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教育定位的几点思考_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教育定位的几点思考_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高教大众化阶段高职定位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高教论文,几点思考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为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高职)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又使高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高职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在国内外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这就涉及高职教育的定位问题。要解决好高职教育的定位问题需要了解高职教育的特性。只有认识了高职特性,才能准确定位,朝着既定目标,办出自身特色。

高职之“高”不宜越位

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的特性是高层次的教育,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是,教育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经济的发展程度,一流的教育要以一流的经济作为物质基础。在高教大众化进程中,高职之“高”,不宜与高职起步较早,早已普及高等教育的经济发达国家等量齐观。高教大众化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发生质变的过程。

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既要与国际教育接轨,也要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从基本国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通过持续不断的小步子,达到跻身世界前列的大目标。现阶段的高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既不能照搬原苏联的专才培养模式,也不能照搬美国的通才培养模式。专才与通才是相对而言的,专才并非只专一事,通才并非通晓一切,就人才个体而言,“专”与“通”融为一体,不能非此即彼,总是在某个方面比较专精,其他方面触类旁通。“专”和“通”所达到的程度是人才层次的标志,基本上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笔者认为,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不能理解为培养高层次的专才,有以下三点理由:其一,“专”与“通”是互相依存,彼此渗透的。其二,高度专业化不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二战后的科学发展,综合化占主流,表现为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层出不穷,世界高校目前约有2400多个学科,其中不少是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因此,技术趋于融合,如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我国“九五”期间37个方面的工业关键技术中,大多数是交叉融合学科知识的技术,专业面窄的人很难应用。其三,在高教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教结构发生了变化,既有专科教育,又有本科教育,还有研究生教育,专业化高度逐步后移。我国现阶段的高职,以专科教育为主,本科教育为辅,即不必要也无条件实现高度专业化,更不可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层次的专才与高层次的通才一体化。

“有为才能有位”,大有作为才大有地位。就我国的人才培养来说,大有作为指培养的人才能够对四化建设作出较大的贡献。为此,人才培养要考虑人才使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使人才的有效需求拉动人才的有效供给,保障教育的正常运行,提高办学的人才效益。与普通高校一样,高职的人才培养要保持供求均衡,通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来带动新生入学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供大于求,就会在高教大众化的进程中因毕业生总数的高增长而形成人才滞销的高存量,不但降低办学效益,浪费人才资源,而且引起教育的大起大落,出现社会的大震荡。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专才和通才都要培养,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层次。中层次的专才精于某一专业,能够胜任与专业对口的高技术设备操作岗位;中层次的通才掌握覆盖面较大的技术基础理论,有较强的基本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本世纪中叶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目前大量需要适应科技发展趋势,长于融合学科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人才,缩小我国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此,现阶段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宜定位于中层次专才与中层次通才融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高职之“职”不可错位

高职之“职”,指职业技术学校,它与普通学校的最大区别是有职业性,为特定的职业群培养人才,按这个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应用科学原理于技术实践的人才,其直接取得的具体效益可见、可闻、可测、可评。这一特性决定了高职的专业是职业型专业,即与职业群对口的专业。而普通高校的专业是学科型专业,即以学科的分类为专业设置的依据,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其效益具有间接性、抽象性、长远性等特点。高等教育的特性是有学术性,高职设置职业型专业,是否具有学术性呢?职业型相对于学科型而言,分别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两者不能绝对化:应用型人才是应用科学原理的人才,学术型人才也不能摆脱理论的应用。蔡元培曾经说过:“学术一词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二者并进始可。”高职的学术包括原学科理论内部逻辑发展的理论知识和行业技术实践中发展的科学技术,两者互联、互补、互动。二战以来的技术不但有主体因素(技能和经验),而且有客体因素(技术原理和方法论),既受科学的带动,又推动科学前进。科学与技术双向联系的中介是技术实践,具备中介的三大特性:一是位置上的居间性,居于理论与实践之间;二是内容上的兼容性,兼容知识与技能;三是作用上的联结性,把理论与实践联为一体。当代高职师生的实践是技术实践,以主体着重支付脑力、输出信息为特征。在高教大众化的进程中,如果我们的教育观念能与时俱进,就会把高职的职业性派生为实践性,错误地看成为一种劳力性实践,就会因此而出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

