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复习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能力论文,高考复习论文,地理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综高考地理试题不脱离中学地理学科所学内容的范围,但是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理解程度和灵活应用能力,突出能力立意,而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重知识容量轻思维密度的现象,因此应该摆脱停留于知识层次进行复习的现象,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尽快从知识层次向能力层次转移,以便提高复习的思维密度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大思维密度,要注意重视以下五个方面。
一、重视知识联系
近年来文综地理试题重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设计尽可能以宽广的地理知识为依托,来考查学生的地理能力,而分析问题的敏锐深刻、评价问题的全面客观、逻辑推理的严密有序都离不开对知识的熟悉和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2003年文综(新课程卷)37题(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图略)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如果只知道大气环流的概念,而不理解大气环流的成因,或对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只是一知半解,对大气环流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不甚了解,要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要深入分析大气环流的强弱变化,要全面准确分析赤道附近大洋两岸降水量的变化就显得困难。
因此,地理复习时应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让学生从宏观上熟悉和理解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与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间存在的有机联系,在微观上熟悉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解地理原理内在的逻辑联系,明确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因此掌握知识的结构化,掌握知识的有机联系,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坚实基础,要建立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可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形式来实现。
例如,借助某一区域地图,可建立起(1)经纬度位置、地理轮廓——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特征成因这种因果联系;(2)经纬度位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候分布——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自然带与农作物的分布、耕作制度、耕地类型等这种自然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3)沿某一经线或纬线——依次穿过的城市和国家、气候类型、地形——农业生产的优势和限制性因素——主要农业特色——面临主要的国土整治问题等,以反映出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逻辑联系。
又如,利用地球公转图可进行同一时间地理事物的横向联系:太阳直射在二分二至的某一位置——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昼夜长短分布、季节状况、气候特征、植被生长、农作物生长、河流水文状况等,通过知识的横向联系,把知识的内在联系显现出来,从而使看似孤立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思维线索联系在一起,通过知识联系,加大了思维含量,为学生顺利思维奠定了基础。
二、重视思维引申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能力的发展处进行知识的拓展、思维的引申。例如,在复习有关气候方面的知识时,可借助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按以下思路进行:(1)在图中找出气候类型有几种;(2)各种气候的具体分布和特征是什么;(3)总结气候的分布规律;(4)分析气候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5)分析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的气候类型及成因;分析亚欧大陆东西两侧气候类型差异及成因;对比北纬40°~60°亚欧大陆西岸和北美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差异和共同点;(6)根据气候特征如何判断气候类型;通过以上的思维活动,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此过程中不但能巩固知识、理解知识、掌握规律,而且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重视问题探究
一些学生上课听得懂,但要自己独立分析说明问题时显得手足无措,其实这与学生存在“严重依赖心理”和形成了被动的学习方式有关。平时上课没有主动思考和质疑,没有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与发生发展中来,没有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来,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的注意力只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没有上升到能力的高度,因而思维容量是有限的,从而出现“学生上课听得懂,练习却不会做”的现象,这种学习效率显然是低下的。
因此,地理复习应以问题探究为中心,应该在课堂上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地理知识要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使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
例如,高一地理海水盐度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温习教材后,让学生提出问题:①海水盐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②盐度分布与气温分布有何关系?学生认真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①为什么赤道附近气温高而盐度不是最高?②副热带海区为什么盐度最高?其附近气温和降水有何特点?③南北纬60度海区的盐度有何不同?为什么?④红海与波罗的海的海水盐度有何差异,为什么?上海沿海冬夏海水盐度有何变化,为什么?⑤试考虑高纬度海区如果有结冰和融冰现象,其盐度有何季节变化?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教师的点拨启发而渐进式地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学生的思维在点拨中激活,能力在启发中提高。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大胆提问的习惯,从中既能理解盐度分布的规律和成因,又能得到思维的锻炼与培养。
四、重视知识应用
“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是文综考试说明对学生能力应用层次的要求,学以致用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目标,因此复习时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应用的机会,教学中可应用一些实际的案例(如西部大开发与生态保护、东北农业开发的地理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海南资源利用与特色经济发展引起的思考等),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也可结合一些典型试题,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是如何体现的,知识和能力是如何考查的,知识是如何应用的,从中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的过程,体验思维与解题的过程,并可通过适量练习以及习题的变式,以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思维密度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方法提炼
教学的目的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例如,在复习中国海洋资源的利用中有关“中国渔场”这部分内容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结合中国政区图,了解舟山渔场的分布。(2)分析渔场分布的原因。(3)根据成因,世界哪些区域可能有渔场分布;成因是什么。(4)总结渔场成因即寒暖流交汇处或有上升流的分布区。根据以上环节的分析,可让学生理解渔场的分布与成因,以及掌握分析渔场成因的思维方法。
又如,城市的区位因素分析,可从自然地理因素(气候、地形、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几方面去分析,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思考“影响因素类的内容有哪些”(如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等),从中让学生总结出此类问题的成因分析方法是:先抓住主导因素,再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所有影响因素,从而可全面完整地回答此类问题。
地理复习应以思维能力为主线,方法培养为目标进行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思维训练和方法启迪,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文综地理的能力要求,在遇到新情景和新问题时,也才能应对自如,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