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及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态势论文,沿海地区论文,对策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F127文献标识码:A
中国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沿海的省市自治区及香港、澳门、台湾三个特殊地区。由于缺乏系统资料的缘故,本文所讨论的中国沿海地区没有将港澳台地区计算在内。
1996年,国土面积不到全国15%的沿海地区, 总人口占全国的 40.5%,国民生产总值(当年价)占全国的58%,经济发展速度为11.4%,高出全国同期9.6%的平均速度近两个百分点,充分展示了自70 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90年代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沿海地区在利用优势、挖掘潜力、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而且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 沿海地区的总体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活力也将不断增强, 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全面起飞的领头雁。
1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1.1 经济增长速度快、波动较大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从1978年到1996年,平均经济增长速率为11.5%(全国为9.8%)。以1978 年可比价计算的全国和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较可见图1。除了个别年份外, 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差距最大的一年是1993年。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9.2%,而全国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3.5%,相差5.7个百分点。但从图1也可看出,自1978年以来, 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过程并不平稳,波动较大,最大振幅达到15.3个百分点(1993年)。
图1 全国与沿海地区GDP增长速度比较
1.2 经济总量大,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已巩固
1996年,面积不到全国15%的沿海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GDP达14007.57亿元(当年价),占全国的58%强。沿海地区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全国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6年,沿海用不到全国1/3面积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3以上的粮食、油料和将近3/4的甘蔗;工业产品中,除了煤炭等少数产品外,钢、钢材、化纤、水泥、自行车等产品产量均超过全国总产量的半数以上。另据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几乎所有的手表(占全国的98.62%)、 收音机(占全国的98.62%)和录音机(占全国的99.42%)都是在沿海地区生产的。此外,经过改革开放近20年的发展,沿海地区在旅游、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及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充分显示了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雄厚实力,巩固了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表1 沿海地区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1996)
主要工农
粮食/万t油料/万t甘蔗/万t
水果/万t
全国
50453.5 2210.6 6687.6 4652.8
沿海地区
18944.6
825.6 4896.9 2984.6
百分比
37.55
37.35
73.22 61.15
主要工农
原煤/万t生铁/万t 钢/万t
成品钢材/万t
全国 13.97 10722.5 10124.6 9338.02
沿海地区 3.03 5701.1 6146.17 6017.54
百分比
21.69
53.1760.71
64.44
主要工农 化学纤维/万t自行车/万辆电视机/万台
全国375.45 3361.18 3541.81
沿海地区306.61 3101.18 2683.37
百分比
81.66
92.26
75.76
主要工农
水泥/万t纯碱/万t
汽车/万辆
全国
49118.9 669.29 147.52
沿海地区 28583.28
460.2
76.86
百分比
58.19
68.76
52.1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1.3 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和所有制差异明显
在沿海地区内部,南部的经济增长快于中部和北部。1978—1996年,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率最快的前三位分别是广东、福建和浙江(平均增速分别为14.38%、14.03%和13.77%), 均在南部;而老工业基地上海、天津、辽宁则列倒数三位(增速分别仅为9.27%、9.18%和8.74%),甚至低于全国9.86%的平均水平。
在经济的所有制方面,非国有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于国有经济(表2)。80年代到90年代初, 各省市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大约占60%—90%。然而,1996年,除北京和辽宁还保持在60%以上外,其他的省市区均降至60%以下,最低的浙江省,仅占32.8%。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也呈大致相同的趋势。同时,除了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外,在全部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沿海地区企业资本金,国有部分为5998.4亿元,仅占全部的40.2%(全国平均为47.4%),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国有部分为11166.33亿元,占全国的55.3%(全国平均为64.2%)。而在1980年这两个指标均在80%以上。
表2 沿海各省市区经济增长所有制关系比较(199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国有经济 非国有经济
北京 63.1 36.9
天津 58.8 41.2
河北 42.9 57.1
辽宁 61.8 38.2
上海 52.1 47.9
江苏 35.5 64.5
浙江 32.8 67.2
福建 41.4 58.6
山东 44.6 55.4
广东 46.2 53.8
广西 49.6 50.4
海南 45.5 54.5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及增加值/%
地区 工业总产值 工业增加值
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 非国有经济
北京55.0 45.047.2 52.8
天津34.2 65.841.8 58.2
河北49.2 50.852.9 47.1
辽宁58.0 42.061.0 39.0
上海38.5 61.537.1 62.9
江苏28.2 71.830.7 69.3
浙江22.9 77.126.0 74.0
福建37.3 62.729.6 70.4
山东41.3 58.747.2 52.8
广东20.2 79.824.5 75.5
广西54.3 45.752.8 47.2
海南42.1 57.943.3 56.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1.4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渐趋协调合理, 但总体水平不高,尤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机制的最大受惠着,在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实力日趋雄厚的同时,内部第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也在经历着深度的调整和变革。在市场驱动下,不断高级化,并渐趋合理(表3)。
表3
改革开放以来几个典型年份沿海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当年价,%)
1978年 1990年
地区 第一第二第三 第一第二第三
产业产业产业 产业产业产业
全国 28.148.223.7 27.041.631.3
北京 5.271.123.7
8.852.438.8
天津 6.169.624.3
8.857.733.5
河北 28.550.521.0 25.443.231.3
辽宁 14.171.114.8 15.950.933.2
上海 4.077.418.6
4.363.831.9
江苏 27.652.619.8 25.148.926.0
