维多利亚时代贫困问题的原因和表现,以及19世纪英国社会了解和缓解贫困问题的努力,并将本时期与贫困现象相关的文学作品,梳理为一个大致分为叁个时段的文学序列。第二章以狄更斯对贫困的描绘为主要内容。狄更斯描绘了伦敦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中贫民的龌龊居所和苦难生活,他笔下的犯罪与死亡也具有多重意义。第叁章论述了吉辛对贫困生活的描写与思考。吉辛作为阶级边缘人的贫困体验,使他的创作主题从早期对下层民众劳作和生活的描绘,转向了贫困对有教养的文明青年的折磨。他更注重揭示贫困对人精神、道德方面的消极影响。第四章意在说明中等阶级的心理归属感如何影响了作家对贫困问题的书写。在确认了自身阶级身份的前提下,狄更斯和吉辛对社会各阶层在缓解贫困问题中所承担的责任进行了评价,并对当时几种缓解贫困的社会实践怀有有益的警觉。第五章总结了维多利亚时代作家书写贫困的共时影响和历时意义。维多利亚小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使其对抗了自私的冷酷经济学功利主义,对弥合社会的分裂趋势起到了良性的作用。而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历史记录意义和高超的文学品质,又对异时异地的读者产生着持久的影响。
周扬[3]2017年在《后现代浪漫传奇》文中提出A.S. 拜厄特是当代英国文坛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她的代表作《占有:一部浪漫传奇》在1990年甫一问世即大受欢迎,并获得了当年的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和爱尔兰“国际小说奖”。《占有》是一部采用后现代技巧的浪漫传奇作品。一方面,拜厄特以文本拼贴的方式在框架叙事中嵌入大量不同的文类形式,使小说在形式上呈现零散化、无中心、不确定的后现代特征。另一方面,浪漫传奇兼容并包的特征使得保持各文类的纯洁性成为可能。每一种文类因其特有的形式而与其他文学创作种类相区别,在形式即内容的年代,形式成为了很多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借以表达作品主旨和个人文学观念的有效手段。在《占有》中,书信与日记充分发挥私密性写作的优长,展现主观视角下被忽视的历史,通过与维多利亚叙事的互相补充,女性日记写作者和充满话语欲望的诗人建构了维多利亚时代故事的难以确证的历史真相,赋予了传统浪漫传奇的情节套式以后现代的不确定性。诗歌与批评以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现富有后现代色彩的浪漫传奇式的人物群像:叁首独立成章的长诗勾勒了从科学理性和超自然力量在现实世界的挫败所带来的悲剧性,到英雄悲歌在失去信仰的后现代社会的被消解,互文反讽的章前引言和戏仿的后现代批评呈现了浸淫在后结构主义理论思潮中的、主体性遭到消解的20世纪文学研究者形象。童话与传说以自己的讲述为读者建立起一个自给自足的魔幻世界,然而当童话作为某种具有元小说性质的技巧嵌入叙事时,它成为了与框架叙事异质同构的故事形态,在后现代视角下,这正是小说的虚构性之所在。不过拜厄特的目的不是试图证明小说是虚构,而是证明小说是故事,而故事既是虚构也是现实,既是过去也是现在,它曾经发生过也可以在当下重复。而对故事和故事重述的热情正是拜厄特整个文学创作的中心。
李佳林[4]2016年在《晚清基督教传教士证道寓言Parable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arable寓言是基督教重要的布道手段,也是基督教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经历了科学文化的洗礼与当时思潮影响,因而故事类型发生了转变,博物学文化的兴起直接促成了十九世纪文学对大自然的探索,在晚清这一西学输入重要时期,博物学亦是输入的重要内容,然后我国自古也有博物学基础,因而这一领域成为了中西交流重要部分,博物学文学生成自然寓言这一文学,而我国固有的博物学文化则影响自然寓言的翻译,本文将以19世纪传教士翻译与创作的寓言为核心,对19世纪文化浪潮对传教士寓言文学的影响,以及中国本土文化如何影响西方文学翻译这两点进行分析。
任红红[5]2005年在《双重走向的叙事图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方学者称《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完全采用当代人的观点与叙事技巧写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罗曼史,国内学者更倾向于认为它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代表作。当然,它的独特的叙事方式曾经为艺术上寻求突破的西方叙事文学带来了曙光,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总的看来国内外的研究有两类:主题研究和叙事艺术研究。前者主要解读文本所显示的存在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新旧历史主义等主题意义。后者主要集中在开放的结局、元小说性以及戏仿结构等领域,这类有关叙事艺术的研究虽然在解释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新性、奇特性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作品自身叙事独特性的研究并不深入。 基于此不足,本文主要从形式层面对其叙事视角、深层叙事结构、陌生化手法进行深入解读。在这叁个领域的研究中,笔者将这部小说放在西方叙事文学系统中,在与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研究中深入挖掘《法》叙事的独特性。 就叙事视角而言,有些学者认为其创新性在于“全知式、人物式、外部旁观式和多重复合式可变视角”的运用,笔者认为这并不能解释《法》叙事的独特性。如果要从叙事视角入手解读文本的创新性,本文认为在叙事过程中,小说在启用传统叙事文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全知全能的”无焦点叙事视角的同时,采用另一种独特地具有“自我指涉性”的“评论者及情报交换所的作者式视角”,这种叙事视角恰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理念。