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是班级的落伍者,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而且学困生常常屡教不改。如果借此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岂不是有悖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吗?再说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核心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只有从实际上消除大量的学困生存在的事实,才谈得上面向全体学生。这里我想就我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谈如何赏识学困生,转化学困生。
在教学中,我经常跟一些学生谈心,有些学生坦言自己不想读书,学好学差没有什么区别,上课时间,只是班主任的课好些,其余的课都不认真,我想这与学校的管理体制有关,只有班主任管得多,其他老师管学生认为是没作用的,对他没威胁,无所谓,所以在其他老师上课时就什么事情都干。
一、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1.学习负担过重。
学校生活过于紧张,学校的纪律过严而刻板;孩子在学校中常常受屈辱。老师陈旧的教学理念、落后的教育手段、冗长的授课等都会造成学生厌烦倦怠情绪,长久积压形成厌学心理。应试教育的因素? 应试教育体制是学生产生厌学的土壤。学生的课程多,考试多,作业多,在一定条件下容易诱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但是应试教育只是学生厌学的外因,外因是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的。
2.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父母有不良行为,父母不爱学习,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孩子会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由于安全感丧失,家庭不断地激烈争吵和高度紧张的气氛,使焦虑的孩子无法再对学校发生兴趣。一些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低或放纵:大多数孩子进入学校是以一种新鲜感走进校园的,如果此时父母对儿童的要求过低,整日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变化,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和动力,自我效能感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成为学生厌学的因素之一。
3.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
人格发展不完善,心理发育不成熟:虽然智力水平属于正常,但社会适应能力差,幼稚、缺乏积极的进取精神。自信心缺乏:开始孩子对学习很感兴趣,信心十足,但孩子的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被思想保守、生活刻板、只注意分数的父母所压抑,所以孩子不仅不能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感到自己无能,而自暴自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造成心理压力太大,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容易被压跨;有的是由于学习生活太单调,又缺乏自我心理调节;有的是贪玩,被网络、电脑游戏所迷惑,社会风气不好影响等等。父母或者老师不切实际的要求:要求过高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或者老师的不公正。
二、针对这些情况我探索一些办法来教育他们
1.改善环境,愉悦心境。
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2.消除焦虑与厌学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焦虑与厌学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焦虑与厌学的心态,采用激励、榜样示范等措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焦虑与厌学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3.改变观念,接受自我。
厌学的同学要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同学们要学会发现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并适当地给自己一些肯定。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能够接受自我,并且认识到自己是能够学习好的。
4.正视学生的逆反心理,完善自己的性格。
多读好书,多交益友,多锻炼,加强自我修养。我们应辩证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对于叛逆较明显的孩子,教师会感觉到与之不好沟通。我们这样处理可能会更尊重孩子:不要老是盯着学生的弱点,不要拿学生的短处同别的学生的优点比较,在与学生接触时,教师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学生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总而言之,当我们发现学生产生厌学问题时,应当主动和科任教师和家长沟通,和他们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取得配合,然后根据厌学学生的实际,选择合理的辅导方法,找准突破口,让孩子在“跳一跳能摘到苹果”的环境下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在成功体验中找到自信,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在循序渐进中茁壮成长。
论文作者:金宝坤 董金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厌学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心理论文; 父母论文; 学困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