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产业扩大再生产模式的探讨_社会再生产论文

黄金产业扩大再生产模式的探讨_社会再生产论文

对黄金工业扩大再生产模式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黄金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九五”黄金工业发展战略之一。黄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5年对黄金行业扩大再生产能力问题做了一次专题研究,分析报告于年底完成。该报告对黄金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思考价值。本刊编辑部改写成篇,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扩大再生产模式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反映。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应着不同的扩大再生产模式。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相应地改变扩大再生产模式。扩大再生产模式的转变本质是要求经济运行主体实现转变,只有经济运行主体由国家转变为企业,投资主体与风险主体统一,投资多元化目标才能变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单一目标,这时内涵挖潜、质量效益型生产方式才能落到实处。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并没有对黄金扩大再生产模式做全面展开,而只是紧扣这条主线进行了历史回顾和延伸,由此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

回首篇

“外部推动主导型”模式的兴衰

一、黄金行业的投入产出

我国黄金行业二十多年来取得了持续发展的佳绩。 建国以来, 从1949年到1974年生产黄金192吨;1975年到1995年共生产黄金982吨,是前26年的5.12倍。“五五”期间年平均产量是1975年的1.39倍、“六五”是2.26倍、“七五”是3.83倍、“八五”是6.57倍。呈现出发展速度逐年加快的趋势。但这一产出的增长是以投入的增长为前提的,以基本建设投资为例,1975年国家对黄金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为1995万元,之后的投入成倍增加:“五五”期间年平均0.77亿元,是1975年的3.86倍;“六五”期间年平均为1.49亿元,是1975年的7.47倍;“七五”期间年平均为7.75亿元,为1975年的39.85倍;“八五”期间年平均9.4亿元,为1975年的47.12倍。

以上说明,黄金工业近二十年是以数倍于产出的投入实现产量增长的,显然这是一种扩大外延的增长方式。另外从投入增长高于产出增长2~10倍的现实,又说明这是一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

二、投资从何而来?

维持这一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投入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拨款和贷款,而不是企业的内部积累。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黄金专项银行贷款。黄金专项贷款开始于1975年,“六五”期间年平均贷款额5565.8万元、“七五”期间年平均达到47452.2万元、 “八五”期间年均为85500万元。贷款规模逐步扩大。1993 年以前为低息优惠贷款。二是黄金生产发展基金和地质勘探基金。据粗略统计,由于实行该项政策,使黄金行业得以集中60亿元以上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维持黄金管理部门的经费。黄金工业每年能列入国家预算的黄金项目不足5%,绝大部分的投资是通过以上两个渠道获得的。

从资金管理看,立项、审批权力都集中在上级主管部门,国家是经济运行主体。投资的风险主体与投资的占有、使用主体是分离的。从过去的政策导向看,不是减小而是强化了这种分离倾向。表现为我国黄金收购价格长期不到位,企业难以形成积累能力;后来又采取了从黄金价格中提取生产发展基金、价外补贴等办法,形成国家与行业双重推动的方式,扩大黄金生产能力。

因此这是一种“外部推动主导型”扩大再生产模式,主要是由国家推动的,具体措施为偏重于行政干预和政策优惠,投资的主体是国家而非企业,市场机制发育十分薄弱。

三、“外部推动主导型”模式的历史作用

我国黄金工业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采取了“外部推动主导型”的扩大再生产模式,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黄金工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975年到1994年先后建成大、中、小型金矿918 座,形成了104吨/年的黄金生产能力,比1975年的生产能力增长了7.45倍。从1975年以来黄金产量之所以能实现持续增长,与“外部推动主导型”的扩大再生产模式分不开。

四、“外部推动主导型”扩大再生产模式面临改革的挑战

“外部推动型”扩大再生产模式取得了发展我国黄金工业的实际成效,因此行业希望相关政策能在今后得到延续,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黄金工业扩大再生产的外部推动力开始弱化。主要表现是:

——由于黄金企业由产品生产者向商品生产者的转变,企业有了自身利益的要求,改革黄金价格机制压力越来越大,从价格中直接集中资金的路子难以继续走下去。

——由于宏观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对经济调控将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黄金工业难投入更大行政力量以推动发展。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培育新的投资主体,企业必然要承担起今后投资的主体责任,以国家为主体的传统投资体制也必须改革。

由于我国经济生活中以上新因素的出现,使得原来得心应手、颇有成效的一套办法和手段遇到了挑战。1993年6月和9月,国家调整了黄金经济政策,黄金国内收购价格与国际金价接轨,并取消黄金优惠专项贷款和生产发展基金,这标志着黄金行业扩大再生产“外部推动”模式主导阶段的基本完结。

现实篇

向“内涵积累主导型”模式转变的窘困

一、“内涵积累主导型”模式应运而生

按照改革的预想,黄金行业“外部推动主导型”扩大再生产模式结束后,将由“内涵积累主导型”扩大再生产模式所取代。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黄金工业投资主体由国家转为企业,实现投资的风险与收益权的统一。投资通过企业内部积累和社会融资来解决,资金配置逐步由计划方式转为市场方式。为此,国家在大幅度提高了黄金价格的同时,又免征了增值税,目的是增加矿山的自我积累能力,把扩大再生产的责任落实到企业肩上。

