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偏差的成因及防治_心理健康论文

中小学生心理偏差的成因及防治_心理健康论文

中小学生心理偏常成因及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心理论文,常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80年代就给全人类提供了一个“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的状态。”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是否都健康呢?回答是否定的。据有关资料表明,上海地区4—16岁心理偏常的少年儿童约占总人数的15.3%。于是,一个新的课题放在了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那就是学生除了在校接受文化教育外,教育工作者也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应该说,本市的少年儿童心理偏常的比例是比较高的,那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又何在呢?造成少年儿童心理偏常现象的原因众多,也很复杂。教育理论工作者在这方面说法也很多。本人根据多年调研,以为下列几项是构成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偏常的直接原因。

首先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除了学校教师以外,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一般要数父母。当今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造成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的急剧变化,使得部分成年人无法对自己及时作出调整,并予以适当反应。这就导致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使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及大脑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心理失调。比如职业的不稳,收入的下降,商场的失意,职业的变更等,都是造成成年人心理障碍的因素。成年人难免要将这种情绪转换成各种非理智的行为、语言在家中渲泄,有的则把自己的失败转成对子女的不符实际的要求。子女如长期处在这种不良的情绪感受中使大脑机能遭致慢性损耗,最后出现大脑机能失调,造成心理偏常。

其次是教育工作者的反教育行为。毫无疑问,广大教育工作者有着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是我们国家人格最为高尚的群体。教师对学生怀有深深的爱,往往恨铁不成钢,但有时动机虽好,教育方式却是反教育的。教师简单、粗暴的语言,未经充分调查轻易给学生下定论,凡此种种都可能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心灵。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少数教师心理失衡,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反教育行为。比如个别教师十分留意学生家长的职务,注意发展对自己有用的“关系”,关系学生往往引人注目地受到特别关照。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有的学生形成了一种骄宠心理,而另一些学生由于无权无势,只能缩在一旁,心理也受到创伤。

再次是学习重负使学生心力交悴。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是“小太阳”,一家人围着他转,这可能是莘莘学子幸福的一面,可是又有谁去多留意他们的“痛苦”呢?从早晨7点上学到下午3点放学,其间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之中。放学之后,有的还要马不停蹄地奔向各种补习班、艺术班,这样的负荷别说是未成年人,即便是成年人也吃不消。可能,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学习自觉性强一些,他们能够接受这样的挑战。然而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由于心理、生理发展水平所限,这无疑是给他们制造痛苦,摧残他们的心灵。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有的学生精神恍惚,产生学习焦虑症等心理障碍。这方面,由于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如中学生,重压之下还会发生“学校恐怖症”,以至休学。

第四是环境影响。这些年来,上海的居民住宅迅速发展,住房的成套率已在70%左右。过去那种72家房客式的居住环境在逐步消灭。同时,现在的年青人结婚后也往往生一个孩子并搬出与老人分开居住,故当前三口之家居多。由于这个缘故,独生子女失去了和兄弟姐妹甚至是邻居孩子一起生活、互相学习的机会,无论是玩具、点心还是父母的宠爱都被他独享,因而难以培养“谦让”“爱人”“互助”的精神,也不懂得怎样与别人分享乐趣,更不知世界上还有人与他享有共同的权利,极易形成以我为中心和自私自利的性格。另外,由于孩子大多生活在成人中间,家长无意之间向他们灌输了成人的行为和思想模式,使孩子易失去应有的天真,心灵受到损害。又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的锻炼,遇事往往束手无策。于是看到别人强于自己往往妒忌别人,交友范围缩小,逐渐产生“闭锁”心理。

总起说来,少年儿童心理偏常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当前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尽管一些学校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开展了一些心理辅导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大多数学校仍未将学生的心理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当今的社会,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心理失衡与心理障碍的现象在人们生活中越发普遍,它将构成对我们健康的一大威胁。作为教育工作者,决不能有所疏忽而使学生成为学有所长但心灵扭曲的残疾人,教育工作者应有一种使命感,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针对目前学生心理偏常的特点,笔者不揣浅薄,提出以下防治措施。所谓“防治”,即首先是“预防”学生心理偏差的产生,其次是对已有心理偏差的学生“矫治”,以控制其发展并达到治愈目的。当然,我们还应着眼于发展,即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发展自己。