浙江 38.143.318.7 25.145.529.4
福建 36.142.521.4 28.333.338.4
山东 33.352.913.8 28.142.129.8
广东 29.846.623.6 24.739.535.8
广西 40.734.025.3 39.126.434.5
海南 53.222.324.5 44.919.635.5
1993年1996年
地区 第一第二第三 第一第二第三
产业产业产业 产业产业产业
全国 19.947.432.7 20.249.030.8
北京 6.248.045.8
5.242.352.5
天津 6.656.437.0
6.453.040.6
河北 17.850.132.1 20.348.231.5
辽宁 13.051.735.3 15.048.736.3
上海 2.559.637.9
2.554.543.0
江苏 16.453.330.3 16.151.232.7
浙江 16.651.332.1 14.753.132.2
福建 22.940.936.2 21.541.836.7
山东 21.548.929.6 20.147.232.7
广东 16.349.734.1 14.450.235.4
广西 29.836.034.2 31.038.031.0
海南 30.125.744.2 36.820.942.3
①资料来源:见参考资料[3]—[15]。
②典型年份含义:1978年为改革开放起始年,1990年和1993年为市场机制建立前后,1996年为现状年。
另一方面,从表3也可看出, 虽然沿海各省市区产业结构都在不断高级化,所有省市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在1996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除了北京市作为首都的特殊政治地缘因素影响, 其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外(当年价),其他各省市区均呈现出第一、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总体结构不高的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化的浪潮中,以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和以海洋工程、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等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在该地区集中了中国一大批最优秀的科研和工业技术人才,但由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学、研长期分离,造成了大量科研成果虽然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但却很少投入生产、产业化进程极为缓慢的不合理局面。这种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如果不得到有效的改善,将有可能使得中国沿海地区在下个世纪实现经济的持续适速增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处于被动的劣势。
以上分析表明,一方面,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在总体的深层次高度化方面仍相对滞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远不能满足沿海地区加速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发展领先地位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需要。
2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及分析
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由各因素影响权重不一,作用方式各异,为了能够较准确地把握沿海地区未来经济发展及结构演替的总体趋势,选择灰色预测中的等维递补模型,对沿海地区经济总量变动及结构演替直到2010年的趋势进行预测。
本文以沿海地区1978—1996年的GDP数值为原始数据列(以1978 年当年价计算)及三次产业按1978年价计算的原始数据列分别建立GM(1,1)模型,经过逐年滚动预测,预测其结果如表4所示。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由于本文预测结果是根据历史数据采用模型外推得出,而在模型采用的原始数据列的历史时间段内,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央政策倾斜以及高强度的资源环境消耗的推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这一历史时段内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要素均将有很大程度的调整和削弱,因此,尽管灰色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及政策因素的作用,但预测的数据仅具有趋势分析上的意义,并不能代表未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由表4的预测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从发展阶段看,沿海地区目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 第二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预测结果表明, 从2000 年到2010年,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到2010年上升为68.35%,比第一和第三产业总和的2倍还多(由于选取可比价而非当年价预测,这一数值可能偏高)。从预测的发展速度来看,第二产业在2001—2010年保持年均13.7%的速度,比第一产业(5.1 %)和第二产业(13.3%)都要快。表明沿海地区在下世纪初,逐步进入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高速发展的阶段,为向工业化后期阶段的转变奠定基础。
表4 预测1997k 2010年沿海地区GDP 变动趋势及三次产业结构演替(1978年当年价)
年份GDP变动趋势 三次产业总量/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97 13509.96 1238.49 9119.88 4173.15
1998 15182.23 1299.56 10629.84 4742.57
1999 17062.29 1360.06 12302.62 5359.14
2000 19105.45 1421.73 14103.75 6122.16
2001 21372.84 1489.98 16086.97 6948.29
2002 23867.80 1563.81 18300.34 7870.13
2003 26704.89 1647.23 20832.81 8919.38
2004 29933.69 1733.06 23855.33 10120.11
2005 33465.25 1822.50 27174.11 11476.27
2006 37430.28 1917.08 30970.94 13023.59
2007 41937.59 2014.66 35410.92 14815.09
2008 46769.56 2113.65 40198.75 16766.45
2009 51922.69 2216.56 45358.28 18892.93
2010 57530.28 2324.00 50990.47 21284.09
年份 三次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7
8.52 62.76
28.72
1998
7.80 63.75
28.45
1999
7.14 64.56
28.30
2000
6.57 65.15
28.28
2001
6.08 65.59
28.33
2002
5.64 65.98
28.38
2003
5.24 66.35
28.41
2004
4.85 66.81
28.34
2005
4.50 67.14
28.36
2006
4.18 67.46
28.37
2007
3.86 67.78
28.36
2008
3.58 68.04
28.38
2009
3.34 68.24
28.42
2010
3.12 68.35
28.53
注:①按可比价分产业计算的数值之和不等于按可比价计算的GDP数值,是因为各次产业在进行可比价与当年价转换时比例各不相同所引起的。
②选可比价数据列而不是当年价数据列作原始数据列是预测模型的需要。
(2)从增长速度看, 沿海地区到下世纪初仍将保持较高的速度增长,但增速将逐渐趋于平稳。预测结果表明,“九五”到2010年沿海地区GDP将保持11.3%的年均增速,但整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1996 —2000年的“九五”期间,沿海12省市区GDP年均增速为10.3%, 而2001—2005的“十五”期间,增速高达11.9%,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增速又降为11.3%。表明目前沿海在相对优惠的政策和率先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惯性及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历史基础共同作用下,仍将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势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国家对沿海地区的倾向性政策优势也将逐渐削弱;而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树立使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功能健全等方面愈益重视,发展将更着重整体质量而不是增长速度。因此,在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沿海地区将会在2005年前后放慢其经济增长的步伐。