二、当前面临的困境

1993年相关政策调整以后,1994、1995年黄金工业扩大再生产能力非但没有出现增长,反而呈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

1、投入锐减。“七五”期间年平均投入资金为7.88亿元,“八五”前三年年平均投入9.88亿元,而1994年、1995年的年平均投入仅为6.42亿元。

2、新增生产能力减少。“七五”期间年平均新增生产能力8.86 吨,“八五”前三年平均为5.76吨,而后两年平均仅为4.62吨。致使“八五”新增生产能力仅实现了计划的52%。

3、后劲不足,出现空白点。黄金投资渠道改变以后, 建设资金长期不到位和地质资源有偿使用后,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尚需完善等因素的存在,1994年竟无一个新开工项目列入计划,首次出现了黄金开发的空白点,使黄金基本建设进入一个相对停滞时期。从近期看不会立即造成太大影响,但从长远看,必将会形成一个黄金生产力发展的断层,其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

三、追根溯源:主体更替出现断层

新旧模式转变出现窘困的原因主要是新旧经济主体交替中出现了工作的断层。黄金行业通过拨改贷和取消生产发展基金,以及对地勘基金实行有偿使用,是要实现国家从投资主体地位的退出,但是计划审批权、贷款额度审批权仍在国家手里。模式转变还要求政府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职能,为新主体的发育和运作创造好的社会、政策环境。如前所述,黄金行业95%以上的基本建设投资是行业自己运作安排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行业管理部门处于中枢位置,其强有力的行业协调能力是在20多年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保证黄金工业顺利发展的条件之一。但在1993年初国家机构改革,撤消国家黄金局以后,上下都反映行业行政协调能力削弱,一些黄金投资的宏观政策的调整和社会环境的治理都出现了困难,加之取消了黄金生产发展基金及优惠政策,使行业又失去了经济协调手段,使行业管理现状又不适应黄金生产力的要求。

新主体——企业的就位也是滞后的。仅以企业资金筹集能力和自我积累能力看,黄金矿山绝大部分都难担重任。我们收集到的28个企业的资料表明,1994年这28个矿山还贷9546万元,仅占应还贷款的13.66%。照此计算,其结转到“九五”期间的贷款余额达14.5亿元,而“九五”预计又需贷款投入11.3亿元,每年平均2.2亿之多。那么这28 个企业拖欠的贷款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每年以1个亿的速度增加。 据目前的信息资料分析,黄金生产成本还在逐年上升,行业盈利水平呈下降趋势,从今后几年的情况看,黄金企业以自我积累来增加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不容乐观。如果长此下去,企业不能成为投资主体,承担投资风险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黄金企业扩大再生产新模式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

前瞻篇

投资新主体——呼唤改革

一、问题出在那里?

黄金矿山后劲不足,资金积累能力低的原因,总括有以下方面:

——企业积累机制的形成需要有一个逐步发展过程。企业从扩大再生产的从属地位变为主体地位,需要有一个内部积累机制的形成过程。当价格改革及相关政策到位以后,搞得好经过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形成较大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国内黄金收购价格多年不到位,黄金企业是在低价位环境中运行,自身并没有雄厚的积累,主要任务是维持简单再生产,近几年企业盈利虽有了提高,生存条件有了改善,但与承担起投资主体的能力尚有很大距离。

——办矿模式依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矿山不仅要承担生产任务,而且要承担众多的社会义务,诸如办学校、开医院等,形成了社企合一的办矿模式。据对28个矿山不完全统计,1994年矿山办社会和社会摊派资金约1900万元,相当于占企业留利的13.2%,对企业资金积累能力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由于政企不分,企业就很难行使独立的经济法人的权利,企业在照章纳税以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又以承包上交等方式,从企业拿走大量效益。据28个矿山的统计,1994年以各种名义上交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总计有5489万元,相当于企业当年留利的38.23%, 也可以说企业自我积累能力的三分之一以上是通过这个渠道“跑、冒、滴、漏”了。在一些地区对金矿企业的利润基本上是吃光花净,金矿企业即使是能生财,但也难积财。如果不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就会有相当大比例矿山在这种入不敷出的状态中挣扎,国家贷款回收无望,矿山发展无望,黄金投资新主体的形成也将是不可能的。

——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滞后。1993年国家取消黄金发展基金和低息专项贷款;调整了黄金基建投资渠道,将政策性贷款变为商业性贷款;投资主体由单一主体变为多元主体,目的是把计划配置方式变为市场配置方式。但目前黄金行业由于仍然处于特殊管理状态,生产要素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发育成熟,还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多数黄金矿山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造成黄金企业投入大、耗费大、效益低。每一次黄金调价,立即就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七五”期间,黄金生产成本每年递增幅度高达17%,到了“八五”这一势头不仅没有得到抑制,反而进一步发展。1994年对369个主要矿山统计, 黄金生产综合成本上升了42.2%。如不能抑制,再过两、三年内生产成本就会接近或超过价格,不要说为扩大生产积累资金,就是正常生产也会难以为继。

