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无产阶级结构的变化--论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产阶层理论_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无产阶级结构的变化--论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产阶层理论_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构成的变化——评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化的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产阶级论文,无产阶级论文,资本主义论文,资本主义社会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科学家正在宣传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中产阶级化,无产阶级逐渐变成中产阶级的理论。他们的错误在于: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其矛盾深化所引起的无产阶级构成的变化,即工资劳动者中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物质生产工人、经营商品的工人、经营货币的工人、作为资本职能执行者的监工、工头和经理人员,相对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物质生产工人的比重的增大,说成是无产阶级逐渐变成中产阶级。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以及分别与它们有关的劳动的变化的分析,说明马克思的阶级划分理论的正确,资产阶级的中产阶级理论的谬误。

一、生产、经营、管理劳动和物质生产工人中脑力劳动者比重增大

人的劳动,总是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总是脑力和体力的结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产生分别主要从脑力劳动方面和从体力劳动方面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者,而且前者的比重日益增加。这两种劳动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都是工资劳动者,是无产阶级的构成部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许多劳动者和由他们共同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当然会不同。例如,在一个工厂里,直接以其劳动加到原料上去,使其变成一个产品的,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而技术人员的情况则与此不同,他们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从单纯的劳动过程的结果来看,这就表现为一个产品是由这些其劳动力有不同价值的劳动者全体生产出来的,这些劳动者全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工厂,成为生产产品的活的机器。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来看,这些劳动者都用他们的劳动和资本相交换,把资本家的货币当作资本来再生产。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个特征,使不同的劳动,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使那些偏重这一方面或偏重那一方面的劳动分割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担任。物质产品是这些人的共同产品,他们的劳动共同地体现在物质产品中;而他们这些人中每一个人对资本的关系,都是工资雇佣劳动者对资本的关系,并且表现为其劳动和资本相交换的生产劳动者,而不是和收入相交换的不生产劳动者。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特点,第一是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物质资料成为商品。这样,除了生产物质资料即生产商品的劳动外,还需要有经营商品和经营货币的劳动。前者指的是购买生产资料以便生产商品的购买劳动和将生产出来的商品加以出售的出售劳动,后者指的是购买和出售商品中货币收支、贮藏、兑换的劳动。此外,在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中,还需要有核算商品成本、价格、利润的财务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特点,第二是剩余价值生产,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性的社会特点。剩余价值来自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竞争的压力使资本家要向工人榨取日益增多的相对剩余价值,正是这种阶级对抗关系使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在需要一种指挥劳动的同时,也需要一种监督劳动。由于这种榨取剩余劳动的社会过程是和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结合在一起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也结合在一起。

马克思将这种结合称为资本主义的管理,因此,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1〕

以上所说的,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劳动。其中物质生产劳动中的脑力劳动的独立化及其比重增大在前面已提到,下面谈谈其他劳动的独立化及其比重增大的问题。

二、经营劳动独立化和经营劳动者在无产阶级中比重增大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家就从参加经营、管理的劳动,到进一步脱离经营的劳动,经营的劳动就独立化,由工资劳动者担任。由于资本主义矛盾深化,这种工资劳动者的比重增大,由他们构成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构成发生变化。

资本家是由个体生产者变化而来的,从后者到前者,有一个中间形态。在这个形态中,企业主人一方面雇佣工人,另一方面既要参加物质生产的劳动,又要参与经营、管理的劳动。这是因为企业规模小,雇工数量小,他们提供的剩余价值较少,这使资本家不能脱离上述各种劳动,而又能够实现其个人消费和资本积累,这样的企业主,事实上还不是资本家,而是小业主。当企业规模扩大,雇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企业主便摆脱物质生产劳动,但仍参加经营、管理的劳动。这时,企业主便从小业主变化为资本家了。当企业规模再扩大,雇工数量再增加到一定程度,资本家便摆脱经营的劳动,使这种劳动独立化,由工资劳动者担任。但只要他仍然是一个生产或职能资本家,而不是借贷或财产资本家,他必然参加管理的劳动。他摆脱一部分劳动是必然的。其所以是经营的劳动,而不是管理的劳动,这是因为后者的职能既包括了对物质生产劳动者的管理,也包括了对经营劳动者的管理,通过这两种管理,资本家便能管理即控制整个企业。

经营劳动的独立化包括两方面。第一,经营商品的劳动独立化为商业劳动,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商业独立为一种企业,受雇于商业资本家的商业工人从事经营商品的劳动;经营货币的劳动独立化为银行劳动,货币资本独立化为银行资本,银行独立为一种企业,受雇于银行资本家的银行工人从事经营货币的劳动。第二,在一个生产商品的企业内,这种经营的劳动也在独立化。此外,在生产企业、商业企业、银行企业中,企业本身的财务劳动也独立化,由独立的财务劳动者担任。以上所说的参加经营劳动的工人,也是无产阶级的构成部分。