(3)各次产业的发展变化也遵循相似的规律。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1996—2010年的三个五年计划中增速分别为4.1%、11.6%,5.2%、14.0%和4.9%、13.3%,同样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发展历程。 但第三产业的发展略有不同,从预测的结果看,第三产业在“九五”期间增长最快,达年均13.5%,其后逐年下降,但下降非常缓慢。2001—2005年年均增速下降为13.4%,而2006—2010年仍保持13.1%的水平。这一方面说明了虽然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的增长略低于第二产业增长的速度,另一方面也表明,在经济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国家强调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促使下,第三产业将维持一个比较平稳的高速增长。从预测结果看,到2010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表明沿海地区开始逐渐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
3 经济适速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3.1 转变经济发展思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
根据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也将经历一个由外延粗放增长到内涵集约发展的转变过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转变过程所经历的时间越短越好。这就要求沿海地区不仅仅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应该全面考虑经济发展的质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社会体系的健康与稳定,从而既获得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又获得较高的发展质量,留有永续发展的余地与后劲。具体措施有:
3.1.1 坚持经济发展是与资源、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 要求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与经济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规定,贯彻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中的“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补偿”的政策措施,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环境“用而不护”的掠夺式利用方式。
3.1.2 实施全过程生产控制,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 传统的生产是忽视环境外部性的生产,使得产品的社会生产成本比企业生产成本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实施全过程的生产控制,采用少产生,甚至不产生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由相互对立转变为互为支持。
3.1.3 加大科技、知识等“软资本”的投入额度和力度。 利用“软资本”替代资金、资源及环境容量在生产中的投入,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使得资源优势的概念从“硬资源”(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等)转变到“软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等)上来,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
3.2 树立“科教兴区”战略, 着力扶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贯彻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确立“科教兴区”的发展指导战略。着力扶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成为21世纪沿海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方面,随着以微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所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全球已步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产品形成要素,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传统产业也将逐渐失去它们在经济中的统治地位。中国沿海地区因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基础,完全有能力抓住这次变革所带来的机遇,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竞争,沿海地区原来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因此沿海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地区产业发展战略时,应当结合沿海地区拥有全中国最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优势,尽量减少劳力、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机电仪一体化、新型材料、微电子、计算机软件开发、生物制药、海洋资源利用等等。为此,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激励、引导和协调措施,加快拥有丰富人力资源的高等院校和拥有充足资金条件、实验设备的各类企业联姻,尽快完成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为沿海地区乃至全中国在这一次大变革中迎头赶上世界水平作出实际贡献。
3.3 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经济一体化是下个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处在我国对外开放前沿地带的沿海地区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体系。具体说来,沿海地区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一是要立足已有的发展基础,加快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三个层次的开发建设;二是要根据当前对外开放的实际需要,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北方沿海地区)建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及新的经济区,并进一步对现有经济特区实行更加特殊的政策;三是各级政府要努力优化区域投资的软、硬环境,在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跟上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法制法规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要保证政策实施的连续性,为沿海地区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空间;四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同时,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从而逐渐形成具有国际分工意义的产业体系。
3.4 树立大一统的整体区域观念,逐步形成分工合理、 联系紧密的大沿海经济区
为了保证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形成“各展所长、互补互促”、专业化与集中相结合、劳动地域分工明确的区域经济联合体,要求沿海各级地方政府有着长远的眼光,从整个沿海乃至全中国的战略和利益角度来规划布局沿海及各省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的确定与发展以及能源、原材料的合理分配与流向;着力协调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既要在互惠互利、共同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区内的联系,又要在带动落后、共同富裕的思想指导下,增进区际间的联络,加强向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起到下世纪中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增长中领头雁的作用。
收稿日期:1998—12—13;修回日期:199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