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中家长沉默现象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沉默论文,家长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容易倒塌。”随着教育的发展,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我国的家校合作也大面积开展起来。但是在目前家校合作的热潮中,还存在家校沟通不畅、合作浮于表面、有效性差等问题。拨开各种热闹场景,冷静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家长作用,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真正有效的合作,是家校合作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们获得概念与一般理性并不是单独做到的,而只是靠你我相互做到的。人是有两个人生的——肉体的人是这样生的,精神的人也是这样生的:人与人的交往,乃是真理性与普遍性最基本的原则和标准。”[1]家校合作是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家长思想与行为交融的过程,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合作,必须建立在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有效交流的基础上。然而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家校合作中存在着严重的家长沉默现象。家长沉默现象的存在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冲突的出现,维护了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但是家长对学校教育、家校合作、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闭口不谈,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有效性,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改进,最终将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正视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家长沉默现象,分析家长沉默现象的原因,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对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推动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长沉默的概念厘定 沉默一词出自“组织沉默”,组织沉默是指当个体有能力改进当前组织的绩效时,却采取了沉默的态度。“沉默”并不是指完全保留自己的观点,它包括保留、提炼和过滤自己的观点。[2]借用“沉默”一词,笔者将家长沉默定义为“在家校合作中,家长有能力促进家校合作时,选择沉默态度的行为”。 Pinder和Harlos将沉默分为两种:默许沉默和无作为沉默。Dyne等则根据主体沉默动机的不同将沉默划分为默许性沉默、防御性沉默和亲社会性沉默。[2]郑晓涛等在参照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组织沉默分为默许沉默、防御沉默、漠视沉默。[3]参照上述研究成果以及对家长沉默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笔者将家长沉默现象分为:默许性沉默、防御性沉默、亲社会性沉默和漠视沉默。默许性沉默是指家长的权宜从众行为,消极地保持自己的观点;防御性沉默是指家长因担心自己的行为导致伤害、利益受损和人际隔阂而产生的沉默;亲社会性沉默是指为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的沉默;漠视沉默是指当家长对学校、班主任认同不高时产生的沉默。 二、家长沉默的原因分析 不同的家长沉默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笔者将家长沉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家长群体的影响;二、受班主任、学校组织氛围的影响;三、家长个人因素的影响;四、受特定文化的影响。 1.默许性沉默 默许性沉默是家长的权宜从众行为导致的沉默行为。权宜从众是指家长虽然在表面上与家长群体行为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观点的正确性,只是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大部分家长一致的现象。在家长群体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行为规范,但是在家长中会形成一种占优势的观点和意见,它会对单个家长的行为进行评价和约束。这种占优势的观点和意见通常反映多数家长的意见,因此具有浓厚的情绪色彩,会导致单个家长的观念、态度、行为朝与大多数家长一致的方向变化。 默许性沉默一方面与家长群体的引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信息沟通不畅有关。当家长之间、家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时,家长个体会由于信息缺乏,做出以大多家长意见为参考的行为,从而表现出默许性沉默。 另外,家长的默许性沉默也与家长在教育方面不自信有关。尽管我国家长的素质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但是相对受过系统教育培训、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有的家长表现得不自信,认为在教育工作上不如班主任、学校专业,不好发表个人意见,这种不自信也导致家长出现默许性沉默。 2.防御性沉默 群体压力是导致防御性沉默的重要因素。当家长个体与家长群体中大多数家长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家长个体容易体验到群体压力。这种压力虽然不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但是群体压力对家长会有很强的约束力,家长会担心因为自己与大部分家长不一致而受到孤立和排斥,从而表现出沉默。 另外,防御性沉默的出现也与家长对班主任、学校不信任有关。有的家长担心给班主任、学校提意见导致班主任、学校对自己不满,从而给自己和自己孩子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当面对班级、学校中出现问题时,许多家长总是“好好好,是是是”,即使知道事实真相和问题所在也选择沉默。 3.亲社会性沉默 中国是重人情的社会,重情面,主张以和为贵;中国人喜欢群居,与他人相守,倾向集体行动。[4]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使家长在建言献策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问题本身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而是是否会伤害到班主任、校方、相关教师和家长的面子,是否会影响到人际交往。如家长在建言献策时会考虑,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他人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发表自己的观点是不是会伤害谁的情面,其他家长会怎么看我等等。 4.漠视沉默 人类在交往中能够互相读懂对方,预期对方的反应,并彼此调适,通过对他人姿态的解读和解释,进行人际交往和互动。米德称这种基本的能力为“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或角色领会——一种视他人态度和意向而行动的能力。互动论者强调这种角色领会的过程是互动行为发生的基本机制。当代互动论领袖之一、已故的罗斯认为,角色领会“意味着个体交往者在其内心深处想象接收者是如何理解交往的”。另一位当代互动论者斯特赖克强调指出:角色领会是“对某种社会行为中他人的反应进行揣度”。而林德史密斯和斯特劳斯则十分强调角色领会是“对他人思想的立场和观点进行想象性假设”[5]。在家校合作中,班主任虽然不是领导者,但是班主任是作为学校的代言人,而家长往往与班主任直接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家长会通过“班主任如何对待自己”来揣测学校和班主任的行为和态度,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会把“班主任如何对待自己”视作学校态度的一个“风向标”来思考当前班主任、学校方面对家校合作的态度和观点。如有的班主任不给家长发表意见的机会,不能包容不同的意见;有些班主任或者学校稳字当先,不求变化;有的班主任不重视家校合作,把班级事务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或者对家长的意见置若罔闻,这都会导致家长对学校和班主任对“家校合作”的态度进行揣测,将以上表现视作学校、班主任不重视家校合作、不愿意家校合作的表现。组织的社会支持不足,员工对组织缺乏认同,都会导致员工的沉默行为,进而形成组织沉默现象。