经营劳动或参加经营劳动的工人,在总社会劳动或在无产阶级内部所占比重的增加,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随着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扩大,它相应增加,但这不是决定性的,因为这不能说明它的比重增加。另一个是决定性的,这就是由于资本主义矛盾深化,使商品价值实现、企业取得货币困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流通领域中耗费的经营劳动,相对于在生产领域中耗费的生产劳动来说,其比重必然增加。

三、管理劳动独立化,管理劳动者在无产阶级中的比重增加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企业的扩大,资本家在第一步摆脱经营劳动之后,第二步脱离管理的劳动,管理劳动就独立化,由一系列的管理劳动者担任。依据上面说过的道理,他们是工资劳动者,是无产阶级的构成部分,其比重在增加。

根据马克思的说明,资本家脱离管理劳动,有两个原因。第一,“正如起初当资本家的资本一达到开始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最低限额时,他便摆脱体力劳动一样,现在他把直接和经常监督单个工人和工人小组的职能交给了特种的雇佣工人。”〔2〕

第二,“与信用事业一起发展的股份企业,一般地说也有一种趋势,就是使这种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而由“那些不能在任何名义下,即不能用借贷也不能用别的方式占有资本的单纯的经理,执行着一切应由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自己担任的现实职能”。〔3〕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管理股份公司,尤其是庞大的垄断股份公司,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这也是股东们要雇佣经理人员的原因。经过第二步也是最后一步摆脱管理劳动,资本家就最终从参加经营、管理的产业资本家,变为完全以懒惰为职业的货币资本家,变成像地主阶级那样的多余人物了。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和在这个基础上阶级对抗关系的深化,资本家的管理职能日益加强,管理劳动增强,经理、监工、工头就增加,虽然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们的增加不一定和生产同比例增加。我们只要看一看,垄断资本主义的管理制度,如榨取工人血汗的科学制度即所谓泰罗制度,也就是将熟练工人的动作拍摄下来,加以分析,保存合理的,去掉多余的,然后以此制定劳动定额,要一般工人去完成;再如在泰罗制度基础上产生的、目前正在发展的“全面关心”工人的制度,也就是访问家庭、赠送生日礼物,等等,就可以了解,这类人员必然要增加。

四、关于经理人员的阶级属性和工资来源问题

根据马克思的有关理论,我认为,应把执行资本家的管理职能的经理人员(那些实质是垄断企业的政治代表的经理除外)看成是工资劳动者,是无产阶级的构成部分,这是由他们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他们的经济生活、思想倾向则是另一种性质的问题。

单纯的经理人员是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他们和资本家的关系就是代替后者去从事管理或监督的劳动。从这点说,他们免掉资本家的劳动,为资本家效劳,让资本家成为一个以懒惰为职业的人,正如资本家的管家免掉资本家的劳动,为资本家提供服务,让资本家成为一个完全以懒惰为职业的人一样。他们都是资本家的工资劳动者。所不同的仅在于:前者是资本家在企业中的管家,他的工资是由资本家在生产工人中剥削得来的剩余价值支付的,是资本家的资本的支出;后者是资本家在家庭中的管家,他的工资也是由资本家在生产工人中剥削得来的剩余价值支付的,然而是资本家的收入的支出,他的劳动是和资本家的收入相交换的。

马克思多次提到,经理人员是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从这点看,也仅仅从这点看,他是工资劳动者,和一般生产工人是工资劳动者没有什么不同。

因此马克思认为:“经理的薪金只是,或者应该只是某种熟练劳动的工资,这种劳动价格,同任何别种劳动的价格一样,是在劳动市场上调节的。”〔4〕

但是,同样是工资劳动者,经理人员的工资来源和生产工人的工资来源是不同的。后者的工资是自己创造的,他不仅创造了工资,而且创造了剩余价值;前者的工资则是从资本家剥削到的剩余价值那里分来的,从他本人看是工资,从社会看是剩余价值。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说得很深刻。他认为,在不是股份公司的条件下,“同货币资本家相对来说,产业资本家是劳动者,不过是作为资本家的劳动者,即作为对别人劳动的剥削者的劳动者”。他认为这种劳动所要求的和所取得的收入,“恰好等于他所占有的别人劳动的量,并且当他为进行剥削而亲自花费必要气力的时候,还直接取决于对这种劳动的剥削程度,而不是取决于他进行这种剥削所作出的并且在他支付适当的报酬时可以让一个经理去作出的那种努力的程度。”〔5〕既然相对于什么事也不干的货币资本家来说,产业资本家还在劳动,但这种劳动只不过是一种剥削别人劳动的活动,它不创造价值,那么,资本家将这种职能交给经理人员,经理人员的劳动就当然也是不创造价值的;这样,他们的工资只能来自资本家剥削到的剩余价值,同管家的工资来源一样。