二、出路:多层次推进改革

形成新的经济运行主体和实现扩大再生产模式转变,需要黄金矿山做出更大的努力,仅仅寄希望于优惠政策是不行的,要把练内功放在首位。同时也必须承认仅有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整个宏观经济条件的成熟。总之,今后必须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改革。

1、稳定已出台的过渡期的经济政策。 稳定政策就等于是稳定黄金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生存条件,这对于保证今后我国黄金工业的正常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政策变化过频、跳跃幅度过大,不仅无助于加快改革,反而会因过大的震动和配套改革的滞后,影响黄金工业的发展,结果只能会因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2、建立多元融资渠道。 单纯依靠商业银行信贷对解决黄金项目投资有着许多局限,难以满足黄金项目特殊性的要求。因此,黄金行业需要多元融资渠道。

——办矿投资股份化是融资渠道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形式。过去是由国家投资,投资主体单一,今后为降低市场风险和加快资金筹措速度,扩大规模,在黄金矿山建设上要推行股份制。这不仅有利资金的筹集,还可减少今后的运行成本,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学习国际上通行的黄金贷款方式。积极落实国办函[1996](16)号精神,认真学习、研究“借金还金”政策、内容和办法,大胆实践,扶植其发展。

——据统计,多年来黄金行业已投入黄金生产发展基金12亿多元,由于缺乏管理,成为实际上的无偿占用。应考虑改革黄金生产发展基金的管理办法,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要求运作,形成商业化的黄金开发基金,用于黄金项目的开发,必要时国家注入一些资金,增加基金的信贷能力。

3、进一步扩大开放。我国黄金工业对外开放, 不只是扩大了发展中国黄金工业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使我国一大批低品位难选冶的黄金资源,可以通过合资办矿和技术入股得到开发,这对于促进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我国黄金生产力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黄金生产今后将向西部转移,但这些地区的社会和自然条件都很差,对外合作的发展会加快促进西部地区黄金工业的开发,使黄金生产力得到新的补充。

4、推进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近两年的企业经济效益是黄金行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但黄金矿山还贷不理想,多数企业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我们认为这是体制性、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黄金企业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行政企分开,落实自主权,形成自我积累机制。继续贯彻中央关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使企业能够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逐步构筑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决策、执行、反馈的工作体制,建立起权利制衡、便于生产要素流动的企业结构,形成企业自律、制约监督与激励相结合的企业制度。

——改革社企不分的传统办矿模式。老矿山进行改造,通过分离非生产性社会服务机构,逐步使企业放下历史形成的社会包袱。通过划小核算单位,实现生产基本环节与辅助环节的分离,培育企业发展的新生点。通过模拟市场运行机制,将成本核算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增强企业的“造血”机能。通过改革、改造、改组盘活存量资本,增加企业效益。新矿山一开始就应按新模式建立。

——黄金行业要推进企业集团化。我国黄金矿山大多是中小型矿山。前几年,不少矿山在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大处理量,提高产量,取得一定的规模效益,还应通过横向或纵向的联合发展,形成以金矿为龙头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这样不但有利于企业竞争,同时也可以缓解资源型企业的后顾之忧。现在有些企业集团,名为经济实体,实为行政性公司,集团内各企业间没有产权与经济的必然联系,只是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尚需在改革中完善。

——加强企业管理、控制生产成本,这是黄金矿山生存发展的当务之急。据有关人士分析,我国黄金直接生产成本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低,但总成本已旗鼓相当,甚至高出。说明我国黄金工业正在逐步失去国际比较优势。压缩成本的主要领域是管理环节,费用是主攻方向。现在有的矿山费用上升幅度高达70%以上,是十分令人吃惊的。

5、加强行业管理。目前不少同志认为,在黄金产品仍是统收专营、黄金矿产仍属保护性开采的条件下,黄金是非竞争性生产,而行业则按竞争性产品设置管理机构,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在目前黄金管理政策不变的条件下,在黄金行业转轨的过渡期内应充分考虑黄金工业的特殊性,国家仍应赋予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在机构的设置上要和黄金工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6、提高资本回报率。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投资者是多元的, 利益目标是单一的,投资回报率这一要素决定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和投资方向的确定。我们现在比较注意了企业的创利功能,但是对企业的资本回收功能还未从制度和政策上给予保证。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规章制度仍未变化,使一些应进入成本的项目不能进入成本,应提取的折旧不能提取,有的则比例过低,致使收回投资速度很慢,造成一种虚假盈利。针对资源型产业的特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建立了资源消耗计提制度,将矿山资源开发费用计入成本,从收入中提取地质勘查和专项资金,美国矿山提的比例是销售收入的14%。如果我们也按这个水平计算提取,现在一些百万甚至千万元利润的矿山实际上都是微利乃至亏损企业。所以要真正使黄金矿山具有较强发展后劲,必须从制度上杜绝矿山盈利中的虚假成份,真正确保矿山净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适当比例,因此必须对旧的各项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标签:;  ;  ;  

黄金产业扩大再生产模式的探讨_社会再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