一、重视心理教育,并将其纳入学校培养目标。

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正在飞速发展,它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出发,我们应该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在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诸育发展的同时,重视心育的发展。只有学校真正重视了,防治学生的心理偏常才有一个基本保证。过去我们强调德育,有的教育工作者片面理解德育可以代替心理教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应该说,心育与德育在我们整个教育的大目标方面是一致的,它们都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但两者在各自的具体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法上则不相同,它们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运作方法。比如在目标方面,德育强调“划一”,强调规范的道德、行为。在教育上它往往采取灌输的方法,不断强化教育,加深“印刻”作用,以使学生统一道德认知,约束自己的言行。而心育则强调“差异”,它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它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充分发挥自己,显示出自己是“独特的一个”。心育是一种服务,它使学生得到解脱或选择。

德育与心育两者不可替代,但我们不可认为两者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两者之间有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结合得好,往往可取得出奇制胜之效。比如模范班主任毛蓓蕾老师早在10多年前就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班主任工作。她将不少过去认为的思想问题重新认识,归为心理偏常,并交叉运用心育、德育的工作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合理地融合,终于使一个个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不断取得进步。毛蓓蕾的教育实践应成为学校教育追求的方向,即社会认同,个人发展。

二、加强心理调适,教师应是心理辅导员。

教育者先受教育。眼下,不少人都没有经历过心理学的系统学习或培训。即使一些教师接受过培圳,也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应有的位置上,有的人甚至以为只要对学生实施“五爱”教育,那么心理健康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其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学生中产生的非思想政治、非道德品质、非组织纪律方面的问题比比皆是。比如他们渴求独立,注重个人发展等等,这些远非以往那种单一封闭式的教育能够解决。因此,广大教师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十分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并逐步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从理论上说,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这样的你,学生才可能在一个比较和谐的条件下发展、成长。同时,教师也有自觉调适自身心理状态的任务。一个在心理上有这样或那样问题的教师很可能在教育学生时对学生施以负面影响,殆误学生。在这方面首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对自己所培养的“精神产品”高度负责,不以自己的情感因素横加干涉教育行为。如有不悦,应及时进行自我排遣或向亲朋好友倾诉及去医院找心理医生咨询,万万不可把目标转向成长中的“幼苗”。要知道稚嫩的苗苗是经不起“摧残”的,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能使他们心灵遭受极大痛苦。

三、加强管理,广泛开展心理辅导。

心理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分成教育模式和医疗模式两种,学校一般运用教育模式,它注重教育性、预防性及发展性。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按心理学家的说法,心理辅导具有三大功能:一是治疗功能,就是尽早发现有偏常心理和偏差行为的学生,及时进行矫治。二是预防功能,就是有预见性地帮助学生应付可能出现的事。三是发展功能,即发展个人潜能。如果我们努力在以上三方面努力探索,相信学生心理品质定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也会有一个飞跃。

笔者认为如要实现学生心理品质的普遍提高,有几方面工作必须要做。它们是:

一是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机构。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我市心理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但始终未形成大气候。因此,各校应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在组织落实的基础上加强宏观管理恐怕才是出路。组织机构的职责范围应包括研究、指导、协调学生心理辅导的各项工作,对全校的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全盘掌握,对一些带有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及时研究并制定施治办法。班主任及部分科任教师是机构成员,他们具体负责各班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在每学年有自己的个案研究,促进心理辅导的发展。

二是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应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事实上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极大,由于部分家长不懂教育规律,家庭教育行为常常成为无效劳动或者反作用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主动向家庭渗透。目前,家校联系的主渠道是家长会。就目前多数家长会看,其中心议题一般是学生成绩或道德品质问题。其实,不少学习上的问题与心理品质有很大关系,许多道德品质问题实际上是心理品质问题,凡此种种,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问题可能迎刃而解。一般说,现在家长主动运用心理学原理去疏导子女“心病”的还不多,因此学校有责任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也能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联手,心理辅导有望取得更好效果。

三是应以个别辅导为主。心理辅导不同于德育,它应以个别辅导为主。从本市一些学校开展的心理辅导情况看,可能由于受到德育工作的影响,开设了心理辅导课,让广大学生接受同一版本的教育。当然,这种形式在心理辅导开展之初作为扫盲也无可厚非,心理辅导毕竟有自身特点,它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出发的,它的任务是让学生最终认识自己、调节自己。因此,上下课的方式是难以解决问题的。时下,教师的工作是繁忙的,但为了使心理辅导符合其规律并有实效,应该尽量实行个别辅导。

标签:;  ;  

中小学生心理偏差的成因及防治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