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云南 德钦 674400)
【摘要】 目的:对血液透析患者经血传播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5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组研究,29例研究组将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实行分离透析,透析机为专人专用;29例对照组不对患者实行分离透析,对比两组的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肝炎病毒感染率为2.90%,说明分离不同肝炎类型患者实行透析能改善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优于对照组的2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实行透析过程中,对不同肝炎类型患者实行分离透析能有效预防肝炎病毒感染,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血液透析;血传播;肝炎病毒感染;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064-02
1.前言
对肾功能衰竭患者实习血液透析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血液净化也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危害,甚至出现血源性传染病,进而引发病毒性肝炎。为了提升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的安全性,需要对肝炎病毒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进而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对透析过程实现有效管理进行分析,探讨其对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的预防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2.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组研究,29例研究组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34~73岁,平均58.27±3.04岁;透析时间1个月~11年,平均5.71±1.67年。29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35~74岁,平均58.96±3.02岁;透析时间1个月~10年,平均4.37±2.05年。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方法
为了有效对研究组患者实行分离透析,则需要实行各项指标的检测,包括肝功能和肝炎病毒等,要求患者再次实行复查,复查一次的时间间隔为半年;根据透析结果对不同肝炎病毒类型的患者进行分离透析,每一个患者都有专用透析机。对照组则无需进行分离透析,也无固定顺序。全部患者实行透析过程所运用到的材料均为一次性使用。
2.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接受透析发生的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并对预防和控制透析患者经血传播肝炎病毒感染的方法进行分析。
2.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患者实行一定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后,经过肝炎病毒检测结果可知,研究组肝炎病毒感染率为6.90%,说明分离不同肝炎类型患者实行透析能改善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优于对照组的2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 比较两组的肝炎病毒感染情况(n/%)
组别 例数肝炎病毒阴性肝炎病毒阳性感染率
研究组29 27(93.10)2(6.90) 2(6.90)
对照组29 21(72.41)8(27.59) 8(27.59)
χ2 4.354.354.35
P <0.05<0.05<0.05
3.讨论
经过此次研究可知,对血液透析的患者实行有效控制管理,能预防患者经血传播肝炎病毒感染,29例研究组肝炎病毒感染率为6.90%,感染率较低,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7.5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患者实行血液透析前,先进行肝炎病毒检测,并根据患者的肝炎病毒类型进行分离后再实行透析,为每一位患者安排固定的透析时间和专用的透析机能有效预防感染。经过观察发现,如果患者使用的透析机消毒效果不佳,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肝炎病毒感染,因此,对血液透析患者实行规范的管理和控制,能有效降低患者感染肝炎病毒的几率[1]。为了有效将管理方法应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本文结合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有效预防和控制的对策:①医务人员的卫生要求:进行透析室之前应做好全部消毒工作,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给予相应的观察;对透析机实行常规操作时需要做好预防感染工作,应使用手套保证安全和卫生;处理患者的排泄物或者血液前后进行细致的消毒;如果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无意划破伤口则需要立即进行清理和消毒,在伤口的合理位置不断挤压,血液渗出后清洗干净再利用酒精消毒,以免被病毒感染[2-3]。②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行操作:首先是医务人员自身对肝炎病毒的认识要求,应要求医务人员学会认识和区分不同的肝炎病毒特性;其次是操作要求,为患者实行血液透析时,应严格遵循标准要求,提升血液净化消毒管理的操作能力,并以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工作准则展开透析工作,每一个医务人员均有各自的责任区域范围,保证责任工作落到实处;最后是监督能力的要求,需要定期对血液透析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监督和考核,促进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感[4]。③为了避免患者出现反复感染的情况,应对新接收的患者自身的肝炎病毒类型进行严格的检测,再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血液透析;而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也需要安排专门的透析时间和透析材料,才能有效预防再次感染。④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可能有部分患者存在贫血的情况,为了减少患者的输血次数,应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患者实行治疗,从而有效阻止肝炎病毒发生扩散感染,因为患者输血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就也大[5]。
综上所述,对肝炎病毒携带患者实行尽早的隔离,根据患者的贫血情况适当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有效阻止病毒扩散和感染等,能够有效控制肝炎病毒感染,提升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保证患者接受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连芬,陈哿菲,赵冬梅等.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5):83-86.
[2]刘绥军,张芙萍.2011-2012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及乙型肝炎疫苗预防调查20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25):3839-3841.
[3]刁占帅,顾鸣燕,杨洁泉.血液净化中心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05):118-121.
[4]吴传芳,谢和宾,姚小红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控制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15,14(04):234-236.
[5]朱亭亭,黑发欣,肖丹朝等.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2):2790-2792.
论文作者:和银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4
标签:患者论文; 肝炎论文; 血液论文; 病毒感染论文; 病毒论文; 统计学论文; 情况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