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近十年关于汉语句法的部分博士论文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句法论文,近十年论文,美国大学论文,博士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作者:黄正德(Huang,Cheng-Teh James)
题目:汉语中的逻辑关系及语法理论(Logical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
学校:麻省理工学院
导师:Kenneth Hale
时间:1982年
本论文主要讨论逻辑式(Logical Form)的性质,对汉语中一系列结构作了句法和语义方面的研究,内容涉及辖域(Scope), 照应语(Anaphora)和空语类(Empty Category);作者尤其对量词化句,WH问句,“A不A”问句及断裂句(Cleft Sentences )作了广泛的描述和解释,并对上述结构与普遍语法(UG)的关系作了阐述。
为解释英汉两种语言中量词(Quantifiers )及其他逻辑成分在辖域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作者采纳了传统观点并加以修改,作为一条普遍语法原则提了出来,即量词的表层顺序对应于它们在逻辑式(LF)中的作用。作者认为,英汉两种语言短语结构的类型不同。前者是左分枝结构,而后者是右分枝结构,所以,UG应含有一条称为“结构重组α”(Re-structure α)的规则,它对树结构进行重新组织, 并改写节点符号;这是一条任选规则,仅在英语中使用,而不在汉语中使用,可以满足英汉两种语言在逻辑辖域解释方面的需求。
关于照应语,作者指出,汉语的照应现象完全可以用制约理论的框架来解释。作者建议重新定义支配范畴,对制约理论做最小限度的修改,即在支配范畴内引入一个“可及主语”(Accessible Subject)来限定照应制约的范围。
作者指出,句法部分的句法同逻辑式中的句法既相同,也有不同。界限理论(Bounding Theory)的毗邻条件(Subjacency), 外移条件等均只在句法层得到遵守,而与LF无关,作者还指出,空语类原则在SS和LF 两个层面得到遵守,尽管汉语缺乏完整的空语类原则(EmptyCategory Principle,ECP)效用,这条原则仍应被看作UG 的特征之一,他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论据,即因在SS和LF 中有移动而出现的论元/修饰语(Argument/Adjunct)不对称现象。他把人们熟知的主/ 宾语不对称现象看作是补语/非补语不对称的特例。
2.作者:李艳慧(Li,Yen-Hui Audrey)
题目:汉语中的抽象格(Abstract Case in Chinese)
学校:南加州大学
导师:Joseph Aoun
时间:1985年
本论文讨论了汉语这种缺乏显性词汇格标记语言的抽象格问题。作者认为,由于对格和题元标记的方向性要求,只有被中心词语赋格的词才能出现在中心词语的右侧。在抽象格基础上作出的词序解释使作者认为汉语中所有动词都赋格。这一结论与Burzio的概括有相同效用,即减轻格理论和题元理论之间的羡余性。但作者的新意在于认为汉语中的作格(Ergative)可以赋格。作格的这种赋格特征与汉语中缺乏填充词(Expletives)有关。作者关于汉语动词都赋格的观点,关于赋格时存在一对一的关系的观点,以及关于汉语分句需要格的观点支持了汉语中存在提升动词(Raising Verbs )和缺少特殊赋格(Exceptional Case Marking,ECM)动词。作者还认为,汉语在S-层有移动α,例如被动句和主题结构。这支持了分裂ECP,PF中的C管辖和LF中的普遍约束。
3.作者:李行德(Lee,Hun-Tak Thomas)
题目:关于汉语量词化的研究(Studies
onQuantification in Chinese)
学校:加州大学洛杉矶校部
导师:George Bedell
时间:1986年
论文第一部分用管辖约束理论对汉语句法的三个问题作了分析:全称量词化问题,量词短语分布和所指特征(Referential Property)问题及量词辖域问题。作者采纳了May的观点, 进而提出汉语量词有双重特征,既可作为算子, 也可作为变项; 汉语中量词提升(QuantifierRaising,QR)所邻接的短语节点是S'而不是S。 这两条假设能解释汉语中的量词的分布范围及所指特征。论文用汉语的例子说明,QR基本上是受小句约束的(Clause-bounded)。此外,对汉语来说,决定小句内辖域顺序的关键是线性前后位置,而不是C-统领(C-Command)关系。
论文的第二部分讨论了某些量词化特征的个性。特别是同构辖域(Isomorphic Scope)解释规则。作者认为,两个量词短语的相对辖域(Relative Scope)能直接从表层结构得到映射。
作者还探讨了量词化能力的获得。他指出,儿童起初把量词看作非算子,量词的相对辖域特征是在积极语料的基础上学会的。此外,作者还对讲英语儿童和讲汉语儿童对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辖域顺序的获得作了参数性解释。