它的使用不但消解了“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在西方小说叙事中的霸权地位,而且使小说在视角层面呈现出传统与后现代主义的双重图景。 同样,与现代主义及其以前的叙事文学相比,小说的结构在看似具有传统叙事结构的整一性特征的图式中潜藏着结构链的断裂,这种叙事结构的奇特性表现在:表层的情节结构及深层的转喻结构具有既整一又断裂的双重特征。此外,相对于传统小说要么是横向组合的、线性的转喻性占主体的时间结构,要么是纵聚合的、隐喻性的空间结构的二元对立,《法》的结构打破了这种二元关系,在看似线性的转喻性结构中潜藏着隐喻性结构。 当然,叙事视角的传统与后现代主义的交锋与并置;结构的逻辑链条的整一性和断裂性的双重特征,都在某种程度上昭显了两种叙事风格: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与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策略在同一文本中并置。而前者就接受主体的“前理解结构”而言是非陌生
林涛[6]2016年在《维多利亚小说“边缘群体”叙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边缘群体在维多利亚小说中有着极高的出现频率。无论是作为主要人物,还是作为背景,边缘群体和权力中心之间的关系都会在小说中有所体现。这其中,有社会底层贫困的小人物,有因为种族原因在各个方面受到排挤的少数族群和移民,也有受制于男权的女性。这些人在社会中,以不同的方式受制于中心群体。如果说小说是现实世界的虚构化审美化的体现,那么关注在小说中出现的边缘群体,也自然能投射出现实中边缘群体的境况。在维多利亚小说中,边缘群体有着丰富的指涉意义。他们往往被作者赋予一些特别的内涵和目的,影射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揭露出在社会主导话语压制之下边缘话语的特点,展现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批判相关社会问题,并进行反思,甚至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本文旨在通过叙事学相关理论的应用,对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做出解读,以期能展现这个复杂时期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并以此拓展得出文本话语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批判观点和人道主义思想。第一章将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背景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列举出这个时期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边缘群体类型,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说明。第二章将利用叙事学理论,对小说中的边缘群体叙事话语进行深入解读,进而阐释各个叙事要素对于话语叙事起到的作用。第叁章将立足于小说中的边缘群体形象的社会意义,指出作者借对边缘群体的描写所要达到的目的。
雷奕[7]2014年在《文化视野下中国新诗跨文体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不同文体形式互相借鉴交叉感染的现象,这种文体越界实践是一种长期而普遍的行为,本文就从中国新诗的跨文体形式出发,对新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越界形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本文认为,新诗形式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诗人出于艺术创新而采取的形式方式,而是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现代形式主义论者普遍认为,艺术形式是与人的精神、思维乃至文化紧密相关的,它并不外在于精神,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与情感信息。从发生来看,西方诗坛出现的大范围文体跨越现象是在启蒙运动后现代文化建立过程中才有的,这是艺术家利用形式方式对现代性文化弊端进行反抗的手段。它孕生于现代性文化内部,表征着现代性文化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独立性,能对现代性文化起反作用。中国新诗出现在后发性现代文化圈内,相似的形式却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理想。总体而言,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对诗歌的跨越,始终渗透着诗人们渴望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建立自由、民主、进步的现代文化的梦想。从对新诗越界形式跨时段的分析中深入剖析诗人在运用此种形式时的文化观点,是以往新诗文体跨越研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由于其它文体的进入,改变了诗歌的文本形态,这种改变包括诗歌话语、文本结构、美学融合等诸多层面。新的表达方式与新的美感经验是现代新诗诗艺成熟的重要经验,通过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文体交叉给新诗带来的艺术美感。在此前提下,本文抓住每个文体特有的文体要素,围绕这些特有的文体特征在借鉴融通后的文本形态进行分析,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淘沥出属于诗歌文体的基本形式要求:即诗歌在形式上要求有基本的节律感;诗歌的语言结构是多层次的,除了散文性的字面意义以外,诗歌语言的特性在于通过字词本身的音乐性、图画性引起某种暗示、启示,以及通过意象、事件、场景的串联、切割、组合,突破字词表面的说明性意义的限制,使读者的认知、感受达到另外一重新的境界。