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对比分析论文_汪钊

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对比分析论文_汪钊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8)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内镜检查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临床符合率。方法:选取60例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临床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临床符合率进行对比。结果:60例患者经内镜诊断后经病理诊断42例,符合率为70.0%,伴异型增生7例,伴肠上皮化生19例;内镜诊断表现的症状和病 理诊断的符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诊断符合率较低,内镜检查中胃黏膜粗糙、变薄、白相为主的临床诊断较高,通过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结合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047-0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疾病,胃癌高危疾病,但青年人中也常见。临床症状、体征一般无特异性,主要依靠胃镜和活组织检查结果来确定。慢性胃炎可出现胃黏膜的急性浅表性变化[1]。胃镜检查结合在直视下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可靠方法。现对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应用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临床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62.5±2.5岁。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疼痛,并有饱胀等不适现象,进食后症状加重,其他症状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表现。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

1.2 方法

采用电子内窥镜直视患者胃部观察表现。胃镜检查过程中作病变部位的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由于萎缩病变常呈局灶性,故应在不同部位或同一部位作多块活检,一般为3~6块。通过活组织检查,不仅可以确定胃粘膜萎缩的程度和程度,而且可以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并可以确定幽门螺杆菌感染。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采用例百分率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60例患者经内镜诊断后经病理诊断42例,符合率为70.0%,伴异型增生7例,伴肠上皮化生19例;内镜下症状特点为黏膜变薄、白相为主8例(13.33%),病理诊断结果,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5例(62.5%),异型增生2例(25.0%),肠上皮化生4例(50.0%)。黏膜粗糙者28例,病理诊断结果,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71.43%),异型增生15例(53.57%),肠上皮化生17例(28.33%)。黏膜粗糙、变薄、白相为主24例,病理诊断结果,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23例(95.83%),异型增生14例(58.33%),肠上皮化生12例(50.0%)。

在胃黏膜粗糙、变薄以及白相的症状,病理诊断的结果中95.83%为萎缩性胃炎,临床符合率最高。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变逐渐发展而来,它的诊断需依靠胃黏膜活检标本的组织学检查。临床研究分析结果表现,约有12.5%~50.5%的慢性胃炎的临床发病多与患者自身免疫因素有关[2]。随年龄的增大临床发病率也有明显的增加,并发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发展为胃癌的倾向,认为是一种癌前的病变要特别加以注意。

内镜表现以黏膜颜色改变,黏膜下的血管显露明显;黏膜皱襞表现为细少或者消失;会伴有增生或肠上皮化生等改变[3]。正常胃黏膜的橘红色,病变黏膜会失去正常的橘红色;黏膜表现为苍白、灰白或灰黄色,成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边界多不清楚。黏膜颜色的改变是黏膜萎缩在内镜下最早出现的征象,随后才出现黏膜下血管显露,单凭黏膜颜色的改变诊断萎缩性胃炎是不可靠的。黏膜下血管显露表现为黏膜下透见的血管可有两种形态,即表现为暗红色网状细小血管,和蓝色的树枝状较大的血管。黏膜下血管显露是诊断萎缩性胃炎的可靠指标。胃底充气扩张后常可透见血管;过度充气后正常的胃黏膜也可透见血管。胃黏膜萎缩后常使黏膜皱襞变得细少甚至消失[4]。萎缩性胃炎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改变,如充血性红斑、反光度增强及附着性黏液等。

病理检查要对所取每一快活检组织标本的组学变化情况进行报告。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是以同一部分的两块或两块以上活检标本同时都有萎缩和(或)肠化的表现时为临床诊断标准;当检查中只有一块标本有萎缩和(或)肠化表现,应诊断为慢性胃炎伴萎缩和/或肠化。黏膜变薄,原有腺体萎缩、减少或消失(按减少腺体所占比例分为轻、中、重三度),而胃小凹深部的上皮可增生形成腺体,并可发生肠上皮化生,固有膜内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增生,淋巴滤泡形成[5]。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腺体可有肠上皮化生,这种肠上皮化生可以通过非典型增生进展为胃癌,其发生率不到1%。活组织检查是目前确诊最可靠的方法。但标本采取的部位个数和大小仍有争议,公认应进行包括胃窦和胃体黏膜在内的多点活检。

总之,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表现呈多样性,但判断其程度有一定困难。活组织检查是最可靠的。随着色素内镜、放大内镜、画面处理等新技术的开展,内镜诊断率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蒙兴茂.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0):255-256.

[2]李蕾,姜娜,韦雪磊.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J].中外医疗,2016,35(24):39-42.

[3]李晓娜.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32):34-35.

[4]李朝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5(11):00009-00009.

[5]张杰.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J].心理医生,2017,23(11).

论文作者:汪钊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  ;  ;  ;  ;  ;  ;  ;  

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对比分析论文_汪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