以上我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将资本主义的管理人员同资本家的管家一样看成是工资劳动者,并且认为他们的工资不是自己生产的,而是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那里分来的。但是,关于资本家的管理劳动,从而资本家管理职能执行者的经理人员的劳动的性质,目前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在这里谈一谈个人的想法。前面我们事实上已谈到资本主义管理的二重性:作为共同劳动的组织者,马克思明确指出,它是生产劳动,即创造价值;作为无产阶级的监督者,它是不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我认为,就劳动的性质而言,它是创造价值的,在这个限度内,经理人员的工资有一部分是自己创造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一切依某种方法参加商品生产的人,从真正的体力劳动者,到经理、工程师,即各种和资本家有别的人,都属于自己不仅能生产工资,并且能带来利润的生产劳动者,当然,由于管理劳动有二重性,创造的价值就无法确定。

五、部分真正中产阶级的无产阶级化和部分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化

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科学家把上述从事脑力劳动的工资劳动者,即从脑力劳动方面生产物质资料的,以及某些从事商品和货币经营的、从事企业管理的劳动者,同从事体力劳动的工资劳动者完全对立起来,并称前者为中产阶级。由于他们工作条件较好,穿戴整洁,有的便被称为“白领工人”,而那些从事体力劳动、满身油污的工人则被称为“蓝领工人”。又由于前者的收入一般比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高些,这样,“白领工人”和收入较高的工人,便被称为中产阶级。二次大战后,由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在技术上发生巨大变革,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比重增大;由于资本主义矛盾深化,从事经营、管理的工人比重增大;这样,从事物质生产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比重减小,资产阶级思想家便提出资本主义社会正在中产阶级化的理论。按照这种理论,中产阶级越来越大,马克思所说的两大阶级的对立再也不存在,中产阶级生活很好,阶级斗争再也不存在,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必要的。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论。

首先应该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确实有一种中产阶级,但与上述被称为中产阶级的不同,他们自己拥有生产资料,不雇佣工人,而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劳动进行经营。这可以以自己开诊所的医生和经营家庭农场的自耕农为代表。但是,这种真正的中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发展,除掉那些破产的已变成无产阶级的不说,即使那些仍然存在着的,从经济关系来说也在向无产阶级演变。因为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他们所占有的那点生产资料在他们所从事的经营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资料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少。医疗器械日益增加、精良、昂贵,一个开业医生无法全部自备,许多检查和化验是由他开出药方然后由大医院收费进行的,他逐渐成为院外工资劳动者。一个家庭农场培育种子、翻耕土地、播种、施肥、灭虫除害、收割、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等,都是由大垄断公司收费经营的,所谓的自耕农只是从事经常性的农田劳动,逐渐成为大垄断公司的“农业车间”的工资劳动者。

所谓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化的理论是完全错误的。第一,它将无产阶级内部构成中的某一部分看成是中产阶级,并且将构成比重的变化看成是中产阶级化,这就等于根据社会成员的社会分工来划分阶级。对于这种不是根据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来划分阶级的谬论,马克思早就批判过了,因为这样一来,也可以把土地所有者阶级,划分为“葡萄园所有者,农场所有者,森林所有者,矿山所有者,渔场所有者”阶级了。第二,它将无产阶级中工资收入较高的人看成是中产阶级,并且将这部分人的比重的增加说成中产阶级化,这就等于将奴隶社会中的从事文化、艺术、监督劳动的奴隶,说成不是奴隶。至于这部分人的工资或收入较高,甚至其中有些人社会地位也较高,除了纯经济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尤其是垄断资产阶级实行的阶级政策。

纯经济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如上所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矛盾深化,从脑力劳动方面生产物质资料的、从事经营和管理工作的劳动者增加,这种劳动力的价值,比从体力劳动方面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高些。第二,资本主义的竞争,使资本家要其企业的“涉外”人员打扮好些,以便取得信誉。既然这样,“涉外”人员的收入总要高些。

最主要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实行的有利于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阶级政策,这就使无产阶级按其经济地位来说仍然是被剥削阶级的无产阶级,但其物质生活从而思想意识却资产阶级化。这两者表面看来似乎不能同时做到,但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是可以做到的。

股份公司,尤其是垄断的股份公司产生后,情况就发生变化。前面说过,股东们是不管理企业的,股份企业要由聘请的经理来管理。他们是股东们在企业中的总管家。因此,为了多得利润,股东们便要对经理特别加以奖赏,即除工资外,还要根据盈利多寡,加以奖励。由于这样,虽然受教育的年限相同,付的费用大体相同,但从事管理工作的毕业生,比从事其它工作的毕业生,得到更多的收入。当他成为经理时,就更是这样。有些垄断企业的总经理,其实是企业的政治代表,其职能是为企业向国家预算争得利润,这种人大多是政治家,其收入当然特别丰厚,但这已经不是我们所论述的那种经理了。

最后,我们要指出,在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下,确实有些并无财产、但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成为资本家的。中国的科举制度、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在政治上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马克思说的“新的幸运骑士”〔6〕很多是经过经理人员这个准备或考验阶段的,但这也不是中产阶级化,而是无产阶级中极少数人的资产阶级化。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8—36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3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35页。

〔6〕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679页。

标签:;  ;  ;  ;  ;  ;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无产阶级结构的变化--论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产阶层理论_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