4.作者:刘凤樨(Liu,Feng-Hsi)
题目: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辖域依存关系(ScopeDependenc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学校:加州大学洛杉矶校部
导师:Edward Keenan
时间:1990年
这篇论文讨论了英汉两种语言NP的辖域依存关系。作者将NP分为概括特指(Generalized Specific,G-Specific)和非特指两类,划分的标准是一个NP与其他NP的辖域关系。该文的主要论点是,在自然语言中,上述划分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确定辖域关系的基础,而且与句法和语义等其他领域有关联。
概括特指解决了汉语句法中两个描写问题。第一,它准确解释了过去已观察到的汉语现象,即汉语主语一般都是特指的。作者指出,这种趋势应被强化为对限定词的一种限制,即主语NP中的限定词必须毫无例外地概括特指。第二,所有可以被全称量词“都”量词化的NP恰恰都是特指NP。作者指出,概括特指解释了在WH/量词相互作用之间的主/宾语不对称现象。她认为,这种不平衡也存在于多重量词化结构中。
作者还对比了May用QR(Quantifier Raising)方法作了分析。 她认为QR方法是无效的,因为它基于一项有问题的假设,即把辖域看作是纯粹的结构现象,把辖域间的关系看作是在LF中决定的。
5.作者:郑礼珊(Cheng,Lai Shen Lisa)
题目:论WH问句的类型(On the Typology of Wh-Questions)
学校:麻省理工学院
导师:Noam Chomsky
时间:1991年
本文认为,用WH问句的构成来划分语言类型时可以看某一语言有无疑问助词(Question Particle)和该语言中WH疑问词的特征。 疑问助词的存在与句法层面缺少WH 移动相关。 作者提出小句类型(ClausalTyping)理论来解释上述疑问助词与WH移动的关系,即任何一种语言的特殊问句或是以疑问小词构成,或是以句法WH移动构成。该理论还表明,简捷派生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 of Derivation)对WH问句的形式有两项制约:(1)没有语言能在构成WH问句时既可采用WH移动,又可采用疑问助词;(2)移动一个WH词就足以把一个小句变为WH 问句。
该文研究了WH词不作移动的汉语WH问句的内部结构。作者认为,汉语中的WH疑问词属非限定NP,没有明显的量词特征。作者还讨论了两项LF操作:量词提升和LF中WH移动。作者指出,汉语较少出现辖域歧义是由非限定性NP的词汇特征所决定的。关于LF中的WH移动和WH词在LF中的位置,作者认为,反对LF中WH移动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作者还论证了WH词并非以量词提升的方式邻接到IP(或S)节点。
6.作者:谭馥(Fu Tan)
题目:汉语中的主语概念(Notion of Subject inChinese)
学校:斯坦福大学
导师:Joan Bresnan
时间:1991年
作者对Li和Thompson认为汉语属于主语不显著语言的观点提出质疑。她指出,汉语主语一贯有显著语法功能,问题在于是否能正确地确定汉语主语。 目前的一些研究都试图用GB 理论对汉语语法功能项(Grammatical Function,GF)作出解释。 这些研究共有的假设是认为汉语存在抽象的格,但这一假设尚缺乏有力的证据,
作者用词汇映射理论(Lexical Mapping Theory)来解释汉语被动句和存现句(Presentative Sentence)与英语同类句子之间的区别,根据这一理论,每个GF都具有两个特征[±objective][±restricted](Objective指题元(Thematic Role)不受限制的GF,如主语,宾语等;restrictive则指题元受到限制的GF,如间接宾语); 每个特征的赋值是一个由两个GF组成的自然类。题元映射的不同GF来自GF未充分赋值的内在分类(Underspecifid Intrinsic Classification)和赋特征值的词汇操作(Feature-specifying Lexical Operation)间的相互作用。英语与汉语在被动句和存现句方面的差异可以追溯到GF的内在分类(Intrinsic Classification)。
作者指出,要正确认识主语在汉语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将主语和逻辑主语两个概念区分开。统一对主语作用的认识是解决有关汉语类型之争的关键。作者得出结论,汉语句子需要起主语题元作用的GF,因而汉语无疑是主语显著语言。
* 本文承蒙王嘉龄教授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特此致谢; 同时对热情提供论文或论文摘要的李艳慧,李行德,刘凤樨,郑礼珊,谭馥等博士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