新形式的创建离不开传统形式的制约与影响,形式具有继承性与连贯性的特点。文体越界虽然是在接受西方现代性文化和文学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文体变革,但传统的形式也仍潜在地发生作用,本文以废名和翟永明、张枣等人的诗歌为例,阐释传统形式、技巧、诗学观念在现代新诗越界形式中的化用情况。文体越界是新诗获得生命并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说这是唯一的最好的途径,任何形式的创造都要基于艺术家对生存感受的深切体会,只有在这种深切生存体会基础上萌生的符合内心真实情感表达需要的新形式才有可能是有价值的形式。而任何炫技或不假思索地横向移植都不是使新诗发展壮大的正途。从这点来说,有两点启示:一方面要求诗人对所处文化语境要有深刻的洞察与理解,要有文化建设的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则要努力汲取各种艺术资源进行艺术锻造。
王荣[8]2016年在《追寻“失落世界”》文中认为亨利·赖德·哈格德(Henry Rider Haggard,1856-1925)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以创作非洲冒险故事而闻名。哈格德是英国文学史上以"黑暗大陆"为对象系统地进行文学创作的先驱,其作品对于非洲"吞噬"与"再生"两种力量的呈现,确立了英语文学中非洲形象的基调,而这一点经常被国内外的研究者们所忽视。本论文以哈格德的非洲罗曼司为考察对象,从罗曼司的文学形式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哈格德对于非洲的历史文明、地理景观、宗教文化、以及非洲人的文学想象,并深入挖掘这种想象背后的历史文化驱动力,捕捉19世纪末政治、文化、性别等领域正在形成的"情感结构",论述这种想象如何折射出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特别是中产阶级男性群体的欲望、恐惧与焦虑,如何回应、进而解构了有关"文明"、"进步"、"帝国"的宏大叙事。本论文由8章内容组成:第1章简述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在系统梳理哈格德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主题与方法。第2章在19世纪末罗曼司复兴的文学语境下,区别了罗曼司与现实主义小说之间的不同,论述了罗曼司的文学形式对于哈格德作品中非洲想象的影响。第3章介绍了非洲在19世纪末历史语境中的位置,殖民扩张、考古发现、人类学学科的成立,激发了人们认知非洲的渴望,同时也加速"黑暗大陆"神话的流传,这些是哈格德想象非洲的起点,也是他小说中反复对话、争论的主题。论文的第4章到第7章是哈格德想象非洲的主体部分,非洲分别被塑造为"失落文明"的发源地、田园诗般的伊甸园、噩梦般的女性他者、魔法弥漫的神奇所在。第4章分析了"失落文明"神话对于非洲历史文明的塑造,以及这种想象背后矛盾的帝国主义话语。受考古发现的启发,哈格德将非洲塑造为白人袓先曾经的殖民地,从而使得将前往非洲的历险升华为返回"文明源头"的文化寻根之旅。第5章分析了伊甸园式非洲想象对于男性身份的重塑。非洲荒原是男子汉的天堂,他们狩猎动物,厮杀战场,识破了文明虚伪堕落的本质,复活了被压抑的野蛮活力。这种原始的阳刚之气,一方面跨越了文化差异与种族界限,另一方面又迎合了帝国扩张的欲望,共同庆祝了激情力量的回归。第6章论述了非洲如何被想象为一种女性化的他者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帝国的性别焦虑。在这个女性为主导的母权空间内,男主人公随时面临着被诱惑、吞噬、肢解的危险,而逃离女性空间,毁灭母权空间的权利象征物,则成为历险"通过仪式"的一部分。第7章论述了哈格德对于非洲文化的附魅、袪魅与返魅以及背后原因。在欧洲神秘主义复兴的历史语境下,非洲的巫术文化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他者。非洲成为距离神灵最近的地方,巫术、魔法不仅是真实存在,还具有不可言说的神性,为后达尔文时代人们的信仰困境提供了有效的参照。第8章是对全文论述的总结,并简单叙述了哈格德小说中非洲想象的文学影响。本论文是国内对哈格德小说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部博士论文,有望修正国内学界对于哈格德是一名肤浅的帝国主义作家的印象,帮助深入理解维多利亚历险小说中的帝国想象与现代性焦虑之间的关系,从而克服当前对于历险小说单一、片面的意识形态研究视角。
梁西萍[9]2014年在《新维多利亚小说《婚姻天使》中的女性灵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历史叙述中,女性灵媒群体一直沉没于历史地表之下,拜厄特试图打破历史话语对女性灵媒群体的压制,让她们自由发声。新维多利亚小说《婚姻天使》以维多利亚时代的通灵思潮为写作背景,重构并塑造了全新的女性灵媒形象,展现了女性灵媒的女性意识与创造力量,表达了拜厄特独特的女性观与历史观。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将《婚姻天使》置于新维多利亚小说背景中,分析新维多利亚小说以一种新的历史叙事对维多利亚时代的书写与重构,探讨新维多利亚小说中“唯灵因素”的出现与运用,继而从女性主义批评的叁个基点——女性气质、女性意识、女性写作结合文学文本,对小说中的女性灵媒形象进行细致分析,旨在揭示拜厄特重构女性灵媒形象、写作新维多利亚小说的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女性气质的角度,论述传统女性灵媒群体身上所体现的“权力悖论”,分析《婚姻天使》中的女性灵媒所展现的独特女性气质与女性意识;接着分析小说中的女性灵媒在肉体与灵魂的冲突与融合中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认知;继而从女性写作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女性灵媒如何通过降神会中的“自动书写”找寻到自我价值,“自动书写”如何成为拜厄特创建新的女性写作方式、探索新的小说方式的一种实验,探讨作家与灵媒、招魂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论文的最后以新维多利亚小说出现的新的批评视角——德里达的“幽灵批评”,总结出拜厄特创作新维多利亚小说、重构女性灵媒形象的目的,那就是作家化身为灵媒,通过招魂,与维多利亚时代对话,企图从逝去的故人、逝去的时代那里,寻找到能解决当下文化境遇的锦囊,寻找到能给予当代小说创作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灵感与启示。
