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历史进程论文,当代论文,代表论文,本质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03)01-0001-07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八十年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最新概括,是马克思主 义在当代的新运用、新归纳、新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 面全面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所在,尤其对当代社会主义的本质特 征做出了深邃的论述,充分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对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认识上的又一次新的飞跃,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一、历史上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 的正确道路和阶级力量,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 义,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性飞跃。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相统一的社会形态基本结构层次上来分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分析各 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基础之上,在参加和指导各国工人运动的实践活动中,在《共产主义 原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里,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作 了论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虽然在他们的表述里鲜有“社会主义本质”这样 明确的概念,但他们的论述经常涉及到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 义本质论是以基本特征来体现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来看,没有私有制 和没有剥削的无阶级的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同时拥有高度发 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使无产阶级具备了科学的世界观,掌握了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开创 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新纪元。但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受 当时的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只能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并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和“逻辑 分析”。这种认识侧重于描述一种成熟的社会主义的社会特征,侧重于阐述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根本差异,而不是对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具体规定,这 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实践必须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各国生产力水 平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历史文化背景作出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2、列宁、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列宁更加明确:相对 落后的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进入社会主义是可能的。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夺取政 权后不可避免的面临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十月革命”胜 利后,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了管理俄国的任务,提出了企业建立全 民的计算和监督的工作,以便过渡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并把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到首要 地位。他认为“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的权力、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 ,消灭商品经济。”(《列宁全集》第2版第12卷,第75页)但由于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 展水平,所以在实践中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并陷入困境。1918年至1921年是苏俄反对帝国 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这一时期,苏俄被迫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 时共产主义”带来的困难促使列宁重新思考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他谈到:“我们计划( 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 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全集》第2版第42卷,第176页)1921年3月,俄共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 转变,并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新经济政策”满足了劳动 者的经济要求,为苏俄人民指明了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列宁晚年在对社会主义的再 认识中指出:要客观地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要有雄 厚的物质基础;可以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肯定商品货币的重要性;有 步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 义等观点,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惜后来苏联党的领导没有全面贯彻,甚至 有所背离,致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发生变异。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续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其中既有坚持、发展科 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又有教条地照搬、甚至扭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地方。前者表现在:斯 大林提出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俄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发展十月 革命的成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坚持马恩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思想,并基本建 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基本建立了社会主 义政治制度。晚年斯大林还认识到,社会主义的苏联还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利用价值规 律的作用,突破了社会主义与商品生产不相容的理论。后者表现为:对建成社会主义的 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过急采取消灭城乡资本主义的措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单一 的公有制经济;有不重视客观经济规律、教条主义的倾向,认为商品生产只限于消费资 料,价值规律只限于流通领域中的调节作用;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高度集权、个人 专断、肃反扩大化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被推广到欧亚新成立的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 对各国共产党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 结合,不断认识社会主义的特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 泽东认真分析了我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和革命斗争的具体情况,创立了新民主主义论和社 会主义改造论,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 改造道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 出了冲破苏联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在关于现阶段主要矛 盾的认识上,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 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则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 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搞经济建设。同时提出十大关系、正确认识 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重视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重视执政党建设,发扬党内 民主等思想。在所有制问题上,提出除国营、集体外,可以搞一点私营作补充。这些认 识,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丰富的新内容。但是,这些认识没有能够坚持和发展;相反 ,由于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在1958年开展违背客观规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对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的认识上出现反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 ”、小生产的平均主义等错误思想指导下,频频发动政治运动,不断提升“一大二公” ,随意改变生产关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出现偏差。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晚年,形 成系统的对社会主义僵化教条和极左的认识,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 理论”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中,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道路模式可以借鉴。关于社会主义 的本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没有也不可能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 和明确的阐述。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社 会主义都作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但由于长期以来,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等同 于社会主义来理解,并将之模式化,使得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也正是由于对 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偏差,苏联和东欧的改革走向了“改向”。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空前 挫折。苏东剧变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究其根本原因,是苏联、东欧国家长期积累的问题,即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政治上不健全的民主制度和不完备的法 治,尤其是执政党没有一个正确成熟的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而其关键正在 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模糊不清。