不能说高职为特定的职业群培养应用型人才,地位就降低了。普通高校虽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也有不少职业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陈述的249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就有35种专业与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几乎一致,占专业总数的14.0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重新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将世界教育体系分为7个层次,其中第5个层次是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有A、B两类,5A类开设“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达到高技术要求的专业课程”,普通高校的专科、本科属于此类;5B类开设“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比5A的课程更定向于实际工作,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高职的专科、本科属于此类。由此可见,普通高校与高职属于同一层次,不是学术层次上的差别,只是学术类型上的差异,没有高低之分、深浅之别、雅俗之异。应用型人才内部有三个层次: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分别由高等工程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承担培养任务。国外的职业带理论揭示: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不同,实施的课程体系就不同,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例和学分比例也不同。高职理论教学的课时和学分在总课时、总学分中的比例大于中职,小于高等工程教育。高职将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三类课程统筹兼顾,以专业理论课为重点。因为专业理论按专业培养目标综合和提炼基础理论,是掌握多种同类技术的前提,把经验技术升化为理论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掌握技术的发展规律,获得技术创新的理论指导,克服专业技术容易老化的弊病。这是高职层次高于中职层次的表现。与高等工程教育不同的是: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低些,应用的力度大些,换言之,更注重通过实践性教学加强能力培养。虽然普通高校也注重能力培养,但是,侧重点不同:普通高校理科、工科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工程设计能力;高职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方案实现能力,包括职业岗位的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不同岗位的协作能力。在高教大众化进程中,高职与普通高校同步发展,各具特色,只有精心地进行比较和鉴别,才能防止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

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还派生出了社会性:依靠全社会协同办学,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社会需求。黄炎培曾在《断肠集》中强调:“办职业教育的原则重在社会需要”,“使学校与社会沟通,可望教育与职业接近”;并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将社会性比作人身之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新职业不断产生,职业劳动呈智力化趋势,对从业者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职业流动的流向越来越多,流量越来越大,流速越来越快,美国平均每个人一生的职业流动达到7次。高职培养的技术型人才要适应社会需求,专业适应面不宜过窄或者过宽,过窄,必然就业难,没有应变力;过宽,专业水平低,没有竞争力。社会是由社区构成的,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产业结构、不同的人才需求。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又派生出地方性,即专业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都应有地方特色,专业适应面的大小要因地制宜。它有三种课程结构模式:一是A型,左右两笔表示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两者等量,中间一横表示两者沟通,尖端表示指向特定的职业群;二是X型,下面的∧表示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结合,指向特定的职业群,上面的∨表示拓宽专业适应面;三是H型,左右两竖表示基础课与专业课两者等量,中间一横表示两者沟通,形似梯子,意为继续深造提供阶梯。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知识与技能并重,两者在国内外的比例大致都为1:1,两者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中的比例为1:2至2:3之间;在培养工程型人才中的比例5:1。在高教大众化的进程中,如果高职的专业设置不符合本地的人才需求,专业的适应面宽窄失度,就会出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

高职教育不能缺位

高职定位既要从纵向上进行层次定位,又要从横向上进行类型定位,更要从方向上进行整体定位。要强化高职教育的功能,先要优化高职教育的结构。高职教育结构是一种立体网络型结构,从教育目的上看,并不单纯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2002年9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当代中国高职教育的本质属于全面发展教育,表现为对受教育者素质要求的全面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教育就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的教育,哪一个方面都不能缺位。职业素质是现代职业所要求的从业者素质,即要以基本素质为基础,又要根据职业职业发展趋提高其素质要求,包括三个层次、五大要素。第一个层次是心理发展层次,有三大要素,即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知能素质、职业审美素质;第二个层次是身心和谐发展层次,指职业身心素质;第三个层次是创业能力发展层次,指职业劳动素质。三个层次都着眼人的发展,最高层次是发展创业能力,指创造就业岗位、创造职业“三效”(效率、效果、效益)的能力。与普通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相比,高职培养的创业者既要创新,还要创效,这是高职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标志之一。高职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方案实现能力,符合发展创业能力的时代要求,职业素质的五大要素好比人手的五指,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对稳定的整体。顾此失彼就会使高职教育缺位,产生畸形结构,削弱教育功能。

高职全面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重点,要从各方面突出这个重点。在专业设置方面,调整旧专业与开发新专业要统筹兼顾,适应经济全球化带动劳动力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增设外向型专业,引导学生开辟创汇的新渠道。在教材内容方面,实用知识与先进技术要统筹兼顾,教材版本要由固定型向创新型转化,注重介绍国内外的新理论、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改革与学法指导要统筹兼顾,把教学过程视为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致力于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弘扬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努力做到教为不教,学为创造。在教学手段方面,改进传统教学手段与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要统筹兼顾。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职网络建设,完善远程教育体系,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在教学评价方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要统筹兼顾。以技能评价为例,英国的教学论专家罗米索斯基将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各分为再生性技能和创造性技能,创造性智力技能使人在活动中有进取心、成就感和愉悦的情绪体验,能克服简单重复劳动以及与机械电器同步造成的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因此,加大创造性智力技能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值,可以使学生“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语)。在教学管理上,观念创新与体制创新要统筹兼顾。在师生中树立创新光荣、守旧可耻的新观念,设立新的创业咨询机构和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新的教师优绩优酬制和学生创业学分制等。总之,各个方面都不能缺位,只要合力提高创业素质,就能使高职不断升迁新的品位。

标签:;  ;  ;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教育定位的几点思考_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