姚晶晶[10]2014年在《论利顿·斯特拉奇的女性传记写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顿·斯特拉奇在英国传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二十世纪“新传记”的代表人物,为数不多的作品,部部堪称经典。斯特拉奇打破传统,以多位女性为传主,开创了英国传记史上男性传记家创作女性传记的先例。论文以斯特拉奇的叁部女性传记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女性传记呈现出的现代传记的新观念、新方法。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引言部分首先论述了斯特拉奇与“新传记”的关系,其次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探讨斯特拉奇创作叁部女性传记的动因。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给斯特拉奇带来了最新的思想,它对自由的追求,敢于创新和批判的精神也感染了斯特拉奇的创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英国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开展时期,斯特拉奇受伍尔夫等人的影响,开始关注女性。成长于“维多利亚式家庭”,斯特拉奇深刻体会到繁荣奢华背后的空虚和腐化,母亲是他反抗维多利亚传统社会的动力之源,成为其女性传主的原型。第二章从“双性同体”这一概念出发,探究文本中女性传主的身份建构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叁位传主都被刻划成具有双性气质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斯特拉奇将自我身份觅求移情于传记写作的结果。同性恋者的身份使得他不为社会所理解,陷入身份焦虑,这也被他焦虑融入到传记写作中。通过伊丽莎白女王等几位女性传主的形塑,斯特拉奇希望建构一个对两性自由、和谐的追求者的身份。第叁章重点论述了斯特拉奇女性传记呈现出的现代传记的文学性。重视传记的文学特性是斯特拉奇传记推动传记现代转型的重要方面,在这叁部女性传记中,他打破传记英雄崇拜的传统,注重“人性”的写作,挖掘传主真实的人性。斯特拉奇在传记写作中借鉴了文学虚构的手法,这种基于传主个性的推测和想象,增强了传记的文学性。现代主义流行的讽刺手法的融入,在增强传记艺术效果的同时,也体现了传记家的自主性。第四章着重分析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在斯特拉奇叁部女性传记中的运用。追溯传主童年经历是他解释叁位女性人格形成的重要角度,体现了他对传主更具人性的理解。从“性驱动力”的角度解读女性传主的情感生活,展现了斯特拉奇对待性话题的坦诚态度以及对传主深层性心理探索的勇气。这都表明斯特拉奇希冀借助精神分析来挖掘女性传主复杂的内心世界,带有很强的实验性。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叁部女性传记秉持斯特拉奇的传记写作原则,展现出“新传记”张扬个性,追求精神自由的现代思想,深刻影响了此后女性传记的写作,推动了传记的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1]. 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的词汇分析[D]. 李冰冰. 大连海事大学. 2001
[2].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作家对贫困的书写[D]. 刘含力.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后现代浪漫传奇[D]. 周扬.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4].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证道寓言Parable研究[D]. 李佳林.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5]. 双重走向的叙事图景[D]. 任红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05
[6]. 维多利亚小说“边缘群体”叙事策略研究[D]. 林涛. 闽南师范大学. 2016
[7]. 文化视野下中国新诗跨文体书写研究[D]. 雷奕.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8]. 追寻“失落世界”[D]. 王荣. 浙江大学. 2016
[9]. 新维多利亚小说《婚姻天使》中的女性灵媒研究[D]. 梁西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10]. 论利顿·斯特拉奇的女性传记写作[D]. 姚晶晶. 扬州大学. 2014
标签:世界文学论文; 小说论文; 维多利亚时代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文学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艺术论文; 叙事手法论文; 读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