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孚县八美中藏医院 四川 甘孜 626401)
【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方法:从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随机抽选100例进行分组研究,甲组50例乙组50例。甲组采取西医治疗,乙组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各项血清指标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甲组,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各项血清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098-02
类风湿关节炎(RA)就是人们常说的类风湿,属于骨状性疾病范畴,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发病极有可能与其自身内分泌以及营养状态、心理因素、遗传疾病、细菌等相关,主要表现包括了对称性、慢性的多滑膜关节炎以及关节外病变等[1]。通常该疾病的好发部位多为人体的手部、腕部以及足部的小关节,病情发作反复,发病早期主要出现关节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等,晚期时关节则程度不同的僵硬畸形等,容易致残。为了研究中西医联合治疗RA的效果,本次研究抽取了100例对象实施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从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随机抽选100例进行分组研究,甲组50例,乙组50例。甲组男性与女性各25例;年龄范围是20岁~60岁,平均(38.8±5.0)岁;患者的病程为6个月~15年,平均(6.0±2.0)年。乙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是19岁~58岁,平均(38.0±5.2)岁;患者的病程为5个月~14年,平均(6.0±1.5)年。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进一步的比较。
1.2 治疗方法
甲组50例患者均采取西医治疗,给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一次1片,每天2次;同时口服甲氨蝶呤,每周1次,每次剂量为7.5mg。
乙组50例患者均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西医用药与甲组一致。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治疗,中医药方的主要成分有:白芍30克、桂枝20克、白术15克、知母30克、薏苡仁60克、附片9克、防风9克、麻黄9克、苍术15克、石膏30克、黄柏30克以及生姜15克、甘草15克,上述诸药水煎,取汁服用,每天 1剂,早晚各服用1次。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
1.3 临床效果评估标准
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各项血清指标进行检测,包括C反应蛋白以及血沉含量、类风湿因子,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其中显效为:患者关节疼痛以及晨僵等临床症状显著缓解,血清检查结果提示血沉减慢,类风湿因子已转阴,C反应蛋白完全恢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效为:患者的关节疼痛及晨僵等临床症状与治疗前对比,均明显改善;血清检查结果提示血沉与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水平均比治疗前改善,但未恢复正常。无效为: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前比较无任何变化,或症状加重,血清检查结果提示各项指标水平异常[2]。
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研究数据均导入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甲组50例患者,治疗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20例、21例、9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82.0%;乙组治疗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35例、13例、2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96.0%;乙组明显高于甲组,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各血清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甲组治疗前C反应蛋白、血沉、类风湿因子的水平分别是(27.2±5.44)mg/L、(29.5±3.10)mm/h、(31.98±5.08)U/ml;治疗后分别是(17.55±7.85)mg/L、(19.78±6.0)mm/h、(27.56±6.40)U/ml。乙组治疗前C反应蛋白、血沉、类风湿因子的水平分别是(27.3±5.50)mg/L、(29.56±3.18)mm/h、(31.99±5.10)U/ml;治疗后分别是(12.0±3.2)mg/L、(15.5±4.5)mm/h、(23.70±5.01)U/ml,治疗前两组血清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各项血清指标均优于甲组,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中医学中,类风湿关节炎伴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易使寒湿之气进入患者体内而流注经络关节,导致患者郁而化热后,发生功能障碍。所以这类疾病患者主要采取清郁热与祛寒除湿的中医方法进行治疗。本次研究的中医药方中,白芍与桂枝可以对营卫起到调和的作用;而防风与附片、麻黄具备祛风除湿的功效,同时还能温阳散寒;知母、黄柏与石膏清郁热;薏苡仁、苍术与白术健脾除湿;生姜温中而甘草性温。上述诸药联合应用可起到调气血,祛寒湿以及清热排毒、祛风之功效。
西药中,甲氨蝶呤治疗风湿疾病,可缓解不良症状,但长期使用会对患者的肝肾功能等造成损伤。布洛芬是一种非甾类的抗炎药,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慢性持续期,或急性发作期均能起到缓解关节疼痛的效果,控制病程的效果较好。但类风湿关节炎采取布洛芬进行治疗后极容易出现一些如:头痛、嗜睡及呕吐恶心等不良症状,有可能影响治疗效果[3]。本次结果中,乙组临床效果优于甲组,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对类风湿关节炎实施中医治疗,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力琴.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05(03):17-18.
[2]郑虹.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0):804-805,807. 410
[3]汪珏,郑林峰,徐进,赖树华,詹荣飞.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5,47(02):103-105.
论文作者:蔡景贵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4
标签:类风湿论文; 关节炎论文; 患者论文; 血清论文; 甲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乙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论文;