[6]上述现象会导致家长尽管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主张,也有与学校教育进行合作的意愿,但是他们感到学校支持不足,无力改变现状,所以对学校、班主任认同不高,从而表现出漠视性沉默。 三、打破家长沉默的对策 1.选好家委会领头人,优化家长群体氛围 家长群体的氛围是导致默许性沉默的原因,如果家长群体的氛围是积极的,就能引导家长的行为,但是如果是消极的,就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为避免默许性沉默的产生,必须首先优化家长群体氛围。要优化家长群体氛围,必须首先组建好家委会,尤其选好带头人。家委会一般是由家长推举产生的、有一定威信的家长组成,因此家委会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长群体的认识态度和倾向。因此,为防止默许性沉默的产生,一定要选取具有民主精神、关心教育工作、具有正确的教育主张、敢于建言献策、能搭建良好沟通平台、能建立畅通沟通机制的家长组成家委会,为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家长组织氛围。 2.培育变革精神,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家长沉默现象与学校、班主任不具备变革精神具有直接关系。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家校合作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校合作已是必然。但是从目前的家校合作发展状况来看,许多学校尽管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上级部门不检查,而且家校合作涉及的因素繁多;或者有些校长担心家长委员会成为学校教育的异己和对抗力量[7],因此许多学校和班主任不愿切实开展家校合作。这就要求学校应进一步深刻领会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树立教育的责任感,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培育变革精神,敞开胸怀聆听不同声音,真诚地与家长进行对话合作。如有的学校为促进家校合作,特别设立了“金点子”奖,表彰那些关心学校发展并为学校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热心家长。该奖项由学校教研处负责,获奖家长名单将在家校书信交流和家校“网站”中予以公布、表扬。一个人或者团体的某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与该行为受到奖赏的快慢有关,行为出现后受到的奖赏越迅速,那么该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行为出现的频率与该行为获得奖赏成正比,行为出现后获得的奖赏越多,出现该行为的次数也就越多。[8]有了学校的鼓励和支持,家长就会更加积极地建言献策,从而避免家长沉默的出现。 弗里恩德和库克指出,“人际间的合作是至少两个相互平等的当事方之间的直接互动方式,他们因为有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而自愿地参与共同决策。”[9]萨乔万尼认为,共同体是由于自然的意愿而结合对一套共享的理念和理想负有义务的个人的集合体。这种团结和约束的紧密性足以把每个人从一种“我”的集合体改造成一种集体的“我们”,作为“我们”,共同体的成员们是紧密编织而成的富有意义的关系网络的一部分。[10]在目前的家校合作中,应强化“共同的目标、共享的理念和理想”对家校合作的凝聚功能,学校应在确立学生发展为本的工作态度的基础上,为家长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家长详细解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愿景,通过交流形成共同的目标,通过碰撞、分享形成共有的理念和理想,获得家长的认同,以唤起家长由内而外生发出的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如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小学吕根华老师,多次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自己的带班理念,并向家长推荐《教育漫话》,与家长共同分享教育愿景,向家长介绍班级发展规划,这样的举动使家校双方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了一致,并形成情感互依的状态,激发了渴望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热情,促使家长为了学生的利益而超越人际关系、面子等各种因素,真诚地为学生发展贡献力量。 另外,在家校合作中,班主任自身的人格因素、对教育的奉献、对学生的关心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热情。学校与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就是都希望学生好。没有哪所学校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好的未来;没有哪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发展;没有哪位家长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11]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结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交换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交换双方各自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8]心胸宽广、能积极聆听不同意见、对教育有奉献精神、以学生健康发展为己任的老师,能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和老师是为了孩子最大化的发展而努力工作。根据社会交换理论,这样容易赢得家长对学校和班主任的信任,也就更愿意参加学校教育,为家校合作畅所欲言,付出更多努力。 3.唤起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如前文所述,家长的沉默与家长在教育方面不自信有关。学校一方面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从思想上唤起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责任感,激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班级教育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家长进行教育专业指导,指导家长正确认识教育的追求、教育的责任,教给家长教育的方法,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另外,每位家长的职业生涯、人生经历不同,占有的社会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的人生财富不同,因此,家长资源对于学校教育资源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补充,是丰富多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7]学校应通过多种方法让家长充分认识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自己参与学校教育的优势和家长中间蕴藏的巨大资源,以提高他们在参与家校合作时的自信心。 4.创设宽松的沟通氛围,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 埃德蒙森的研究表明,如果管理者在组织中形成心理安全的组织气氛,则有利于消除组织沉默。[11]因此,要想解决组织沉默现象,就需要关注如何实现家长和学校、家长和班主任以及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针对家长沉默现象,班主任应努力创设较为宽松的沟通氛围,沟通氛围越好,家长发表的观点、意见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改进家校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宽松的沟通氛围的创设需要在家长之间、家长和班主任之间、家长和学校之间形成、建立一种民主、合作、安全、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让家长看到学校在为学生发展方面所做的贡献,才能让家长敢于仗义执言,才能抛开人情面子的影响,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才利于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家校合作,才能凝聚成巨大的教育合力,最终切实促进学生发展。母校合作中家长沉默现象探析_家校合作论文
母校合作中家长沉默现象探析_家校合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