与此同时,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国 运昌盛、国力飞升,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显示出社会主义事业的 勃勃生机。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邓小平对 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认识和把握。邓小平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正反两方面的深刻总 结,在继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的新民主主义论和社会主义改造论之 后,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他指出,贫 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计划 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明晰的社会主义本质 论摆脱了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其本质的错误倾向,既体现了其 具有比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更高、更快的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又体现了其为大多数人谋利 益的价值取向。“三个有利于”标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 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突破性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 会主义本质论既立足现实又关照理想,是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认识现实社会主 义的光辉典范,是对现实社会主义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科学社 会主义,对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世界社会主 义运动有借鉴作用。
三、“三个代表”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情况
当今世界政治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国际形势继续缓和 ;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经济 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 区域化并行发展;市场经济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新科技革命的高潮对世界经济乃至 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知识经济迅速兴起。多极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代世界的大趋势、 大潮流,不仅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变化,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 国家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政治领域的剧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哲学、宗 教、民族、文化各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这一趋势下,中国要想在机遇和挑战中立 于不败之地,只能而且必须不断进行各种体制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走全面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经历了创立、革命、建设和改革四个时期。资本主义也走过了自由竞争、私 人垄断、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四个阶段。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突出表现在:发生 的新科技革命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垄断进一步发展,劳动者 的收入、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新殖民主义主要采取间接控制的方 式;发达国家间的国际协调加强;上层建筑、民主法制、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但是, 资本主义的各种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进一步深化。表现为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 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发达资本主义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发达资本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而这 些又都是资本主义自身所无法克服的。20世纪5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始终 不断。进入70年代工人运动处境困难,8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兴起,形成一股有相当 大影响的政治力量,并引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70年代中期出现的“欧洲共产主义思潮” ,信奉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独立自主和走民主道路,但反对使用“马克思主义”、“无 产阶级专政”等口号。此外,民主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托派的社会主义、 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等又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与此同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 发展,相当一部分民族独立国家的执政党提出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或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 向,出现一股强大的社会主义思潮和具有多样性、民族性、非科学性的社会主义运动。 由于主客观原因,社会主义运动上个世纪70、80年代走向低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 苏东剧变给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造成强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则成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 一面光辉旗帜。进入21世纪,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出现了新情况:经济上进一步完 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民主、健全法制,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文化上进一 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支持 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新世纪 ,社会主义并不排斥资本主义,而是更多地吸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下人民所创造 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总体上看,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由盛转衰。这是由其社会本质(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私有 制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包含深刻对立矛盾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历 史过程,但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灭亡的命运是任何变革及调整都改变不了的。与此 相反,社会主义形态日益巩固和发展,在国际地位进一步确立、被和平演变的危险基本 消除后,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制度必将被世界人民重新选择。
2、“三个代表”是当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在实践 中能够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必须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及时总结新经验、分析新情况、提出新的 认识并制定新的方略。世界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 践,迫切要求我们党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扩展新视野,借鉴新成果,总结新经 验,作出新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是在全球经济面临着传统工业经济向可持续 发展经济、知识经济转型的前提下,在中国的经济基础、经济制度、社会结构、思想观 念、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几 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论述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在地丰 富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
(1)“三个代表”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得失的 经验、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准确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之上,科学分析中国和 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在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的理论概括。
第一个代表是关于生产力的问题。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经济层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 社会的全面进步。生产力不仅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而且是推动社会发展进 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的使命、任务,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此都有深刻的论述。江泽民同志则站在21世纪的时 代高度,进一步指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该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发展放在第 一要务的位置上。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 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江泽民同志先进生产力的观点 ,阐明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对过去关于生产力的提法做了理论升华,突 出强调了生产力的先进性,即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用新时代人类 物质文明的新成果奠定当代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这是当代社会主义的新本质。
第二个代表是关于文化的问题。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的社会”,先进文化体现时代精神,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又一重要本质特征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的前沿,不断发 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 文化需求。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提高全 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江泽民同志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直接引入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解和表述之中,从文 化的层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即当代社会主义必须体现当代文化开明、丰富多 彩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第三个代表是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这是前两个问题的落脚点和归宿。列宁曾告 诫革命同志说:“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领导一个大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来说,最大最重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列宁选集》第4卷 第589页)。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在继承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 是由党的世界观决定的。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 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 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所在。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 表直接引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表述之中,从政治层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当 代社会主义必须体现我们时代以人为本的最高价值取向。
“三个代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统一。第一,代表先进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社会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它是代表 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代表先进文化 的发展方向,能够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推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 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人民利益的要求和保证。第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因此,“三个代表”是科学的 统一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辨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2)“三个代表”的基本特质、内涵和理论品质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前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课 题作了既充满时代精神、又符合实际要求的明确回答,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 民的根本要求。从“三个代表”的内容分析,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准确、系统 的论述,既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又体现了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三者的有机统一。从“三个代表”的特色来看:第一,具有时代 性、规律性和创造性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 要体现时代性。“三个代表”要求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三个代表 ”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它具有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与时俱进的 理论特质。它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深邃地揭示了社会 主义本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破旧立新的战斗精神,它反映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 与时俱进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新境界。第二,体现了先进性。要“始 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比“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提法更符合时代特征 。因为,资本主义对于封建主义也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只有代表最先进的生 产力,才符合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新贡献。 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对文化理解的理论厚重感和时代感。它不同于毛 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讲的文艺,也不同于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关于 文化的论述,它着重强调的是“先进的文化”而非落后的或一般的文化。这两个“先进 性”是新时期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发展。把执政党所具有的先进性与发挥我国社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应有的先进特质,体现了“三个代表 ”独具的魅力、独有的风格。第三,反映了“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社会 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三个代表”把 人民的利益放在突出的位置,尊重人民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 ,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执政为民。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建设高度的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归根结底是社会的、人民的,他的出发 点和归宿在于大写的人。第四、“三个代表”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是指导新 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向世界的开阔视野、紧跟时代 的创新意识、锐意改革的坚定信念和振兴中华的奋斗精神。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基础之上,谱写了新的理论篇章。
(3)“三个代表”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和决 定社会主义的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根本属性。“三个代表”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三大领域,在同党的性质、面貌、发展方向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科学而又深刻地揭示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性质。社会主义的性质 ,是我们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质的规定性。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利益,是 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反映,是历史发展规律中带根本性的因素。注重这些因素,并在实 践上真正成为其代表,才能卓有成效地推动我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新型的工业社会、 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全面发展。“三个代表”从社会主义 的本质上把党的先进性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内在地统一起来,这不仅对党的先 进性作出了带有根本性的科学界定,而且保证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指明了社会主义 发展的正确道路。首先,在生产力的要求上,始终是先进的发展方向。其次,在文化上 ,始终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 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最后,体现执政为民。社会主义最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 自由、解放。因此,“三个代表”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根 本保证,是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方向。
(4)“三个代表”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第三次理论飞跃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它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以毛泽东 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创立了毛 泽东思想,其核心内容是新民主主义论和社会主义改造论,主要回答和解决了中国革命 的性质和道路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理论飞跃。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主要回答和解决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 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党对科学 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理论飞跃。江泽民同志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和基本观 点,分析当今国际国内形势,静观世界风云变幻,远见卓识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 要思想,回答和解决了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1世纪,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 代新课题。江泽民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概括为: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和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他把“三个代表”直 接引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表述中,在党的先进性中融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时代特征 中,将党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连结起来,将党的执政理论注入“三个文明”的建 设之中,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主观上与客观上的统一。江泽民的“三个代 表”思想,使全党在思想上有了新解放,在理论上有了新发展,在实践上有了新创造,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是治党治国的新的宝贵经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和时代高度,实现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次理论飞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是在坚持基础上的发展也是在继承前提下的创 新。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人在政治立场、基本原则、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上是一 以贯之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思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 设、改革不同发展阶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集中 体现,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改革开放的理 论不断成熟与完善。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从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的前途命 运出发,根据实践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 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突破,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伟大成果和新的飞跃。它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体 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体现了总结过去与规划未来的统一,体现了立足本国 与面向世界的统一,具有时代意识、创新意识,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纲领性、战略性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的重大贡献。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 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 题,把握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特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收稿日期:2002-11-28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先进文化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